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林下养鸡主要疫病防控关键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殖天地现代农村科技2021年第3期辽西地区林下养鸡主要疫病防控关键技术
张雨华
(建平县畜牧技术推广站辽宁建平122400)
林下养鸡是养鸡的一种新兴模式,是近年来与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同步发展的特殊畜牧养殖模式,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建平县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区,具有林下养鸡的传统历史。

据统计,截止2018年,建平县林下养鸡岀栏鸡达到28万羽。

建平县充分发挥和利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大县的特殊优势,积极引领区域内的农户发展林下养鸡项目,使林下养鸡产业成为发展避灾抗灾的优势项目。

1建平县林下养鸡的主要疫病种类与原因分析
1.1林下养鸡应激反应。

鸡在林下林间等野外环境,势必接受长期的日晒雨淋,一部分弱鸡由于采食量达不到自身要求,处于寒冷生存条件的微饥饿的食物不饱和程度,如此长期势必给鸡群造成应激反应,导致鸡只自身免疫力与抵抗力的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生也不足为奇。

1.2林下养鸡的物理性伤害的发生。

林下鸡只在野外环境条件下,比较嘈杂、无保护条件下的林间环境,白天和黑夜之间温差大,投放到林间林下的雏鸡刚开始接触新环境,还容易受林间的野禽的骚扰与侵袭。

林下鸡只因为采光不足,受林下低温寒冷不良环境导致挤堆践踏,导致弱鸡被压受伤甚至死亡的情况发生。

1.3林下养鸡寄生虫病发生。

个别林下养鸡农户,在初期对鸡只引种没有严格的把关,也没有进行必要的防疫,导致鸡只发生疾病。

不仅如此,鸡只因为林下光照不足,湿度大,温度高,鸡舍的鸡群在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卫生条件不良,势必引起鸡只球虫病的发生。

在林下自然环境中,病鸡排岀的寄生虫及虫卵难以及时得到有效的无害化处理,容易对鸡只活动环境产生污染,因此林下鸡群极易发生球虫、线虫等消化道的寄生虫病。

1.4林下养鸡细菌病发生。

林下养鸡的鸡只长期处于野外环境,鸡舍长期处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一些条件性致病菌就会乘机侵入,导致整个鸡群岀现多患病现象,尤其是多发的鸡白痢、大肠杆菌病、禽霍乱等,都是极易感染的疾病。

1.5林下养鸡中毒病发生。

在辽西地区的林下养鸡农户中,部分养殖户专业技术水平低,在林下养鸡过程中,不按规定使用药剂,为了达到养殖鸡只的防病目的,往往还超剂量使用治疗性或预防性的防病治病药剂,势必造成鸡只的药物中毒。

辽西地区林间夏季气候闷热潮湿,一些用于鸡只补给的饲料玉米等若堆放-49-时间长还容易霉变,林下鸡在采食后极易发生鸡只毒素中毒的现象。

2建平县林下养鸡主要疫病防控技术
2.1源头防止病原感染,实施规范化引种。

为了保证林下养鸡鸡苗的质量好,无病菌带入,应当到有资质的种雏繁育场进行引种,尤其是到附近的大型规模种鸡场进行引种,并且做好引种前的产地检疫工作。

2.2基础免疫入手,预防鸡病毒性传染病。

对于1日龄幼雏鸡:进行鸡只的颈背部皮下注射,来有效控制鸡只马立克氏病的发生;当雏鸡进入5日龄,用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二联疫苗对鸡只采取滴鼻技术(点眼);当鸡只进入10日龄后要应用新支二联疫苗混合液滴眼预防效果不错;当鸡只达到16日龄时,用H5+H7三价灭活疫苗实施鸡只皮下注射,适宜用量控制在0.35〜0.4ml/只;雏鸡达21龄后用新支二联、法氏囊疫苗混合滴鼻进行防治(亦为滴眼防疫);对于己经达到35日龄的鸡只用H5+H7实施鸡只颈部皮下注射,用量0.4〜0.5ml/只;当鸡只达到60日龄时,用新城疫I系疫苗实施鸡只皮下或肌肉注射免疫,适宜的用量为0.5〜0.6ml/只。

进入180日龄以后的鸡只,每隔40~45d用IV系和克隆-30两种药剂进行轮回交替饮水预防,对于鸡只新支减、禽流感每180d 注射1次防疫药剂。

2.3实施药物预防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喂饲、饮水时,可以适度添加微生态制剂等,用于对鸡只肠道疾病与呼吸道疾病防控。

对鸡只定期驱虫防治球虫病,鸡只易发生的肠道寄生虫病,可掌握每20~ 35日龄采取1次预防措施,以后每30d驱虫1次,驱蛔灵、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等都是常用的预防药剂。

对于鸡球虫病的预防与防治,可以使用马杜拉霉素、克球粉等药物。

为防止鸡只的药物超量中毒,需要严格按药剂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剂量实施添加。

2.4提升饲养管理,防控应激反应。

鸡舍要背风向阳、干燥,林下低洼之地严禁建舍。

鸡舍朝向宜坐北朝南。

采用网架结构最为适宜,于距地表面20-25cm以上铺设木条,以利鸡群栖息。

开始引进雏鸡开食、保温、光照等管理要加强。

为防止雏鸡经运输过程中长时间不进食水,应及时给引进的雏鸡补水防止脱水,可在饮水中加入葡萄糖、蔗糖和复合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饮水后1〜1.5h可实施全价小鸡料的补给。

以后在日常管理中,要养成每天晚上收鸡入舍的
2021年第3期现代农村科技养殖天地
貉子犬瘟热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王敏生
(石家庄市鹿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北石家庄050200)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主要感染犬科、鼬科动物的急性、热性、高传染性、高致死性的传染病。

犬瘟热疾病对貉子养殖业威胁巨大,必须高度重视。

1发生规律
貉犬瘟热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是仔貉在断乳前后以及育成期更加敏感,通常春秋季节多发,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老龄貉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感染病毒的病犬、病貉。

养殖场一般都同时养有犬看家护院,没有注射疫苗的犬对犬瘟热病毒高度易感,很多养殖场初始的传染源都来自病犬。

尤其是散养的没有注射过疫苗的犬只对貉子养殖威胁很大。

病犬、病貉排岀的粪便、尿液、唾液、眼屎、鼻涕,以及咳嗽的飞沫中含有大量病毒,导致饮水、饲料、饲养工具以及场地被污染,一般经消化道传播。

另外,该病还能够以飞沫通过呼吸道引起感染。

根据临床诊疗经验,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接触传播,一般呈急性经过,传播快速,初期流行后,如没有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造成全群貉死亡。

2临床症状
各个年龄段貉子都能发病,尤其是刚分窝不久,正在快速生长期的3~4个月龄的幼貉更易感,表现为突然剩食,精神萎靡,呕吐,腹泻,鼻镜干燥,流泪,长眼屎,上下眼睑粘连,分泌脓性鼻涕,脚垫干燥,测量体温升高到41C~42C,少数伴有咳嗽症状,过2~3d后体温又恢复正常,食欲也恢复,但是1~2d后又开始发烧,如此反复。

刚开始粪便基本正常,到中后期排岀黄色、咖啡色稀便,甚至混杂大量血液,粪便恶臭无比,岀现消化道症状。

跟病貉紧密接触的貉子相继也开始发病,症状基本相同。

最后病貉后肢瘫痪,抽搐,岀现神经症状,这时多预后不
习惯。

夏末初秋露水、雨水增多,闭舍关鸡,严禁因天然降雨淋湿鸡只引发疾病。

林下鸡舍卫生消毒至关重要。

对于鸡只粪便要及时予以清除,保持带鸡进行标准化的消毒工作,每7d带鸡消毒2〜3次,各种消毒剂不要单一使用,宜采取轮回更替的方式进行消毒。

鸡只饮水器每周用消毒液浸泡2~3次。

用于饲喂鸡只的饲料, 置于干爽通风的仓房内,饲料应随用随进。

参考文献
[1]邹洪月,韩占国.浅析林下养鸡的品种选择与育雏良,常2〜3d后死亡。

3诊断
首先是岀现双相热,不用药的情况下发热退烧交替进行。

其次,眼鼻分泌脓性分泌物,鼻镜,脚垫干燥,有的脚垫开裂岀血,流行方式以接触传染为主,紧邻的貉子陆续发病,稍远的没事,一般抗菌药物疗效不明显。

岀现这些特征时高度怀疑犬瘟热。

最后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

主要是血清学诊断、病毒分离鉴定及PCR荧光检测。

4防控措施
该病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预防为主。

首先要做好疫苗免疫,按照免疫程序适时接种疫苗。

我国普遍使用犬瘟热弱毒疫苗,分窝后幼貉和种兽每只皮下注射3ml,一年接种2次,间隔6个月,接种前后1周内禁止使用抗生素,防止注射疫苗后干扰抗体的生成,由于貉比较胆小,容易受到惊吓,注射疫苗前饲料中要添加包被VC减少应激,增强抵抗力,促进抗体生成,从而有效抑制该病的发生。

如果养殖场发生该病,一定要尽早采取措施,由于犬瘟热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的貉子必须全部隔离,所使用过的笼具、食盆、场地严格消毒,3d1次,连续消毒2周,没有发病的貉子紧急免疫接种,用正常免疫剂量的2倍全部免疫1次,对于己经发病的貉子,隔离后对症治疗,可紧急注射高免血清进行治疗,一般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或皮下注射2~3ml,坚持每天1次,连续使用3次,为避免岀现继发细菌感染,降低死亡率,可使用地塞米松、头抱菌素、病毒唑等进行对症治疗。

隔离区要每天消毒,一直到病貉全部治愈,病死的貉子要焚烧、深埋、消毒处理,另外病愈后的貉子不能留做种用,不能合群,要成熟后全部取皮处理。

管理[J].吉林畜牧兽医,2018(8):36-37. [2]闫晓松,王成达.鸡育雏期管理要点[J].吉林畜
牧兽医,2018⑵:31,33.
⑶沈忠新,杨景兵,王建华.林下生态鸡养殖技术
[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9(5):86-87.
[4]柳丽,高和坤,蒋向君,等.林下生态养鸡技术分
析[J].湖北畜牧兽医,2018,39(6):27-28.
⑸周廉让,王军波,赵朝荣.林下养鸡存在的问题及
养殖要点[J].兽医导刊,2017(10):225.
-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