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葫芦庙”今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葫芦庙”今昔
在旧址上恢复修建的山塘普福禅寺迎来各方善男信女。
坐落在山塘街青山桥处的普福禅寺,厅堂中届时将陈设12幅红楼画卷,据称,这12幅画均为旧时拓本,和浙江博物馆馆藏的毫无相差,属于国家级文物。
而修葺一新的普福禅寺也将发挥文化道场功能,成为山塘胜景中的又一胜迹,并带出《红楼梦》中“葫芦庙”的话题,值得游玩。
———编者
“葫芦庙”和“普福禅寺”之缘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有这样一段文字:“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
”何以红楼中的“葫芦庙”即为七里山塘上的普福禅寺,这里有着太多的渊源或者说是巧合,让人追根溯源进行一番探究。
《红楼梦》中的“十里街”暗寓“七里山塘”,“仁清巷”即为
青山桥浜,“葫芦庙”也就是普福禅寺,这么说其实不是没有道理的。
先说山塘街的得名,因是唐代大诗人在虎丘与石路阊门之间开河筑堤,全长七里,故称“七里山塘”。
此后,山塘日益繁华,商铺林立,酒肆飘香,成为姑苏第一街。
而古人为了夸张山塘街的繁华,在诗文中有意用“十里”来别称。
再来看看“葫芦庙”和“普福禅寺”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据清《百城烟水》记载:“普福寺,在山塘,宋淳熙间僧文诚建。
”清末因供奉相传为崇祯皇帝的朱天菩萨,俗称“朱天庙”,可惜的是毁坏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
在素有“山塘活地图”之誉的徐文高先生撰写的《山塘钩沉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寺院沿青山浜建造,只有前后两殿,中间是一方狭长的天井,形似葫芦之形。
寺门侧开,前有一座名为“普福桥”的小石板桥,恰似葫芦之柄。
这庙虽“地方狭窄,但香火极盛,每逢四月廿四朱天菩萨生日,进香拜佛的成群结队,上海商界也多有人特地赶来。
”同时,最为难得的是他曾经到普福禅寺旧址踏勘,当时已仅剩下寺前一座小桥,而一块“普福禅寺”四字阳文条石被移至青山桥浜一居民家的井台边。
又是数十年过去,循着古迹,当笔者于今年初冬到山塘踏看时,附近多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证实了普福禅寺如上所言的旧貌。
对普福禅寺香火之盛,世代居于山塘的77岁汤三媛老人尚能清晰回忆:每月初一、十五和农历四月廿四香火之盛时,前街人多到以至不能行走,只能走后街穿行。
通过老人解释,始知所谓的前街是指山塘街,而后街则是一边的井泉弄。
再要一提的是,现在青山桥浜门牌从2号开始,唯独少了1号,据称这1号即为毁于大跃进之中的古庙普福禅寺。
曹雪芹和七里山塘之缘
一部《红楼梦》,牵动多少人。
细细翻阅,字里行间会发现有着太多的苏州情结和山塘情缘跃于纸上。
且不说书中一主要人物林黛玉便是苏州的妹妹,而位于“金陵十二钗”中第六的妙玉也来自苏州,她与师父原在苏州玄墓山蟠香寺修行。
在红楼“金陵十二钗”排序中,她列于贾府的小姐迎春惜春以及少奶奶凤姐李纨之前,可见曹雪芹对于她的看重。
更为难得的是,洋洋一部红楼,也是从姑苏阊门外的一条街一座古庙而讲起。
透过书中特别提到的阊门外“十里街”,“街前看过会的热闹”等诸多文字,显然说明曹雪芹对七里山塘街是最熟悉不过的。
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闻秘事凤姐讯家童》又一次提到了苏州。
林黛玉见到薛蟠从苏州带回的物品后,睹物思情,触景生情。
至于薛蟠从苏州带回了什么物品,文中这样写道:“母女(即为薛宝钗母女)两人看时,却是些笔、墨、纸、砚、香袋、香珠、扇子、扇坠、花粉、胭脂等物,外有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筋斗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虎丘山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
”有如此熟悉的文字,又说不定曹雪芹是到过虎丘山塘一游的。
“普福禅寺”旧石碑之缘
时光转瞬进入21世纪。
随着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三期节点改造紧锣密鼓展开,就在普福禅寺主体建筑基本完成之际,巧的是一块与普福禅寺有渊源的旧石碑浮出了水面。
11月15日,收藏这一块石碑的汤泉生被邀请参加虎丘街道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座谈会,大家一时纷纷说起身边的文物古迹。
坐在其中的老汤按捺不住,说起了家中收藏的“普福禅寺”旧石碑,同时表示,自愿将这块在家中保存了
数十年的旧石碑捐献出来,物归原主。
今年70岁的老汤家住山塘街青山桥浜,家里收藏的这块“普福禅寺”的旧石碑,系金山石,长宽厚分别为155厘米、40厘米和20厘米。
石碑上除“普福禅寺”古意圆润的四个阳文大字外,另有“住持广慧募建,民国乙亥年荷月立”等小字。
说起石碑的来历,今年70岁的老汤说,这块石碑还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时为大队干部的他,从青山桥浜的一座废弃的石牌楼中的一堆旧石上发现的。
由于条石重,后来特意叫上村里的几个壮劳力“杭育杭育”才抬回家中。
以后,就一直放在自家大门口的井台旁,几十年过去倒也相安无事。
不过,最近几年,常有收旧家具的经过,对他们家门口的这块石碑产生莫大的兴趣,一次次动员老汤他们卖掉算了。
但是老汤还有他老伴沈梅芬总是不为所动,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这是公家的东西,不可以卖给你们。
老汤要捐出普福禅寺旧石碑一经媒体报道后,就引起了多方重视,四天后,普福禅寺宏觉、慈光两位法师更是亲自登门拜访,并带上他们的画集相赠。
就在旧石碑移至普福禅寺当天,笔者等更是有幸在两位法师的陪同下,由他们一路介绍,先睹为快参观了主体建筑刚刚落成的普福禅寺。
由于此前,笔者也曾多次去过普福禅寺,又一直对旧址一堆沙石中的两块古朴的旧石及其用途多有不解,于是赶紧抓住机会向两位法师请教。
“是用来安插寺庙幡旗的底座!”宏觉法师一语道破了我心中的疑窦。
延伸阅读
《红楼梦》葫芦庙有了“物证”
普福禅寺是否就是在《红楼梦》中葫芦庙的原址上修复?从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三期节点改造开始以来,就成为关注的焦点。
昨天,虎丘街道虎丘社区汤泉生主动捐出家里一块保存数十年的石碑,为肯定答案提供了有力“物证”。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有这样一段文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
”山塘三期保护性修复工程开展以来,经过前期充分的史料考证,《红楼梦》中的“仁清巷”即为青山桥浜,“葫芦庙”也就是普福禅寺。
随着修复工程的进展,附近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都很兴奋,甚至还能清楚地回忆出,普福禅寺在清末因供奉相传为崇祯皇帝的朱天菩萨,俗称“朱天庙”,寺院沿青山桥浜建造,只有前后两殿,中间是一方狭长的天井,形似葫芦,可惜毁在“文革”。
在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成之际,住在山塘街青山桥浜的老汤,昨天主动捐出了家里一块收藏了几十年的旧石碑。
在这块石碑上,记者看到,除了刻着“普福禅寺”四个大字外,另有“住持广慧募建,民
国乙亥年荷月立”等小字。
石碑系金山石,长宽厚分别为155厘米、40厘米和20厘米。
关于石碑的来历,老汤介绍说,“文革”时,有一天他在青山桥浜一座废弃石牌楼中的乱石上发现了这块旧石碑并叫人抬回家中。
以后,就一直放在他家大门口的井台旁。
几十年来,常有收旧家具的看到石碑会出高价诱惑老汤出卖,但都被老汤拒绝,“我们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对这里的一土一物都很有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