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烟台一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烟台一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琵琶围【注】(节选)
温燕霞
说话间,小轮船已到了琵琶岛。

何劲华环顾四周,颇有惊艳之感。

只见清澈的湖水倒映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岸边的茅草抽出了淡黄的新叶,像无数把金箭在风中摇曳,野桃花开得如火如荼,远看却只有一片迷茫的微红,白色的李花、梨花如粉似雾,野蔷薇喜欢攀缘在土丘、大树上,开得热烈,绚丽得扎眼。

近午时分,何劲华一行站在了琵琶围灰色的高大墙垛下。

何劲华和金彩风对着那扇青灰色的大门大喊:石浩财,你快打开门呀!
可没有丝毫的动静。

金彩凤有些疑惑:这是原先那个拥挤热闹的琵琶围吗?当琵琶围还是座近千人口的村庄时,金彩凤常到琵琶围演出。

因山高路远,剧团每次只能来十二三人,吃住在村民的家中,走时按餐结算费用,是支名副其实的文艺轻骑队。

金彩凤记得,有一次琵琶围突然断了电,村民们从家中取出火吊和油灯,在场地中央摆了一个大圆圈。

金彩风和队员在光圈里跳《春山蝶飞》的扇子舞,二十四把朱红羽扇,将采茶戏中的扇子花舞到了极致,将人们的笑脸描绘在她的脑海中。

金彩风记忆中的琵琶围是钢蓝夜色中的那团火光,炽热而温暖。

然而,眼前的琵琶围却阴冷森严,拒人千里。

金彩风看出琵琶围人对镇里和村里的干部有抵触,忙劝邱小楠下山。

何劲华也说:邱镇长,我是琵琶围人的外孙,跟他们讲得上话。

你们放心下山。

邱小楠一行下山后,在何劲华的笛子伴奏下,金彩凤唱起了婉转的灯彩调。

优美的笛声和歌声像水里的鱼钩,稍一用力,便从墙垛口扯起了一排男女。

何劲华仰头正要喊话,头顶飘来石浩财的话音:当真是何馆长和金馆长啊。

欢迎欢迎!
金彩凤拿出她惯常的泼辣劲来:石浩财,你开门放我们进去,我带着风搅着雪呢!
石浩财不为所动。

何劲华见墙垛上的人群开始窃窃私语,忙趁热打铁:养财、橘子婆、三哥、三嫂、朱大姐,我是琵琶围的外孙,也算半个村子里的人。

我们这次来,一来向橘子婆学唱山歌,二来想听石浩财讲打龙和蛇灯的故事,第三是送文化下乡,教大家学唱采茶调和制作灯彩。

这时,村民小组长石养财不顾弟弟石浩财的拉拽,一瘸一拐地下楼打开了围门。

傍晚的几个大响雷击毁了某段线路,琵琶围断电了。

何劲华和金彩凤把带来的手电筒和应急灯送到每家每户,可大家还是点油灯,一则舍不得用,二来表示不领情。

何馆长,我刚才去转了下,这里要是能通汽车,当真是个好地方。

金彩风啧啧叹着。

何劲华心里却有些沉甸:风水宝地没有出宝啊。

何馆长,你愁心好重。

这脱贫攻坚靠我们两个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

走,进屋去。

这样的寂静里,桌上那盏应急灯炽白的光显得凄楚,金彩风起身点着了橘子婆送过来的油灯,关了应急灯,屋内顿时温暖起来。

对不住啊,何馆长、余馆长!我也没想到他们会这么反。

石养财进来说。

何劲华和金彩凤见村民这种态度,心里有些难受。

刚安顿好,橘子婆过来请他们去食夜。

橘子婆家的客厅昏暗、拥挤,沿墙堆满了箩筐、塑料袋等杂物,只有一张老旧的八仙桌像样些。

五尺凳已经坏了两只脚,用砖头垫着。

昏黄的电灯下,照见墙上贴着孙子石成金和孙女石成玉在学校里获得的奖状。

橘子婆从隔壁的灶间端出两碗热气腾腾的酒娘煮蛋,石成玉懂事地给奶奶帮手,端出捞饭、腊肉炒笋干、辣椒炒菌丝放在桌上,热情地请他俩食夜。

金彩凤、何劲华见石成玉和刚走出的石成金盯着桌上的菜,忙招呼他俩上桌。

兄妹俩不顾太奶的呵斥,挥筷吃着,一边说过年都有吃这么好的菜,听得两人心酸。

金彩风回房取出两包零食给他俩,并按标准给橘子婆结了饭钱。

橘子婆开始怎么也不肯收,何劲华说这是纪律,如果不收,他会犯错误,橘子婆这才接下,说:你们和杨书记像当年的红军呐。

那时红军在我屋里食饭要给我伙食费,我不肯收,他们就放在桌边上。

要是行军路上挖了老百姓的红薯,也要在地里埋几枚铜板,硬是不占我们老百姓的便宜。

听到一位世纪老人这样说起红军,何劲华、金彩凤深感震撼。

如今,坐在这昏黄的灯光下,听着窗外渐渐响起的山风林涛,何劲华心里沉甸甸的。

(选自《人民文学》2020 年第9 期)【注】《琵琶围》以江西赣南原中央苏区贫困山村“琵琶围”为蓝本,叙写了该村易地搬迁脱贫攻坚史诗,成功塑造了何劲华、金彩凤等基层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的形象特点。

琵琶围交通极为不便,那里山高水冷,有雨便有水,无雨便干涸。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前面点出琵琶围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地理特点,描绘了其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为下文的叙事提供了特定背景。

B. 小说节选部分内容发生在一天之内,事件均围绕何劲华和金彩风两人展开,既便于塑造人物,又能更好地突出主题。

C. 小说所塑造的主要人物何劲华和金彩凤,形象十分鲜明,前者多愁善感,后者直率泼辣,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性。

D. 小说中“带着风搅着雪”“过年都有吃这么好的菜”等句子口语化地域化色彩较浓,让小说生活气息浓郁。

2. 小说中插叙了金彩风以前到琵琶围演出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处“何劲华心里沉甸甸的”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出差
李立泰
父亲老咳嗽,半夜咳醒,披衣服坐起来,母亲也坐起来陪父亲,母亲给父亲倒杯水喝。

母亲拿不出好的补品,母亲最好的东西就是早晨的一个鸡蛋花儿,叫父亲喝。

药嘛,厂医务室薄荷片、止咳糖浆啥的。

父亲是先进工作者,工作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服从领导、团结同志、任劳任怨、以厂家为……这些四个字的词语,用在父亲身上毫不为过。

上班三十年从没请过假,没缺过一天勤,全厂有名的老黄牛!
一次父亲随领导陪客人吃饭,父亲拘谨地光拣青菜吃,最后把剩下的半瓶酒、一盒烟、一个打火机,交到办公室。

看看这就是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国家主人,工人阶级父亲,公家的好处一星一点不沾,厂里的一草一木、一个钉头、半截铁丝也不往家拿,真真的大公无私。

现在年轻人会说俺父亲憨,可父亲响应党的号召,毛泽东思想挂帅,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学雷锋、学王杰、学王铁人、学焦裕禄,做革命的“傻子”。

这次领导也是变相地奖励父亲,安排他出差,看看大城市,开开眼界。

父亲工作以来,从没出过远门。

这次母亲为父亲做了件新上衣。

母亲嘱咐父亲,给厂里办完事,转悠转悠,看看景致,再到大医院看看咳嗽。

父亲说,行。

父亲火车票买硬座,住旅店,不住宾馆,在小吃摊吃饭,给厂里省钱。

厂里搞建设需要资金呀!最后一天上午办完事,逛了天津市区,还是大城市,真漂亮呀!然后去火车站买了返程票,下午去了天津第一人民医院。

大夫听诊器在手里暖着,待温暖了,让父亲解开扣子,给父亲听诊,大夫感觉有问题,开了单子叫父亲透视,父亲不情愿去,一个咳嗽,还用透视啊?大夫说:“去吧,诊断需要。

”父亲透完视,X光片报告交给大夫。

大夫只看了一眼就问父亲:“谁跟你来的?”
父亲说:“我自己来的。


大夫说:“你不能回去了,需要佳院观察。


父亲的脸“腾”地红了,说:“大夫,我的火车票都买了,晚上七点的火车,要不火车票就瞎了。


大夫说:“老同志,我不是开玩笑,你真的需要住院观察治疗,马上去邮局给您厂里打电话,告诉家人。


父亲无奈地说:“好吧,那我给厂里说,让家里来人。

大夫您写住院手续,我去去就回。


父亲出了医院,回头看看没情况,就撒了丫子,奔火车站去了。

到了天津站候车室,父亲找个座位眯起来。

你叫我住院,虽是好意,可是有那必要吗?厂里上新设备,人手紧,一个人当俩使。

家里也离不开我,孩子小,老伴顾不过来。

再说了,我不回家,住院了,还不把她吓个半死,啥病啊,这么严重吗?假如真需要住院,我再回来不迟。

想到这里,父亲还暗自庆幸逃出了医院,只是觉得怪对不住大夫的,态度多么好的人啊!
俺这不是不知道好歹吗?好同志啊,对不起了!
在天津跑蹬几天太疲劳了,父亲迷迷糊糊地打着小呼噜困着了。

睡梦中父亲忽然听到火车站广播喇叭喊:“各位旅客请注意,各位旅客请注意,下面广播寻人启事:钟祥明同志,钟祥明同志,听到广播后,请到进站口,有人找。

”播音员喊了两番儿。

父亲惊醒,扑棱坐起来,揉揉眼睛,朝进站口快步走去。

谁呀这是,进的设备有变故?是刘科长啊?还是机床厂的胖科长?
当父亲走到出站口,朝人群望去,没刘科长也没胖科长,却见医院的大夫从救护车下来,冲父亲快步走来。

父亲看见大夫后,眼瞪得老大,惊呆了!哎呀,大夫追到火车站来了。

大夫喊父亲:“老钟同志!老钟同志!”父亲的脸又“腾”地红了。

大夫说:“老钟同志,你说出去打电话告诉厂里,我一等不来,二等你也不来,到下班你也没回来。


父亲不好意思地说:“大夫,对不起,对不起,别生气,俺是怕家里人挂着我。


大夫说:“别说了,你是我的病人,马上跟我回医院,你这病耽误不得。


父亲涨红着脸,鼓了鼓勇气,对大夫说:“我、我都买火车票了。


大夫说:“老钟啊老钟同志,病要紧!票好办,我帮你退掉。


这是那个年代的事。

(选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6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出差坐硬座,住旅店,在小吃摊吃饭,都表现了父亲的节俭,舍不得花钱,不给母亲和家里增加负
担。

B. 文中三次写到父亲的脸红,与《祝福》中多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相似,都是以肖像描写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 “现在年轻人会说俺父亲憨”折射出当今有些人对于父亲这种行为的无法理解,同时也衬托了父亲的形象。

D. 文章语言朴实简洁,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偶尔采用地方方言,用质朴的语言表现故事的真实和深刻的主题。

5. 结合全文分析“大夫追到火车站来寻找父亲”这一情节的作用?
6. 文章结尾“这是那个年代的事”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现代学术不断走向专业化与职业化,追求“高精尖”对学者具有极大吸引力。

相比之下,文化科学普及工作显得有些简单。

无论在学者的科研项目里,还是在学术评价体系中,普及都是一个不那么“高大上”的领域。

有意思的是,社会大众对普及读物的需求却空前强烈——他们期待了解科技新发展,希望掌握经济、法律、心理相关知识,愿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界的“高冷”和大众的“热情”形成鲜明反差,反映出当前我国学者撰写的科学普及读物缺乏。

在科学领域,以天文学为例,在近年译介的普及读物中,我们看到包括引力波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基普·索恩等一大批科学家的名字。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方面,近年来我们取得不小进步,但仍有较大提高空间。

比如,目前学者撰写的汉字普及读物中,影响较广的是瑞典学者林西莉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我国作者在创作方面还有哪些不足。

文化科学普及是基础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既关乎文化传承、科学普及的树人大计,更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

在这样一个领域上,亟待中国当代学者投入更多精力,拿出更多高水平作品。

学术大家从事普及工作是中国学界的优良传统。

新文化运动以来,面向大众的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播,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担当。

不少名家,如朱自清、顾颉刚、王力、朱光潜、李长之、陆宗达,他们笔下的科普读物篇幅不大、内容平易、语言轻松,却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与教育热忱。

朱自清《经典常谈》,用朴素清晰的笔触介绍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为初学者娓娓讲述传统文化要义与精神;李长之《孔子的故事》饱含深情地讲述孔子生平,展现孔子在风雨飘摇中的理想与坚持;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从东西方的科学传统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的方法与世界观……无论“常谈”“故事”还是“纵横谈”,前辈学者的努力形成了中国文化科学普及的优良传统。

在这一传统中,我们发现,把象牙塔中的高精尖,转化为面向大众的文化科学普及,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讲给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绝非“小儿科”。

这对学者提出更多要求——深入浅出地介绍专业知识,需要
透彻的本体研究,一针见血指向关键之处,否则容易在知识海洋中徘徊打转;想充分吸引初阶读者,不仅要有优美清晰的文笔,还要把握时代文化脉搏,不断尝试新颖多元的表现形式。

有学者提出一个精彩的普及理念:“大学标准,小学趣味。

”在为孩子讲解古诗词时,既要保持大学教学标准,知识准确、思想端正、审美纯正,又要揣摩小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审美心理,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

既保持学术品质,又放下学者架子,这种心态尤为可贵。

从一定程度上说,全民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是学术生命力的源泉,更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本。

让人欣喜的是,在社会需求带动下,大批专业人士尤其青年学子走向文化科学普及领域。

他们受过严格学术训练,又适应普及话语方式的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一支专业、优质的创作队伍。

近年来,普及读物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质量水平和原创性都明显提升。

有专家指出,学术普及是教育和科研单位重要社会职能,能否在学科设置、职称评定等机制层面有所安排有所鼓励,同样关系这项事业的发展前景。

期待中国当代学者能以别样方式“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做好文化科学普及大文章。

(孟琢《做好文化科学普及大文章(书里书外)》)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科学普及工作相比专业化、职业化的现代学术而言,不太受部分学者欢迎。

B.文化科学普及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树人大计有重要影响,中国学者需拿出好作品。

C.朱自清、王力等名家笔下科普读物讲解科学的方法和世界观,有着深厚的积淀。

D.大批专业人士走向文化科学普及领域,使得近年来普及读物数量繁多、质量更高。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问题,再结合历史与现实论证做好文化科学普及必要,最后提出呼吁。

B.文章以瑞典学者《给孩子的汉字王国》为例,说明了西方对我国科普作品的影响。

C.文章使用举例论证,来说明前辈学者的努力形成了中国文化科学普及的优良传统。

D.文章论证了要把学术讲给青少年绝非易事,既要保持学术品质又要放下学术架子。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大众对普及读物的需求空前强烈,是受到了学者对高精尖热烈追求的影响。

B.科学领域和中华传统文化领域的普及的对比,突显出学界和大众的鲜明反差。

C.学术大家从事文化科学普及工作,是中国学界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优良传统。

D.学术普及是教育单位的重要职能,也是学术生命力的源泉,关系教育事业的前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后跟。

B. 声非加疾也疾:快,这里引申“洪亮”。

C.假舆马者假:凭借,利用。

D. 而绝江河绝:断绝。

11. 下列句子加点的“其”字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
A.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B.其质非不美也
C.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2.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错误的是()
A. “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为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

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中“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 金,在古代是金属的通称,在本文中指的是金属制的刀斧等。

C.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

D. 黄泉,地下的泉水;地面;也指迷信者称人死后居住的地方。

本文中译为地下的泉水。

13.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14. 结合两段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学习应坚持的方法和态度。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九赏心亭登高
范成大①
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②重把杯。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注: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

②双旌,镇帅的代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

B.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

C.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

D.本诗在写景追忆中抒发对家国和个人境遇的慨叹,与杜甫《登高》的写法、诗风一致。

16.诗歌尾联“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静言思之,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2)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3)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 。

(《荀子·劝学》)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劳动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陌生。

请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个劳动场面,150字左右。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某图书馆组织了一次以“家风建设”为背景的“家庭文娱活动状况”调查,选出“你心目中理想的家庭文娱活动”一项()
A. 郊游、聚餐、健身、打麻将
B. 聚餐、健身、打麻将、追剧
C. 兴趣班、手机游戏、网络小说
D. 郊游、运动、读书、看展览、听音乐会。

四、写作(60分)
20.作文:
人们常说过去的就过去了,人要往前看;但也有人说不能不向后看。

关于“向前看”和“向后看”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C项,“前者多愁善感”和“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性”分析错误。

根据小说内容来看,何劲华的愁心重是基于对琵琶围百姓与工作队关系疏远以及百姓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其表现不能体现多愁善感;小说中通过这两人的扶贫工作来表现主题,只有深沉的思考,没有喜剧性。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情节作用的能力。

本文第三段属于插叙,插叙的是金彩凤以前到琵琶围演出的情节,插叙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与时代背景,反映人物性格特点及命运等。

从而达到一种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完善脉络结构、深化突出主题的效果。

文中插叙的有两个细节:“吃住在村民的家中,走时按餐结算费用”这一内容反映出人民公仆严于律己、勇于奉献的品质;“有一次琵琶围突然断了电,村民们从家中取出火吊和油灯,在场地中央摆了一个大圆圈”这一内容反映出当年演员和村民关系的和谐,亲如一家。

这两处细节刻画了以金彩凤和何劲华为代表的扶贫干部朴实真诚的人物形象,同时和如今村民的冷淡关系形成了对比,引人深思,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故事主题的作用。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句子含义题,既要分析表层含义,还要揭示深层内涵。

“何劲华心里沉甸甸的”承接上文情节“听到一位世纪老人这样说起红军,何劲华、金彩凤深感震撼”。

表面上看是白天村民不肯让他们进围和晚上听橘子婆讲故事引起的心理活动,说明这些事件对他触动很深,尤其是听到红军的故事后再联系自己的遭遇,心生感慨,当年红军爱民护民,老百姓才会待如亲人,何劲华心中既有对村民不理解的苦恼,更有对红军精神的钦佩和敬仰。

更深一步引起思考如何搞好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让他心情沉重,也直指文章的主旨,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何馆长,你愁心好重。

这脱贫攻坚靠我们两个一时半会儿解决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