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2019新教材统编版部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统编版新教材】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第7课《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教材分析
他,被高尔基称赞为“不仅是一位反映了现实,而且还尽力对现实起作用的作家”;被萧伯纳评价为“是一位革命者,敢于蔑视重议院”;被后人赞誉为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就是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一部杰出的作品。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者的生活背景。

2.熟悉故事情节。

3.学会分析故事中人物形象。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主要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人物主要特征。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之情,把握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教学重点:
梳理并把握小说情节,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把握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态度。

教学方法
提问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狄更斯简介
狄更斯(1812~1870),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

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
采访记者。

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他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

但同时他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

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

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代》(1854)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记》(1859)。

前者展示了工业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描写了工人阶级的团结斗争,并批判了为资本家剥削辩护的自由竞争原则和功利主义学说。

后者以法国贵族的荒淫残暴、人民群众的重重苦难
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威力,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预示这场“可怕的大火”也将在法国重演。

其他作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又译《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和《远大前程》(1861),等等。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

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

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二、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是一本怎样的书?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一部重要作品,写于1848—1850年。

在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里,狄更斯借“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某些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表现出他的人生态度、道德理想。

作品所展示的绘声绘色、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具有鲜明深刻的时代特点。

《大卫·科波菲尔》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社会寻求出路的故事。

孤儿科波菲尔经受了许多磨难,饱尝人生辛酸,在一些善良的人们多方救助下,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斗,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就和家庭的幸福。

本书是狄更斯最重要且耗费心血最多、篇幅最长的一部半自传体著作,是他“最宠爱的孩子”,曾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欧古典名著之一。

这部小说在狄更斯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更清晰地反映出了作者
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是作者亲身经历、观察所得和丰富想象的伟大结晶。

作者通过大卫悲欢离合的一生,多层次地刻画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善良纯洁、奋发向上的大卫最终实现了他的生活目的,达到了精神上的幸福和谐。

三、狄更斯笔下的大卫科波菲尔的性格特点及其与当时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
《大卫·科波菲尔》(1850)是半自传体的小说,它的成就超过了狄更斯所有其他作品。

它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遭遇描绘了一幅广阔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司法界的黑暗腐败和议会对人民的欺压。

作品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

作者还企图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最后成功鼓舞人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极力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

这部小说最后仍以一切圆满作为结局,表现了作者的一贯思想。

《大卫·科波菲尔》
四、《大卫·科波菲尔》作品简介: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

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小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文章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

小说中一系列悲剧的形成都是金钱导致的。

摩德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
觊觎她的财产;爱弥丽的私奔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

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钱诱惑下一步步堕落的,最后落得终身监禁的可耻下场。

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在人物的塑造上,大卫·科波菲尔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

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

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靠的是他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

安妮斯也是作者着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

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既坚韧不拔地保护着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着饱受挫折之苦的大卫。

她最后与大卫的结合,是“思想和宗旨的一致”,这种完美的婚姻使
小说的结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气氛。

他们都是狄更斯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

这种思想的形成与狄更斯个人的经历和好恶是分不开的。

他始终认为,处于受压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远胜于那些统治者、压迫者。

正是基于这种信念,小说中许多普通人如渔民辟果提、海穆,尽管家贫如洗,没有受过教育,却怀有一颗诚朴、善良的心,与富有的斯提福兹及其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这种强烈的对比还反映着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部小说里各类主要人物的结局,都是沿着这种脉
络设计的。

如象征着邪恶的希普和斯提福兹最后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归宿。

狄更斯希望以这样的道德观来改造社会,消除人间罪恶,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

五、《大卫·科波菲尔》艺术魅力:
大卫《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

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小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

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大卫的姨婆贝西小姐,不论是她的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好恶,甚至一举手一投足,尽管不无夸张之处,但都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妇人形象。

至于对女仆辟果提的刻画,那更是维妙维肖了。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很有功力,尤其是雅茅斯那场海上风暴,写得气势磅礴,生动逼真,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六、文本研习
1.阅读文本,请概括米考伯先生的形象特点。

方法提示:
第一步,先概述与人物相关的情节。

密考伯是大卫做童工时的房东,后来成了大卫的忘年之交。

他因无力偿还债务,而身陷囹圄。

在他因欠债被关进监狱时,他曾告诫大
卫:'一个人要是每年收人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

'就在他刚经过这样沉痛的忏悔后,他又马上向大卫借了一先令买啤酒喝,并又变得高兴起来。

第二步,根据情节概括形象特点。

他爱慕虚荣,喜好挥霍,不切实际、不肯脚踏实地,他经常负债累累。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

第三步,整合表述。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爱慕虚荣、喜欢挥霍、不肯脚踏实地、开朗乐观的人。

他是大卫做童工时的房东,后来成了大卫的忘年之交。

他因无力偿还债务而身陷囹圄。

他爱慕虚荣,喜好挥霍,不切实际、不肯脚踏实地,经常负债累累。

在他因欠债被关进监狱时,他曾告诫大卫:'一个人要是每年收人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

'就在他刚经过这样沉痛的忏悔后,他又马上向大卫借了一先令买啤酒喝,并又变得高兴起来。

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

2.思考:作者是怎样塑造米考伯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
方法指导:小说塑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对人物描写来完成的。

(1)外貌描写
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
不见的。

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写出米考伯先生长相滑稽、生活贫困却极力掩饰、爱慕虚荣的特点。

(2)语言描写
说话时,他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装成文雅的气派,显示了他的自信和迂腐。

有时他语言幽默风趣,又写出他的善良乐观。

(3)动作描写
于是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

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支曲子。

一系列的动作,尤其是“哼起了一支曲子”写出他乐观的特点。

3.“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方法指导:通过对文中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对话、描写等概括。

“我”是一个善良宽厚、正直勤奋的形象。

“我”遭受不公正待遇,遭人遗弃,成为童工,自食其力。

“我”内心隐藏痛苦,心有大志,只能屈居货行,但能尽力把事情做好。

“我”觉得米考伯太太可怜,富有同情心。

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看出“我”渴望别人的关爱。

“我”跟米考伯夫妇产生了奇特而平等的友谊,看出“我”善良有同情心。

米考伯太太穷困潦倒,“我”没有离开,表现了“我”的善良。

“我”搬家后新寓所靠近监狱,显示了“我”对友谊的珍视。

米考伯夫妇入狱后,“我过的同样是苦恼自知的生活”,“晚上,
我又回到监狱里......”,写出“我”重感情,渴望生活的温情。

七、探究思考
1.作者对米考伯夫妇持有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塑造米考伯夫妇这个形象,是寄寓了他的丰富的情感态度的。

(1)褒扬赞美他们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

(2)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

(3)以他们麻木、无知、盲目乐观给予善意的批评。

2.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是什么态度?
方法指导:狄更斯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十九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

他以敏锐独特的目光,洞察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现实,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与隔阂,使读者体会到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失望与批判。

同时,在他的作品中,狄更斯又极力宣扬必须根据平等和对人仁爱的正义的原则来和平改造
社会制度。

狄更斯小说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在社会批判、人性探索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内涵。

作者同情米考伯夫妇的遭遇,对造成主人公和米考伯夫妇苦难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批判。

八、写作特色
(1)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

是作者亲身经历、观察所得和丰
富想像的伟大结晶。

(2)《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

(3)狄更斯也是一位幽默大师,小说语言通俗、夸张,充满幽
默和讽刺。

字里行间,常常可以读到他那诙谐风趣的联珠妙语和夸张的漫画式的人物勾勒。

九、小结
结合名家对狄更斯的评价,深入了解狄更斯其人和他的作品:
狄更斯“对社会生活一切最重大的问题的‘集中注意’”,强调狄更斯“那颗诗人的心……永远和穷苦不幸的人在一起。

”(德国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弗朗茨·梅林评)
狄更斯不仅是一位反映了现实,而且还尽力对现实起作用的作家。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评)
狄更斯是英国小资产阶级的痛苦、爱好和仇恨的伟大表现者,他是一个温和的诗人,善于缓和、平衡他的创作里的尖锐刺人的因素。

(前苏联文艺评论家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评)
“狄更斯从来不曾把自己看作革命者,然而他肯定是一个革命者。

他对众议院的毫无缓和余地的蔑视……从未动摇过。

不过在《艰难时世》中,他就公开地背离了民主,而采取了卡莱尔和罗斯金的理想化的保守主义,认为贵族是人民的主人和上级,同时也是人民和上帝的公仆。

(爱尔兰现实主义剧作家乔治·萧伯纳评)
狄更斯开城市小说之先河,只有在城市经验的维度上才能理解狄更斯的天才。

(英国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评)
狄更斯在19世纪小说家中无人能比。

他的名声早已超出了英伦三岛和大洋彼岸的新大陆,从他身上汲取营养的作家不可胜数,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乔伊斯、卡夫卡、福克纳、纳博科夫、贝克特、拉什迪以及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等。

(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西方经典》评)
十、布置作业
阅读《大卫·科波菲尔》,感知狄更斯小说的特点。

写一篇评论短文。

第8课《复活》(节选)
教材分析
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列宁也认为“他的艺术标志着全人类艺术发展上的大进步”。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这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复活》多次被中国教育部列为中学生推荐读物。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写作特色以及神话原型。

2.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3.链接考点,提高应试能力。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把握全文的情节。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小说描写的场面、情节探究小说的主旨;学习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教学重点
分析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主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批注法、自主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有没有因为某件事而心灰意冷过?有没有因为什么事儿而“堕落”过?
你可曾丢失过最炽热的自己?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做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寻找下答案。

二、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

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饿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

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

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三、作者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

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四、解题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

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岀家门。

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

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

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

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

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四、走近文本
1.学生自读,感知情节。

2.字词检测
①识记字音
嫣然一笑(yān)斜睨(nì)褴褛(l án lǘ)害臊(sào)
擤鼻涕(xǐng )鬈发(quán)瞟一眼(piǎo)鄙夷不屑(xiè)
②词语积累
嫣然一笑:形容女子优美动人的笑容。

嫣然,笑得很美的样子。

夺眶而出:眼泪猛然从眼里涌出。

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鄙夷不屑:轻视;看不起。

拒人于千里之外:远远地将人挡开。

形容态度傲慢,拒绝别人的要求或不愿与别人接近。

3.概述事件
本文写的是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的经过。

聂赫留朵夫来到监狱探监,试图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为自己以前的
罪过赎罪。

而玛丝洛娃从不认识到认出他来,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见面后说出自己的遭遇,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她想法子从聂赫留朵夫那里要钱,已经失去了灵魂。

五、深入文本
1.自主探究,研读文本。

找出文中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特征的。

采用批注阅读法研读文本,分成男生、女生两组,男生批注描写聂赫留朵夫的语句,女生批注描写玛丝洛娃的语句。

2.教师示范批注
六、思考探究
问题:联系整部小说思考:“复活”的含义以及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分别是什么?(小组合作交流)
“复活”的含义:
在《复活》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

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精神灵魂获得了新生,实现了“复活”。

在小说《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

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

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

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

“在他眼里,只有妻子才是女人,凡是不能成为他妻子的女人都不是女人,而只是人”。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

踏上社
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

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工具”。

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

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了一个女人的悲剧。

第三阶段是从仟悔走向复活。

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

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作者通过玛丝洛娃体现了俄罗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

她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痛苦和按耐不住的愤怒。

正是这种感情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并最后使她觉醒过来。

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亿,“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获得她的宽恕,井使她重新“爱”上他。

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

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复活”。

综上所述,“复活”的含义指的是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精神的、灵魂的复活。

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品,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