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有害昆虫和真菌主要类群识别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 –4 触角的结构与类型
1.触角的基本构造 2.触角的类型:(1) 刚毛状 (2) 丝状 (3) 念珠状(4) 栉齿状 (5) 锯齿状 (6) 球杆状 (7) 锤状 (8)
具芒状(9) 鳃片状 (10) 羽毛状 (11) 膝状 (12) 环毛状
2.眼(视觉器官)
• 眼是昆虫的视觉器官,在栖息、取食、繁殖、避敌、决定行为方向等各种 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后口式 口器向后倾斜,与身体纵轴成一锐角, 不用时贴在身体的腹面, 这种口器适于刺吸植物或动物的汁液。如蝽蟓、蚜虫、叶蝉等。
图1-3 昆虫的头式 1、下口式 2、前口式 3、后口式
(三) 头部的附器 1.触角----感觉器官 • 昆虫除少数种类外,头部都具有一对触角,着生于额的两侧,其上生有各
种感觉器官,具有触觉和嗅觉的功能,以利于寻找食物和配偶,是昆虫接 收信息的主要器官。 • 构造:触角由三节组成,基部一节称柄节,第二节称梗节,这两节内部都 有肌肉着生,以后许多节内部均无肌肉着生,总称为鞭节 • 类型:触角的形状,因昆虫的种类和性别不同而异,常作为识别昆虫种类 的主要依据。常见的昆虫触角有以下几种类型:
2. 眼
• 昆虫的单眼分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 • 背单眼为一般成虫和不完全变态的幼虫所具有,与
复眼同时存在,着生于额区上方两复眼之间,一般 3 个,排列成倒三角形,有时1 或2 个。 • 侧单眼为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所具有,位于头部两 侧的下缘,一般为1 ~7 对。背单眼、侧单眼的数 目、位置或排列可作为分类特征。例如叶蜂幼虫侧 单眼仅1 对,鞘翅目幼虫一般2 ~6 对,有6 对时 排成两行,鳞翅目幼虫多数具6 对,常排列成弧形。
(2) 刺吸式口器 • 为害: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取食时, 以喙接触植物表面, 其上、下颚口针
交替刺入植物组织内, 吸取植物的汁液, 造成病理的或生理的伤害, 使 被害植物呈现褪色的斑点、卷曲、皱缩、枯萎或畸形, 或因部分组织受 唾液的刺激, 使细胞增生, 形成膨大的虫瘿。多数刺吸式口器的昆虫还 可以传播病害, 如蚜虫、叶蝉、飞虱等。
• 昆虫胸部的每一个胸节都是由4 块骨板构成的。背面的称为背板,左右两 侧的称为侧板,下面的称为腹板。骨板又被若干沟划分成一些骨片,这些 骨片也有自己的名称,常作为辨识种类的依据。
(一) 昆虫的附肢附器
1、昆虫的胸足
• 昆虫的足是胸部的附肢,着生在胸部每节两侧下方,依次为前足、中足和后足, 由基节、转节、腿节、胫 节、跗节、前跗节组成。昆虫的胸足大多用于行走,但由于各种昆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足的 构造和功能有很大的变化,可以分成许多类型。
图1 -9 假想脉序
C.前缘脉 Sc.亚前缘脉 R.径脉 M.中脉 Cu.肘脉 A.臀脉 J.轭脉h.肩横脉 r.径横脉 s.分横脉 r -m.径中横脉 m -
cu.中肘横脉
翅的连锁
• 同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的昆虫,以前翅为主要的飞行器, 后翅一般不太发达, 飞行时必须将后翅挂在前 翅上, 才能保持前后翅行动一致, 因此连锁器就发生在这些昆虫的翅上。连锁器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胸足构造
1.足的基本构造
昆虫足的基本构造及类型
2.足的类型:a.步行足(步行虫) b.跳跃足(蝗虫的后足)c.捕捉足(螳螂的前足) 泳足(龙虱的后足) f.抱握足(雄龙虱的前足) g.携粉足(蜜蜂的后足)
d.开掘足 e.游
2、 昆虫的翅
• 昆虫的成虫期一般有两对翅, 着生在中胸的称前翅, 着生在后胸的称后翅。少数种类 只有一对翅, 或完全无翅。
• 翅的基本构造
• 昆虫的翅为膜质, 多为三角形。
• 在展开时, 朝向前面的边缘叫前缘, 朝向后面的边缘叫后缘或内缘, 朝向外面的边缘 叫外缘。
• 与身体相连的一角叫肩角, 前缘与外缘所成的角叫顶角, 外缘与后缘所成的角叫做臀 角。
• 多数昆虫的翅为膜质的薄片, 由于翅的折叠可将翅面划分为臀前区和臀区。有的昆虫 在臀区的后面还有一个轭区。翅的基部则称为腋区。
图1-10 -翅的连锁器
1.翅轭(反面观) 2.翅缰和翅缰钩(反面观)
3.后翅的翅钩和前翅的卷褶 4.前翅的卷褶和后翅的短褶
昆虫的腹部(新陈代谢、生殖中心)
• 腹部是昆虫的第三个体段,前面与胸部紧密相连, 内脏器官大部分都在腹腔内,因此腹部是新陈代谢 和生殖中心。
• 昆虫的腹部通常由9 ~11 节组成,除末端几节具 有尾须和外生殖器外,一般没有附肢。第1~8 节 两侧常各具有气门一对。腹节具背板和腹板,两侧 只有膜质的侧膜,不像胸部有发达的侧板。由于腹 节背板常向下延伸,侧膜往往被背板所覆盖。节与 节间有节间膜相连,相邻两腹节的前后缘常互相套 迭,使得腹部有较大的伸缩能力,并有助于昆虫的 呼吸、交配、产卵和释放性外激素。
豆象
翅脉和脉序 • 昆虫翅的两层薄膜之间还常有纵横行走向的翅脉。有加固翅的机械作用。 • 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称为脉序或脉相。脉序在不同种类间变化很大,
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同科、同属内有比较固定的形式,常作为分类的 依据。 • 昆虫学家根据对多种昆虫(包括化石昆虫) 的比较,以及对翅发生学的 研究等,假想出一种原始的脉序,这种脉序虽然不是实际存在的,但它却 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现已普遍被昆虫学者所采用。假想脉序的翅脉分 为纵脉和横脉两类, 它们各有一定的名称和缩写方法。
0-1 对
蛛形纲 头胸部、腹部 无 2-6 对 无 2-4 对 无 陆生 蜘蛛
甲壳纲 头胸部、腹部 1 对 无 2 对 至少 5 对 无 水生、陆生 虾、蟹
唇足纲 头部、 1 对 无 1 对 每节 1 对 无 陆生 蜈蚣
重足纲
1 对 无 1 对 每节 2 对 无 陆生 马陆
蛛形纲
甲壳纲
唇足纲
重足纲
胸部具3 对足、常具2 对翅。是运动的中心。 腹部多由9 个以上体节组成, 末端生有外生殖器, 有时 还有1 对尾须。是生殖生理的中心。 有变态。 3、与节肢动物门相近纲的区别
图1-1 蝗虫体躯构造
节肢动物门相近纲区别
纲名 体躯分段 复眼 单眼 触角 足 翅 生活环境 代表种
昆虫纲 头、胸、腹 1 对 0-3 个 1 对 3 对 2 对或 陆生、水生 蝗虫
• 蛾蝶类成虫一般不会造成为害,但吸果夜蛾类喙管末端锋利,能剌破成熟果实的果皮,吮吸汁液,造成为 害。
虹吸式口器
(4)锉吸式口器 • 这种口器为蓟马类昆虫所特有。
• 蓟马的头部向下突出,具有1 个短小的喙,由上唇、下唇等组成。喙内藏 有舌和上颚、下颚口针,但右上颚退化或消失,仅左上颚发达,下颚须和 下唇须存在,但很小。上颚口针较粗大,是主要的穿剌工具,两下颚口针 组成唾液道。
• 防治:可将胃毒剂、触杀剂、微生物农药喷撒在植物体上或做成毒饵,使 其和食物一起被昆虫食入消化道,即可引起中毒和致病死亡。
(2) 刺吸式口器 • 这种口器能刺入动物或植物的组织内吸取血液或汁液, 如蝽蟓、蚜虫、
介壳虫等。
• 构造:刺吸式口器的上唇很短, 呈三角形的小片; 下唇长而粗, 延长成 喙, 有保护口器的作用; 上颚与下颚变成细长的口针, 包在喙内, 两 对口针相互嵌接组成食物道和唾液道, 取食时由唾液道将唾液注入植物 组织内,经初步消化, 再由食物道将植物营养物质吸入体内。因此, 食 窦和咽喉的一部分相应演化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
图1-8 翅的基本构造
1.前缘 2.外缘 3.后缘 4.肩角 5.顶角 6.臀角 7.臀前区 8.臀区 9.轭区 10.腋区
翅的类型
• 各类昆虫中,翅的变化很大,包括翅的有无、对数、发达程度、质地和被覆物等。按翅的质地和被覆物可 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膜翅、复翅、鞘翅、半鞘翅、鳞翅、缨翅、平衡棒
图1-2 蝗虫头部的结构
1.正面 2.侧面
(二) 昆虫的头式
昆虫的头部由于口器着生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三种形式
下口式 口器着生在头部的下方,与身体的纵轴垂直, 这种头式适于取食 植物茎叶,是比较原始的形式。如蝗虫、蟋蟀和鳞翅目的幼虫等。
前口式 口器着生于头部的前方,与身体的纵轴呈一钝角或几乎平行,这 种头式适于捕食动物或其他的昆虫。如虎甲、步甲、草蛉等。
2. 眼
• 单眼只能分辨光线的强弱和方向,不能看清物体本 身的形状。昆虫对物体形象的分辨能力,一般只是 近距离的物体,如蝶类只能辨识1 ~1.5 m 内的 物体。
• 昆虫选择产卵地点和取食植物与其对颜色的分辨能 力有密切关系。很多昆虫都表现出一定的趋绿性或 趋黄性, 如蚜虫在飞翔活动中,往往选择在黄色的 物体上降落。利用黄盘或黄色黏虫板诱蚜,就是这 个道理。昆虫对于紫外线光波(330~400nm)具有
第一节 园林植物有害昆虫识别
一、昆虫躯体的外部形态 二、昆虫的内部器官系统与功能 三、昆虫的变态 四、园林植物有害昆虫的分类和主要类群
1.1.1 昆虫躯体的外部形态
1、分类地位: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2、特征(图) 昆虫成虫体躯明显地分为头、胸和腹三个不同的体段。
头部具有口器、1 对触角、1 对复眼和2 ~3 个单眼。是 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 取食时先以上颚口针锉破寄主表皮,然后以喙端密接伤口,靠唧筒的抽吸 作用吸取植物汁液。
锉吸式口器
昆虫的胸部 (运动中心)
• 胸部是昆虫的第二体段,是运动的中心。
• 由3个体节组成,依次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个胸节各有1 对胸足, 多数昆虫中胸和后胸还各有1 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具有翅的中后 胸又称为具翅胸节或翅胸。
3.口器(取食器官)
• 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由于昆虫的种类、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它们的口器在外形和构造上有各种不同 的特化,形成各种不同的口器类型。
咀嚼式口器
剌吸式口器
虹吸式口器
锉吸式口器
(1) 咀嚼式口器
• 是昆虫中最基本而原始的口器类型,其他口器类型均是由此演化而成。咀嚼式口器适于 取食固体食物,如蝗虫、甲虫、蝶蛾类幼虫等的口器。
• 种类:昆虫的眼有复眼和单眼两种。
• 复眼位于头的两侧上方,由许多小眼集合而成,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 能感觉物体的形象。复眼中的小眼面一般呈六角形,其形状、大小、数目 在各种昆虫中差异很大。一般复眼越大,小眼数目越多,视觉也越清晰。 如蜻蜓的复眼是由10 000 ~28 000 个小眼组成,在蝇类和蜂类昆虫中, 雄性的复眼常较雌性为大,这种差别常可以区分两性。
• 防治: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的防治,只有用内吸剂、触杀剂和熏蒸剂才有 防治效果,而胃毒剂防治则无效。
图1-6 蝉的刺吸式口器
1.蝉的头部侧面 2.从头部正中纵切面 3.喙的横断面 4.口针横断面
(3)虹吸式口器
• 蛾蝶类成虫所特有的口器类型。
• 上唇和上颚退化,下唇呈片状,下唇须发达,由左、右下颚的外颚叶嵌合延伸而成喙管,内颚叶和下颚须 不发达,喙管通常呈钟表的发条状卷曲在头下面,当取食时可展伸吸吮花蜜。
图1 –5 蝗虫的咀嚼式口器
1.头部纵切面, 示口器各组成部围成的腔及食物的进口 2.上颚 3.下颚 4.唇基和上唇 5.下唇
咀嚼式口器害虫的危害特点 • 为害:具有咀嚼式口器的害虫,一般食量较大,对植物所造成的机械损伤
明显。有的能把植物的叶片咬成缺刻或穿孔,啃食叶肉仅留下叶脉,甚至 把叶全部吃光,如金龟子和一些鳞翅目的幼虫。有的在果实或枝干内部钻 蛀隧道,取食危害,如各种果实的食心虫和危害枝干的天牛、吉丁虫等。 有的是潜入叶片上下表皮之间或果树表皮下潜食叶肉或皮层,
• 构造:它包括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5 个部分。其中上唇片状,位于口器的上方, 着生在唇基的前缘,具有味觉作用; 上颚是位于上唇下方两侧的一对坚硬的齿状物, 用以切断和磨碎食物,并有御敌的功能;1 对下颚位于上颚的后方,生有1 对具有味觉 作用的分节的下颚须,是辅助上颚取食的机构;下唇片状,位于口器的底部,其上生有 1 对下唇须,具有味觉和托持食物的功能;舌为柔软袋状,位于口腔中央,具有味觉和 搅拌食物的作用,其基部有唾腺开口,唾液由此流出和食物混合。
昆虫的头部 (感觉、取食中心)
• 头部是昆虫体躯最前面的一个体段, 由几个体节愈合而成, 形成一个坚 硬的头壳, 并以可收缩的颈与胸部相连。
• (一) 头部的构造
• 头部一般呈内陷, 表 面形成许多沟缝, 因此将头壳分成许多小区, 这些小区都有一定的位置 和名称, 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触角、复眼、单眼等感觉器官和取食 的口器着生在头壳上。因此, 昆虫的头部是感受和取食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