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1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1例
孙睿甜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13(035)004
【总页数】2页(P551-552)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针刺疗法;中药疗法;胆碱酯酶抑制剂;中西医结合疗法
【作者】孙睿甜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症部,天津3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6.105.8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传递障碍所致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横纹肌收缩无力为主要特征,全身骨骼肌易疲劳、波动性肌无力和晨轻暮重为主要临床特点[1]。

经过休息或予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同时结合中医药疗法效果更佳。

笔者采用中药、针刺结合抗胆碱酯酶药治疗MG 1例,体会如下。

1 典型病例
张某,男,60岁,教师。

2010-09-23初诊。

反复四肢无力10余年,加重2周。

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睑无力,6个月后四肢无力进行性加重,少气懒言,体倦乏力。

遂就诊于某医院,确诊为MG,给予醋酸泼尼松20 mg,每日1
次口服;溴化新斯的明90 mg,每日3次口服。

经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眼睑及四肢无力症状基本消失,随即停药。

10年间病情时有反复,2周前患者再次出现眼
睑及四肢无力,活动困难,咀嚼无力,进食减少,自行口服溴化新斯的明180 mg,每日3次;醋酸泼尼松40 mg,每日1次。

用药后症状无缓解反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科就诊。

刻诊:神疲气短,双上眼睑无力,眼睑下垂,睁眼困难,饮食
咳呛,双上肢活动困难,四肢不温,畏寒,夜尿多,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肌疲劳(Jolly)试验阳性,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胸部CT增强扫描示:胸腺增生(轻度)。


常规:白细胞计数8.9×109/L,中性粒细胞0.49,淋巴细胞 0.50;补体 3(C3)0.60
g/L,补体 4(C4)0.09 g/L,免疫球蛋白(Ig)G 25.65 g/L,IgA 690 mg/L,IgM 1 900 mg/L。

肌电图检查:5 Hz低频重复电刺激尺神经,其波幅衰减35%。

西医诊断:MGⅡb型。

中医诊断:痿证。

证属脾肾阳虚型。

治宜补肾健脾,益气温阳。


左归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30 g,党参20 g,菟丝子 15 g,茯苓10 g,白芍药10 g,枳壳10 g,砂仁6 g,牛膝30 g,山茱萸15 g,炙甘草15 g,当归10 g。

四肢发冷加淫羊藿30 g;腰痠无力加续断30 g、狗脊30 g。

20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

针刺以醒脑开窍、强督振颓为法。

取穴:以醒脑开窍针刺法穴位为主,辅以心经、心包经腧穴,选百会、神庭、印堂、人中、大椎、神门、内关、足三里、太溪、气海、关元、脾俞、肾俞、风池。

失眠加四神聪;眼睑下垂加攒竹、阳白、太阳、鱼腰;复视加睛明;颈软无力加天柱、颈夹脊;上肢无力加肩髃、手三里;下肢无力加阳陵泉;咀嚼无力加地仓、颊车;吞咽无力加廉泉。

以上穴位如为双侧,则取双侧。

操作:患者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医者执0.30 mm×40 mm毫针,采用单手振颤进针法。

先取人中,采用雀啄法,施高频率、小幅度捻转手法各1 min,以患者眼睛湿润为度;飞法直刺百会,同样施以高
频率、小幅度捻转手法1 min,使针感扩散至后头部;其余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法,以局部痠胀为度。

每日1次。

西医治疗:溴化新斯的明片[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信谊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31020610]180 mg,每日3次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123)40 mg,每日1次口服;硫唑嘌呤片[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信谊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31021422]40 mg,每日2次口服;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
H61021840)2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每日2次静脉滴注。

辅以肌苷片[阿特维斯(佛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326]0.2 g,每日3次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233)5 mg,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B1片(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2020168)10 mg,每日3次口服。

连续20 d。

20 d后二诊,眼睑无力症状明显好转,但肌力变化不明显,饮食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考虑为补气之力不足,遂在初诊方基础上黄芪加至80 g,加杜仲12 g、续断10 g、狗脊10 g、
升麻8 g、柴胡5 g,以滋补肝肾,补中益气。

针刺治疗不变。

溴化新斯的明减至90 mg。

1个月后患者四肢无力症状基本消失,期间溴化新斯的明剂量逐渐减至
60 mg,硫唑嘌呤片减至20 mg。

2个月后患者四肢无力症状完全消失,溴化新
斯的明减至30 mg,醋酸泼尼松停用。

4个月后溴化新斯的明减至15 mg,每日
1次口服,硫唑嘌呤停用。

诸症均未见再发,患者可正常生活、工作。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5.4×109/L,中性粒细胞0.68,淋巴细胞0.35;C3 1.07 g/L,C4 0.16 g/L,IgG 11.26 g/L,IgA 760 mg/L,IgM 1 970 mg/L;肌电图检查:用5 Hz低
频重复电刺激尺神经,其波幅衰减小于5%,属正常范围。

复查胸部CT:胸腺增生
消失。

2 体会
MG是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介导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T淋巴细胞及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疗法。

80%以上的MG患者伴
有胸腺异常[2]。

胸腺是中枢免疫器官,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

MG患者
胸腺内产生自身反应性T细胞,在胸腺内及周围淋巴组织辅助自身应答性B细胞
产生乙酰胆碱受体抗体而致重症肌无力;另一方面,乙酰胆碱受体与其抗体结合以
后形成一种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在补体参与下可以溶解破坏受体,使受体数目减少,突触后膜形态发生改变,以致不能正常的与乙酰胆碱结合,使骨骼肌不能兴奋,而出现肌肉无力。

溴化新斯的明为可逆性的抗胆碱酯酶药,能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使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破坏减少,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积聚,出现毒覃碱样(M)和烟碱样(N)胆碱受体兴奋作用[3]。

此外,对运动终板上的烟碱样胆碱受体有直接兴奋作用,并能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从而提高全身骨骼肌的肌张力。

硫唑嘌呤主要抑制T细胞合成,对B细胞的功能也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从而抑制胸腺内和周围淋巴组织的淋巴细胞生成,使自身免疫应答不能进行。

本例治疗前,C3、C4及IgA均低于正常值,IgG高于正常范围,经过治疗症状缓解后,复查其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C3、C4及IgA、IgG均参与MG的形成;胸腺
增生消失,说明发病机制与胸腺密切相关。

MG目前尚无特定的中医病名,多以痿证论之。

笔者根据本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结合临床经验认为,患者年老,反复四肢无力10余年,久病体虚,脾肾阳虚。

患者气虚、阳虚是主要病因,病位涉及脾、肾两脏。

脾主四肢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主骨,为作强之官。

脾肾亏虚与MG的发展密切相关,脾肾的盛
衰在病变的发展和转归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疾病发展可累及心、肺、肝,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治以补脾肾为主。

用药方面,笔者喜用黄芪,常大剂量使用至60~120 g,治疗各类痿证每获佳效。

黄芪性甘微温,入脾、肺经,《日华子本草》云黄芪有“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之功,《本草撮要》认为黄芪能“补气,活血”。

是以黄芪用于MG的治疗乃基于其既能补虚益损,又能通运血脉的作用。

验之临床,黄芪走而不守,能大补元气,活血通脉,由于气血同源,精血同源,重用黄芪又能使气旺血生,并利于长养精髓;配伍党参、炙甘草补气健脾;山茱萸养肝
滋肾,涩精敛汗;菟丝子、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
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党参、黄芪补气养血;枳壳理气解郁;茯苓利水渗湿;白芍药补血柔肝,敛阴收汗;砂仁行气调胃,和胃醒脾;淫羊藿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续断强筋骨,活血祛瘀;狗脊补肝肾,除风湿,健腰脚,利关节。

在临证选穴方面,取百会、印堂、人中、大椎等督脉穴意在强督振颓,振奋阳气;
取任脉之关元、气海意在培补元气,且任、督二脉为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任脉居于腹中线为阴,督脉居于背中线为阳,两者相贯,如日月之合,故取任、督二脉腧穴,通达阳气,达到通督醒脑调神的作用。

又阳主动,而人体的卫气能拒邪,其源于阳气。

阳气旺盛,则内能养脏腑,外能拒虚邪贼风入侵机体,虽感受风、寒、湿邪也不会形成痿证。

又辅以心经、心包经腧穴,宁心安神,体用兼治,使得神气相和,阴阳协调,共调心神、脑神,为临床治疗提出了新思路。

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亏虚,则四肢倦怠乏力,甚或痿弱不用。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

先天禀赋不足,则易出现某些遗传病,且元气根于肾,肾中精气能产生元阳,故取肾俞、脾俞、太溪补益脾肾;取肾俞、气海、关元温补元阳;神庭宁神醒脑;神门补益心气;内关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足三里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
风化湿,扶正祛邪;风池壮阳益气。

元气为人体一身之气的根本,人体功能的调节
及运转都依赖于元气的推动作用。

在针刺过程必须重视元气的作用,针刺气海、关元以补先天之元气。

综上所述,在MG的治疗中,根据其发病机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标本
兼治,疗效显著。

(指导老师:刘新桥)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3.
[2]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肌肉疾病及周围神经病座谈会.肌肉疾病分类[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7,(5):318.
[3]李成文,刘桂荣,露红.复肌康替代溴化吡啶斯的明治疗重症肌无力 36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605-6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