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实验(动物病理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水泡变性 在一般石蜡切片中,其组织像与脂肪变性相 似,可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鉴别(如作冰冻切片用苏丹Ⅲ染 色,脂肪滴染成桔红色)。
(八)心肌脂肪变性
心弥漫性脂肪变性时,轻者难于确定,重者心肌呈灰黄色 或土黄色,质地稍软,切面干燥,组织纹理较模糊。有时在 心外膜下和心室乳头肌及肉柱部分的小静脉周围,可见土黄 色斑点或条纹,分布于色泽正常的心肌之间,呈红黄相间的 虎皮样斑纹,称为虎斑心。
(七)肝脂肪变性
1. 眼观 肝肿大、包膜紧张,边缘钝圆,色微黄或土黄色,质 地变软,切面上肝组织纹理模糊,肝小叶间隔不明显。触之 有油腻感。若脂变的肝脏同时伴有淤血,其切面呈红黄相间 的槟榔肝形象。
(七)肝脂肪变性
2. 鉴别 (1) 饥饿肝 见于屠宰猪,因为饥饿和缺水。眼观肝脏呈土
黄色,但体积和硬度均正常,肝小叶分界明显,切面上组织 纹理清晰。
• 眼观:坏死组织呈淡黄色,质较松软,状 似干酪或豆腐渣,故称为干酪样坏死。
• 镜检:坏死组织结构消失,成一片模糊的 颗粒状红染物质。
➢ ②蜡样坏死:肌肉组织的凝固性坏死。 • 眼观:坏死的肌肉组织浑浊无光泽,干燥
而坚实,呈灰黄或灰白色,如同石蜡一样。 • 镜检:肌纤维肿胀,胞核溶解,横纹消失,
➢ ①内脏型 :鸡多见,内脏浆膜面上有白色粉 末状尿酸盐沉着。肾肿大,色淡,切面上可见 白色尿酸盐小点和小条。输尿管扩张,管腔内 含有石灰样沉淀物。
➢ ②关节型 :尿酸盐沉着于关节及其附近组织。 组织发生变性、坏死,周围发生炎性水肿和白 细胞浸润 。
➢ 病理性色素沉着:细胞和组织内有色物质过量蓄 积。
胞浆变成红染、均匀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有的还可发生断裂。
➢ 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受蛋白分解酶的作 用而分解为液态。
• 脑软化:脑组织含磷脂和水分较多,含蛋 白质较少,坏死后不易凝固,而被蛋白溶 解酶溶解液化形成羹状的软化病灶。
• 组织化脓性炎症
➢坏疽:组织坏死后,受到外界环境影 响和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而形成的 特殊的病理学变化。
➢ 常见的有: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
机体对死亡细胞、组织的修补性生长过程及对 病理产物改造过程。
再生、肉芽组织形成、创伤愈合、骨折愈合和机化。
1、概念
细胞和组织损伤后,由邻近健康组织细
胞分裂增殖来修补的过程成为再生。
2、类型
➢生理性再生: ➢病理性再生: ➢完全再生: ✓不完全再生: ✓过度再生:
大体标本、幻灯片、CAI课件等。
三、实习内容与步骤
教师先进行逐步讲解,然后要求每人认真仔细观 察以下所列标本。
(一)鼻甲骨萎缩
萎缩性鼻炎病猪患病早期,鼻黏膜有卡他性炎症,表现 黏膜肿胀、充血、水肿,鼻腔中有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渗 出物,常混有血液。疾病中期典型者,黏膜坏死脱落,鼻甲 骨退化为不正形的残留物,鼻甲骨上下卷曲极度萎缩时,两 则鼻腔各变成大腔洞。疾病后期,鼻中隔发生弯曲或厚薄不 匀。常见鼻筒歪斜,上翘和鼻梁皮肤皱褶 。
消除、取代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异物(机 化及包囊形成)。
抗感染,保护创面 。 填补伤口及组织缺损。
1、概念 创伤造成组织缺损的修复过程。
2、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出血和渗出 创口收缩 肉芽组织的形成,清理创腔和填补缺损。 瘢痕的形成
3、创伤愈合的类型(皮肤创伤为例)
➢ 第一期愈合: 见于创口小、平直、出血少、组织破坏轻,无感 染,愈合后留下线状瘢痕。
➢ 尿酸盐沉着: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液中尿酸 浓度升高,并以尿酸盐的形式沉着于体内一些器 官组织而引起的疾病,即痛风。
➢ 蛋白质特别是核蛋白的摄入量过多 ➢ 维生素A缺乏 ➢ 中毒、传染性疾病等能造成肾脏损坏的因素 ➢ 日粮配合不当、缺水、长途运输、运动不足、
严寒等饲养管理方面的因素和遗传因素
3、细胞的再生潜能
❖与细胞再生能力强弱的因素: 生物进化、细胞分化和细胞发育成熟程度有关。 ❖一般规律为: 低等动物>高等动物; 分化程度低组织>分化程度高组织; 年龄小、体貭好的动物>年龄大、体貭差的动物;
❖按再生能力强弱,可将动物的细胞分为三类。
✓ 不稳定细胞(1abile cell) 这类细胞总在不断地增 殖,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再生能力相当强。
(六)肝细胞肿胀
1. 眼观 肝肿大,边缘钝圆,被膜紧张,呈灰黄色或土黄色, 严重者似同开水烫过一样;质脆易碎,切面隆起,边缘外翻, 结构模糊不清,肝小叶间隔变窄。肝脏颗粒变性很少单独发 生,常同时存在淤血和脂肪变性。因而其形态表现复杂,后 者甚至掩盖前者。 2. 鉴别 屠宰放血良好的动物,其肝脏呈浅灰色,组织纹理 清晰。
➢血管的再生
毛细血管的再生:有两种方式 (1)芽生(budding): (2)自生性生长:
大血管断离后需手术缝合,吻合处内皮细胞分裂增 生,互相连接,恢复原来内膜结构。肌层不易完全 再生,由结缔组织增生连接,形成瘢痕修复。
➢骨组织的再生
✓软骨组织的再生:软骨组织的再生能力很弱。 ✓骨组织的再生:骨组织的再生能力很强。
无结构的红染物质。
➢ 根据坏死的形态特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 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坏疽。
➢ 凝固性坏死:组织坏死后,由于水分丢失 和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色或灰黄色、干 燥而坚实、无光泽的固体物质。
➢ 又可分为干酪样坏死和蜡样坏死两种。
➢ ①干酪样坏死:坏死组织分解比较彻底, 并含有较多脂质(主要来自结核杆菌)。
(二)腿肌萎缩
鸡马立克氏病患鸡常引起单侧腿部肌肉萎缩,可见一侧腿 部比另一侧明显变细,导致鸡表现大劈叉症状。
(三)心冠脂肪胶样萎缩
可见心冠脂肪消失殆尽,被一种胶冻样液体取代。
(四)脾脏、肾脏萎缩
脾脏萎缩 可见脾脏被膜皱缩。 肾萎缩 可见肾皮质变薄。
(五)肾细胞肿胀
1. 眼观 肾脏稍肿大,形状不变,边缘较钝圆。颜色变淡, 灰黄色,好像用开水烫过。质脆易碎。剖开时被膜外翻,且 易剥离。切面稍隆起,无光泽,皮质部与髓质部分界欠清晰, 组织纹理模糊。 2. 鉴别 屠宰放血良好的猪肾,眼观呈淡白色,略带黄色, 组织纹理清晰。
✓ 稳定细胞(stable cell) 在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 增殖现象不明显, 但受到损伤刺激时,表现出较强 的再生能力。
✓ 水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 再生力弱或不能再生。
4、各种组织的再生
➢ 上皮组织的再生 ✓ 被覆上皮再生:创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
生,向缺损中心迁移,先形成单层上皮,以后增 生分化为鳞状上皮。 ✓ 腺上皮再生:腺上皮的再生是否完全,与损伤程 度密切相关。
➢ 纤维组织的再生
在损伤的刺激下,受损处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分裂、 增生。成纤维细胞的特点为:胞体膨大呈圆形或星 芒状,胞浆半透明淡染,核大淡染,颇似上皮细胞。 当成纤维细胞停止分裂后,开始合成并分泌前胶原 蛋白,在细胞周围形成胶原纤维,细胞逐渐成熟, 变成长梭形,胞浆越来越少,核越来越深染,成为 纤维细胞。最后形成由胶原纤维和狭长的纤维细胞 共同构成的纤维性结缔组织。
➢ 细胞膜反折,包裹断裂的染色质片断或某些细 胞器,然后逐渐分离,形成众多的凋亡小体, 凋亡小体则为附近的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或实 质细胞)所吞噬。
➢ 细胞膜的整合性保持良好,死亡细胞的内容物 不会逸散到胞外环境中去,不引发炎性反应。
细胞凋亡 分布特点 单个散在细胞 细 胞 膜 完整 细胞体积 固缩变小 细 胞 器 完整,内容物无外漏
坏死组织、炎性 细胞及渗出液
丰富的毛细血管 +成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 ↓ 血管数目↓
肉芽组织:肉芽组织由大量毛细 血管、纤维母细胞和炎性细胞构 成,毛细血管向伤口表面垂直生 长。
肉芽组织(高倍):见血管内皮细胞增 生形成大量实性细胞条索,向表面垂 直生长,间质内有炎性细胞。
肉芽组织结构
3、结局
(九)皮肤干性坏疽
坏死部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分界处常见脓样物和充血。 坏死的皮肤干固皱缩,呈棕褐色或黑色,硬如皮革。末梢部 位干性坏疽可完全分离脱落。躯体部位的皮肤坏疽则因皮下 结缔组织增生而牢固附着,若强力撕脱则形成易出血的肉芽 面。
(十)肝坏死
肝坏死1 肝脏上面有许多灰白色坏死灶(由组织滴虫病引起) 肝坏死2 肝脏上面有许多灰白色坏死点及坏死灶。
坏死 连续片细胞、组织 完整性受破坏 肿胀增大 肿胀,破裂,酶外漏
核染色质 边集于核膜下,呈半月形 分散凝集,呈絮状
凋亡小体 有 炎性反应 无
无(细胞破裂,溶解) 有
➢ 维持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 ➢ 维持自稳平衡 ➢ 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 ➢ 凋亡机制失调,包括不恰当的激活或抑制将导
致疾病发生
➢ ②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器官 (如肺、肠、子宫等)。
• 坏死组织呈污黑色或污绿色,糊状或液状,恶 臭。病变发展迅速,呈弥漫性炎症变化,与健 康组织间分界线不明显。
➢ ③气性坏疽:湿性坏疽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 是深部创伤合并感染厌氧菌所致。
➢ 细菌分解坏死组织产生大量气体,使坏死组织 呈蜂窝状,棕黑色,酸臭味,按之有捻发音。
➢第二期愈合: 创口不整齐,组织损伤严重,出血多,并发感染 。愈合过程复杂,时间长,有明显的瘢痕。
1
2
3
4
一期愈合示意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2
3
4
二期愈合示意图
实训项目二 损伤、适应与修复眼观病变观察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萎缩、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坏死等的眼观变 化。加深对上述病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二、实习材料
➢ 当细胞发生代谢停止、结构破坏、功能丧失等 不可逆变化时,称为不可逆性损伤,也即细胞 死亡。
➢ 细胞死亡分为坏死和凋亡两种类型
➢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 渐进性坏死:坏死是由变性逐渐发展而来的。 ➢ 急性坏死:由于致病因素极为强烈,如高温、
强酸或强碱的突然作用,坏死可立即发生。
➢ 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齿以外的软组织内有固体性 钙盐的沉积。
• 眼观:灰白色颗粒状或团块状,坚硬,触之有砂粒 感或硬石感。
• 光镜下:HE染色时,钙盐呈蓝色颗粒状、片块状。
➢ ① 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主要沉积于变性坏死组 织或其他异物中。
➢ ② 转移性钙化:全身钙磷代谢障碍(高血钙)而 引起的钙盐沉积于正常组织内。
➢ 坏死对机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坏死发生的 部位、范围大小及有无感染等。
➢ 结局 :吸收再生、脱落排除、机化和包囊 形成(包裹)、钙化
➢凋亡: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活体内单个细 胞发生的由基因调控的主动而有序的死亡 过程,亦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细胞凋亡是细胞自我破坏的主动过程,与 坏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细胞学现象。
➢ 呈黑褐色或黑色,这是由于坏死组织经腐 败菌分解时产生的硫化氢与血红蛋白分解 所产生的铁结合,形成黑色硫化铁的结果。
➢ 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干性坏疽、湿性坏疽 和气性坏疽。
➢①干性坏疽:多发生于四肢,耳壳、 尾尖等体表末稍部位。
• 坏死灶干涸、皱缩、质硬,呈黑褐色, 与健康组织分界线明显。由于病变局 部干燥,不利于腐败菌生长,因此病 变发展较缓慢。
➢肌组织的再生:
✓ 骨骼肌的再生依肌膜是否存在及肌纤维是否完全 断裂而有所不同。
✓ 平滑肌再生能力较骨骼肌弱,损伤后常由结缔组 织修复。
✓ 心肌缺乏再生能力,死亡后一般由结缔组织修复 而形成瘢痕。
➢神经组织的再生
中枢神经的神经细胞不能再生,受损 后由神经胶质细胞及其纤维修复,形成胶 质瘢痕。
外周神经纤维损伤后,如与其相连的 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则可完全再生。
➢ 眼观 坏死组织失去正常光泽或变为苍白,较混 浊;缺乏正常组织的弹性,组织回缩不良; 没有正常血液供应,摸不到血管搏动,局 部温度低,切割不流血;失去正常的触觉、 疼觉和运动功能等。周围出现一条明显的 分界性炎性反应带。
➢ 镜检 • 细胞核: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是细
胞坏死的主要标志。 • 细胞浆:胞质嗜酸性增强,呈红染颗粒状。 • 间质:结构消失,成为一片颗粒状或均质
1、概念 由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
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2、肉芽组织的形成和结构
形成
肉芽组织来自损伤灶周围的毛细血管和结缔组织 。 毛细血管的新生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肉芽组织的成熟及瘢痕形成。
➢结构
✓眼观:表面湿润,颗粒状,鲜红色,似嫩肉,触之 易出血。 ✓镜下:表面有渗出液、嗜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 中层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深层血管减 少,成纤维细胞转变成纤维细胞。
(八)心肌脂肪变性
心弥漫性脂肪变性时,轻者难于确定,重者心肌呈灰黄色 或土黄色,质地稍软,切面干燥,组织纹理较模糊。有时在 心外膜下和心室乳头肌及肉柱部分的小静脉周围,可见土黄 色斑点或条纹,分布于色泽正常的心肌之间,呈红黄相间的 虎皮样斑纹,称为虎斑心。
(七)肝脂肪变性
1. 眼观 肝肿大、包膜紧张,边缘钝圆,色微黄或土黄色,质 地变软,切面上肝组织纹理模糊,肝小叶间隔不明显。触之 有油腻感。若脂变的肝脏同时伴有淤血,其切面呈红黄相间 的槟榔肝形象。
(七)肝脂肪变性
2. 鉴别 (1) 饥饿肝 见于屠宰猪,因为饥饿和缺水。眼观肝脏呈土
黄色,但体积和硬度均正常,肝小叶分界明显,切面上组织 纹理清晰。
• 眼观:坏死组织呈淡黄色,质较松软,状 似干酪或豆腐渣,故称为干酪样坏死。
• 镜检:坏死组织结构消失,成一片模糊的 颗粒状红染物质。
➢ ②蜡样坏死:肌肉组织的凝固性坏死。 • 眼观:坏死的肌肉组织浑浊无光泽,干燥
而坚实,呈灰黄或灰白色,如同石蜡一样。 • 镜检:肌纤维肿胀,胞核溶解,横纹消失,
➢ ①内脏型 :鸡多见,内脏浆膜面上有白色粉 末状尿酸盐沉着。肾肿大,色淡,切面上可见 白色尿酸盐小点和小条。输尿管扩张,管腔内 含有石灰样沉淀物。
➢ ②关节型 :尿酸盐沉着于关节及其附近组织。 组织发生变性、坏死,周围发生炎性水肿和白 细胞浸润 。
➢ 病理性色素沉着:细胞和组织内有色物质过量蓄 积。
胞浆变成红染、均匀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有的还可发生断裂。
➢ 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受蛋白分解酶的作 用而分解为液态。
• 脑软化:脑组织含磷脂和水分较多,含蛋 白质较少,坏死后不易凝固,而被蛋白溶 解酶溶解液化形成羹状的软化病灶。
• 组织化脓性炎症
➢坏疽:组织坏死后,受到外界环境影 响和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而形成的 特殊的病理学变化。
➢ 常见的有: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
机体对死亡细胞、组织的修补性生长过程及对 病理产物改造过程。
再生、肉芽组织形成、创伤愈合、骨折愈合和机化。
1、概念
细胞和组织损伤后,由邻近健康组织细
胞分裂增殖来修补的过程成为再生。
2、类型
➢生理性再生: ➢病理性再生: ➢完全再生: ✓不完全再生: ✓过度再生:
大体标本、幻灯片、CAI课件等。
三、实习内容与步骤
教师先进行逐步讲解,然后要求每人认真仔细观 察以下所列标本。
(一)鼻甲骨萎缩
萎缩性鼻炎病猪患病早期,鼻黏膜有卡他性炎症,表现 黏膜肿胀、充血、水肿,鼻腔中有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渗 出物,常混有血液。疾病中期典型者,黏膜坏死脱落,鼻甲 骨退化为不正形的残留物,鼻甲骨上下卷曲极度萎缩时,两 则鼻腔各变成大腔洞。疾病后期,鼻中隔发生弯曲或厚薄不 匀。常见鼻筒歪斜,上翘和鼻梁皮肤皱褶 。
消除、取代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异物(机 化及包囊形成)。
抗感染,保护创面 。 填补伤口及组织缺损。
1、概念 创伤造成组织缺损的修复过程。
2、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出血和渗出 创口收缩 肉芽组织的形成,清理创腔和填补缺损。 瘢痕的形成
3、创伤愈合的类型(皮肤创伤为例)
➢ 第一期愈合: 见于创口小、平直、出血少、组织破坏轻,无感 染,愈合后留下线状瘢痕。
➢ 尿酸盐沉着: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液中尿酸 浓度升高,并以尿酸盐的形式沉着于体内一些器 官组织而引起的疾病,即痛风。
➢ 蛋白质特别是核蛋白的摄入量过多 ➢ 维生素A缺乏 ➢ 中毒、传染性疾病等能造成肾脏损坏的因素 ➢ 日粮配合不当、缺水、长途运输、运动不足、
严寒等饲养管理方面的因素和遗传因素
3、细胞的再生潜能
❖与细胞再生能力强弱的因素: 生物进化、细胞分化和细胞发育成熟程度有关。 ❖一般规律为: 低等动物>高等动物; 分化程度低组织>分化程度高组织; 年龄小、体貭好的动物>年龄大、体貭差的动物;
❖按再生能力强弱,可将动物的细胞分为三类。
✓ 不稳定细胞(1abile cell) 这类细胞总在不断地增 殖,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再生能力相当强。
(六)肝细胞肿胀
1. 眼观 肝肿大,边缘钝圆,被膜紧张,呈灰黄色或土黄色, 严重者似同开水烫过一样;质脆易碎,切面隆起,边缘外翻, 结构模糊不清,肝小叶间隔变窄。肝脏颗粒变性很少单独发 生,常同时存在淤血和脂肪变性。因而其形态表现复杂,后 者甚至掩盖前者。 2. 鉴别 屠宰放血良好的动物,其肝脏呈浅灰色,组织纹理 清晰。
➢血管的再生
毛细血管的再生:有两种方式 (1)芽生(budding): (2)自生性生长:
大血管断离后需手术缝合,吻合处内皮细胞分裂增 生,互相连接,恢复原来内膜结构。肌层不易完全 再生,由结缔组织增生连接,形成瘢痕修复。
➢骨组织的再生
✓软骨组织的再生:软骨组织的再生能力很弱。 ✓骨组织的再生:骨组织的再生能力很强。
无结构的红染物质。
➢ 根据坏死的形态特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 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坏疽。
➢ 凝固性坏死:组织坏死后,由于水分丢失 和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色或灰黄色、干 燥而坚实、无光泽的固体物质。
➢ 又可分为干酪样坏死和蜡样坏死两种。
➢ ①干酪样坏死:坏死组织分解比较彻底, 并含有较多脂质(主要来自结核杆菌)。
(二)腿肌萎缩
鸡马立克氏病患鸡常引起单侧腿部肌肉萎缩,可见一侧腿 部比另一侧明显变细,导致鸡表现大劈叉症状。
(三)心冠脂肪胶样萎缩
可见心冠脂肪消失殆尽,被一种胶冻样液体取代。
(四)脾脏、肾脏萎缩
脾脏萎缩 可见脾脏被膜皱缩。 肾萎缩 可见肾皮质变薄。
(五)肾细胞肿胀
1. 眼观 肾脏稍肿大,形状不变,边缘较钝圆。颜色变淡, 灰黄色,好像用开水烫过。质脆易碎。剖开时被膜外翻,且 易剥离。切面稍隆起,无光泽,皮质部与髓质部分界欠清晰, 组织纹理模糊。 2. 鉴别 屠宰放血良好的猪肾,眼观呈淡白色,略带黄色, 组织纹理清晰。
✓ 稳定细胞(stable cell) 在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 增殖现象不明显, 但受到损伤刺激时,表现出较强 的再生能力。
✓ 水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 再生力弱或不能再生。
4、各种组织的再生
➢ 上皮组织的再生 ✓ 被覆上皮再生:创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
生,向缺损中心迁移,先形成单层上皮,以后增 生分化为鳞状上皮。 ✓ 腺上皮再生:腺上皮的再生是否完全,与损伤程 度密切相关。
➢ 纤维组织的再生
在损伤的刺激下,受损处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分裂、 增生。成纤维细胞的特点为:胞体膨大呈圆形或星 芒状,胞浆半透明淡染,核大淡染,颇似上皮细胞。 当成纤维细胞停止分裂后,开始合成并分泌前胶原 蛋白,在细胞周围形成胶原纤维,细胞逐渐成熟, 变成长梭形,胞浆越来越少,核越来越深染,成为 纤维细胞。最后形成由胶原纤维和狭长的纤维细胞 共同构成的纤维性结缔组织。
➢ 细胞膜反折,包裹断裂的染色质片断或某些细 胞器,然后逐渐分离,形成众多的凋亡小体, 凋亡小体则为附近的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或实 质细胞)所吞噬。
➢ 细胞膜的整合性保持良好,死亡细胞的内容物 不会逸散到胞外环境中去,不引发炎性反应。
细胞凋亡 分布特点 单个散在细胞 细 胞 膜 完整 细胞体积 固缩变小 细 胞 器 完整,内容物无外漏
坏死组织、炎性 细胞及渗出液
丰富的毛细血管 +成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 ↓ 血管数目↓
肉芽组织:肉芽组织由大量毛细 血管、纤维母细胞和炎性细胞构 成,毛细血管向伤口表面垂直生 长。
肉芽组织(高倍):见血管内皮细胞增 生形成大量实性细胞条索,向表面垂 直生长,间质内有炎性细胞。
肉芽组织结构
3、结局
(九)皮肤干性坏疽
坏死部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分界处常见脓样物和充血。 坏死的皮肤干固皱缩,呈棕褐色或黑色,硬如皮革。末梢部 位干性坏疽可完全分离脱落。躯体部位的皮肤坏疽则因皮下 结缔组织增生而牢固附着,若强力撕脱则形成易出血的肉芽 面。
(十)肝坏死
肝坏死1 肝脏上面有许多灰白色坏死灶(由组织滴虫病引起) 肝坏死2 肝脏上面有许多灰白色坏死点及坏死灶。
坏死 连续片细胞、组织 完整性受破坏 肿胀增大 肿胀,破裂,酶外漏
核染色质 边集于核膜下,呈半月形 分散凝集,呈絮状
凋亡小体 有 炎性反应 无
无(细胞破裂,溶解) 有
➢ 维持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 ➢ 维持自稳平衡 ➢ 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 ➢ 凋亡机制失调,包括不恰当的激活或抑制将导
致疾病发生
➢ ②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器官 (如肺、肠、子宫等)。
• 坏死组织呈污黑色或污绿色,糊状或液状,恶 臭。病变发展迅速,呈弥漫性炎症变化,与健 康组织间分界线不明显。
➢ ③气性坏疽:湿性坏疽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 是深部创伤合并感染厌氧菌所致。
➢ 细菌分解坏死组织产生大量气体,使坏死组织 呈蜂窝状,棕黑色,酸臭味,按之有捻发音。
➢第二期愈合: 创口不整齐,组织损伤严重,出血多,并发感染 。愈合过程复杂,时间长,有明显的瘢痕。
1
2
3
4
一期愈合示意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2
3
4
二期愈合示意图
实训项目二 损伤、适应与修复眼观病变观察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萎缩、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坏死等的眼观变 化。加深对上述病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二、实习材料
➢ 当细胞发生代谢停止、结构破坏、功能丧失等 不可逆变化时,称为不可逆性损伤,也即细胞 死亡。
➢ 细胞死亡分为坏死和凋亡两种类型
➢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 渐进性坏死:坏死是由变性逐渐发展而来的。 ➢ 急性坏死:由于致病因素极为强烈,如高温、
强酸或强碱的突然作用,坏死可立即发生。
➢ 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齿以外的软组织内有固体性 钙盐的沉积。
• 眼观:灰白色颗粒状或团块状,坚硬,触之有砂粒 感或硬石感。
• 光镜下:HE染色时,钙盐呈蓝色颗粒状、片块状。
➢ ① 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主要沉积于变性坏死组 织或其他异物中。
➢ ② 转移性钙化:全身钙磷代谢障碍(高血钙)而 引起的钙盐沉积于正常组织内。
➢ 坏死对机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坏死发生的 部位、范围大小及有无感染等。
➢ 结局 :吸收再生、脱落排除、机化和包囊 形成(包裹)、钙化
➢凋亡: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活体内单个细 胞发生的由基因调控的主动而有序的死亡 过程,亦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细胞凋亡是细胞自我破坏的主动过程,与 坏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细胞学现象。
➢ 呈黑褐色或黑色,这是由于坏死组织经腐 败菌分解时产生的硫化氢与血红蛋白分解 所产生的铁结合,形成黑色硫化铁的结果。
➢ 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干性坏疽、湿性坏疽 和气性坏疽。
➢①干性坏疽:多发生于四肢,耳壳、 尾尖等体表末稍部位。
• 坏死灶干涸、皱缩、质硬,呈黑褐色, 与健康组织分界线明显。由于病变局 部干燥,不利于腐败菌生长,因此病 变发展较缓慢。
➢肌组织的再生:
✓ 骨骼肌的再生依肌膜是否存在及肌纤维是否完全 断裂而有所不同。
✓ 平滑肌再生能力较骨骼肌弱,损伤后常由结缔组 织修复。
✓ 心肌缺乏再生能力,死亡后一般由结缔组织修复 而形成瘢痕。
➢神经组织的再生
中枢神经的神经细胞不能再生,受损 后由神经胶质细胞及其纤维修复,形成胶 质瘢痕。
外周神经纤维损伤后,如与其相连的 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则可完全再生。
➢ 眼观 坏死组织失去正常光泽或变为苍白,较混 浊;缺乏正常组织的弹性,组织回缩不良; 没有正常血液供应,摸不到血管搏动,局 部温度低,切割不流血;失去正常的触觉、 疼觉和运动功能等。周围出现一条明显的 分界性炎性反应带。
➢ 镜检 • 细胞核: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是细
胞坏死的主要标志。 • 细胞浆:胞质嗜酸性增强,呈红染颗粒状。 • 间质:结构消失,成为一片颗粒状或均质
1、概念 由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
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2、肉芽组织的形成和结构
形成
肉芽组织来自损伤灶周围的毛细血管和结缔组织 。 毛细血管的新生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肉芽组织的成熟及瘢痕形成。
➢结构
✓眼观:表面湿润,颗粒状,鲜红色,似嫩肉,触之 易出血。 ✓镜下:表面有渗出液、嗜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 中层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深层血管减 少,成纤维细胞转变成纤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