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陈小君;孟淑娟;杨凯;王东阳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为ACS患者的病情监测和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 2010年12月经临床及冠脉造影明确诊断的ACS患者28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 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182例,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162例.所有入选者即刻测定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Fib、D-二聚体、h-CRP等指标,并进行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行为病史调查.结果 ACS组Fib和D-二聚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ACS患者Fib和D-二聚体水平均与HFABP、h-CRP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 Fib和D-二聚体水平监测对ACS的诊断及患者病情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12(052)036
【总页数】2页(P66-67)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作者】陈小君;孟淑娟;杨凯;王东阳
【作者单位】唐山钢铁集团公司医院,河北唐山0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541.4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在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上的急重症,是多种危险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的结果。

本文回顾分析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AC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及其相关性,旨在为ACS患者的病情监测和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82例患者均经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冠脉造影明确诊断为ACS,其
中男182例、女100例,年龄(60.2±15.3)岁。

健康对照组162例。

所有研究对
象排除8周内有过外科手术史、感染、DIC、充血性心力衰竭、肝胆疾病、血液透析、血液肿瘤、痛风、脑卒中及肾功能不全患者。

1.2 研究方法应用自制的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既往
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资料。

ACS的诊断参照2007ACC/AHA关于以NSTEMI 和STEMI的诊断标准,满足胸痛、心电图动态变化和心肌酶学变化3项中任意2项,分为AMI组100例、UAP组182例。

Fib、D-二聚体检测利用ACL-9000
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试剂来自美国IL公司,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45 mg/dL和50 μg/L。

Fib>400 mg/mL、D-二聚体>500 μg/L为阳性,记录各组阳性例数。

研究对象中空腹血糖(GLU)、h-CRP、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酸激酶
同工酶(CK-MB)等生化指标均在我院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所有试剂都购自上海
科华公司,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所有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
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

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分析ACS的危
险因素。

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ACS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ACS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指标对照组(n=162) ACS组(n=282)P 95/67 182/100 >0.05年龄(岁) 58.5±24.6 61.2±16.4 >0.05吸烟(吸/不吸) 80/82
196/86 <0.05饮酒(饮酒/不) 102/60 222/60 <0.05 TC(mmol/L) 3.86±0.61 5.74±1.16 <0.05 TG(mmol/L) 1.83±0.82 1.95±0.86 >0.05 HDL-C(mmol/L) 1.52±0.58 2.15±1.06 >0.05 LDL(mmol/L) 2.74±0.55 3.26±1.29 >0.05
GLU(mmol/L) 4.56±1.24 6.81±2.15 <0.05糖化血红蛋白(%) 4.92±0.61
6.85±3.05 >0.05 CK-MB(U/L) 12±3 68±18 <0.05 h-CRP(ng/L) 1.10±0.59 4.26±2.18 <0.05 H-FABP(μg/L)性别(男/女) 0.314±0.179 0.446±0.182 <0.05 2.2 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比较见表2。

对照组Fib阳性率6.79%(11/162)、
D-二聚体阳性率5.55%(9/162),AMI组分别为89%(89/100)和88%(88/100),UAP组分别为71.9%(131/182)和50.4%(92/182)。

AMI和UAP组Fib、D-二聚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

表2 各组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比较(±s)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UAP组比较,△P<0.05组别 n Fib(mg/dL) D-二聚体(μg/L) ACS组 282
483.70±153.44* 725±363* AMI组100 616.32±191.36*△ 856±358* UAP组182 505.57±148.62* 869±213*对照组162 281.02±56.32 426±151
2.3 相关性分析 ACS患者Fib与H-FABP(r= 0.632、P=0.003)和h-CRP(r=0.453、P=0.011)呈正相关;D-二聚体与H-FABP(r=0.354、P= 0.021)和h-CRP(r=0.322、P=0.031)呈正相关。

2.4 ACS及冠脉重度病变危险因素的分析把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高血压史、饮酒、吸烟、血糖、H-FABP、Fib、D-二聚体、h-CRP等多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逐个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年龄>55岁、Fib>400 mg/dL、D-
二聚体>500 μg/L、糖化血红蛋白>12%、H-FABP>0.35 μg/L进入ACS的回
归方程。

3 讨论
ACS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全身炎症和粥样斑块的局部炎症的一个稳定阶段和非
稳定阶段相互交替的反应过程[1]。

Fib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糖蛋白,属于
急性时相蛋白,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继而交联为纤维蛋白,是血栓的主要成分并参与血凝的过程。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形成纤
维蛋白单体,在ⅩⅢa因子作用下形成交联纤维蛋白,继而在纤溶酶作用下形成的。

它既能反映体内凝血酶的活动,又能反映纤溶酶的活性,可作为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的标志。

正常情况下,纤溶—凝血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中,该系统中某一个因素发生异常则
易引起血栓形成。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ACS组D-二聚体和Fib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这就表明ACS组患者,特别是AMI组可能存在高凝状态和新鲜血栓形成的倾向。

血浆Fib升高,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更是对血管斑块破裂的一种炎症反应,考虑其为炎症活性的标志,因而在UAP发生前作为急性时相蛋白的Fib参与了炎
性过程[2]。

D-二聚体继发于纤溶亢进,UAP患者体内凝血状态一旦得不到控制,则发展为AMI。

由于AMI患者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促凝因子存在,使得
血栓形成的速度更快,体内D-二聚体含量进一步增高,所以Fib、D-二聚体水平
与冠脉斑块的稳定性有关[3],如果粥样斑块不稳定,产生炎性反应,促进Fib、D-二聚体的增加,就极易发生AMI与UAP。

本研究结果表明,ACS组Fib和D-二聚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所以Fib和D-二聚体的检测对早期诊断UAP 有一定意义,是ACS发生的一个预测因子[4],同时也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危
险因素。

h-CRP是一个急性时相蛋白,在ACS患者中与动脉粥样斑块炎症反应程度相关,是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5]。

H-FABP作为新的心肌坏死标志物,对于ACS中
AMI患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较高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可以用于AMI的早期诊断[6]。

本研究发现h-CRP、H-FABP与Fib、D-二聚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Fib>400 mg/ dL、D-二聚体>500 μg/L是ACS和重度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可见,若Fib、D-二聚体值超过正常值,引发ACS重度病变的危险性就大幅增高,二者可以作为ACS的独立危险因子,与文献报道一致[7]。

综上所述,血浆Fib和D-二聚体水平对ACS和病变的严重程度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而且检测方法简单、快捷,与其他生化指标以及心肌酶谱联合检测可以作为ACS患者病情早期诊断和进展的一个常规检查指标。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360-1361.
[2]冯宗忱.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的慢性炎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5):393-394.
[3]林开敏.炎症因子在冠心病事件中的临床价值[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8(1):81-84. [4]Danesh J,Whincup P,Walker M,et al.Fibrin D-dimer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prospective study and meta-analysis[J].Circulation,2001,103(19):2323-2327. [5]陈润祥,胡健.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患者斑块形态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5,21(6):325-327.
[6]Malik V,Kale SC,Chowdhury UK,et al.Myocardial injury i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n-pump versus off-pump comparison by measuring heart-type fatty-acid-binding protein release[J].Tex Heart Inst J,2006,33(3):321-327.
[7]Acevedo M,Foody JM,Pearce GL,et al.Fibrinogen:associations with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an outpatient clinic[J].Am Heat J,2002,143(2):277-2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