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19年高考学科基地秘卷语文卷十+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高考学科基地秘卷(十)
语文
第I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信息网络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各种思想以迅雷不及掩耳
......之势得到快速传播,我们对各种思想必须有正确辨别能力。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因为地域不同,自然环境、风俗人情,文化积淀往往差异很大,这些都会反映到人的性格上。
C.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趋于滞销
的高价手机,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
....的商品
D.一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是有原因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除了发展经济之外,更与地方领导盲目追求政绩有直接关系。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3分)(▲)
A.实施精准扶贫并非扶贫方式的简单变换,而是要针对贫困人口需求更加多元化,结合
不同帮扶对象的现实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B.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努力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相互交融,巧
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C.加快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是推动落实“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
家故略和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
D.我们为见证着中国互联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到有的发展历史,也身处在中国
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不断迈进的进程中而感到自豪。
3.黄鹤楼为江南三大名楼,里面有一副楹联的上联是“对江楼阁参天立”,其下联是(3分)(▲)
A.点点弧帆随浪行
B.亭台翼然临河起
C.全楚山河缩地来
D.曲折攀道蜿蜒上
4.某同学准备写一篇“弘扬传统文化”的演讲稿,下列说法不符合
...要求的一项是(3分)(▲)
A.演说儒道释在中国当下的影响,倡导儒家先进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B.演说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倡导绿色环保生活的践行与坚持。
C.演说礼义仁智信的当代要义,阐明立身处世要有时代精神与追求。
D.演说家风家教的时代变迁,阐明教养的获得要有世界眼光与情怀。
5.下表是我国近年来关于扶贫,减贫情况统计数据,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是(3分)(▲)
A.近五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以每年至少下降1200多万的速度稳步推进。
B.至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了将近一半,计划2017年脱贫人数仍在1000万以上。
C.2012--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最少的是2014年,最多的则是2013年。
D.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脱贫攻坚的决心,也可以看出我国在脱贫中的斐然成绩。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先生行状
姚永概
先生讳汝纶,字挚甫,世居桐城之南乡,父征君居乡里,孝友任恤,勇于作事,不顾利
害。
先生犹其风类也。
弱冠
..中同治甲子科举人,乙丑成进士,以内阁中书用。
曾文正公见先生文于方先生宗诚所,大奇之。
又闻征君善教,遂延.教其孙,而奏留先生于幕府十余年。
文正公薨,李文忠公继之,复致礼焉。
世传曾、李奏议,多出先生手,当文正公办天津教案时,从容谓先生,曰:“吾大臣任国事不当计毁誉。
子年少,名甫.立,盍稍避乎?”先生笑不应。
及李公用事,其所经画皆前古来尝有,而当外交之冲,操纵应付,尤惊骇世俗,非庸人所易知。
先生佐佑其间,竭思虑自劾,不肯诿谢。
故二公深相倚重,大疑大计,悉取资之。
尝补深州直隶州知州,丁父忧,服阙
..,署.天津府知府,补冀州直隶州知州。
乾隆时方恪
敏公为总督,下教建立义仓
..。
方公薨,仓储浸坏。
咸丰兵燹以后,乃尽耗矣。
同治十年,钱敏肃公为布政使,复修方公仓制,先生在深州独进曰:“不可复也,又且扰民。
”钱公曰:“何
谓也?”先生曰:“方公当国家全盛,上下交和,名器贵重,故给七品以次,即争纳粟,今富人亡虑皆四五品矣,安肯为劝其积也,必箕敛,甚者威之。
其储也,责之仓正耗减取偿焉。
其散而复敛也,敦率之不还。
若息不足,必勾摄而敲朴之,故曰不可复也,又且扰民。
复忠,又旦话民。
”钱公曰:“子之言然。
”深州独止不复。
其在冀也,开渠四十余里,导积水入滏,商旅既便,田得河流,变为肥沃,又少水潦患,民大便之。
先生所著尚有《写定尚书
..》、《尚书故》、《易说》,诗、铭碑、论书、丈、笔记、评论诸书。
闿生偕门人方编次刊行。
谨就.闿生所述,参以见闻,稍加撰次,以待名公卿上闻,付史馆编录。
谨状。
(选自《慎宜轩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遂延.教其孙延:邀请
B.子年少,名甫.立甫:刚刚
C.署.天津府知府署:委任
D.谨就.闿生所述就:借助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代男女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
B服阙:守丧期满除服。
古人守丧期间要穿用本色的粗布或麻布做成的丧服。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习俗,是一种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故二公深相倚重,大疑大计,悉取资之。
(4分)
(2)今富人亡虑皆四五品矣,安肯为劝其积也,必算,甚者威之。
(4分)
9.请简要概括曾文正公和李文忠公都重用吴先生的原因。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10.根据前三联,概括作者“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的原因。
(6分)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3)▲,官盛则近谀。
(韩愈《师说》)
(4)▲,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防民之口,▲。
(《国语·周语上》)
(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林则徐)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寂静的雪野
[美]杰克·伦敦
梅森只是一个劲儿在队伍前面辛苦赶路。
在荫蔽的坡底下,有一片密林,他们的路正从这里穿过。
梅森弯下腰系鹿皮靴上松开了的带子。
一辆辆雪橇都停了下来,狗全卧在雪里,一声不响。
周围安静得出奇,没有一丝风吹动这片结满白霜的树林。
林外的严寒和沉寂,冻结了大自然的心脏,敲击着它的颤抖着的嘴唇,只听见空中有一声微微的叹息----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听到这个声音,这不过是一种感觉。
接着,那棵大树,在长久的岁月和积雪的重压之下,演出了生命悲剧中的最后一场戏。
梅森听见了大树快倒下来的折裂声,正打算跳开,不料他还没有完全站直,树干就已经砸到了他的肩膀。
突然的危险,迅迷的死亡----马尔穆特·基德已经见得太多了!松树的针叶还在抖动,他就发出命令,投入行动中。
那个印第安女人,既没有昏倒,也没有无益地高声啼哭,她一听到基德的命令,立刻把全身压在一根仓促做成的杠杆一端,来减轻树的压力,一面注意听她丈夫的呻吟。
马尔穆特·基德使劲用斧头砍树。
钢刃一砍进冻僵的树身,立即发出了清脆的响声,同时,随着斧声,还听得见这位樵夫费劲地“呼呼”喘息。
最后,基德总算把这个不久以前还是个人的可怜东西,放到雪里了。
但是比他的伙伴的痛苦更令人难受的,是露丝
脸上那种默默无言的悲伤,同她那交织着希望与绝望的问询眼光。
在北极地带零下六十度的气温里,一个人只要在雪里多躺几分钟,就活不了的,他们立刻割下雪橇上的皮带,用皮褥子把不幸的梅森裹好,放在树枝搭成的地铺上面,并且利用那株造成这场灾难的树的树枝,在他面前生起一堆火来。
然后,他们在他背后撑起一块帆布,当做一个简单的屏风,把篝火散发出来的热量反射到身上。
可是,只有遇到过生命危险的人,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
梅森给树压得很惨,他的右臂、右腿眼脊背都断了,他的腿从屁股以下全麻木了,内伤大概也很重。
只有偶尔的一声呻吟,说明他还活着。
没有希望,也没有办法。
无情的黑夜慢慢地过去了。
第二天早晨,受伤的人清醒过来了,马尔穆特·基德俯身过去,倾听着他那悄悄的细语:“基德,我算是完啦。
最多也拖不了两三天啦。
你一定得继续往前走!你必须继续往前走!记着,这是我的老婆,我的孩子----唉,天啊!我只希望是个男孩子!你不能再守在我旁边了----我是个快死的人,我请求你,赶紧上路吧。
”
“让我等三天吧,”马尔穆特·基德求着。
“你也许会好起来,可能会出现想不到的事。
“不行。
”
“只等三天。
”
“你必须赶紧走。
”
“两天。
”
“基德,这是为了我的老婆和我的儿子。
你别再说了。
”
“那么一天。
”
“不行,不行!我一定要你……”
“只等一天。
靠着这些干粮,我们会对付过去的,说不定我还会打到一只糜鹿哩。
”
“不行……好吧;就是一天,一分钟也不能超过。
还有,基德,别……别让我孤零零地在这儿等死。
只要一枪,扣一下板机就行。
你懂得的。
想想看!想想看!”
“叫露丝过来,我要跟她告别。
我要告诉她,叫她想想孩子,不能等到我断气。
如果我不眼她说,也许她不肯跟你走。
再会,老伙计,再会。
”
基德利用附近的松树,很快地干着活。
他把那些狗分别套在两乘雪橇前面,把所有的东西都装上去,只留下梅森身上的皮褥子。
露丝顺从地接受了她丈夫的遗嘱。
可怜的女人,她受的服从教育太深了。
基德领着她走到第一乘雪橇跟前,帮她套上雪鞋。
她盲目地、本能地握着雪橇舵杆和狗鞭,吆喝一声,就
赶狗上路了。
于是基德回到已经昏迷过去的梅森身边。
后来,等到早已看不见露丝的影子了,他还蹲在火堆旁边,等待着,祷告着。
在铁青的天空下,这一片凛冽的白色的寂静,显得那么冷酷无情。
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可是梅森仍旧没有死。
到了正午,太阳在南方地平线下,连边也不露,只把一片火红的光照在天空里,表示了一下意思,就很快地收敛了。
马尔穆特·基德突然惊醒了,拖着脚步走到他的伙伴旁边,无奈而又悲仿。
随后马尔穆特·基德鞭打得那些狗疲狂地奔腾起来,在雪野上飞驰而去。
(万紫雨宁译,有删改) 13.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4分)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4分)
15.请简要概括马尔穆特·基德的形象特点。
(6分)
16.请探究小说结尾的描写的深刻意蕴。
(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诗的源泉
叶圣陶
让我们来探索诗的泉源。
生活是一切的泉源,也就是诗的泉源。
所以说到诗就要说到生活----并不为要达到作诗的目的才说到生活。
我们生而为人,怎能不说到生活呢?
空虚的生活是个干涸的泉源,也可说不成泉源,哪里会流出诗的泉来?因为它名为生活,而顺着它的消极的倾向,几乎退入于不生活了。
惟有充实的生活是汩汩无尽的泉源。
有了源,就有泉水了。
所以充实的生活就是诗。
这不只是写在纸面上的有字迹可见的诗啊。
当然,写在纸面就是有字迹可见的诗。
写出与不写出原没有什么紧要的关系,总之生活充实就是诗了。
我尝这么妄想:一个耕田的农妇或是一个悲苦的矿工的生活比一个绅士先生的或者充实得多,因而诗的泉源也比较的丰富。
我又想,这或者不是妄想吧。
我们将以“诗人”两字加到哪一类人的身上去呢?若说凡是生活充实的人便是诗人,似乎有点奇怪;或者专以称呼曾经写出些诗来的人,又觉得不妥。
固然,有些人从充实的生活的泉源里疏引些泉水,写出些诗篇来。
这不过是他们高兴这样做,有写作的冲动,别的人只是没有这种冲动罢了。
只将“诗人”称呼他们,对于同他们一样地具有充实的生活的人又将怎样呢?
由高兴和冲动所引出的事似乎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有点区别。
我们由于高兴而去游山,或者由于冲动而长啸一声,不能说游山和长啸就是不可或缺的事。
我们若是具有充实的生活,可以不用经心,问什么要不要从那里疏引些泉水出来。
忽然高兴,忽然冲动,就写出些字迹,成为纸面的诗篇。
一辈子不高兴,不冲动,就一辈子不写,但我们的诗篇依然存在。
特地当它一回事,像猎人那样搜寻和期待,这算什么呢?
这是从高兴写、有写的冲动的一方面说。
因为生活充实,除非不写,写出来没有不真实不恳切的,绝没有虚伪浮浅的弊病。
丰盈澄澈的泉源自然流出清泉。
所以描写工作,就表出厚实的力量;发抒烦闷,就成为切至的悲声;赞美则满含春意;诅咒则力显深痛;情感是深浓热烈的;思虑是周博正确的。
这等的总称,便是“好诗”。
好诗的成立不在乎写出的人被称为“诗人”,也不在乎写出的人有了这写出的努力,而在乎他有充实的生活的泉源啊。
生活空虚的人也可以写诗,但只是诗的形罢了。
写了出来的好诗既然视而可见,诵而可听,自然凝固为一个形。
形往往成为被模拟的。
西子含颦,尚且有人仿效呢。
所以到我们眼睛里的诗有满篇感慨,实际却浑无属寄的,有连呼爱美,实际却未尝直觉的;情感呢,没有,思虑呢,没有,仅仅具有诗的形而已。
汲无源的泉水,未免徒劳;效西子的含颦,益显丑陋。
人若不是愚笨,总不愿意这样做。
(有删改)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
18.作者认为“好诗”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6分)
19.请结合文章,阐述最后一段中“人若不是愚笨,总不愿意这样做”的内涵。
(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一篇散文中写道:“树在。
山在。
大地在。
岁月在。
我在。
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我在,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更是一种生命的价值。
第II卷(附加题)
一、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21-23题。
(10分)
夫街谈巷说,必须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
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
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史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中,成一家之言。
(节选自曹植《与杨德祖书》)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分)
22.文中的扬子云与___________班固、张衡合称“汉赋四大家”;曹植与__________、曹操并称“三曹”。
(2分)
23.根据材料,概括曹植对文学创作的看法。
(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是(5分)(▲)(▲)
A.《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
迫,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制度。
B.《边城》里,在求婚方式上,大老走的是马路,请媒人来正式同老船夫说合婚事。
二
老走的是车路,自己作主,站在渡口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而求爱。
C.《子夜》第六章中,林佩瑶建议林佩珊挑定一个人做她的终身伴侣,可林佩珊却认为
总和一个人生活在一起很单调,体现她当时受到进步自由的思想影响。
D.《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哈姆莱特忍让,却受到了哈姆莱特的指责,
哈姆菜特在激愤当中还误杀了奥非利娅的父亲。
E.《老人与海》的结尾,一群旅游者看到海水中有一条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一端有着
巨大的尾巴,他们知道是大马林鱼后,惊讶其有这样漂亮的尾巴。
2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一零四回《醉金刚小鳅生大浪痴公子余痛触前情》中,贾政回到自已屋里,见过各色人等,忽然想起:“为何今日短了一人?”这人是谁?贾宝玉为了这个人反复央求袭人把紫鹃叫来,请说明贾宝玉叫紫鹃的原因。
(6分)
(2)《三国演义》中,郭嘉死前还给曹操留了封书信,曹操看了遗信后“点头嗟叹”。
曹操为什么“点头”?又为什么“嗟叹”?(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26-28题。
洪升要求完整,像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王士禛反对这样求完整,要求精粹,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写出来就行了,不必求完整。
赵执信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不可分,画出来的龙虽然见
首不见尾,只有一鳞一爪,我们却可以从这里看到完整的龙。
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
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
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
作者要是写龙,那么通过一鳞一爪来反映龙的全体是够了;作者倘要写更其广阔的境界,那也可以通过龙的全体来反映,在更其广阔的境界里,龙的全体已经退处于一鳞一爪的地位,写龙的全体正是写一鳞一爪。
洪升“嫉时俗之无章”,恨当时人写诗没有章法,不完整,要求像画龙那样,要画出首尾爪角鳞鬣来。
洪升的这个要求,实际上是看到王士禛提倡的神韵派诗的流弊。
神韵派诗,像画龙那样只在云中露出一爪一鳞。
有的作者生活体验不够,没有看到整个的龙,只写一爪一鳞来掩饰生活的空虚,这样,神韵派诗的流弊就不免空疏。
洪升要纠正这种空疏的毛病,主张要把整个龙画出来,不要借一爪一鳞来掩饰。
赵执信也不满意神韵派诗的空疏,主张先要有完整的龙,才可写一爪一鳞。
(节选自周振甫《诗词例话》,有删改) 26.请分别概括洪升,王士禛、赵执信在诗歌创作上的主张。
(3分)
27.本文作者对画龙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28.洪升与赵执信在纠正神韵派诗流弊的主张上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