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8-2019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段语文试卷
试卷类型:A(B)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A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
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
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
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
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D.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B.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B.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二、阅读下面古代诗文,完成4~9题。
36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注释:乌鸟:乌鸦
结草: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1]。
见成语“结草衔环”,说春秋时,晋大夫魏武子有爱妾,武子病时嘱咐其子魏夥说,自己死后,令妾改嫁。
到了病危时,又说令妾殉葬。
武子死后,魏夥把父妾嫁出,说是遵守父亲神志清醒时的遗命。
传说后来魏夥和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老人结草绊倒了杜回,夜间魏夥梦见老人说是魏武子妾的父亲,帮助他,是为了报答不令女儿殉葬的恩德。
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职:职务。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渥:优厚。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鉴:审察。
D.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听:听任。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3分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
..无主,辞不赴命
..不许B.臣以供养
C.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
..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6.下列对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先高举“以孝治天下”的大旗,说自己应当得到同情;再转到自陈宦历、称颂君恩上来,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得皇帝的谅解。
B.自陈宦历一节写得委婉动人,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为起点,表达了至为恳切的感情。
说刘病一节,语语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C.最后一段开头就亮出具体的时限,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是为了进一步请求晋武帝的恩准。
D.李密在《陈情表》中不是一味地同晋武帝讲道理,而是充分地摆事实,以具体的实情说服晋武帝体谅他的苦衷。
7、翻译:
分5分
8、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请指出诗歌中有哪些意象?(5分)
答:
(2)试简要分析上面这首诗歌中“蓑笠翁”的形象。
(6分)
答: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
(2臣之进退,______。
(3)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4)山原旷其盈视,______。
(5)_______,奚惆怅而独悲?。
(6)_______,泉涓涓而始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5分)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
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
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
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
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
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
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
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
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
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
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
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
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
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
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
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10、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事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11、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12、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
13、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
(20分)
1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这场演讲比赛中,有一位选手引经据典
....,口若悬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连日来,暴雨袭击邕城,相关部门在各个易涝点虚张声势
....,细心排查安全隐患。
C.我花了大半天的功夫才给妈妈做好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
D.教育部门及各级学校立下海誓山盟
....,严打网络乱象,还青少年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眉山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C.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D.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1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他眼睛里的那个黑夜的世界,渐渐地泛起淡淡的光,像银亮的雾________着周围的一切。
②物候________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
影响。
③“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________。
A.覆盖观察根深蒂固B.笼罩观察坚不可摧
C.笼罩观测根深蒂固D.覆盖观测坚不可摧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金钱不必车载斗量,够用就好;友谊不必甜言蜜语,真诚就好;人生不必惊天动地,踏实就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8、下图是一幅漫画,请概括该漫画的内容,并说明寓意。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30字(含标点符号)。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五、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青蛙和雄鸡比赛歌喉,由村民们当评委。
青蛙鼓着腮帮子,唱了一整夜;雄鸡在快天亮时,伸长脖子,唱了一遍。
评委一致判定雄鸡胜出。
对青蛙的评语是:“聒噪,非时。
”对雄鸡的评语是:“动听,知时。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高二年级期中考语文科考试(答案)
B卷答案与A卷答案一样,只有选择题和默写不一样(AC与BD
对调)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 D (“发展到鼎盛时期”错,原文只说“蔚成风气”。
)
2.A (原因表述错误,由第三段可知,原因主要是南方秀丽的山水可以使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
)
3. B (“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错,应源于竹子的特点与“历史上某些……产生深刻的影响”。
)
二、文言文
4【答案】A(A项“职”是动词,担任。
)
5【答案】B(A.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C.古义:不能走路;
今义:不可以。
D.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
在。
)
6【答案】B(B项“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为起点”错误。
从文段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总结句。
)
7、(1)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2)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8、(1)千山、鸟、万径、孤舟、江雪、渔翁(一个一分,只要五个即可满分)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
(步骤一)(2)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
(步骤二)(3)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步骤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0.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A“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错,三孬可能是出于好心,怕马兰花遭受损失。
B“世故圆滑、反复无常”错,这也有可能和进城好几年仍然租房、家庭条件困难有关。
D麻婶的女儿更多是出于知恩图报才有还款、借房的举动。
11.第一问:(2分)
明线是马兰花一家因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每点2分,共4分)
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
题。
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思路点拨:本题应先指出明暗两条线索。
这样处理的作用,可从小说的几个要素方面来考虑。
如,情节上,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人物形象方面,表现了麻婶母女的品质,也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主题上,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12.①朴实善良。
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
②善解人意。
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
③做人有原则。
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每点2分,共6分)思路点拨:马兰花的形象特点主要是通过她的言行、心理活动等来表现的。
作答本题时,需要关注她如何对待麻婶母女,她与丈夫的矛盾因何而生等。
13.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
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和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
③第三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每点2分)
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2分)
思路点拨:须先准确找出文中关于马兰花三次流泪的描写,然后结合语境,分析人物是在什么情形下流泪,流泪时人物的心情是怎样的。
分析描写的作用时,可从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塑造人物的作用、表现主旨的作用等角度来考虑。
四、语言文字运用
14.答案:A解析:B 项不合语境,“虚张声势”指假装出强大的气势吓唬或迷惑对方。
C项望文生义,“味同嚼蜡”比喻文章或说话枯燥乏味。
D项用错对象,“海誓山盟”指像高山大海一样永不改变的盟约誓言,多用于男女间。
15.答案:c
16.答案:C解析:“覆盖”意为某物对某物的遮盖,“笼罩”指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句①中应用“笼罩”。
“观测”指观察并测量或测度,“观察”意为仔细察看。
句②中的“数据”应为测量所得,所以用“观测”。
排除A、B、D。
17.理想不必无比远大,现实就好;文章不必辞藻华丽,动人就好;爱情不必朝夕相伴,思念就好。
(6分)
18.这幅漫画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孩子沉迷网络(玩电脑),家长只顾
自己娱乐,却一味地要求孩子认真学习(或:却没有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意思符合即可)(5分)
五、写作60分)
【立意提示】:(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1.努力不在多而在精,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成功。
2.做事情要有方向性,适应需要,注重效果,不做无用功。
3.要想正确对待事物,就要培养正确的是非观,有时是要超出自我、超越功利的。
事物的价值取决于评判它的立场。
(评判机制的客观性、公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