江苏省盐城市郭猛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度春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积累与运用(34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7分)
乡村的夏夜,是一首玲珑可人的小令。

以平阔的房顶为床,以缀满星星的夜空为被,手执蒲扇轻轻摇——你就躺在诗的意境里了。

天河在很近的地方“哗哗”流淌,波光闪闪,似乎还有活泼的锦鳞熬游浅底。

斑鸠声声敲打着静谧的夜色。

可爱的蛙们用宋词的韵律,唱着农人千年的梦歌。

还有那薄薄的虫鸣之声,如一把小提琴在朗星下轻轻地鸣奏,如一支洞箫在湖波上悠悠地独奏,如一股清泉从溪石间汩汩流过……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3分)
缀.满(_________)静mì(_________)汩.汩(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1分)(3)“玲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三个义项。

请根据语境,为文中加点的词“玲珑”选择正确的义项(______)(1分)
A.形容玉相撞击的声音 B.精巧细致 C.灵活敏捷
(4)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2分)
2.默写填空。

(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山亲水有亲人。

(2) ____________________,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

(5)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有很多能让人大彻大悟
....。

B.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
....的桂林梅瓶,色泽光润,造型优美,构思精巧。

C.39岁,坐牢30年,这只世界唯一上过大学、通人情世故
....的猩猩,结局却这般悲惨。

D.国际马拉松大赛期间,盐城市实行了交通管制,交通拥堵的状况戛然而止
....。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自古以来,成都人才辈出,汉代大儒扬雄的故乡就是成都郫县人。

B.一个人能否具有创造能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C.为了使大家生活在文明祥和的环境中,业主委员会讨论并通过了文明公约。

D.“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社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B.《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C.“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社戏》),句中“老旦”是戏曲行当之一,扮演老年女子。

D.“拒绝毒品”“品行端正”“交通安全意识”依次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

6.名著阅读。

(7分)
文段一:
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文段二:
你素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

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

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1)以上这两段文字,摘自傅雷1954年11月23日夜写给儿子的信,信中他从哪些方面对儿子进行了谆谆教导?(3分)
(2)古往今来,一部部家书感人至深,如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梁启超的《梁启超家书》等,这些家书都体现了良好的家风,请你从家书和家风的关系,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4分)
7.综合性学习。

(6分)
郭猛实验学校八年级(1)班正在开展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很多古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2分)
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__________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__________
(2)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事件和节日习俗。

(2分)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事件:_________节日习俗:_________
(3)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麦当劳、肯德基、韩日食品已逐步被中国老百姓接受,圣诞节、母亲节这一类外来节日也纷纷走进中国,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简要论述。

(2分)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

(5分)
桃花溪①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____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

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8.对于诗歌空缺处要填入的字,有人认为“随”恰当,有人认为“入”更适合。

你选择
_____,理由是_____。

(2分)
9.本诗与课文《桃花源记》的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15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乙】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

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②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④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注)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②所遣篮舆:供雇佣的竹轿。

③霁:雨过天晴。

④酌:舀取。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
(1)心乐.之______
(2)凄.神寒骨______
(3)东.还会稽______
(4)是.夕,天宇开霁_____
1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数毫发B.潭西南而.望/酌泉据石而.饮之
C.乃.记之而去/明日乃.还D.以.其境过清/以.书邀余入山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分)
(2)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分)
14.(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多共同特点。

请结合画线语句,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明。

(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15分)
思念一块月饼
张金春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

”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

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

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

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

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

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

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

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

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

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

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

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

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

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

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

”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

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

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15.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分)
16.文章第①②段开头都引用了写月亮的诗歌,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2分)
17.请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
18.文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

(3分)
19.请从线索安排和情感抒发两个方面,将本文与《灯笼》一课比较异同。

(4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21-25题(11分)
家乡的渔鼓
①我出生在微山湖畔的一个小村庄,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除了几本翻得破破烂烂的小人书,能滋养我干涸而荒芜心灵的就是乡村渔鼓了。

相传渔鼓始自唐代道教的一种劝善方式,后来演变成历史小说、神话典故的传播载体传入民间。

渔鼓这种器乐是用三尺左右的圆竹筒,外敷油漆,一端用猪或羊的护心皮或鱼皮绷蒙做成的。

演奏时左臂斜抱鼓,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叩击,发出“嗡铿”之声。

左手持简板,鼓与板相互交叉或同时击敲,以配合说唱。

简板的尺寸、质地各有不同,一般以竹木制作,长者约五十厘米,短者约二十五厘米。

一面渔鼓、一副简
板,再加上伶牙俐齿,乡村的渔鼓艺人行走天下,云游四方。

②童年的印象里,到村子里唱渔鼓的艺人很多,隔三差五地来一个,大都以乞讨为生,现在想来,或许是受“蓝采和持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的影响,渔鼓仿佛是为募捐化缘量身定做的工具。

多年后,脑海中时常浮现出这样的情境:每当大门口有“渔鼓拍到主人家,六畜兴旺人丁发”之类的渔鼓词唱起来,母亲总会接过艺人的大搪瓷缸到自家的泥缸里舀上半碗粮食端到门口,唱渔鼓的人便会将随身背着的布袋打开,将粮食倒进去。

有时遇上家人正在吃饭,唱渔鼓的人便会递上一个大碗,让母亲给他盛上一碗热饭,夹一些菜卷在煎饼里。

接过饭菜,唱渔鼓的人收起渔鼓和简板,蹲在门口的大槐树下香甜地吃起来。

吃完,有时还会唱上一段《十三款》或《张果老逃婚》以示感谢,俚语民谣,声情并茂,唱完拱手而别,再前往下一家。

③三十年前,微山湖区运河两岸的渔民逢年过节、生辰喜庆、婚丧嫁娶,渔鼓助兴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红白喜事,乡下人讲究个排场,图个热闹,请来一班渔鼓艺人,常常是唱到大天亮,一个人唱累了下去休息,另一个人接着上场,轮番登台演唱,吸引四面八方的村民都来看热闹。

尤其是我们这些上小学的孩子,每每周围十里八村有唱渔鼓的,总是追着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

那时,演唱渔鼓的舞台也不尽相同,逢年过节大的喜庆活动,往往在村中学校的操场上搭个舞台,那是一种正规的场所,听渔鼓的人来自四邻八乡,场面比较隆重。

其他情况下大多因地制宜。

④人们多称渔鼓艺人为“先生”,因他们要穿长袍马褂。

演出之前,“先生”敲响渔鼓,听众来得差不多了,然后开书。

说唱时,坐唱为主,兼有站立和走动。

说、唱结合,讲究赶板、夺词,叙述故事时则强调情、气、神的表现。

唱渔鼓的师傅不仅会演唱,而且会说故事、会表演,技艺高超的还精通口技。

说唱时,可根据不同情节或情绪的变化,产生快慢不同的节奏。

鼓与板相配合,板以重拍为主,通常以五鼓三板进行伴奏。

印象中的唱渔鼓类似于说书,但不同的是要以渔鼓来伴奏。

渔鼓的故事丰富多彩,有缠绵缱绻的男女恋情,有闻所未闻的历史掌故,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传说,但更多的还是风云际会的英雄传奇,像《三国》《水浒》《西游》《杨家将》《岳飞传》之类,内容绝对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⑤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现在无论在繁华的
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村,都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然而,我对那如泣如诉、如诗如歌的乡村渔鼓,却有着独特的感情。

我爱声声渔鼓,它像家乡的大运河一样在我心中长流不断,充满了浓浓的乡情风韵,犹如穿越岁月时空的天籁之音,在我耳畔久久回响。

“咚咚咚——”暮霭中,童年的渔鼓声又有节奏地响了起来。

我合上眼睑,倾听这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声声渔鼓,伴着低沉苍老的唱词,那么亲切,又仿佛那么遥远。

20.选文主要描写了哪几种渔鼓艺人的故事?(3分)
21.作者为什么对渔鼓有着“独特的感情”?(2分)
22.如何理解本文第5段划线句的意思?(2分)
23.简要分析在表达方式和情感上,选文和我们学过的《安塞腰鼓》有什么不同?(4分)
三、作文(40分)
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对于琦君来说,母亲酝酿的春酒,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24.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