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使用情况及安全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使用情况及安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3T14:12:13.32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9月18期作者:张雁李慧
[导读] 分析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制剂的临床用药情况,并分析其安全性
张雁李慧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制剂的临床用药情况,并分析其安全性。
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计136099支,对其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并就应用科室、药物使用频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管理措施。
结果: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使用次数排名前三的科室分别为心内科、耳鼻喉科、血管外科,使用率分别为80.47%、11.94%、
2.94%。
用药物前三位分别为丹红注射液、丹参酮磺酸钠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使用频率分别为29.81%、22.51%、20.14%。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用药期间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分别发生184例、151例、317例、225例、141例,经处理多数反应良好,部分加重。
结论:目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在临床各个科室中均有广泛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影响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故需要加强用药管理,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科室;不良反应
活血化瘀类中药能够改善机体代谢,并可起到抗血栓,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等的作用,随着临床制药技术的发展,该类中药以注射制剂的形式应用于了临床当中,且较多研究表明中药注射制剂的应用有效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1]。
但随着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的广泛应用,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临床将关注点放在了中药的药理作用上,忽略了中药制剂成分的复杂性以及用药安全性,导致不良反应增加,影响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2]。
这就要求积极加强中药注射液临床用药情况的分析,制定更为规范的用药管理措施。
故本次研究分析了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的应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计136099支。
应用科室包括ICU、心胸外科、肾科、内分泌科、血管外科、脾胃科、心内科、老年科、肿瘤外科、肿瘤科、耳鼻喉科。
涉及药物种类包括丹参酮磺酸钠注射液、大株红景天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
1.2方法
对该支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科室用药分布情况,计算科室用药频率,并统计常用药物使用情况。
(2)分析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的使用频率,计算方法为:某中药注射液的使用总支数/年度用药总支数
*100.00%。
(3)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总结处理方法与处理后反应。
2.结果2.1各科室用药情况分析
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使用次数排名前三的科室分别为心内科、耳鼻喉科、血管外科,使用率分别为80.47%、11.94%、2.94%。
详见表1。
2.2各药物应用频率分析
用药物前三位分别为丹红注射液、丹参酮磺酸钠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使用频率分别为29.81%、22.51%、20.14%。
详见表2。
3.讨论
中药注射液是利用现代提取技术从中药材中获得有效成分而制成的注射制剂,活血化瘀类中药则为常用类型,临床用药便捷,且相较于传统口服用药,起效更迅速,作用更强[3-4]。
从本次研究结果上看,我院心内科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最多,占构比为80.47%,这是因为心内科患者普遍存在心血管系统的异常,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部分存在血管损伤等。
而该类药物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保护心血管系统,用药价值显著,所以频率最高。
而在药物种类上,前三位分别为丹红注射液、丹参酮磺酸钠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使用频率分别为29.81%、22.51%、20.14%。
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丹参、红花,可活血化瘀、舒脉通络,对胸痛、心悸、活动不利等均有较好疗效,临床可用于冠心病、心梗、肺心病、脑卒中等的治疗[5]。
丹参酮磺酸钠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丹参酮ⅡA磺酸钠,多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辅助治疗。
丹参多酚酸盐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通脉,对改善心绞痛症状有较好效果,心血瘀阻证适用[6]。
该三种药物均有明显的活血化瘀作用,但为了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结合药物成分、配伍要求合理用药,并注意对患者细微症状的观察与分析,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而在用药不良反应上,本次研究中不良反应较多,对身体各器官影响很大,可累及皮肤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故临床应当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注意不良反应的管擦或,一旦发生及时停药,并对症处理,加强对患者的监护,以保障用药安全,避免患者出现意外。
综上所述,目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价值显著,为了保障其治疗效果,还需要密切注意其不良反应情况,用药时注意配伍以及用药禁忌,用药后应密切观察与处理,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丽, 周成文.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合理性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016(034):169-170.
[2]杨椰, 黄必德. 合理用药干预前后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应用合理性分析及干预效果探讨[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 19(03):122-123+126.
[3]张凤怡, 马红, 王超璠. PDCA循环管理在外科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中的成效探讨[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 020(001):118-121,124.
[4]胡静, 徐嘉路, 韩漫漫,等.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颈椎病非手术治疗中的药物经济学评价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v.24(07):113-116+120.
[5]林石思, 姚帆.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风险与合理应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 27(11):123-127.
[6]原小陇, 朱雅楠, 王爱霞,等. 我院神经内科常用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性分析[J]. 海峡药学, 2019, 031(005):26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