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社会工作2143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女社会工作
本章主要从妇女社会工作的概述、主要内容以及方法三个方面精要地概括了妇女社会工作的一般面貌。
希望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能主要掌握对妇女社会工作的概念、特点和工作目标及原则,深入认识妇女的特殊困难和发展问题,以及认识到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如性别分析、赋权以及性别视角的妇女社会工作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妇女,推动性别平等,实现人类的公平正义。
第一节妇女社会工作概述
一、妇女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男女两性的生理存在明显的不同,但绝不能因此成为歧视或者轻视妇女以及阻碍妇女发展的理由O妇女的性别歧视和发展障碍是由后天的社会文化而不是先天的生理特点造成的。
只有认识妇女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对女性发展的影响,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妇女方面的社会服务,才能倡导尊重男女两性的差异,以及实现性别公正公平。
(一)青春期
青春期是从性器官成熟到出现繁衍能力的人生阶段。
女孩和男孩的青春期发展不一样。
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如月经的到来、痛经现象的出现等,给女孩带来很多的烦恼。
尤其在12 -14岁之间,称为情绪发展的困难时期,女孩在情绪方面表现出不稳定、高度敏感和反应强烈等特征。
这种情绪影响了她们与父母及周围他人的关系,也影响了她们的学习,使她们出现反抗父母、寻找同伴群体的行为特点。
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自我意识发展快,自尊心强、自卑感强、性别角色开始发展以及注重同伴的友谊等。
女孩在青春期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早恋,开始参与冒险的游戏(如抽烟、喝酒) ,甚至过早怀孕、流产等,对身心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易患神经性厌食症(对体重增长有强烈的恐惧感) ;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
这段时期也是性别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进行性别敏感意识教育。
(二)青军和申茸期
妇女在青年和中年期,面临恋爱、婚姻、家庭和职业发展等人生最重要的选择和发展。
此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趋于成熟和稳定,与男性相比具有比较突出的心理特征,包括i 第一,工作和家庭双重角色带来的心理压力;第二,职业成就动机弱,面对成功有恐惧心理。
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以及择业、职场上的性别歧视,使得女性在追求职业成就方面的动机较低;第三,自卑感强,自信心低。
女性既要养家糊口,成为贤妻良母,又要担负社会责任,做"四自"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女性,这样的双重要求使该时期的妇女→直处在矛盾心理中。
求职中对女性的歧视,以及女性从事的工作低薪、不稳定,甚至没有劳动保障等,减弱了妇女成就事业的动机,从而又导致社会对女性的负面评价。
这样,妇女陷人发展的恶性循环中。
尤其农村的中年妇女,更是承担着照顾老人、小孩以及家里绝大多数农活的重任,特别是丈夫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村妇女,身心的压力更大,容易患各种疾病,元暇参加社会活动,也无力拓展生活空间和眼界。
(三〉更军期
更年期是指从生育年龄过渡到老年阶段的时期(45 - 55岁)。
此时妇女的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内分泌发生暂时性紊乱,并引起月经紊乱、心悸、耳鸣、头晕、血压波动、失眠等生理症状,同时也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烦躁不安、抑郁、挫败、孤僻等心理症状。
此阶段的女性可能经历家庭、工作等方面的重要变化,如子女长大离开家庭、下岗、退休、丈夫过世等。
由此可能出现适应变化的困难,萌生孤独无助、焦虑不安、抑郁消极等情绪。
此阶段妇女结束了生育的任务,她们的家庭和社会角色逐渐减退,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她们是社区工作的中坚力量。
(四)妇艾的"四期"
妇女的"四期"指月经期、怀孕期、产褥期和哺乳期。
这是妇女独特的生理特征,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延续。
在"四期"期间,妇女的身体很脆弱,容易感染和引发各种疾病,需要特别的保护和照顾。
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应和哺乳期受特殊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任何单位均应根据妇女的特点,依法保护妇女在工作和劳动时的安全和健康,不得安排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和劳动。
第二十七条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
二、妇女的需要和问题
(一)妇支的需要
1.妇女生殖健康的需要
由于妇女有着特殊的生理特点一一"四期",妇女健康和安全不仅关系到妇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子孙后代以及整个家庭及社会的总体健康水平。
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在内的关于女性工作权利的法律保障体系,体现了对妇女"四期"特殊保护的重视性,但女性的生育健康权利仍旧受到严重的侵害和忽视。
2.妇女的权益和妇女发展得到保障的需要
贯彻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其他各个法律中对妇女权益的维护是当前妇女社会工作的艰巨任务。
例如,维护妇女的特殊权益,促进妇女在就业、教育、参政等方面的平等待遇,改善妇女的贫困状态,保护妇女不再遭受家庭暴力、性侵犯、被拐卖等威胁。
3.性别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建立的需要
呼吁和宣传全社会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倡导将社会性别敏感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为妇女创造→个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二)妇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妇女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妇女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1.妇女的婚姻与家庭问题
在婚姻方面突出的问题是离婚率不断上升,尤其是大城市更为严重。
违法婚姻增多,重婚纳妾、姘居、婚外恋等现象严重地损害了家庭生活。
大龄未婚和独身浪潮,尤其是城市中,很多知识女性成为未婚和独身中的一员。
单亲母亲家庭贫困化和社会福利保障缺等。
2.针对妇女的暴力问题
据研究统计,在全世界各地,妇女一直是暴力的主要受害者。
针对妇女的暴力主要范围包括婚姻暴力、拐卖妇女、性暴力、性骚扰和性服务以及基于男孩偏好的强迫堕胎等。
施暴手段也是多种多样,不仅严重伤害了妇女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到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还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据有关部门调查,女性犯罪率有所增加,与她们遭受暴力和虐待有着直接关系。
一些妇女"以暴制暴"的报复行为大多是在被逼无奈和无助的情况下采取的。
3.妇女的生殖健康问题
此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妇女生殖健康方面的服务、资源和信息不够,社会和妇女自己缺乏对生殖健康权利的认识,侵害妇女生殖健康的现象普遍发生。
尤其是在流动人口和从事商业性性服务的妇女当中,生殖健康状况更为严重。
4.留守妇女和流动妇女问题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0.95%的抽样结果显示,已婚妇女中留守妇女占3.3%,流动妇女占11%,全国留守妇女的总量为1085人。
留守妇女承担者照顾家庭和种地等几乎所有的工作,生活负担重、精神压力大,甚至针对留守妇女的犯罪也在上升。
流动妇女的工作权益受到侵害、工资低、不稳定,常常在留在城市和回到家乡之间困扰以及面对与孩子长期分离(留守儿童)的精神压力,生殖健康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5.妇女就业问题
城镇妇女失业率高,女性在劳动力市场受到排斥,女性打工者很难享受到医疗服务(主要是生育健康及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的预防)。
女性收入比男性差,女性就业者集中在报酬比较低的领域。
妇女就业的岗位是合同工、临时工,以及其他一些非正式部门提供的、缺乏社会保障的工作形式,其劳动权益严重受损,这些严重地影响到妇女的生存和发展。
6.妇女的贫困化问题
贫困女性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我国贫困人口中,妇女占60%左右,而绝大多数在农村。
贫困不仅是缺少经济收人,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健康状况差、不识字、文化教育水平低、收人低、社会不安定、心理的不安全感等,是贫困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是致贫的诱因。
7.其他问题
妇女参政率低及妇女教育资源普遍不足等,都是阻碍妇女发展的重要问题。
妇女问题的产生与社会变迁中资源分配不公甚至剥夺、性别歧视等直接相关,因此解决妇女问题必须综合治理。
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去解决妇女问题,请参阅第二节。
三、妇女社会工作的内涵和特点
妇女社会工作就是针对上述妇女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回应妇女需要和问题而出现的一个社会工作实务领域。
(一)妇女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产圭和发展
在没有出现专业社会工作之前,我国已经有了专门的妇女工作。
各级妇联以及民间组织和妇女民间组织,在为妇女服务、维护妇女权益、推动妇女发展和性别主流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妇女工作经验。
提出"妇女社会工作"的概念,一方面是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恢复和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与西方称之为"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或"性别与社会工作" 有一定的渊源,受到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思想的影响。
西方的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或者性别与社会工作是在女性主义视角指导下发展出的社会
工作实务领域。
女性主义挑战传统社会工作中将妇女问题个人化、妇女仅仅作为照顾者的角色等的传统性别观念,认为社会工作者帮助妇女的结果仍旧将妇女和传统的角色定型联系在
一起,维持妇女第二性的地位,从而使解决问题的手段变成了新的问题。
因此,将女性主义视角作为社会工作的视角开辟了一种社会工作实务的形式,把女性的世界经验当做分析的起点,焦点放在连接女性在社会中的位臵与个人困境上,响应女性特殊的需求,创造"当事人"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处理结构的不公平。
在这里,无论是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或者性别社会工作,其核心的工作原则不仅是以性别角度推动妇女工作,也包括了以推动男女平等为目标的男性服务。
社会性别视角是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
在中国内地出现社会性别视角,应归功于北京召开的1995年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的推动。
社会性别理论传入中国,对妇女理论研究和妇女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社会性别理论不仅为分析中国妇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更是提供了?些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将此视角和方法应用到妇女工作中去,就出现了性别视角的妇女工作。
该性别视角让我们看到中国几千年父权文化下形成的性别制度(从夫居、随父姓、男娶女嫁、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等) ,如何延续到今天并成为制约和阻碍妇女在一切领域得到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的棚锁O
几乎与社会性别传播同时,社会工作专业也从西方引进并最先从高校发展起来,妇女工作与社会工作专业结合,推进妇女工作专业化的历程也在其中得到发展。
妇女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出现就是社会工作专业在妇女工作中应用和发展的产物。
(二〉妇支社会工悍的内涵
在中国内地的具体情况下,妇女社会工作是以妇女为对象,一方面用社会性别视角以及应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和方法,在总结和提炼本土的妇女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妇女存在的特殊问题和发展问题,满足妇女的社会福利,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推动妇女工作向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推动社会性别视角的普及和纳入决策主流,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
这两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中国妇女社会工作的核心内涵。
尽管在本土的妇女社会工作时间中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在推动男女平等中男性参与和针对男性工作的重要性,但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工作对象的重点仍旧以妇女为主。
(三)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特点
1.关注妇女的多样性。
妇女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不仅是弱势的妇女群体,甚至包括一般的和优势的妇女群体。
妇女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妇女有多样性,他们中间有阶级、民族、年宗教信仰等不同的划分,也有打工妹、单亲母亲、贫困妇女、老年妇女等不同的称谓。
该多样性决定了妇女需要和问题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服务内容和工作方法的多样性。
因此,在工作中要遵守社会工作关于“个别化”的工作原则,尤其是针对妇女开展社会工作的时候,既要运用性别视角分析妇女问题,同时阶级、民族等的视角也不可缺少。
2.关注妇女的声音和经验
长期以来,在父权文化(如"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影响下,妇女的声音和经验常常被忽视或者轻视,而尊重和倾听妇女的声音和经验是妇女社会工作的起点。
3.了解、理解和接纳妇女的现实处境
妇女的现实处境不应该仅仅归因于个人选择的结果,要看到她们的处境和社会改革、变迁、社会'性别歧视以及社会资源缺乏等之间的内在联系O因此,了解她们、理解她们的现实处境、接纳她们的生存选择等,都是社会工作者必须遵守的1工作原则。
4. "个人的即政治的"
传统的社会工作将妇女问题个人化,并忽视妇女在私人领域中受到的压迫问题,而性别
视角的社会工作提出"个人的即政治的"口号,强调个人问题与整个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打破了公私领域的划分,将私人领域问题也提升到社会制度层面,使得妇女问题从今人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和制度问题。
妇女问题和性别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全社会树立积极健康的妇女观,需要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给予保障。
5.注重本土妇女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西方社会工作专业是根植于西方本土文化下的产物,是为了解决他们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
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知识只是提供了看待人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中国的妇女问题产生于中国这块土壤里,因此解决它必须分析这块土壤的特质,也只能从分析土壤的特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在借鉴和参考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同时,着力和用心对解决本土妇女问题的妇女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也是妇女社会工作重要的工作特点。
四、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和原则
(一)妇支社会工作的目标
1.直接目标
(1)缓解压力和宣泄情绪。
(2)重塑自信,提升对自我的认识。
(3)解决妇女的实际困难和需要。
2.中间目标
(1)协助妇女重新界定妇女问题,认识到"个人的即政治的"。
(2)提升性别意识、促进自省、自信和自我认同。
(3 )建立妇女的支持小组,减少成员的孤独感。
3.最终目标
(1)重新建构权力关系。
(2)建立妇女网络与网络之间的连接。
(3)倡导和建立全社会的性别公正和公平的意识和制度。
三个目标层次之间是递进的逻辑关系,而不是割裂的,它们显示了解决问题的不同
层面。
(二〉妇支社会工作的原则
(1)承认妇女的多样性以及与其一起工作的视角的多样性。
(2)尊重妇女作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家庭角色的扮演者。
(3)了解、理解和接纳妇女的现实处境和他们的生存选择。
(4)认识到妇女本身也是一个资源,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
(5)妇女是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客体。
(6)增加妇女的资源和选择的多样性。
(7)将个体与群体联结起来,促进妇女之间特别是具有类似经历的妇女互助。
(8)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平等。
第二节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目前,从中国内地妇女的需要、妇女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状况以及妇女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进程来看,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即为妇女服务,解决妇女面临的实际困难;关注妇女的发展,解决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婚姻家庭的权益和发展问题;倡导和促进行性别平等和公正的机制建设。
妇女服务,主要是解决妇女现实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妇女发展则指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家庭生活各方面的状况改善。
性别平等或者男女平等,是指女性与男性权利、机会及责任平等。
推动性别平等或男女平等绝不意味着追求女性和男性完全一样,而是促进男女两性不受性别偏见和成见以及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的限制,平等相待、和谐相处、良性互动、分担责任,保障男女作为人的平等权利,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上述三方面的工作内容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的三个不同层面,它们之间有极其紧密的内在联系。
妇女的实际困难或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因为政策、制度中存在性别偏见、歧视或者性别盲而导致的。
如果妇女社会工作仅仅停留在服务层面,而不去倡导修改、制定具有性别敏感的政策,妇女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治,也无法达到性别平等的目标。
一、针对妇女具体需要和发展的工作
(一)婚姻和家庭关系的调适与工作策略
前来求助的妇女带来的问题很多与家庭有关,针对妇女的服务很多时候是面对妇女的家庭问题。
现实是,家庭对妇女们来说是重要的归属,也是妇女遭受歧视和不公平甚至压迫隐藏最深的地方,如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单亲家庭贫困化等问题,家庭分工性别化,妇女的权益在家庭中被忽视,将养老的责任重点放在家庭中的妇女身上,而社会很少面向家庭提供养老的资源,实际上加重了承担照顾者角色的妇女的负担。
1.婚姻和家庭关系调适
(1)夫妻关系的调适
在夫妻关系的调适中,突出的问题是家务分工、经济支配、教育孩子等方面的矛盾,城市里的婚姻危机突出表现在夫妻一方的婚外情、重婚、纳妾等,针对夫妻关系的调适详细参考家庭社会工作一章。
(2)婆媳关系的调适
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婆媳关系呈现出的问题不一样,但一直是家庭中妇女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般来说,婆媳关系比较容易在围绕孙辈教育中存在意见分歧,对老人不养或不孝等方面产生矛盾。
在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影响下,通常把婆媳问题归因为婆婆或媳妇个人的问题,实际上婆媳关系成为永久话题与传统社会性别中的到男方家居住,且媳妇在结婚后就成为婆家的人,与自己的原生家庭断裂而导致她情感上的断裂,尽管说养儿防老,但照顾老人日常生活起居等的责任全落在媳妇的身上等原因而导致婆媳之间容易产生矛盾,解决婆媳关系这个永久的话题要从根本上根治性别制度入手。
婆媳关系调适的原则,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媳妇认识到婆家和娘家都要平等对待,不要分亲疏远近。
应该遵循包容和相互理解、将心比心等的原则,让婆媳之间建立平等、尊重的婆媳关系。
家庭治疗的方法可以用在处理婆媳关系中,如可以用结构派家庭治疗的→些原则处理婆媳关系,让婆婆、媳妇和儿子等各自理清自己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婆婆不能代替媳妇作母亲或者妻子该尽的→些责任,如护着孙辈、照顾儿子的日常生活起居等。
同时,大家也要学
习直接沟通和理解,而不要将儿子/丈夫夹在中间作为婆媳沟通的通道,这样会使关系更糟,也迫使儿子/丈夫远离矛盾。
婆媳矛盾中,儿子/丈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亲子关系
由于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母亲担负着重要的养育子女的任务。
当孩子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家庭和社会将责任归因于母亲角色的不当或者母亲素质不高,社会工作者将辅导的焦点集中在如何当好一个母亲和当母亲的技巧上面,反而加重了母亲的责任和负疚感,而忽视了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其他家人的配合。
2.性别视角的家庭工作原则
除了一般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中所要求的与家庭一起工作的原则之外,性别视角的家庭工作原则包括:
(1)尊重和接纳现实中家庭形式和婚姻形式的多样性。
(2)重新调整家庭权力,避免家庭暴力、冲突与资源分配不均。
(3)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协调与平衡。
(4)父亲的职责和母亲曲职责同样重要,都需要训练。
(5)社会应该为家庭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服务,减轻家庭的负担。
3.家庭为本和妇女为本原则的使用策略
"家庭为本"服务的信念是:协助家庭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和提高家庭的自主能力。
在实践上,这个准则要求服务必须以家庭为重心,目的是强化家庭的功能,使之有效地履行家庭本身的角色,改善各项社会制度,以减少它们对家庭功能的损害。
"妇女为本"的实践原则要求尊重妇女作为独立的人的需要和情感,不把她们仅仅视为家庭角色的扮演者,强调不能为了所谓的家庭利益而忽视或者牺牲妇女的利益。
"家庭为本"强调以人格平等为原则的现代家庭关系,在重视个人的要求的同时,维持家庭关系的协调,但不能为了家庭的整体利益而忽视或者牺牲个人的需求。
如果在父权主义的家庭观下理解“家庭为本”的原则,只会牺牲妇女的利益而换回家庭的整体利益。
如深受婚姻暴力伤害的妇女,常常带着牺牲自己以维护家庭的稳定,以成全孩子的想法,而决定不离开受暴的家庭。
将母亲视为家庭角色的扮演者、母亲责任的重要承担者,就会要求母亲花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并且在亲子关系的辅导中指导母亲学习教育孩子的技巧。
因此,对家庭中母亲的双重角色负担(工作/家庭)的强调,就会忽视家庭中父亲的角色以及社会资源在教育孩子照顾老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妇女为本”是对传统的以“家庭为本”中忽视妇女利益的一种补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者不应该是矛盾的。
从性别视角看家庭,社会工作者必须有性别平等的敏感度及关注妇女的经验,关心家庭中女性是否受到来自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外在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否给妇女造成了压迫和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
因此,家庭教育的重点是教育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如何自我增权,如何争取自我更人性化的生活,以及如何尊重女性独特的个性和权力,而不仅成为家庭角色的扮演者(详细看妇女社会工作的实践原则)。
妇女为本,也不是说只考虑家庭中妇女的利益,而是应该将妇女放到一个特定的文化处境中,如在中国,妇女非常重视家庭的利益,因此在具体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家庭整体利益和妇女利益两者的兼顾。
(二)对单亲母亲家庭的介λ
单亲母亲家庭是指因为丧偶或者离异以及其他一些原因而导致的只有母亲带着孩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