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语序 古汉语宾语前置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了汉代,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 情况越来越少,后置的形式已经基本 形成。
第三种类型
第一小类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 年》)
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归纳类型:
(一)借助“是”、“之”把宾语提前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 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 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五年》) 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战国
策·秦策》)
条件:
(1)必须是否定句中。否定句顾名思义 就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句中必须有表否定 的词,可以是否定副词“不”、“未”、 “无”等,也可以是表否定的无定代词 “莫”。
(2)宾语必须是代词。 代词可以是我、 尔、自、是、之等。
说明:
上述两个条件,应该是否定句宾语前置的 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在先秦的分布和后
置情况的规律和发展
并非所有符合上述条件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都一 定前置。如:
《诗经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 我何求”
其他类型 没有标记的宾语前置 句式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 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 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归纳类型:
(一)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常常置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p16)
赵太后》)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
“冠素。”(《孟子·许行》)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某人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左
传·襄公二十五年》)
归纳: 第一种类型: 一、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无论充当动词还是充 当介词的宾语时,都受上述规律的制约, 放在动词、介词的前面。
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 (《左传·昭公十五年》)
归纳: 宾语+之+介词 介词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也可以提
到介词的前面。(或为:结构助词“之” 助介词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除了在上述三种有标记的宾语前 置句外,尚有两种宾语前置句式也很值得 注意,有人亦称之为“没有标记的宾语前 置句式”。
濂《送东阳马生序9》
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同上) 子何恃而往?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3.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4.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
上》) 5.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6.故作事不以礼,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礼, 弗之信矣。(礼记·礼器)
归纳: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在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也放 在动词的前面。
这里的“不知我”符合我们上面归纳的两个条件,否 定句、宾语为代词,然而,这里宾语“我”并未前置。 不说“不我知”而说“不知我”。这样的句子绝非少 数。
有事而不告我。《襄公28年》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
之。(《论语·阳货》)
实际上,宾语前置和不前置的句式在 甲骨文就已经同时存在。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邶风·日 月》)
(二)有一些介词的宾语,即使不是疑问 代词,也没有用代词“之”复指,也常常 可以放到介词的前面。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前面。
二、在有否定词“不”、“莫”、“未”、“无 (毋)”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也 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为了强调宾语,在句中用代词“是”或“之” 复指它,同时宾语和它的复指成分都放在动词的 前面。
四、其它。
(一)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常常置于 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二)有一些介词的宾语,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 没有用代词“之”复指,也常常可以放到介词的 前面。
【习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宾语前置 的条件。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许子奚为不自织?(许行)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宋
在先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遵 循着比较严格的规律,只有极少数例外,
这一类型宾语前置的条件有两个:
(1)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在句中必须作宾语。
思考: 姜氏何厌之有?
在先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遵 循着比较严格的规律,只有极少数例外, 如《论语》一书,只有1例例外,《左传》 全书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98.4%,后置仅 占1.6%。足见这是一条覆盖率相当高的规 律。
宾·是(之)·动
第二小类
敢不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二年》) 敢不唯子是从。(《左传·哀公六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唯宾是动”的格式被保留在成语中,
“唯利是图”、“唯你是问”
归纳类型: (二)变式“唯·宾·是(之)·动”
第三小类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 进》)——夫,指示代词。
这种用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的宾语前置, 并非一层不变,随着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的现象越来越少,疑问句也受到了否定句 类化的影响,缓慢的变化着。汉代以后,
宾语后置的现象逐渐明显起来。
第二种类型
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 问》)
2.七十者衣食帛肉,黎民不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古代汉语的词序
谈到古汉语特殊的词序问题,最为常见的 就是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种 句式学界称之为“宾语前置”。
第一种类型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守?”
(《孟子·离娄下》)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
元年》)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
第三种类型
第一小类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 年》)
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归纳类型:
(一)借助“是”、“之”把宾语提前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 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 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五年》) 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战国
策·秦策》)
条件:
(1)必须是否定句中。否定句顾名思义 就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句中必须有表否定 的词,可以是否定副词“不”、“未”、 “无”等,也可以是表否定的无定代词 “莫”。
(2)宾语必须是代词。 代词可以是我、 尔、自、是、之等。
说明:
上述两个条件,应该是否定句宾语前置的 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在先秦的分布和后
置情况的规律和发展
并非所有符合上述条件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都一 定前置。如:
《诗经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 我何求”
其他类型 没有标记的宾语前置 句式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 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 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归纳类型:
(一)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常常置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p16)
赵太后》)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
“冠素。”(《孟子·许行》)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某人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左
传·襄公二十五年》)
归纳: 第一种类型: 一、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无论充当动词还是充 当介词的宾语时,都受上述规律的制约, 放在动词、介词的前面。
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 (《左传·昭公十五年》)
归纳: 宾语+之+介词 介词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也可以提
到介词的前面。(或为:结构助词“之” 助介词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除了在上述三种有标记的宾语前 置句外,尚有两种宾语前置句式也很值得 注意,有人亦称之为“没有标记的宾语前 置句式”。
濂《送东阳马生序9》
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同上) 子何恃而往?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3.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4.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
上》) 5.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6.故作事不以礼,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礼, 弗之信矣。(礼记·礼器)
归纳: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在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也放 在动词的前面。
这里的“不知我”符合我们上面归纳的两个条件,否 定句、宾语为代词,然而,这里宾语“我”并未前置。 不说“不我知”而说“不知我”。这样的句子绝非少 数。
有事而不告我。《襄公28年》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
之。(《论语·阳货》)
实际上,宾语前置和不前置的句式在 甲骨文就已经同时存在。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邶风·日 月》)
(二)有一些介词的宾语,即使不是疑问 代词,也没有用代词“之”复指,也常常 可以放到介词的前面。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前面。
二、在有否定词“不”、“莫”、“未”、“无 (毋)”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也 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为了强调宾语,在句中用代词“是”或“之” 复指它,同时宾语和它的复指成分都放在动词的 前面。
四、其它。
(一)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常常置于 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二)有一些介词的宾语,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 没有用代词“之”复指,也常常可以放到介词的 前面。
【习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宾语前置 的条件。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许子奚为不自织?(许行)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宋
在先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遵 循着比较严格的规律,只有极少数例外,
这一类型宾语前置的条件有两个:
(1)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在句中必须作宾语。
思考: 姜氏何厌之有?
在先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遵 循着比较严格的规律,只有极少数例外, 如《论语》一书,只有1例例外,《左传》 全书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98.4%,后置仅 占1.6%。足见这是一条覆盖率相当高的规 律。
宾·是(之)·动
第二小类
敢不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二年》) 敢不唯子是从。(《左传·哀公六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唯宾是动”的格式被保留在成语中,
“唯利是图”、“唯你是问”
归纳类型: (二)变式“唯·宾·是(之)·动”
第三小类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 进》)——夫,指示代词。
这种用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的宾语前置, 并非一层不变,随着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的现象越来越少,疑问句也受到了否定句 类化的影响,缓慢的变化着。汉代以后,
宾语后置的现象逐渐明显起来。
第二种类型
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 问》)
2.七十者衣食帛肉,黎民不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古代汉语的词序
谈到古汉语特殊的词序问题,最为常见的 就是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种 句式学界称之为“宾语前置”。
第一种类型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守?”
(《孟子·离娄下》)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
元年》)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