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探究性问题设计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探究性问题设计策
略
【摘要】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
该文结合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就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立和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设计策略作一探讨,以帮助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更好地掌握各概念间的关系。
【关键词】中学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探究性问题;设计策略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教师对于探究性问题(包括实验)的设计至关重要。
下面结合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的教学改革实践,就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设计策略作一探讨。
一、明确目标,设计策略
(一)明确本课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据此,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的教
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如何鉴别氧化还原反应。
②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在反应中发生了电子转移。
③简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④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化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设计探究性问题策略
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学概念构建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难点是通过剖析反应过程,让学生理清各概念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把握重点,化解难点,有效建构和迁移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呢?笔者认为,设计探究性问题的策略是关键。
1.以问题解决为目的,在分层思维中建构概念
学生在初中阶段了解了硫、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的燃烧及氢气还原氧化铜等实验,从中能很快理解氧化和还原中存
在着得失氧的过程,这也是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已有知识基础。
在学生认识了燃烧是一个氧化反应后,引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也是一个氧化反应!教师通过精心设置探究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矛盾,通过探究,在分层思维中建构新知。
2.以问题探究为导向,在探究实验中升华知识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
”探究式学习正是这一教育思想的体现。
教师在学生认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即是得失电子的过程后,要求学生考虑:“带电粒子从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会产生什么现象?”“你能否通过实验来证明(图1)的反应中存在电子转移呢?”这时,学生不约而同想到了利用物理学中的电流计来设计(图2)的实验。
通过教师的启发,同学们很快理解了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各种电池。
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对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认识。
二、掌握方法,优化策略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概念性的知识较多,在认知反应本质后,还需要学生进一步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很多同学习惯于死记硬背,但对于此类相对立统一的概念,靠死记往往会以一误十。
怎么办?授之以渔,不如退而结网,方法很重要!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氧化剂和还原剂所具有的性质(笔者习惯称其为本
领)即氧化性和还原性,接着选择最熟悉也是最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为模板(如图3),如H2+CuO=Cu+H2O,请学生分析:还原剂是H2,它发生氧化反应,所以得到的水是氧化产物;那么氧化铜是氧化剂,它发生还原反应,所以得到的铜是还原产物。
学生往往会依据原有知识从得失氧的角度及氢气具有还原性快速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教师接下来就要帮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再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氢气之所以具有还原性是因为它所含氢元素化合价升高了,所以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称为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称为氧化剂。
最终通过画双线桥使学生明白: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从根本上讲,是因为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的结果,理解了氧化剂,还原剂就迎刃而解了。
另外,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形象生动的卡通图来帮助学生记忆,如下图:还原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氧化剂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
三、及时小结,巩固策略
在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但所获取的知识点较为零乱,不利于记忆。
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进行归纳小结,把知识结构化,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最后还可以以图表(见图4)或便于记忆的精练语句和典型的实例来进行小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