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5 劝学(节选)优化训练 粤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劝学(节选)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

(1)故不积跬.( )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 )而望矣
(3)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
(4)其曲中.( )规
(5)( )以为轮
(6)虽有.( )槁暴( )
(7)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8)君子生.( )非异也
答案:(1)kuǐ(2)qì(3)qièlòu (4)zhòng
(5)róu通“揉”(6)yòu通“又”pù(7)zhì通“智”(8)xìng通“性”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2)以为轮_________
(3)金就.砺则利________
(5)而闻者彰._________
(6)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_________、_________
(8)用.心一也_________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_________
(10)用心躁.也_________
答案:(1)停止(2)通“揉”,使……弯曲(3)靠近(4)提起脚后跟(5)清楚(6)借游水渡(7)刻雕刻(8)因为(9)寄居容身(10)浮躁
3.填空。

(1)荀子,名_________,当时人们尊称他为_________,是先秦_________家思想的最后代表。

(2)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用_________,善用_________,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答案:(1)况荀卿儒(2)排比比喻
4.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经典议论文,其中心论点为_________。

荀子认为,学习的意义在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的作用是为了_________;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学不可以已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弥补不足积累坚持专心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答案:绝:A终止B隔断C极点D非常E横渡
强:A有力的弓B强大C有余D竭力、勉强
假:A借B凭借C如果D假装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B.吾尝终日
..而思矣
C.用心
..一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
解析:A寄托:古义指托身寄居;今义指把理想、感情托付于具体的人或物。

B终日:古今义均指从早到晚,整日。

C用心:古义指思想意识的活动;今义指读书用功,遇事情肯动脑筋。

D 卑鄙:古义指地位卑贱,见识短浅;今义多指品质、道德败坏。

答案:B
3.下列四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解析:A、C、D都是定语后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B
4.下列四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项“于”①介词;②介词,对或向。

B项“者”①代词,组成名词性“者”字结构;
②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

C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修饰。

“焉”①②均为兼词,相当于“于之”。

答案:D
5.请选出译句不正确的一项(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却没有一点寄托,是因为心浮躁的缘故。

解析:D项漏掉了“非蛇鳝之穴”的翻译,此句应译为“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大螯,但是如果没有蛇和蟮的洞穴,它就没有了寄生之处,(这是)因为心不专一的缘故”。

答案:D
6.名句默写。

(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__________________。

(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__。

(4)锲而舍之,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

答案:(1)而青于蓝而寒于水
(2)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4)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7.下面三个句子是同一个句式,请你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句式,应该怎样翻译。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解析:“……者,……也”是文言中一个重要句式,可表示性质判断,也可表因果说明,要注意辨析。

答案:三个句子都是因果说明句,第(1)句是“……者……也”的句式,第(2)(3)句是“……,
用……也”的句式,这种句式前面说明结果,后面说明原因,后演变为现代汉语的因果倒装复句:“……之所以……,是因为……”。

翻译的时候,可直译为“……的原因,是因为……”,也可以意译为“之所以……,是因为……”。

8.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勉励人们学习什么呢?阅读本文后回答这个问题。

解析: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

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因此,荀子通过本文不仅是在勉励人们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勉励人们在行为、道德上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人。

答案:勉励人们在行为、道德上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请选出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中.(zhòng)绳槁暴.(bào) 金就砺.(lì)则利吾尝跂.(jì)而望矣
B.参省.(xǐng)乎己须臾.(yǚ) 假舆.(yú)马者风雨兴.(xīng)焉
C.跬.(kuǐ)步生.(xìng)非异也骐骥.(jì) 上食.(shí)埃土
D.锲.(qiè)而不舍驽.(nǘ)马金石可镂.(lòu) 蛟.(jiāo)龙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
..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请选出与例句中“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A.假舟楫者,非能水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C.七十者衣帛食肉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4.对下面四句话中加点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③锲而.舍之④蟹六跪而.二螯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A.蟹六跪而二螯
B.蚓无爪牙之利
C.故木受绳则直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6.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本段开头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B.作者用“骐骥”和“驽马”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C.本段为了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运用了大量拟人的修辞手法。

D.作者用蚓和蟹进行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7.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答案:
1.解析:A中“暴”应该读“pù”;B中“臾”应该读“yú”;D中“驽”应读为“nú”。

答案:C[
2.解析:B、C、D项皆为名词活用作状语,A项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A
3.解析:题干中的“者”为“……的原因”,而A、C均为“……的人”,D项为助词,与“昔”构成一个时间概念。

答案:B
4.解析:①中“焉”为兼词,②中“焉”为语气词,③中“而”为顺接连词,④中“而”为并列连词。

答案:B
5.解析:A项中“跪”古:蟹腿。

今:跪下。

词义转移。

B项中“爪牙”古:爪子和牙齿。

今:帮凶、走狗。

感情色彩变化。

C项中“绳”古:墨线。

今:泛指所有绳索。

词义扩大。

D 项中无古今异义词。

答案:D
6.解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本段也不例外,大量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

答案:C
7.解析:要求翻译的五个句子均是课文重点语句,翻译时要抓住重点字词,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注意语言的流畅性,严格遵循直译的原则,字字落实。

答案:(1)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到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5)(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二)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8~12题。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

二十九年,从(淮阳)王朝京师,随官属得会见,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

拜会稽太守。

会稽乱淫祀,好卜筮。

民常以牛祭神,百姓财产以之困匮。

伦到官,移书属县,晓告百姓。

其巫祝有托鬼诈怖愚民,皆案论之。

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

民初颇恐惧,或祝诅妄言,伦案之愈急。

后遂断绝,百姓以安。

永平五年,坐法征,老小攀车,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

迁蜀郡太守。

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赀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

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

于是争赇①抑绝,文职修理。

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

肃宗初立,擢自远郡,代牟融为司空。

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冠盖之士争赴趣之。

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上疏。

及马防②为车骑将军,当出征西羌,伦又上疏曰:“闻马防请杜笃为从事中郎。

笃为乡里所废,客居美阳,女弟为马氏妻,恃此交通,在所县令苦其不法,收系论之。

今来防所,议者咸致疑怪,况乃以为从事,将恐议及朝廷。

今宜为选贤能以辅助之,不可复令防自请人,有损事望。

”并不见省用。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诸子或谏止,辄叱遣之。

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有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节选自《后汉书·四十一》) 注:①赇(qiú):贿赂②马防:马廖之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伦因此酬.对政道酬:应答。

B.伦案.之愈急,后遂断绝案:追查。

C.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妄:随意。

D.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简:选拔。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百姓财产以.之困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笃为.乡里所废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
C.况乃.以为从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若是者,其.可谓无私乎其.孰能讥之乎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第五伦处事公正无私的一组是( )
①移书属县,晓告百姓②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③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④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⑤言事无所依违⑥诸子或谏止,辄叱遣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④⑤⑥
D.②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五伦任会稽太守时,坚决禁绝欺诈恐吓百姓的迷信活动,使百姓能安居乐业,在他因犯法被召回时,百姓都依依难舍。

B.第五伦任蜀郡太守时,不以贫富,而以志行任免官吏,这样就禁绝了竞相行贿的现象,整肃了吏治,选拔了人才,时人认为他知人善任。

C.第五伦认为皇帝拜马防为车骑将军,出征西羌,属任人不当,上疏谏止,但是皇帝没有接受他的忠告。

D.第五伦认为自己称不上“无私”,因为对欲赠千里马者,虽未举荐,但心存恩念;儿子有病,自己也牵肠挂肚,夜不成眠。

12.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上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解析:D项“简”有“挑拣,精简”之意。

答案:D
9.解析:A.以,都解释为“因为”;B.为,都表示被动;C.第一个“乃”,解释为“竟”,第二个“乃”,解释为“就”;D.“其”都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答案:C
10.解析:做此类题目一般采用排除法。

第①项表现第五伦刚上任的工作举措;第②项表现第五伦为了不给百姓增加负担,按时赴任。

这两项都不能表现“公正无私”,故排除A、B、D 项。

答案:C
11.解析:C项中“属任人不当,上疏谏止”的说法无中生有,不当。

答案:C
12.解析:第(1)题要注意“乃”“伪”“阴”等词的翻译。

第(2)题要注意“以”(以为不是一个词)、“抑损”等词的翻译。

第(3)题要注意补全主语(他)、“亦以此见轻”的句式(被动句)。

答案:(1)第五伦于是只好假装在驿站里住下来,而暗中乘船离开
(2)第五伦认为皇后的亲族势力过大,想让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利,于是上疏
(3)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因此而受人轻视
创新应用
13.本文采用比喻的方式进行说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请归纳一下比喻的几种形式。

答案: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

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同学们至少要归纳2种形式。

)
14.(原创)
春秋战国时期,和谐、和合便成为百家“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同归、一致的价
值目标,也是中华文化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开出把天人共和乐作为“大本大宗”的万物化生根据的形而上路向;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开出“和为贵”,天人共忧乐的人格理想实践的人间世路向;以管子、墨子为代表的“和合故能谐”,修养道德化解父子兄弟怨恶的伦理论路向;以《易传》为代表的开出“保合太和”、万国皆宁的和合生生路向;以荀子为代表的开出音乐使人和敬、和亲、和顺的情感论路向。

使中华和谐、和合文化呈现绚丽多姿、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状态。

读上面文字,理解主要精神,请以“和谐”一词开头,写一段话。

和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和谐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精神理念、道德信仰之一,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标志,是中华民族应世代呵护、传承、弘扬的中华心、文化魂。

15.在旧城改造中,因为拓宽道路的需要,一株千年古树将被砍伐。

市民闻讯后纷纷上书有关部门,要求重新改变设计方案以保护古树。

请根据下列人物的身份,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分别拟一句话,说明他们反对砍伐的理由。

植物学家:
历史学家:
文学家:
答案示例:植物学家:不能砍!这棵千年古树是研究物种多样性及物种遗传的绝好标本。

历史学家:不能砍!这棵千年古树是这座城市历史的见证和悠久文化的象征。

文学家:不能砍!千年古树历经岁月沧桑依然遒劲挺拔正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塑像。

16.自古以来,劝学的诗文很多,比如《乐府诗集·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陶渊明《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真宗《劝学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当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格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课后搜集整理此类名言,对于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将大有裨益。

当然,对前人的思想也要分析对待,比如宋真宗的《劝学文》,一味从个人升官发财、荣华富贵的角度劝勉人们刻苦学习,就不免失之片面。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自己在学习上有什么体会?是否可以整理出来,写一篇《劝学新说》。

写作提示:本题旨在启发我们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心得。

学习方法在很大的程度上不是靠别人的传授,而是靠自身的体悟。

所以,悟性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成败。

高考链接
17.(2007山东新课标测试,20)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按要求做题。

国家环保总局首席科学家、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涛和该中心吴玉萍博士日前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专访时说,全世界数量惊人的电子垃圾中约70%进入中国。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倾倒场。


吴玉萍表示,电子垃圾中含有铅、镉、锂等700多种物质,其中50%对人体有害。

在回收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污染环境。

在进入中国的电子洋垃圾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最“毒”的成分。

据介绍,在技术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完全有能力处理电子垃圾,不过由于监管严格,处理成本相当高昂,因此在商家“利益至上”的驱动下,他们选择了少花钱的办法——把这个烫手的山芋甩给发展中国家。

对于中国国内的“进口商”来说,不但不用花钱购买电子垃圾,而且对方还付给自己
100元,经过处理后,有些器件、重金属还能再卖点钱,这就是两头赚钱。

正是在这样的小额利益趋势下,加上中国国内低下的环境标准和法律执行力,让中外商人“里应外合”把洋垃圾鼓捣进了中国。

吴玉萍说,中国自己的电子废弃物高峰再有10年到15年就会出现,因为随着人口增加、消费水平增加,中国人也有能力淘汰电子产品了,届时,我们自己会形成高峰,如果国外还再倾销一部分,给环境带来压力将会更大。

(2007年1月9日)
(1)分别为本则新闻拟带有“中性”“讽刺”的两条新闻标题。

①“中性”标题:
②“讽刺”标题:
(2)根据消息,归纳一下“中国”成为“垃圾大国”的原因。

原因:
解析:解答此题,要把握两点:一是“标题”的“源”在消息“导语”部分,抓住此点可事半功倍;二是要善于归纳,勤于思考。

比如本题“原因”的探究,既要考虑国外因素,更要考虑内部因素以及法律制度不足等因素,同时,将语段压缩与筛选整合信息以及句式选择结合起来,不仅形式新颖,而且还具有浓郁的探究性质。

答案示例:(1)新闻标题:①“中性”标题:全球电子垃圾7成进入中国;②“讽刺”标题:全球电子垃圾有7成在中国“安家落户”。

(2)原因:①美国等西方国家电子垃圾处理技术虽然成熟,但监管严格,处理成本高。

②国内某些厂家利欲熏心,“两头赚钱”;环境保护及法律保护力低下。

18.(2007安徽高考,18)“雪藏”是近年来产生的新词。

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个字)。

(1)某歌星多年前因直言而“得罪”公司经纪人,从此被公司雪藏,不知双方何时才能握手言和。

(2)为确保最后一场小组赛能尽遣精锐上场,该队正在考虑明日与法国队交手时雪藏部分主力。

(3)这个原先颇有一定知名度的乡镇企业,在雪藏了五六年之后,一举跻身“中国百强企业”之列。

解析: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快,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涌现大量的新词新语。

“雪藏”便是近年来产生的新词之一。

“雪藏”适应范围很广泛,诸如影视明星被雪藏,小说剧本被雪藏,名烟名酒被雪藏,乃至企业资产被雪藏等,不一而足。

解答本题要先结合具体的语境准确理解“雪藏”一词在各句中的意思,然后找出一个同义词(或短语)代替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1)搁置不用(2)有意隐瞒(3)隐没无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