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说到天人合一,我们不妨先了解它的一个近义词:天人感应。
一
说到天人感应,这个概念最早的提出者就是儒家的董仲舒。
通俗的理解,什么是天人感应,其实就是把人和天相互结合起来,比如董仲舒在春秋繁录里面大概就描述了这么一个观点: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要顺应天道,否则上天会惩罚你的。
了解了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再来看天人合一,就能更好的理解。
所谓的天,自然就是上天那么发展到后来,天就变成了天理,也就是道。
古人是没有科学概念的,所以认为一个人修行的最高境界,顾名思义,也是能归入大道,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比如古人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举个例子,在《道德经》里,老子就说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在中国的古人看来,“天”代表“道”、“真理”、“法则”,万物芸芸,各含道性,“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
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很多人以为这个概念是道家提出的,其实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孔子,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
二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对天人合一的看法。
1.道家,天人合一这个概念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比如道家庄子就说:有人,天也。
有天,亦天也。
,比如庄子还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
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2.儒家。
天人合一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
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3.心学。
做到天人合一,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再提到王阳明的心学虽然王阳明也是儒家的分支,但是他对于天人合一的理解,却超过大多数的哲学家。
王阳明曾经说过: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在王阳明看来,什么是道,我心就是道,什么是天理,我心就是天理。
所以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如果真正的能达到致良知的一个境界,他能扩充我心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自然又能达到天人合一。
比如王阳明又说,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
由于认为“心外无物”,阳明心学的旨趣便显得十分感性而具有当下的“心物不二(分)”性。
这也是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