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独立学院课程建设质量的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08高教前沿
提升独立学院课程建设质量的途径
文/胡劲
独立学院把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纳入了教改教研的重要课题,试图通过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为整体上提高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然而,独立学院作为一类按新机制、新模式建立的本科院校,目前还处于规范发展和质量、品牌创建的初级阶段,其在课程建设这个涉及自身战略利益的系统工程上,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暴露出一些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先天不足”。

独立学院如何借鉴一些科学先进的课程建设方法,明确和把握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实现课程建设的标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质量的含义
课程建设质量是一个动态的广义的概念,其质量特性强调课程建设所包括的诸多内容中不同专业的教育资料要能满足学生的认知结构、身心特点、资源优化的需要,也包括文本课程的质量和课程实施过程质量、服务质量。

课程建设质量同样要体现它的功能性、经济性、时间性、稳定性、实践性等。

课程建设质量作为服务产品也只能通过课程建设的背景、课程建设的目标、课程建设要达到的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特色等“技术参数”来间接衡量并形成相应的课程建设的国家标准、省级标准和校级标准。

教育部2001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把课程建设作为实施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且具体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六项内容和具体的质量要求。

这一文件为我们分析和研究课程建设的质量提供了依据。

从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一点出发,独立学院要推进这个系统工程建设,不仅要更新课程意识,解放思想,扬长避短,树立质量本位的理念,还要借鉴他山之石,听取包括学生在内的多方意见,这样才能克服急功近利等浮躁心理,科学、理性地推进课程建设。

二、独立学院课程建设质量的影响因素
影响独立学院课程建设质量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有些因素是历史性的,有些因素是独立学院与生俱来的,有些因素是现行教育体制和管理机制的缺憾所造成的,有些因素是独立学院主观认识层面上的问题。

具体来看,影响独立学院课程建设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课程建设的本质意义认识不足
独立学院的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标准等应该与一般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相区别,具有鲜明的特色。

迄今,独立学院关于课程建设的范本很少,一些具有独立学院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更是凤毛麟角,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课程建设的视野。

对课程建设的本质意义认识不足,以为课程建设就是统筹安排一下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选一选教材等,忽视了课程建设特色的探究和创新。

(二)教师队伍结构参差不齐
独立学院在教师招聘、人才引进等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得以改善,但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教师结构不稳定、不合理的问题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这个问题直接影响着课程建设的人力、智力的配置和整合,导致课程建设投入的力量畸轻畸重。

(三)科研水平相对较低
从总体上看,独立学院的科研活动起步晚,科技队伍建设处于整合阶段,加之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上,科研活动属于小打小闹,并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因此,课程建设的质量很难得到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

(四)缺乏“厚积”的经验
独立学院成立时间短,本科教学尚未实现一个周期。

学校无论在专业设置、本科教学的管理等方面还相当稚嫩,难以使课程建设有“厚积”的历史经验作支撑。

(五)基层教学单位建设薄弱
独立学院教研室作为一个基本的教学单位,其权、责、利含糊不清,职能作用大打折扣。

一方面教研室承担着课程建设的责任,另一方面却无法履行这种责任。

这种尴尬的机制,使课程建设的基础力量很难得到发挥。

(六)资源储备有限
独立学院无论在硬件和软件上的资源储备还是有限的。

特别是有些直接支持课程建设关键资源的缺项,使课程建设平添了许多困难,影响了课程建设质量的指数。

(七)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独立学院的评价机制基本上是单向地由上对下的评价,或者说是评价主体同时扮演运动员和裁判员的两种角色。

在肯定这种传统评价机制的重要作用时,是否可以考虑请课程建设质量的直接受益者——
—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

尽管学生的评价有局限性,但毕竟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其评价的客观性不能小觑。

(八)教改、教研活动不深入
教改教研深度不足的表现是,缺乏教改教研的战略计划和带有方向性的课题。

常常拘泥于一般例行问题的讨论。

因此,难有建设性的成果注入课程建设中来。

同时由于知识共享平台小,教师习惯于闭门造车,制约了信息交流,加大了课程建设的成本。

三、提升独立学院课程建设质量的途径
目前,独立学院课程建设存在两个方面的形而上学:一是企图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二是追求规模效应,全面出击。

这两种模
摘要: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诸多要素中的核心要素。

独立学院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更应强调课程建设的质量和特色。

从主观认识和技术操作两个层面上,探寻提高独立学院课程建设质量的新路子。

关键词:课程建设;质量要素;课程体系;课程特色
5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2-08
高教前沿
糊认识的危害在于易滋生诸多浮躁心理,不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课程建设的客观规律,不利于确立课程建设质量本位的理念。

独立学院如何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应从主观认识和技术操作两个层面着手。

(一)从主观认识层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1.课程建设是对传统课程建设体系的“再造”过程
课程特色是课程建设的灵魂,而不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模仿、复制、剪裁和简单的整合。

母体院校、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课程建设同质化这个痼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原属于独立学院引以为豪的特色,也可能被混淆,甚至被同化。

实质上课程建设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再造”。

这个“再造”不仅指课程建设的观念要创新,还指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评价标准、教材选择、教材更新、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机制等方面出现的一场变革性的创新。

2.鼓励“有特色的人”打造课程建设的特色
我们在承认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承认课程建设的主体是众多教育单位团队的同时,也应该鼓励“有特色的人”在课程建
设中发挥开拓者的作用。

这些“有特色的人”作为课程建设的中坚力量,至少应在统率课程建设的全局、把握课程建设的方向、课程建设的有机整合、识别凝练课程建设特色、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
自主编撰个性化教材等方面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只要独立学院有较好的激励机制,鼓励他们创新进取,他们就有可能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教育产品,以支撑富有特色的生命线。

3.弘扬独立学院的天然优势,理性地面对挑战
独立学院与公办院校相比有着天然的特色优势。

其突出表现是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没有什么历史包袱,可塑性很强,特别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感同身受,教育教学人才吸纳更具多元化等。

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创建新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条件,并从技术和制度上予以保障。

这样一来,改革刚性的教学管理,落实和完善弹性的教学管理成为必然趋势。

如果独立学院有胆识、有勇气、有智慧,面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选择任课教师的挑战,做出明确的承诺,那么无论怎样评价独立学院课程建设的战略意义都不为过。

(二)从技术层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独立学院课程建设的含金量如何,事关大局,含糊不得,应精雕细刻,把握好每一个过程和细节。

1.在课程建设整个动态过程中,始终要把学生的需求,特别是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铭记在心,并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例如,有的教材部分内容,已被学生列为不受欢迎的教育资料,就应实施细致的剥离手术,忍痛割爱,进行新的整合,为之注入新的活力,这其中系统地审视、评估、选择教材是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2.各种专业课最能凝结课程特色,应鼓励“双师型”教师和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
根据学生的需求自编教材并在课程建设改革的实践中经受检验,使之逐步成为独立学院的“拳头”产品,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这类既符合上级有关课程建设的规定,又蕴涵着教师首创精神的特
色教学“产品”极具差异化,是专业特色建设不可或缺的“猛料”,应
给予细心的呵护。

3.课程建设要“见物”,又要“见人”
首先,要有团队意识,摒弃“手工匠人”的狭隘思维。

因为一个人的教学智慧和技术能量是有限的,勉强为之,只会使课程建设有“近亲繁殖”的弊端。

其次,“见人”是在重视文本课程建设的同时,
更要重视凝练教师整合多种教学资源的智慧和综合应用多种教法的能力,因为这些智慧和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教学特色;鼓励教师在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自觉地学习新知识,吸纳新成果,提高综合素质,善于把教改教研的成果转化到课程建设中来。

4.要注意教学执行计划的弹性
教学执行计划愈有弹性,就愈能给课程建设的主体——
—教师更多的创造空间,
使他们进一步放开手脚,回应学生个性化需求,为课程建设增添活力和特色。

5.评价标准应吸纳广大学生、社会、同业和专家等市场元素,并适当提高其在评价标准中的权重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在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成熟的
教法及为学生青睐的教学理念、有一定学术思想和观点也应给予关注和鼓励。

独立学院的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投入、产出的系统过程,也
是构成课程建设的各种要素有机整合的过程,
这个系统过程以推出能够彰显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突出专业特色的教育“产品”,服务于广大学生并接受他们的检验。

从利益驱动原则出发,上述各种利益的聚合必然内化成理性的强大动力,激励课程建设的领导者、
组织者、参与者,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同心同德、脚踏实地地搞好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5)1号附件.[2]原军良.把握课程建设规律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研究[J ].
新课程:
教师版,2007(10).[3]谭萍.树立课程新理念提升精品课程建设质量[J ].当代
教育论坛,2007(10).
[4]徐秀伟.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关系之比较[J ].理工高
教研究,
2001(03).(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管理系

55--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