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制造技术”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根据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分析了开设现代制造技术双语课程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括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内部学习活动引导、外部学习环境的创建)、课程教学资源改革(师资与教材建设、开放式学习平台建设)及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等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为培养实用型复合人才的目标服务。

关键词现代制造技术双语课程教学改革
Teaching Reform of the Bilingual Course of "Moder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Liu Xiaoying,Cai Changtao,Yin Yang,Wang Yu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eed for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the necessity of offering bilingual course on moder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was analyzed.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bilingual course teaching,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chemes we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including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guidance of internal learning activity,establishment of external learning environment),reform of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textbooks,construction of open learning platform),and reform of assessment methods.The re-search results will help to train the practical talents.
Key words moder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bilingual course;teaching reform
1引言
制造业是支撑现代社会经济的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
而制造技术是与制造业相关的一系列技术的总和。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制造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现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智能制造等等[1]。

显然,现代制造技术的深刻变化对机械工程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突破传统机械工程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精英成为高校必须担负的责任。

同时,由于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及科技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在科技、文化、商贸等领域的对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英语应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目前高校开设的公共英语课程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双语教学便成为各个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2]。

鉴于上述原因,我校开设了“现代制造技术”这门课程
的双语教学,以满足机械工程类学生对于先进制造技术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综合需求。

由于该课程学科交叉性强,具有实践性、专业性及学科领域前沿性等特点,因此,该课程在授课方法、教学资源及考核方式上与其他课程有很大区别,需要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构建一套适合该课程特点与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各大高校开设双语课程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具有专业英语素养的复合人才,以适应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根据调查显示,许多高校开设的双语课程最终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从本质上区分双语课程、公共英语及专业课程之间的授课区别[3]。

例如,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缺乏课堂互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授课过程中要么完全采用英语,要么大量使用汉语,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上课过程中不懂如何有效融合语言教学与专业教学,将课堂变成了翻译课或专业课。

因此,根据认知心理学及“现代制造技术”双语课程的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非常关键。

根据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4],学习过程是信息的接收和使用过程,学习是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内部状况与外部条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按照这一理论,课堂教学从学生内部学习活动的引导及外部学习环境的创建两个方面进行。

2.1内部学习活动的引导
学生内部学习过程可划分为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等8个阶段。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遵循这一过程。

“现代制造技术”双语课程涉及了大量制造领域前沿知识,教师应在课程开始时就对学生阐明其重要性及特殊性,以及课程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行课过程中,应通过动作或口头指导语等方式引导学生有选择地知觉关键知识点,提高其学习的注意力;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并获取知识,教师应采用简洁易懂的英语表达方式向学生讲解各种先进制造技术,并通过“知识组块”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实现知识获得,如进行数控加工技术讲解时将数控装备、控制原理及数控编程分别组块,建立知识体系,避免知识点分散及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编号:TS10502);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机制”、“机电”双专业卓越工程师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编号:05020662);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子项目现代制造技术双语教学示范课。

作者简介:刘小莹(1977—),本文通讯作者,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控技术、CAD/CAM/CAE ,E-mail:lxymm888@ 。

“现代制造技术”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刘小莹蔡长韬
尹洋王宇
(西华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四川·成都
61003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4)20-0042-03
*教改教法
42
.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总第284期2014年7月(中)
Total.284July 2014(B)
(下转第46页)
概念重复;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使之能对所获取知识保持印象,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多地采用举例、对比及验证等方式强化知识点,如进行快速原型制造工艺讲解时,适宜采用对比方法对立体光刻、分层实体制造、选择性激光烧结、熔融沉积成形等的工艺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利用英语进行课堂讨论或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检索与回忆;组织学生定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整理、归纳,形成完整的体系或结构,并能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案例中,实现知识迁移;最后通过布置作业和考核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和操作,并实现反馈,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最初建立的预期和动机是否得以实现。

此外,整个教学引导活动中,要重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或者单纯的自主学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的方式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2.2外部学习环境的创建
由于该双语课程的学科交叉性、知识前沿性及语言应用性等特点,使得创建既能引导学生内部学习活动,又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外部学习环境非常关键。

双语课程不同于公共英语,它是以公共英语为基础,以应用(听、说、读、写)专业用途英语为目的而开设的课程。

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变教师主导为师生互动,将专业学习与语言应用融为一体。

例如,针对某一零件的数控加工,教师用英文对加工要求进行简单描述,组织学生对这一加工实例进行分组头脑风暴,要求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加工工艺分析及加工程序编制,最后教师用英文对各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目的。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学习者通过感官接受外界刺激,然后依次到达感觉记录器、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只有被识别和注意的信息才能被进一步加工。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表达知识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及对正确问题的关注,使其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有效的信息资源上。

而且,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符号表达的抽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更加形象直观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问题结构表象,并且快速理解专业知识的成分与关系。

例如,在讲授现代制造管理技术即时生产时,仅采用课件加口头讲解的方式,缺乏制造管理经验的学生很难理解看板系统及JIT 系统,若此时采用动画演示系统运行情况,会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即时生产系统的工作过程。

3课程教学资源改革
3.1师资与教材建设
高校中担任双语课程的教师多为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专业课老师,他们在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内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数未经历过长期正规的语言训练或者较长时间的国外留学经历,因此他们在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不能很好地平衡专业知识与语言学习的问题。

对于现代制造技术课程来说,此类问题更加突出。

例如遇到比较抽象的现代制造管理技术及柔性制造等内容,很多老师宁愿使用中文进行讲解,而避免使用让他们感觉力不从心的英文,这就会极大地影响课堂语言学习效果。

因此,进行双语课程改革,必然需要进行师资队伍的重建,如
聘请外籍专家进行专业课教师培训或派遣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去国外进行定期培训,也可以在校内组织资历深厚的外语系教师对专业课老师进行语言培训。

同时,学校有关部门应研究和制订一套客观的双语教师资格标准,以充分保证教学的质量。

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授课教师通常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因此必须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保护这些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定期奖励教学成果及增加工作量计算的比重等。

现代制造技术双语课程的教材选用也是改革内容之一。

一般很多学校选择国外原版教材,因为其教材内容新颖、知识丰富、学科前沿、图文并茂且原汁原味,能够激发老师与学生共同的学习兴趣,但国外原版教材也存在知识点杂乱,知识内容不系统,不太符合中国现代制造行业实际情况等问题。

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得不对教材内容进行大量删减和归纳整理,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也有一些院校选用的是国内出版的英文教材,如由唐一平教授主编的《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教材,虽然知识结构更合理,知识内容更符合国情,但技术前沿性、国际性和英语的专业化水平都不如国外原版教材。

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专业知识需求与语言应用需求,在教材的编写上,需要与国外同领域专家合作进行编撰,这样既能保证教材内容的合理性,又能保证教材质量的原汁原味。

3.2开放式学习平台建设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基础的智能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高校共享教育资源的基础。

学校可通过建立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综合教室、远程学习系统等平台,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充分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例如,可利用学校的“课程中心”网络化教学平台,将双语系列课程,通过“云教育”模式服务于全校师生,让学生自主接受日常性知识,从而大大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负担,避免了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促进教学效率的极大提高。

同时,学生也可通过互动的方式,利用平台动态获取最新学习资料,向教师或同学发起讨论请求,进行实时的学习交流,使网络课堂活动多样化、趣味化和特色化。

其次,教师可通过该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评价与反馈,履行课外教学中教师主导教学的职责,避免网络教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等问题出现。

4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双语课程的考核形式也是促进教学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对该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选课学生数量逐渐增多,但是该课程的考试形式却一直沿用传统的试卷模式,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

试卷考核存在理论知识考察多,而综合应用技能考察少的特点,通常以选择、填空、判断、简答及论述等形式对教材及课堂中学习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进行考察。

这类题目只需反复记忆就能回答,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也无法体现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

再者,该课程考核标准不够灵活,课程的最终成绩按10%平时成绩(出勤+作业)、20%期中成绩、70%期末成绩来评定,这种评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制定的标准参考答案,完全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43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第43页)
对于应试型的学生来说,死记硬背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针对该课程需要进行彻底的考试改革。

首先,开课之初就将班级按照项目团队的方式进行分组,团队成员人数不超过10人,整个学期的考核以项目团队为单位进行,团队成绩不合格,团队成员也将不合格。

这一方式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与监督,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也能间接地实现学习过程的互相管理。

其次,整个课程的考核仍然按照平时成绩+期中+期末的方式进行,但考核形式和内容以知识应用为目的。

例如,平时成绩包括小组成员出勤率与课堂问答情况;期中成绩为专题讨论成绩,教师指定某一前沿技术,各小组分头进行技术信息搜集整理,制作答辩课件,然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英语阐述,教师给出最终小组成绩;期末以项目答辩形式进行,教师提前给各小组提供项目信息,如考察制造企业的柔性制造系统,小组分头进行企业调研,录制调研过程,撰写调研报告,制作答辩PPT,最后分组答辩,答辩过程采用双语进行,教师给出成绩。

5结语
根据教育部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各高校都积极开展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双语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可行性及必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专业方向不同、学生资源不同、教学环境不同等多种因素,使得双语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没有达到理论研究所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此,有必要根据具体院校、具体专业、具体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根据我校的教学条件及现代制造技术课程的特点,本文从课堂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资源及课程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具体的改革策略,但这个改革过程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将继续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建立更加有效且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为其他专业的双语课程改革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卢小平.现代制造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束定芳,陈素燕.大学英语教学成功之路——
—宁波诺丁汉大学“专业导向”英语教学模式的调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史忠植.智能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编辑李前锋
的发挥。

实际上,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者在素质上都达不到创设亲历情景的标准。

有相当数量的教学管理者并非教育、管理专业科班出身,他们接受教育管理培训的时间不足,缺乏正规训练,对教学管理理论知识理解也欠深刻。

有的教学管理者推崇“撞钟”精神,勤于做好当前工作,教学管理模式单一,方式粗放,方法简单,调研意识薄弱。

就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亲历情景创设的现状来看,其思想观念、制度体制、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这也是导致亲历情景创设难以高效率实现的主要原因,因而亟须引起重视。

3信息哲学视角下,高校亲历情景创设途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必须关注教学管理方法的改革,创设亲历情景是实现教学管理有效的方法。

因此,在信息哲学视角下,创设亲历情景必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加快教育改革进程,以实现教育目的。

第一,提高教学管理者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积极发挥各部门教学管理功能,完善亲历情景创设。

每一个学生本质上都是好学的,都有着求知的欲望,但同时,又需了解并重视其个性,启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信息哲学视角下,树立“普遍”、“自由”的教学管理观,创设学生易于接受的情景,如同亲历,感受“自由”,摩擦出智慧的火花。

第二,处理好教学管理内容弹性和可控性的关系,创设难易适度的情景,促进亲历情景创设的发展。

“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5],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已有知识对比起来掌握。

因此,教学管理者在创设亲历情景的过程中,应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难易适度的情景结合起来。

难易适度的情景是指创设的情景应与学生的常识密切联系,难易适度,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经过一定时间段的“联系”和“思考”,“亲历”效果会更佳。

但是,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结构又是不同的。

所以,创设难易适度的情景前提是要深刻理解、完全掌握教学管理内容,解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处理好教学管理内容弹性和可控性的关系。

第三,创设影像、实物、活动等亲历情景,实行亲历情景质量评估。

以影像为媒介创设的亲历情景,图文并茂、声色俱全,极具感染力。

这样形象生动的影像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充满活力,从而学生感知力、分析力、思考力的提升会达到最好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管理目的。

用实物进行亲历情景创设,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革命圣地等,观看实物,俨如“亲历”,这可以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增添他们的阅历,巩固和拓展课本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教学者和管理者通过组织各类活动,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创设亲历情景,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发地思考活动筹划的目的、内容、程序、意义,形成自觉意识。

同时,为了确保创设亲历情景的质量,从战略眼光来看,必须将其纳入教学管理质量评估体系之中,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战略性举措,长期坚持下去。

总之,高校教学管理应树立信息哲学世界观和价值观,搜集整合信息,形成资源储备,进行亲历情景创设,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现有常识与课本理论知识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以推动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晓敏.高中英语教学情景创设与运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10.
[2](英)L.弗洛里迪.信息哲学的若干问题[J].刘钢,译.世界哲学,2004(5).
[3]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文件和资料汇编[C].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1999:125.
[4]斯人.职业信息分析师:信息就是财富[J].创业者,2005-04-15:12.
[5]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0(4):43.
编辑李前锋
教改教法
46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