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中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初中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束氏狸狌①
宋濂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
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
狸狌无所食,饥而嗥。
束氏日市肉啖之。
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
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
、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②,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以为异物也。
沿鼠行不敢下。
士怒,推入之。
狸狌怖甚,对之大嗥。
久之,鼠度其无技,啮其足。
狸狌奋掷而出。
噫!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者,其亦狸狌哉!
(《宋文献公集》)【注】①狸狌:野猫。
②甕(wèng):瓮,一种盛东两的陶器,腹部较大。
(1)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束氏日市肉啖之愿为市鞍马
B.竟不知世之有鼠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C.沿鼠行不敢下求之下流,固颠
D.鼠度其无技关山度若飞
(2)参考词典解释,说说画波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古代汉语词典》:①与与:威仪适度的样子。
②熙熙:和乐的样子。
③如也: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4)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
下联:狎狌________
【答案】(1)A
(2)“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是对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描写,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3)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4)每日啖肉见鼠而出
【解析】【分析】⑴B:竟不知世之有鼠:竟然;竟不可得:最终,最后;
C :沿鼠行不敢下:跳下,下去;求之下流:下方,下游;
D:鼠度其无技:估计;关山度若飞:越过;
A项相同意思是买,故选A。
⑵“食己,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意思是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完了就是懒洋洋的,
一副柔顺和乐的样子。
内容上写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结构和写法上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南郭:城南。
士:读书人。
病鼠:家里发生鼠患。
堕甕:掉进瓮里。
句意是: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⑷文章以老鼠的事例告诉人们:养尊处优的生活会让人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失去的。
缺乏锻炼,长期不锻炼业务,必然丧失专业技能。
根据“ 束氏日市肉啖之”“ 狸狌怖甚,对之大嗥。
久之,鼠度其无技,啮其足。
狸狌奋掷而出”,对出下联:狎狌每日啖肉见鼠而出。
故答案为:⑴A
⑵“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是对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描写,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⑷每日啖肉见鼠而出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得出正确选项。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
答题时应注意,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附参考译文】
卫国有个姓束的人,全世间的东西都不爱好,只是爱养猫。
猫是捕捉老鼠的动物。
他家养了一百多只猫,这些猫把家周围的老鼠都抓得快没有了。
猫没吃的,饿了就大声嚎叫。
束氏就每天到市场买肉喂猫。
几年过去了,老猫生小猫,小猫又生了小猫。
这些后生的猫,由于每天吃惯了现成的肉,竟然不知道世上有老鼠了;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
吃完了就是懒洋洋的,一副柔顺和乐的样子。
城南有个读书人的家发生鼠患,他家的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甚至掉进缸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一只猫回去。
束家的猫看见那些乱窜的老鼠耸着两只耳朵,瞪着两只眼睛,黑如亮漆,赤色的胡须,一个劲儿地吱吱乱叫,竟然以为它是怪物,在缸沿上随着老鼠转来转去,却不敢跳下去捉那老鼠。
这家的主人见状不由得发怒,就将猫推了下去。
猫害怕极了,对着老鼠大叫。
过了好久,老鼠估计猫没有别的本领,就咬它脚,猫用力从缸中逃了出来。
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颌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平?”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念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道之。
【乙】楚有养由基①者,善射。
去柳叶子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左右皆曰善。
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
”养由某回:以毕日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②,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③气力倦,弓
拨矢钩④,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
【注释】①养由基:人名,楚将,善射,②支左屈有:伸直左臂持弓。
弯曲右臂引弓持箭,是一种正确的射箭法。
③少焉:一会儿。
④弓拨矢钩:弓拉不开,箭歪斜。
拨:不正。
钩;弯曲。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尝射于家圃________ ②释担而立________
③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 ④笑而遣之________
⑤子乃曰可教射________
(2)下列各组画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钱覆其口以我酌油知之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百发百中
C.睨之久而不去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
D.公亦以此自矜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②人皆日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4)这两则短文中养由基与陈康肃公有什么相同之处?
(5)这两则短文分别讲了什么道理?
【答案】(1)曾经;放下;怎么;打发;竟然
(2)B
(3)①慢慢的用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中穿过去,而钱一点儿也没有沾湿。
②别人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箭,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4)养由基与陈康肃公的箭术都很高超,但两人也都很骄傲自满。
(5)甲文: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不可自傲。
乙文:适可而止,取得成功后应当善于休息调养,否则将前功尽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
尝:曾经。
②句意为: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
释:放下;
③句意为: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安:怎么;
④句意为:你竟然说可以教我射箭。
乃:竟然。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A:用/凭借;
B:射中/射中;
C:离开/距离;
D:自己/从。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徐:慢;沥:注入;自:从。
句意为:慢慢的用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中穿过去,而钱一点儿也没有沾湿。
②句中重点词有:皆:都;乃:竟然;何:为什么;句意为:别人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箭,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4)从[甲]文“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刻苦学习;而[乙]由“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尔安敢轻吾射!”看出陈尧咨射箭本领比较高超,但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对别人观看他射箭时只微微点头大为不满。
从“康肃笑而遗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据此归纳出二者性格中的相似处。
(5)结合【甲】文内容,从“无他,但手熟尔”中可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结合【乙】文内容,从“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揭示“劳逸结合”的道理。
故答案为:(1)曾经;放下;怎么;打发;竟然;
(2)B;
(3)①慢慢的用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中穿过去,而钱一点儿也没有沾湿;②别人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箭,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4)养由基与陈康肃公的箭术都很高超,但两人也都很骄傲自满;
(5)甲文: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不可自傲;乙文:适可而止,取得成功后应当善于休息调养,否则将前功尽弃。
【点评】(1)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
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事件内容及人物的描写来分析。
首先看清题目要求,两个人的共同点,要从两则材料入手。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共同点。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文章所揭示的道理,然后再进行比较。
3.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欧阳修)(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注释:(1)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镠。
(2)据:统治,割据。
(3)布:铺排。
(4)贻(yí):赠给。
(5)讫(qì):完毕。
(6)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
弥:紧密。
(7)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
(8)胠箧:打开的箱子。
胠箧,音qū qiè。
胠:从旁边打开,打开。
(9)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安敢轻吾射________
②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
③患其塔动________
④但逐层布板讫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3)甲文所说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________。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意为________,“释”的这个意义还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________(写出一个含“释”这个意义的成语)
(4)《卖油翁》与《梵天寺木塔》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案】(1)怎么,哪里;连词,表修饰;担心;只,只要
(2)①(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的点头赞许。
②(匠师)就秘密的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3)熟能生巧;放下;手不释卷、如释重负等
(4)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正面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①翻译为: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安”翻译为怎么;②翻译为: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这里“而”是一个连词,表修饰;③翻译为:嫌它晃动;因此“患”译为“嫌,担心,担忧”;④翻译为:只要逐层铺好木板;“但”翻译为“只要”。
(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注意关键词的含义:①但:只是;②使:派;贻:赠送。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文中卖油翁酌油的技巧和语言“但手熟尔”可知,由于长期的酌油的原因,使之技巧非常熟练,因此可以用“熟能生巧”这个成语来概括其道理。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中的“释”解释为“放下”现在还保留这个解释的成语有“爱不释手”等。
(4)阅读甲文可知,在人物描写上运用了语言描写,从“睨之”“但微颔之”“康肃笑而遣之”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还运用了神态描写,又用卖油翁的酌油技巧来衬托陈康肃射箭的技巧,因此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乙文中从匠师和喻皓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运用了语言描写,由“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句中可知建塔过程中塔身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凭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皓笑曰”通过神态描写,写出了喻皓的胸有成竹,并讽刺了匠师的无能,同时也反衬了喻皓的技艺精湛,因此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故两篇文章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也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衬托人物形象。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 怎么,哪里;② 连词,表修饰;③ 担心;④ 只,只要
⑵ ①(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的点头赞许。
②(匠师)就秘密的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⑶熟能生巧;放下;手不释卷、如释重负等
⑷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正面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平时多注意积累课本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注意结合文章内容,明确涉及的成语及意思。
⑷本题考查文章人物描写的方法。
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附参考译文】
(甲)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的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
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尝射于家圃(________)②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________)④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B.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C.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D.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3)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4)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分别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1)曾经;怎么;难道;方法、技巧
(2)A
(3)①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箭,十只能射中八九只,卖油翁只是微微的点头。
②有些人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船就害怕它。
(4)从陈康肃和卖油翁的故事中,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从北方勇者学没“不学而务求其道”而“未有不溺者”的故事中,我领悟到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操练。
(虚心向他人学习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尝”:曾经。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岂”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难道”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A。
即: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译为: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
注意标志性的数词和结构的对称。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射箭。
“但”:只是。
“颔”:点头。
“虽”:即使。
“壮”:到了壮年。
(4)甲文可从熟能生巧的角度作答。
乙文可从学习要坚持不懈才能熟能生巧或学习没有捷径,学习并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熟练地掌握技能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曾经;怎么;难道;方法、技巧
⑵A
⑶①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箭,十只能射中八九只,卖油翁只是微微的点头。
②有些人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船就害怕它。
⑷从陈康肃和卖油翁的故事中,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从北方勇者学没“不学而务求其道”而“未有不溺者”的故事中,我领悟到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操练。
(虚心向他人学习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
【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⑵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主谓之间要停顿,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⑶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
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⑷回答启示类题目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谈。
【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
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
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②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策》)【注】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一旦:一天。
(1)下列对文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莫知之”一句中“莫”的意思是“没有,不”。
B.“愿子还而视之”一句中“愿”的意思是“愿意”。
C.“一旦而马价十倍”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匹马的价钱一天就涨了十倍”。
D.“伯乐乃还而视之”一句中“而”是表示顺承的连词。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隐含的意思是伯乐看马时的仔细。
B.卖骏马者是一个机智聪明、善于解决问题的人。
C.这则寓言说明,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