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
子水平的影响
王爱玲;孙晓红
【摘要】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
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9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康复治疗),观察组(45例,针灸联合康复治疗)。

治疗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皆有一定
程度好转,观察组患者恢复效果较对照组患者更好,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得到很好的疗效,改善患者的血清炎症
因子,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亚太传统医药》
【年(卷),期】2020(12)8
【总页数】3页(P104-106)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疗效
【作者】王爱玲;孙晓红
【作者单位】荣成市人民医院,山东威海264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3.3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腰椎疾病,以腰椎退行性改变为基础,以腰痛腰椎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

本病治疗难度较大,病情常反复发作,个体症状差异较大,严重者可因神经受压而出现大小便失禁,且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1]。

对于腰椎间盘
突出症患者而言,手术治疗创伤大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不作为首选。

通过内科保守干预以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仍是研究的重点。

康复训练有助于增强腰部肌力,促进腰部肌力协调,从而达到减轻甚至治愈疾病的目的。

但部分患者可因康复练习过程中出现的疼痛感而不能坚持治疗。

本病属于中医“腰痹”范畴,针灸是中医外治法,可疏通局部气血,从而促进疾病康复。

笔者采用康复联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3年9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
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4~71岁,平均(43.70±9.75)岁;病程6~85个月,平均(29.62±6.28)个月;节段分布:1节段18例,2节段16例,3节段6例。

观察组中男22例,女性18例,年龄32~73岁,平均(43.92±9.45)岁;病程6~83个月,平均(30.08±6.63)个月;节段分布:1节段19例,2节段14例,3节段7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腰椎疼痛伴活动受限,下肢放射痛,查体提示腰椎压痛(发病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均行CT或磁共振检查确诊。

纳入标准:①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初次治疗并知情同意者;②不存在腰椎恶性肿瘤、腰椎骨折、腰椎滑脱等疾病者;③经医学伦理会审核通过。

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障碍者;②妇女妊娠不便纳入者。

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治疗,嘱其卧床休息,自由体位,睡木板床,做好护腰措施,起身时应及时佩戴腰围。

症状改善后开始行腹肌肌力、腰背肌增强训练及下肢一般性训练。

腰背肌训练可采用飞燕式、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腹肌训练包括仰卧
抬腿、仰卧起坐,仰卧起坐时嘱患者双下肢被动屈曲,双手放置于头后,主动抬起上半身。

仰卧抬腿训练时嘱其仰卧,伸直两腿,于体侧放置双手,抬起两腿至45°,然后还原,如锻炼顺利,可依据进展情况嘱患者同时抬起双下肢和上半身躯干,然后还原。

各项训练每天各进行不少于30次,14天为1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根据累及椎体选择对应部位及上下夹脊穴(如大肠俞等),承山、悬钟、阳陵泉、委中、后溪、承扶、秩边、环跳等穴位。

采用一次性华佗牌针灸针,针刺深度及角度参照《针灸学》教材。

关元俞、大肠俞等穴位采用芒针直刺秩边,施提插泻法,其余穴位行直刺泻法,操作时要求得气且向患侧下肢放射。

得气后留针30min,两组患者均以14天为1个疗程。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JOA评分改善情况,VAS评分采用10cm长刻度尺,患者根据疼痛程度指出相应数值,0分代表不疼痛,10分疼痛最剧烈。

JOA评分由日本骨科学协会制定,总分29分,分值越高症状越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10、TNF-α、SOD含量变化情况,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离心处理
后采用ELISA法检测,试剂盒由上海信裕生物公司提供。

SOD化学比色法试剂由南京建成公司提供,均为同一批次。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显效:腰腿痛显著改善但仍存在,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有效:腰疼症状有所改善,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无效:症状未改善[3]。

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所得数据录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连续性计量资料以表示,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数据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数据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经过治疗,两组
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JOA评分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炎症因子、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
疗后IL-10及SOD水平均显著升高,TNF-α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2。

对照组患者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9、8、3、10例,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患者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26、10、3、1例,总有效率为97.5%,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8.538,P<0.05)。


见表3。

腰椎间盘是机体重要的负重组织,对椎体起着连接、支撑及缓冲作用。

腰椎退行性改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基础,神经根机械受压和化学性神经根炎则是引起疼痛的重要原因,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消除神经根炎症[4]。

研究表明,大多椎间盘
突出症患者可经内科保守治疗获得痊愈。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脊柱失稳关系密切,其中椎间盘的压力及周围韧带的紧张性是保持内源性稳定的重要基础,但作用有限。

外源性稳定需依赖脊柱周围及胸腹腔内外肌肉。

两侧臀肌、股后肌群与腹腔内外、腰椎周围的肌肉在维持外源性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且相互协调。

通过康复训练增强腰背肌及腹肌有助于肌肉力量的重建,促进外源性稳定,可发挥一定治疗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痹证”范畴,慢性劳损、跌扑损伤、长期坐姿不当引起经脉损伤是本病的重要病机。

瘀血阻滞影响气机运行,故而疼痛、关节屈伸受限。

人至中年后肾气逐渐亏虚,肾虚是脊柱不稳的病理基础,治疗当标本兼顾,以化瘀止痛、益肾强腰为法。

针灸是中医特色外治法之一,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促使突出部位瘀血消散、阴阳平衡。

腰部为督脉及膀胱经所主,环跳位于足少阳胆经,具有健脾化湿、补肾强腰的功效;夹脊穴可调节脏腑功能,大肠俞为大肠之背腧穴,是治疗本病的常用穴位;委中是治疗腰背部疾病的常用穴位,与大肠俞穴均属于膀胱经,针刺之具有化瘀止痛的功效;阳陵泉穴温肾助阳、化瘀止痛;后溪穴
通督脉,属小肠经,针刺之可推动两经气血,促进瘀血消散。

经之所过,治之所及,故以承山、悬钟、秩边、承扶穴化瘀通络止痛。

炎症因子水平升高被视为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疼痛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神经根受压时,局部供血障碍导致缺血缺氧,可引起TNF-α、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5]。

SOD是机体清除自
由基的关键物质,也是加重炎症反应的重要因子[6]。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JOA评分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
者IL-10及SOD水平均显著升高,TNF-α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7.5%(3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30/4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可更好地改善
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病变腰椎处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关文献】
[1] 吕丽娜.中药熏蒸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与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
学,2015,14(7):108-109.
[2] 潘之清.现代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61.
[3] 陈秋菊,王文远,李瑞.平衡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作用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观察与评价[J].针
灸临床杂志,2012,28(7):1-6.
[4] 黄月乔,陈光,徐鑫亚,等.物理治疗方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4922-4923.
[5] 施颖初,吕伟剑,钱宇望.红花注射液夹脊穴注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J].上海中
医药杂志,2017,51(3):51-53.
[6] 宫健伟,叶蕾,张秀丽,等.地黄饮子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脑组织SOD,CAT和GSH-Px
及MDA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4):247-2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