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欠《爱,死亡和机器人》一个哲学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还⽋《爱,死亡和机器⼈》⼀个哲学解释
2019年刚开年,⽹飞(Netflix)就⽤⼀部18集的动画短⽚合集,赢了。
认真的哲学解释。
想必你也已经⼏乎看厌关于《爱,死亡和机器⼈》的内容和讨论,但是,我们还是觉得,⽋这部硬核作品⼀个认真的哲学解释
《爱,死亡和机器⼈》——
爱,并不是⼀种泛泛意义上的爱,它特指男⼥之间的关系,所以整个系列给我们的感觉也是很黄、很暴⼒。
男⼥之间的关系意味着激情、意味着⽣机、意味着青春,同时⼜意味着新⽣命诞⽣的契机,它代表着某种初始状态。
死亡,则意味着⽣命本⾝的消失,对于前⾯所说的那些正⾯价值的否定。
所以爱和死亡是⼈类⽣命的两种本质规定性。
我们⼀出⽣就意味着,我们⾯向两种可能性:
⼀种可能性就是和别⼈结合产⽣新的⽣命,把我们的⽣命之歌谱写下去;
另外⼀种可能性,就是我们不停地⾯对各种死亡的可能。
机器⼈,它不仅仅是指机器⼈这项技术本⾝,还指⼴义上的信息技术,⼴义上的计算机技术等。
这些信息技术,为爱和死亡之间,带来了⼀种新的观点、⼀种新的视⾓。
爱和死亡都是指⽣物体的爱和死亡,以科学化的数据来说,它们都是关于探究⽣命体的。
⽽机器⼈也好、信息技术的其它载体也好,它都是归寂的,归寂就意味着它能够忍受更剧烈的环境变化⽽⽣存下来。
在信息技术的这样⼀个语境中,爱和死亡的故事得以展开的时空线索都已经发⽣变化了。
我们可能就把某某⼈对某某⼈的爱从他的⼤脑⾥⾯下载下来,然后进⾏数据编码再上传到⼀个新的机器⼈上⾯。
这样⼀个新的机器⼈在⼀种新的时空线索⾥⾯是怎么重新理解爱和死亡的呢?
我觉得这也是这系列动画试图追索的⼀个问题。
⽽每⼀集动画⼜承载着不同的探索,甚⾄某种哲学意味的探讨。
本⽂作者徐英瑾。
转载⾃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看理想,⽤⽂学与艺术,关怀时代的⼼智⽣活与公共价值。
《齐马的作品》
回到最初,⼼灵之锚被抛下的地⽅
从哲学的⾓度,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其中的14集——这集题⽬叫Zima Blue,中⽂也被⼈称作“齐马蓝”。
故事的内容并不复杂,却极富哲学寓意。
齐马是⼀位⾮常了不起的现代派艺术家,它喜欢描绘星空。
但特殊的是,他每次发布的作品⾥都会出现⼀个蓝⾊的天窗。
这块蓝⾊本来很⼩,最后却越来越⼤,最终齐马发布的作品就只剩下蓝⾊。
他甚⾄⽤⼩⾏星作画,将真实的星系都喷上了蓝⾊。
当⼀位记者去采访这位艺术家时,齐马向她展现了⼀个令⼈震惊的事实,原来齐马实际上是⼀个⼈⼯智能体(核⼼都由计算机组建⽽成),他不是⼈类。
⽽齐马对于蓝的执着⼜是为什么?
原来他最早只是⼀个专门负责清洁泳池的家⽤机器⼈,在他最初的设计主⼈去世后,每⼀个继承齐马的新主⼈,都会为他加上新的组件和功能。
渐渐地,齐马产⽣了⾃由意识,产⽣了觉知,再慢慢地产⽣了⾃⼰的决策⾏为,最终他仿佛拥有了⾃⼰的灵魂,成为了⼀位艺术家。
齐马最开始作为⼀个泳池清洁机器⼈,他最初步的意识,其实就是看到⾃⼰眼前的⼀块块蓝⾊的泳池瓷砖。
等到他具备了⼀个新的⾝体以后,能够和这个世界进⾏更加完整的交流,最后这种交流⽅式已经⾮常丰富了。
即使齐马能获得的感知信息已经丰富到这种程度了,他在泳池底部原始获得的那种蓝⾊的感受,仍然在他的世界⾥扮演了⼀个极为重要的⾓⾊,所以他⽆忘初⼼。
他的初⼼是什么?
就是当他看透了宇宙间的⼀切,最终还是要回到蓝⾊,回到真正属于⾃⼰的那⽚蓝⾊的天地⾥。
从哲学的⾓度上来看,这集动画实际上讨论了⼀个初始印象对于其以后的知识构成所起到的某种“锚定效应”。
这个锚定就类似于⼀个锚掉到了河床⾥,把这个河床给咬住了,使得这艘船基本上不会飘得太远。
齐马最早所看到的这个⼩⼩的蓝⾊世界,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了他的经验之锚的抛锚之地,构成了他以后感知整个世界,甚⾄整个宇宙的⼀个第⼀印象。
有⼈说这好像是⼀个⼼理学的东西,和哲学有什么关系呢?
有意思的地⽅就在于:
齐马不是⼈,他是个⼈⼯智能系统。
请注意,⼈会产⽣锚定效应,这⼀点是⼼理学家发现的,⽽哲学家要问的问题是:
机器会不会也产⽣这种锚定效应?会不会也对它的第⼀印象产⽣⼀个偏好?
机器会不会也产⽣这种锚定效应?会不会也对它的第⼀印象产⽣⼀个偏好?
我倾向于认为,这是成⽴的。
因为机器和⼈虽然两者的具体构成⾮常不同,但仍然在某个⾮常抽象的层⾯上是⼀致的:
我们都是有限的存在者,我们都要在有限的时间、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限制下,作出决策⾏动,来解决⼀些特定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有限经验的有效利⽤,就显得⾮常重要。
我们怎么样能够有效地利⽤我们现在所获得的经验呢?
有⼀种办法就是,不管这个经验是先到的还是后到的,我们都⼀视同仁;
另外⼀种办法是,先到的经验给我们的印象更深,后到的经验带给我们的影响不会那么⼤。
显然后⾯⼀种⽅法能够使得我们更快地投⼊决策活动。
举个简单的例⼦,假使现在问你这⽚树林⾥的果⼦成熟了没有?
你随机取三个果⼦吃,你觉得都熟了,这是随机抽样。
然后你做出判断,我估计下⾯的果⼦都熟了,当然也有可能第四个、第五个果⼦没那么熟。
但是“前三个果⼦是熟的”这⼀印象,能够使你做出⼀种⼀般性判断,这就使得你会产⽣进⼀步的倾向性⾏为,引导你进⾏下⼀步的⾏动。
但是,如果你把所有的先到的和后到的经验全部⼀视同仁的话,那么你即使吃了三个果⼦,你⼼⾥还会有很多疑问。
你会觉得这三个果⼦只是偶然被我吃到了,下⾯的果⼦它到底是怎么样的就不知道了。
你会觉得这三个果⼦只是偶然被我吃到了,下⾯的果⼦它到底是怎么样的就不知道了。
所以你会⼀直处在犹豫状态之中,由此也得不出⼀般性的判断。
实际上,有时候我们仅仅根据眼前看到的这些经验,做出⼀般性的判断,会使得我们犯下归纳仓促的这个错误。
但是这与你留在原地什么都不做相⽐,还是稍微好⼀点,因为你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那么你就不可能在这样⼀个环境中⽣存下来。
⼈⼯智能也是同样的道理,⼈⼯智能在具体⽣存的环境中,也要判断哪些物质对⾃⼰的运作产⽣了危害。
它要避开那些可能对它产⽣危害的环境,因此它也要对外部环境做出⼀种概括。
这可能就会产⽣⼀个⼈层⾯上的⼼理状态。
这个⼼理状态就是,它会⽐较恋旧,会⽐较固执,会对相对较旧的经验产⽣较⼤的感情依赖,然后就会导致不停地回溯到原先的经验体系⾥去寻找某种⼼理安慰。
机器⼼理学。
这样⼀个研究,有可能会把我们导向⼀个现在我们都还没有听说过的学问,就是所谓的机器⼼理学
如果机器厉害到这个程度,有可能我们就要去讨论机器的⼼理健康了。
那么,齐马这样的机器⼈对于蓝⾊的眷恋,本⾝就体现了机器⼈对于它所获得的原初印象的某种依恋情绪。
《裂缝之外》
苦涩的真相就真假掺半地吃下吧
第七集的题⽬叫Beyond the Aquila Rift,中⽂被译成“裂缝之外”。
这个故事也是整部系列动画⾥,画⼯、做⼯⾮常细腻的⼀集,作品的完成度相当⾼。
故事的情节简⽽⾔之,是⼏个地球⼈在执⾏某项送货任务时,他们的宇宙飞船由于坐标定向错误,被抛到了⼀个错误的地点,⽽这个过程中他们被外星⼈截获了。
当外星⼈发现男主Thom还活着的时候,解读了汤姆⼤脑内的所有信息,所以他们为Thom制造了⼀个梦境。
这个梦境⾥,外星⼈制造了Greta的形象,让她和Thom进⾏对话,⽽Greta背后的真正操控者,就是外型相当可怕的外星⼈。
最后她⽆奈告诉了Thom整个真相:
你们的飞船早就偏离了⽬标。
⽽在梦境中,还有另⼀个⾓⾊不断出现,就是原本和男主同⾏的另⼀位船员Suzy。
梦⾥的Suzy经常和Greta产⽣⼀种紧张关系,但是这位Suzy也并不是真正的Suzy,真实的Suzy已经死了。
Suzy其实是男主⼈公Thom脑海⾥形成的⼀个概念,这个概念其实就是⼀个理性的防御机制。
这与另⼀部电影《盗梦空间》有异曲同⼯之妙。
这⾥⼜产⽣了⼀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这些外星⼈为什么要费那么⼤功夫制造出这样⼀个梦境?
⼀种解释,很可能就是外星⼈要对地球⼈进⾏⼀个灵魂的安慰,让你在⽣命的最后阶段,能够和最中意的⼈在⼀起,这就是“临终关怀”。
即便最后的真相依然相当残酷。
钵中之脑(Brain in a vat)的设想。
在哲学上,Putnam(普特南)曾提出了⼀个钵中之脑
实验的基础是⼈所体验到的⼀切最终都要在⼤脑中转化为神经信号。
假设⼀个疯⼦科学家、机器或其他任何意识将⼀个⼤脑从⼈体取出,放⼊⼀个装有营养液的钵⾥维持它的⽣理活性。
超级计算机通过神经末梢向⼤脑传递和原来⼀样的各种神经电信号,并对于⼤脑发出的信号给予和平时⼀样的信号反馈,则⼤脑所体验到的世界其实是计算机制造的⼀种虚拟现实。
那么⼤脑能否意识到⾃⼰⽣活在虚拟现实之中?
——“钵中之脑”思想实验
在《裂缝之外》⾥,显然Thom所感知的⼀切其实都是外部操控者在操控他的意识以后所产⽣的幻觉。
但是这部⽚⼦和传统的“钵中之脑”思想实验相⽐,⼜有很多进步的地⽅,甚⾄⽐原始的哲学版本还要有趣。
在原始的哲学版本⾥⾯,那个邪恶的科学家,操控⼈的⼤脑,由此产⽣的印象基本上都是和事实不相符的。
但是在《裂缝之外》故事⾥,这个外星⼈操控了Thom的梦境以后,给他的信息⼀部分是真的,包括⼀些关键信息都是真的。
第⼆点和传统的哲学版本不⼀样就是,Thom本⾝的意识并不是被动地被欺骗,他也能够产⽣⼀个防御机制,⽽且也能够检查梦境⾃⾝的容惯性,他在梦⾥仍然进⾏思考。
⽽在那个普特南的实验假设⾥,被操控者的逻辑推理能⼒,并没有被哲学家所重视。
这⾥⾯就说明了什么?
第⼀,意识操控者可能不是⼀个⾮常邪恶的⼈,ta有可能是把真理和邪恶掺杂在⼀起,让我们慢慢地通过⼀些虚假信息的引导,来接触到⼀些真理。
真理有时候过于苦涩,需要虚假信息所提供的糖⾐,才能让我们坦然吃下去。
其⼆,我们⼈类本⾝并没有那么愚蠢。
我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是能够动⽤我们的逻辑理性,来⽐照前后信息之间的融贯性的。
如果两者之间的确存在不可容忍的冲突,我们就有可能被惊醒。
这件事情,其实本⾝就⼀下⼦从哲学上升到了某种更深意义的神学维度。
神学维度即指,如果真的有造物主的话,造物主出于对被造物的⼀种怜爱,ta会不会忍⼼把世界本⾝的恐怖真相直接告诉我们?
还是ta会⼀点⼀点地把真相告诉我们,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在每⼀块真相外⾯,都包裹上⼀层虚假信息的糖⾐?我觉得这个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这在很⼤程度上,和上帝的三重概念就产⽣关联了。
因为上帝有三重概念,⼀个是全知,⼀个是全善,⼀个是全能。
但是上帝全知不等于要让⼈类全知,有可能是出于全善的考虑。
因为上帝是个善⼈,所以不会把所有的真理都告诉我们。
⽽我们⼈类探索真理的理性,有时候对于知识过度索求,倒有可能会让我们陷⼊巨⼤的痛苦之中。
《三个机器⼈》
如果我们可以观看⾃⼰
第2集Three Robots (《三个机器⼈》) 也是很有意思的⼀集,讲述了⼈类⾃⼰作践⾃⼰,环境被破坏,⼈类全都灭绝了;
结果有三个机器⼈在没有⼈类的城市⾥闲逛,尝试⽤机器能够理解的语⾔,重新描述⼈类留下的这个物质世界。
由于机器⼈的信息组织⽅式和⼈类还是⾮常不同,所以就产⽣了很多啼笑皆⾮的问题。
更有趣的是,这集⾥还出现了⼀个有意思的设想:
当⼈类完蛋之后,猫星⼈成为了这个星球上的实际操控者。
⽽机器⼈更不能理解猫这种⽣物体了,他们怀疑猫是⼀种炸弹,必须不停抚摸猫的背部,否则它就可能会爆炸。
猫实际上知道机器⼈的这种想法,却也不揭穿,它就是希望机器⼈不停地抚摸它,因为这样会让猫感到舒服。
这⼀集总的来说没有刚才提及的另外两部显得深奥复杂,但多多少少也阐释了⼀个哲学问题,这个哲学问题就是:
这个物理世界并不是以⾚裸裸的⽅式呈现给我们的。
我们⼈类和机器⼈对于这样的⼀个物理世界的信息组织⽅式是不同的,正是因为两者的信息组织⽅式不同,解读信息世界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这听起来好像也不是⼀个很深的道理,为什么我们要拍⼀部科幻⽚来体现这个道理呢?
我觉得⽤科幻⽚的形式来体现这⼀点,实际上是可以引导⼤众思考:
在我们的信息组织⽅式之外,是不是还有别的信息组织⽅式能够对同样的世界作出描述?从别⼈的视⾓去看这个世界。
其实还有另⼀集,也体现了这种转换视⾓和不同的信息组织⽅式,这就是第16集《冰河时代》。
⼀对夫妻在⾃家的冰箱⾥发现了⼀个⼩型⽂明,发展进化⾮常之快;
也就是去趟厕所的功夫,它已经从中世纪晚期⼀下进化到⼯业⾰命了,你已经错过了⽂艺复兴时期,⽽⼀切都发⽣在时间的咫尺之间。
时间的尺度。
在这⾥,信息组织⽅式的改变体现在哪⾥?体现在时间的尺度
也就是说,把时间⾼度浓缩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类的⽂明史讲述了⼀遍。
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换⼀个时间尺度,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这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反思,我们⼈类⽂明的现存状态是否真的合理。
更彻底地体现这样⼀种思维⽅式的,恐怕是第17集,《不⼀样的历史》(Victor Maldonado & Alfredo Torres)。
在这⼀集⾥,做了⼀个假设:
如果希特勒在1908年,因为各种各样不同的意外情况死了,⼈类的历史可能会发⽣什么样不同的⾛向?
这样⼀个科学幻想,能够帮助我们看到在现实世界之外,其他世界的某种可能样态,让我们意识到现实世界的部分局限性。
如果我们看到其它的可能世界⽐现存世界更糟糕⼀点,也许能够给我们信⼼;
如果我们看到其它的可能世界⽐现存世界还要更好⼀点,则可以给我们巨⼤启发,来帮助我们改善现有的世界。
如果我们把所有这些科幻作品都看⼀遍以后,我们对当下处境的了解可能也会更深⼀步。
我们的过去就在我们周围,我们的未来也正在前⽅向我们招⼿。
如果没有得到这种科幻思维的训练,这些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的历史、未来和可能性对你来说都是不存在的。
但是如果你能够得到这样的科幻思维训练,那就像得到了某种红外夜视仪⼀样,能够让这些不可见的光波都进⼊你的眼帘。
于是你能够清晰地看到未来的⾃⼰,也能够清晰地回溯过去,能够清晰地看到在另外⼀个可能世界中你存在的样态。
将这些可能性都看清楚之后,或许你便能够更清楚未来的路该怎么⾛。
如果我们把这⾥的“你我他”换成“⼈类”这样⼀个超级主词,如果全⼈类都有这样⼀种透视能⼒,能够看到可能世界中的⼈类,能够看到未来的⼈类,那么⼈类未来的发展就可能更有保障。
我们就更有可能摆脱对短期利益的过分眷恋,能够站在长远利益的⾓度来思考整个⼈类未来发展的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