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3 陆地和海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3 陆地和海洋
一、选择题
(2011·全国文综I·T1~2·8分)读图1,完成1~2题。

图1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B.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组,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火山喷发的岩浆来源于软流层,二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中各种岩石的转化关系。

【精讲精析】1选D,2选C。

第1题,图片中为正在喷发的火山,说明山体为火山喷发形式,岩浆来自于上地幔的软流层。

第2题,该山体岩石为岩浆岩,
在地球表层外力的作用下,可转化为沉积岩。

喷出岩和侵入岩只能由岩浆形成,变质岩不能在地球表层由岩浆岩直接转化而成。

(2011·上海地理·T19~20·4分)(八)下图表明,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质的颗粒大小也不同。

3.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
A.100cm/s B.200cm/s C.300cm/s D.400cm/s
4.当流速低于某一物质搬运速度时,该物质就会发生沉积。

据图可以推测在一般情况下,河流某一河段自上而下,随着流速逐渐降低,先后沉积的是()A.黏土、粗砂、砾石、石块 B.黏土、石块、粗砂、砾石
C.石块、砾石、黏土、粗砂 D.石块、砾石、粗砂、黏土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借助流水的搬运和沉积作用,考查对坐标图的判读,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纵横坐标的含义,具体如下:
(1)坐标横轴表示河流流速,越向右流速越高;
(2)坐标纵轴表示搬运物质的颗粒直径,越向上颗粒直径越大;
(3)流速越大搬运能力越强,搬运物质的颗粒直径越大。

【精讲精析】3选B,4选D。

第3题,据图判断鹅卵石的颗粒直径约为6.4cm 到25.6cm之间,因此对应流速约为200cm/s~300 cm/s,因此至少是200cm/s,选B。

第4题,流速越大,搬运颗粒越大,根据题意,随着流速逐渐降低,颗粒越大越先沉积,对照图示可以判断,黏土颗粒直径最小,应该最后沉积,故选项A、B错误;黏土颗粒直径小于粗砂,所以应该是粗砂先沉积,黏土后沉积,选项C错误,故D正确。

(2011·四川文综·T3~4·8分)图2为某大洲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图2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剖面穿过的地形以山地为主
B.乙地所在国工业集中分布在该国西部
C.该剖面走向为西北—东南向
D.乙地所在国农业集中分布在该国北部
6.关于甲地与所在大洋对岸(同纬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海水的盐度比对岸海域更高
B.甲地上升流比对岸海域更显著
C.甲地大陆沿岸一派油橄榄林风光
D.甲地对岸的沿岸一片草原景观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掌握里约热内卢位于巴西东南部,加勒比海位于南美洲西北部及寒暖流对盐度的影响:暖流盐度高、寒流盐度低。

【精讲精析】5选C,6选A。

第5题,
第6题,
二、非选择题
(2011·上海地理·T47~51·10分)(十七)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7.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

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C 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E 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

8.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

据图分析,该地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以前?(以字母指代地层)。

9.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

(写出字母)。

10.据图判断断层M与地层O形成的先后关系。

11.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各种表现。

内力作用表现:
外力作用表现: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把握的关键点是:
(1)准确提取材料所给信息,结合图例,分析三种不同沉积岩的形成环境。

(2)地层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方法:褶皱形成前后看岩层是否弯曲,岩层弯曲
说明发生在褶皱之前,岩层连续说明发生在褶皱之后;断层形成前后,看该地层是断裂或连续,如断裂说明发生在断层之前,如连续说明发生在断层之后。

(3)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地壳运动是主要的内力作用,可分为褶皱和断层。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外力的风化侵蚀、岩层的沉积等过程。

【精讲精析】第7题,根据图例,可判断C层为砂岩,砂岩是河湖沉积的产物,故所处环境为陆地环境。

E层为石灰岩,形成于深海,F层为砂岩,形成于陆地环境,说明从E层到F层发生了下降运动;G层为页岩,形成于浅海环境,说明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

第8题,图中显示,N层及其以上岩层未发生弯曲,N层以下岩层发生了弯曲,说明褶皱形成于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

第9题,对比图示,可以看出断层M的左侧与右侧相比缺失了H、I、J、K四个地层。

第10题,地层O发生了断裂,说明发生在断层之前。

第11题,图示信息显示该地区地层发生了升降运动,形成了褶皱、断层,褶皱的顶部被外力侵蚀,使得断层左侧地层缺失。

这些运动中,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发生于地球内部,属于内力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地层被侵蚀甚至缺失属于外力作用。

【参考答案】7. C层表示所处为陆地环境;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

8.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

9. H、I、J、K地层缺失。

10.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

11.内力作用表现为: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任答两点即可);外力作用表现为:沉积地层、P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失(任答两点即可)
(2011·上海地理·T42·2分)12.说明图中C 所示的海峡两侧海域海水盐度的差异及表层海水的流向。

盐度差异:。

表层流向:。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把握的关键点是:
(1)地中海海域封闭,蒸发旺盛,盐度较高。

结合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分析其对盐度的影响,结合密度流的相关内容分析表层流向。

(2)由于盐度不同形成的密度流表层海水主要从盐度低的流向盐度高的海域。

【精讲精析】C所示的海峡为直布罗陀海峡,东侧为地中海,受地中海气候影响蒸发旺盛,海水盐度较高,密度大,表层海水水位较低;西侧为大西洋,海水盐度较低,密度小,表层海水水位高。

故表层海水自西向东,从大西洋流向地中海。

【参考答案】地中海海水盐度高,密度大,大西洋海水盐度较小,密度小;表层海水自大西洋流向地中海(或自西向东)。

(2011·上海地理·T43·2分)13.自然界中洋流的形成往往受综合因素的影响。

根据洋流形成的主导因素说明,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对C 海峡洋流产生影响?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成因,解答本题时应把握关键点:
(1)洋流按成因可分为密度流、补偿流和风海流。

直布罗陀海峡东西两侧因密度不同而形成密度流。

(2)冬季地中海气候区受西风控制,形成风海流。

【精讲精析】直布罗陀海峡洋流除受密度流影响外,冬季还受西风影响,形成自西向东的风海流。

【参考答案】冬季受西风带影响,C海峡密度流会受到风海流的叠加作用影响。

(2011·上海地理·T58·10分)(二十)读美国本土自然带示意图,回答问题。

在旧金山留学的小夏同学利用暑假驾车去美国东部旅游,沿途经甲、乙、丙地到达丁地;随后南下经纽约到达华盛顿,发现沿途自然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14.小夏同学沿途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哪些地域分异规律?分别说明判断的依据,并分析引起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解答本题时应把握以下几点:(1)地域分异规律包括三种: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水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主导因素是热量;垂直地带性规律,主导因素是水热组合状况。

(2)美国东西临海,陆地面积广大,西部地形为高大的山地。

(3)根据图例判断图中旧金山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甲地为温带荒漠带,乙地为温带草原带,丙地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丁地为亚寒带针叶林带,纽约与丙地相同,华盛顿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精讲精析】美国西部为高山区,从旧金山到甲地穿过高大山区,随海拔升高,水热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导致植被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体现垂直地带性规律。

甲地位于内陆,从甲地向东经丙地到丁地,距海越来越近,水分逐渐增多,植被景观从荒漠到草原到森林,体现了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规律。

丁地纬度较高,向南经纽约至华盛顿,纬度降低,热量条件逐渐增加,植被景观逐渐体现了由亚寒带到温带到亚热带的变化,体现了纬度地带性规律。

【参考答案】垂直地带性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

反映垂直地带性规律的依据:从旧金山到甲地途中穿越美国西部高山地区,自然植被随海拔高度上升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原因:海拔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

反映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规律的依据:从甲地经乙地至丙地,自然植被依次为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原因:由于逐渐接近海洋,水分逐渐增多。

反映纬度地带性规律的依据:从丁地经纽约至华盛顿,自然植被依次为亚寒带
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因:随着纬度降低,热量有所增加。

(表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文字准确。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