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适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3页word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社会适应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引言
大学生承载着国家与社会希望,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才竞争力。

正因为此,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努力向素质化教育转变,着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然而,现实中不少大学生还存在着社会适应问题,不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主要表现为频繁跳槽、不愿从基层做起、抗挫折能力较弱等。

面对竞争激烈社会环境,只有具有较强适应能力人才能获得更充分生存与发展条件,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一员,必须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生存。

因此,发现大学生社会适应存在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与预防性教育,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基本内涵
大学生社会适应包括狭义与广义两层涵义。

狭义大学生社会适应指是大学生在毕业离开学校走入社会阶段,通过社会互动,努力与社会达到一种与谐状态角色转换过程。

广义社会适应不仅包括毕业后社会适应还包括在校学习生活期间各种适应,如学校生活环境适应、学校学习环境适应、学校人际环境适应等等,并在大学期间找到与社会衔接点。

已有研究表面,大学生社会适应好坏主要取决于其社会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强大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新学习与生活环境。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学校与在社会生活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与谐状态而必须具备一种综合能力。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存在问题
大学生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中,以追求与社会环境维持与谐平衡关系过程,实现个体社会化过程。

大学生社会认知水平发展及其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社会认知偏见与情绪发展不稳定性,容易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角色冲突与自我意识矛盾性。

(一)大学生总体心理适应不良
大学有着众多区别于中学特征,在适应过程中,大学生表现出了一些适应不良现象。

首先是学习适应不良。

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

高中阶段有明确升学目标,而进入大学后多数学生没有了升学压力,也就没有了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机,生活作风散漫,学习兴趣淡漠,逃旷课现象十分常见。

二是学习方法不当,不善于科学用脑,不注意劳逸结合,学习无计划,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时间。

其次是社交适应不良。

部分学生由于内向、文静、胆小、多虑等性格造成不敢主动与人交往;还有部分学生不愿与他人接触交往,很少参与集体性、公开性活动。

再次是性心理适应不良。

一方面对性知识好奇及剖析,另一方面又缺乏性知识教育而性无知,以至产生心情焦躁,丧失信心,产生自我否定评价。

(二)大学生人际适应中存在社会认知偏见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与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过程,认知结果取决于认知者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

大学生由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际适应过程中往往存在认知上偏见,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与社会刻板效应。

首因效应也即第一印象,它具有前摄与泛化作用。

第一印象具有表面性、片面性与先入为主特征,其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定势,产生负面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以最后印象对人做出全面判断,大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以最近接触时感觉而对人做出判断,此种判断多数时候是片面甚至是错误。

晕论效应是指当我们对一个人特征形成一定印象后,无论是好还是坏,都被赋予一种光环笼罩着,容易以点盖面,以偏概全。

社会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某人或某一类群体形成一种概括而固定看法。

大学生在校期间经过多方面接触与锻炼对某些现象与人往往会形成刻板印象,走上社会以后就以形成刻板印象去与人交往。

这种偏见性认知就好比给学生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使得大学生看不到对方真实颜色,而产生认知偏差。

(三)大学生社会适应中存在角色冲突
莎士比亚认为,世界是一个舞台,一个人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

现实社会就如一个社会剧本,
每个人在它指导下扮演不同社会角色。

大学生对自己角色认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相应社会角色扮演。

由于环境与学生自身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不稳定性与两面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存在一些角色认知冲突。

1、渴望认识社会,但又不能全面了解社会。

当代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强烈关注社会问题与社会变革。

但是,长期学习生活使他们对自身评价过高而对社会复杂性、竞争激烈性预计不足,对社会转型期出现各种问题与困难缺乏清醒认识与辩证思考,容易出现种种困惑,从而产生不满情绪,影响踏入社会第一步。

然而也有人低估自身能力,不敢面对社会,成为“校漂族”游走在学习与社会之间,而不愿成为一名真正社会人。

2、勇敢追求理想,但动机趋于功利化。

同以往大学生相比,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上,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两者有机结合。

在理想实现途径上,更注重个人奋斗。

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理想带有浓厚功利色彩,讲究实惠思想相当普遍,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义与利关系问题上,他们往往选择后者,认为就业应该先满足自己要求,对未来职业要求是工作轻松,收入丰厚,工作环境优越,福利待遇良好。

3、情感丰富强烈,但带有较大不稳定性。

进入大学后,由于生理上日渐成熟,青年人旺盛精力及当代大学生活相对自由,使大学生产生了许多新需要。

同时,大学阶段又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时期,伴随着现实生活中矛盾与冲突,他们在需要满足与价值判断上常常摇摆不定,涉世不深与青年人心理矛盾又使他们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常因一点小事而振奋不已,或悲观丧气,甚至轻生。

近几年来,各地高校因丧失生活信心而自杀或自杀未遂大学生大有人在。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策略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不只是大学生自身问题,而是需要学校、家庭与大学生共同努力。

(一)学校教育层面
1、对大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可分为入学适应教育与就业适应教育两种形式。

大学新生入学之初,是对其进行入学适应教育最佳契机。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一契机,紧紧围绕成才中心,从社会实际与大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大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态度来对待人生与社会问题;通过“两课”教育教学,向大学生讲授大学集体生活、大学学习与人际交往特点,以及大学新生学习、生活与心理适应不良表现、原因与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转换,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能力,使他们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就业指导部门与老师应加大学生就业适应教育以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通过就业适应教育端正大学生就业理念,形成正确择业观;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征制定求职方向与策略,最终实现就业适应。

2、注重大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培养,发展大学生主体意识。

哈佛大学前校长认为,“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它还应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理想与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人。

”对我国大学生而言主要是指进行世界观与价值观教育(有时也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发展大学生主体意识,能够明辨是非、遇事冷静思考,使大学生逐步成长为一个理性成熟社会人。

因此,我们在肯定教育外在价值与物质力量同时,应更多着眼于“人”发展与完善,注重大学生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培养,防止教育片面工具化与功利化。

3、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

社会适应本质上是一个相互认知、相互接受过程,仅仅靠理论上教育不足以实现大学生社会适应,更重要是创造实践机会,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进而得到思想上升华。

实践性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同时还有助于发展大学生个性。

另外,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对大学生正当兴趣与爱好给予必要引导与支持,激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大学生自身层面
1、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适应能力。

良好学习适应能力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重要保证。

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高低会影响其今后社会适应水平,增强学习适应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重要因素。

一是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

通过学习目教育,启发学习自觉性;培养浓厚学习兴趣,增强内在动力;利用动机迁移,培养大学生学习需要。

二是树立自主学习观念。

掌握学习“自主权”,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大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与自我成就个性心理品质。

2、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能够促进大学生熟悉社会规范,加快社会化进程并且在新环境中建立起良好与谐人际关系,还能够促进大学生熟悉社会规范,加快社会适应过程。

在大学里,“辨论赛”、“英文演讲”、“挑战杯科技大赛”、“运动会”诸如些类活动不胜枚举,大学生要抱着重在参与态度积极参与。

同时,大学生还可以积极参与大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学生团体,这些都会增加大学生表现自我机会。

总而言之,在校期间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参加一些属于大学生自己活动与团地,通过自己努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创造机会走向社会,在实践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大学生不可能一辈子呆在校园里,终归要走向社会。

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今后社会适应能力。

因而,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创造参与社会实践机会,除了充分利用学校安排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外,大学生自己还可以通过兼职、假期实习等形式投身社会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学会调节自我,增强社会适应性,为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四、结语
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成才内在要求。

如何在大学阶段培养与训练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在跨入社会后能尽快地适应社会,是教育者不能回避问题。

只有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客观地理解自我与他人关系以及自我与环境关系,有策略地解决各种生活困难,摆脱各种生存困境,科学地把握自己人生之路;才能实现人生目标与成才愿望。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己社会适应性。

这既是大学生成长需要,也是大学生立足社会需要。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要接受自己行动所带来的责任而非自己成就所带来的荣耀。

2、每个人都必须发展两种重要的能力适应改变与动荡的能力以及为长期目标延缓享乐的能力。

3、将一付好牌打好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将一付坏牌打好的人才值得钦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