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二轮导学案3.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三魏晋部分
2013年3月28日制作人:李志勇
【考纲解读】
一、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地方行政制度等
二、农业、工商业发展一一均田制、赋役制度及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等;
三、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的发展特点;书法、绘画等艺术和科技、文学成就;
【知识结构】
%1.朝代更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公元220——589年)
隋唐——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589—906年)
%1.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隋唐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经济上,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文化上,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1.特征表现
政治方面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封建化民族融合)
隋唐三省六部制(皇权效率)
科举制(背景考试范围依据积极消极)
道州县
经济方面魏晋南北朝农业(均田制)
手工业
商业
隋唐农业(农具水利工具)
手工业(陶器瓷器工匠纺织业)
商业(交通服务业城市)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思想文化方面魏晋南北朝思想佛道兴起和儒学危机(必修三P12)
书法(人物盛行)
音乐科学
隋唐思想(三教合一韩愈李翱)
科技
文学
音乐
书法
绘画
【考点一】(2010年12月江苏徐州竞赛3题)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1“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宗庙之牺为吠亩之勤”
A.③④①②B,④②③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解析:本题第①项“机户出资,机丁出
力”反映了明中期开始在江南地区部分行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第② 项是是唐代诗人陆龟蒙赞美青瓷的诗句;第③项是陆游描绘南宋草市发展概况的诗句;第④项“宗庙之牺为猷亩之勤”指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在农业上应用。

本题选B项。

【知识总结一】关于土地兼并:
%1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
%1方式:土地买卖在汉代以后成为主要途径;
%1危害: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徭役的征发;大批自耕农丧失土地后成为流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影响安定;
%1缓解:政府采取均田制等抑制兼并的措施;爆发农民起义打击地主阶级。

【知识总结二】关于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1地位:从商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1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管理严格、技艺高超,工匠从征役制逐步到雇募制;
%1局限:不计成本、缺乏竞争、强制劳动。

2、私营手工业:
①春秋战国兴起;②唐以前主要是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形式;③唐宋时期商品化程度提高;④明代中叶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历史局限:明清时期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转型与发展。

【知识总结三】关于商业
1、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2、春秋战国出现高潮:①私商崛起;②城市繁荣;
3、隋唐时期蓬勃发展:①运河开通,外贸繁荣,都会与港口众多;②城镇商业实行坊市分离制,政府对商业严格统一管理;③中唐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4、宋朝出现新的高峰:①官府放松了商业监管:城镇经济繁荣,商业在空间上打破市坊界限,乡村允许设市贸易;商业经营时间取消限制,出现晓市和夜市;②边境与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频繁;③海外贸易活跃,泉州等港口城市兴盛;④四川出现纸币交子。

5、明清时期出现新特点:①众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和港口城市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主要货币;③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④大批区域性商人群体崛起。

商业发展特征:
%1我国古代商业起源较早,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繁荣;从发展趋势上看,城市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1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发展;
%1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的行政限制逐渐减少;
%1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限时训练】(30分钟,客观题每题4分,主观题20分,共100分)
•1、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 A.秦汉三公制 B.隋唐三省制
• C.宋代三司使制 D.兀代的中书省制
•2、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

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

“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词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

”最终此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的权限
•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
•3、唐朝时,假设政府要颁发一道诏令,废除隋炀帝时期的“严刑酷法”,其运行程序应该是
• A.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刑部B.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吏部
• C.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一刑部 D.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兵部
•4、从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的诗句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诸葛亮重视煮盐业 B.诸葛亮发展织锦业
• C.曹操实行屯田 D.孙权发展丝麻纺织
•5、假设唐代一位商人到长安做生意,其活动中不可能出现
• A.其生意活动必须接受专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 B.让手下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 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D.在市里卖瓷器
•6、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缺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
•7、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 A.儒家、法家 B.墨家、儒家 C.儒家、道家 D.法家、道家
•8、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成就突出,对文明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汉代纺织技术相当发达,丝织品远销至地中海,中国被称“赛里丝”
• B.唐朝时青花瓷、粉彩瓷大量行销海外
• C.指南针在宋朝时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 D.纸的发明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用最为显著
•9、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传播,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 A.活字印刷术 B.造纸术
• C.火药与火器 D.指南针
•10、下面都是我们学过的唐诗,请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诗句作者生活的时代,其中正确的是: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3)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4)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A(l)⑵⑶(4) B(4)⑴⑵(3) C(2)⑴⑷(3)D⑶⑴⑵(4)
11.(2010山东文综)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12.(2010广东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B,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C.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D.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13.(2010江苏历史卷,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4.(2010大纲版全国卷2, 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倍受青睐。

宋代仍有“《文
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试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15.(2010上海历史,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16.(2010山东基本能力,7)在我国辽阔天地上分布着众多历史文化名城。

某城市襟江带河,依山傍水,索有
“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曾是“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该城市是
A.开封
B.杭州C,洛阳 D.南京
17.(2010福建卷,12)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

”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与时代同行B,有历史观引导C,为现实服务D,充分掌握史实
18.(2010大纲版全国卷1, 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伍德”。

每个朝代在“伍德” 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被定为“王德”,通过“禅让”代位的两者应为
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
19.(2010上海历史,12)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

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

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A.辛亥革命
B.商鞅变法
C.靖康之变D,光武中兴
20.(2010四川卷,22).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附加题(2010山东基本能力,47)(2分)请将①贞观之治②甲午战争③开元盛世④辛丑条约四个历史史实按照纪年方式分成两组并写出分组理由。

21.(2010山东文综,29)(35分)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

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
材料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汗、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

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 名工人献出生命。

(1)据图10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5分)
(2)据图11和材料二,说明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国公路分布的变化及新建公路在抗战中的主要作用,在滇缅公路修建中,各族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6分)
【参考答案】
(1)措施;设郡县(1分);修驰道(1分)。

意义: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

(3分)(应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和促进国家统一”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变化:抗战前集中在东部地区,抗战爆发后新修公路主要集中在西南(西部)地区。

(2分)主要作用:保证了抗战时期物资的运输。

(2分)
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

(2分)(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