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原文、翻译、注释

合集下载

初二下册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初二下册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初二下册必背古诗词文言文在中国的中学教育中,古诗词和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初二下册的学生来说,以下是一些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它们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是考试中常见的内容。

# 古诗词1. 《春望》 -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 《望岳》 -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 《游子吟》 -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文言文1. 《岳阳楼记》 - 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2. 《出师表》 - 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3. 《桃花源记》 -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4. 《醉翁亭记》 -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5. 《滕王阁序》 - 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要背诵,更要理解其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古诗游凌云图记翻译赏析

古诗游凌云图记翻译赏析

古诗游凌云图记翻译赏析文言文《游凌云图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南方故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

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

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

于时极乐。

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

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

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注释】厥:其。

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

故,一作“固”。

翛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山水之奥区:山水幽深玄妙的地区。

汉嘉:蜀地名: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不相及:不能互相企及。

追步:仿效,效法。

毕:实现。

泽:恩惠。

【翻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不是山水能使人娱乐,而是智者、仁者的思想感情常常寄托在这(山水)里面。

南方本来就是山水幽深玄妙的地方,而四川峨眉(的景色)尤其怪伟奇绝。

从前苏轼把官位视为浮云,却愿意担任汉嘉太守,以便成全游览凌云山(的愿望)。

古代杰出的士人,他们纵情游览山水却不被世俗的事务羁绊,大都像这样啊。

我的朋友卢抱孙凭进士的身份担任四川洪雅县令,(洪雅)地方小而且偏僻,政治简洁明了,人民安守当地的习俗,(卢君)从容治理(洪雅)。

于是(他)携带着孩童,带着酒,逶迤而来,攀着(草木)登上(山峰),坐在高山堆积的山石之间,超然远望,邈然静思,飘飘然有离开尘世的情怀,浩浩然好像处在三代之上。

在这时(卢君)感到非常快乐。

(卢君)回到家乡闲居之后,请擅长绘画的人,画了一幅《卢公载酒游凌云》图。

古人(前人)曾经做过的事情,现在的人不一定能够仿效它。

昔人曾经做过的事,现在的人不一定能够比得上啊。

初中文言文_翻译

初中文言文_翻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爱的母亲手里拿着线,为游子缝制衣服。

临别时,她细心地缝制,担心游子归来的日子会很长。

谁说小草的心意,能够报答得了春天的温暖阳光?《庐山谣》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登上鹳雀楼,白天的阳光依偎着山峦渐渐沉没,黄河奔腾着流入大海。

想要看尽千里风光,那就再往楼上走一层。

《江雪》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千山之上,鸟儿飞得无影无踪,万径之间,人的踪迹都已消失。

一叶孤舟上,有一位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雪花飘落在他的周围。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啊,你是怎样的巍峨?齐鲁大地的青色似乎永远也望不到尽头。

大自然的造化钟爱你的神奇秀美,阳光和阴影分割了昼夜。

胸怀荡漾,仿佛有层层云彩升起,泪水夺眶而出,追随归巢的鸟儿。

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巅峰,俯瞰众山,它们在我眼中都显得如此渺小。

《夜泊牛渚怀古》原文: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已具文。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译文:在牛渚的西江边夜泊,天空湛蓝,没有一片云彩。

登上船头,仰望秋月,徒然想起那位谢将军。

我也能高声吟咏,但那位已经去世的人已经拥有了千古文章。

我们都是天涯沦落的人,既然相遇,何必在乎是否曾经相识。

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原文和翻译七年级下册竹里馆王维独坐幽里,弹琴复长。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解漫天雪飞。

【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间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独然而涕下!【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呢!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云,决入归鸟。

会当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齐鲁大地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

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

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文言文《以柔克刚》选自初中文言文阅读,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注释】1、无以易之:易,替代、取代。

意为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2、受国之垢:垢,屈辱。

意为承担全国的屈辱。

3、受国不祥:不祥,灾难,祸害。

意为承担全国的祸难。

4、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翻译】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

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汝杀彘(zh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译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

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

”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

注释(1)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黄香温席》原文注释及翻译

《黄香温席》原文注释及翻译

《黄香温席》原文注释及翻译
文言文《黄香温席》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

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

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

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注释】
昔:往昔。

江夏: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

方:当时。

则:就。

事:服侍。

扇(shàn):扇风。

令:使,让。

蚋(ruì):吸人血的小虫。

以:让。

安:舒服的,安心的。

于是:于是。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助词至于:到了。

远:形容词作动词用。

使……远。

以:用。

暖:形容词作动词用。

使……暖和。

衾(qīn):被子。

待:等待。

是:这。

播:传播,流传,散布,传扬。

京师:京城;国都。

帷帐:帐子。

号:称,宣称
寝:睡,眠
【翻译】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

年纪正好九岁,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帐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使蚊虫避开,为了让父母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暖和。

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木兰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木兰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木兰诗体裁:文言文题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名字:郭茂倩年代:北宋描述: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有载),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其先祖为太原阳曲人,高祖郭宁,因官始居郓州。

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

神宗元丰七年(一〇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

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翻译: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译文: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译文: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原文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译文: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

原文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译文: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

原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译文: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士兵,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卖油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卖油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卖油翁体裁:文言文题文: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作者:名字:欧阳修年代:宋代描述: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翻译:原文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译文: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原文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译文: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原文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译文: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原文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译文: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原文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译文: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原文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译文: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原文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译文: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原文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译文: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古诗后羿射箭翻译赏析

古诗后羿射箭翻译赏析

古诗后羿射箭翻译赏析文言文《后羿射箭》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

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里之邑。

”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夏王谓傅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 则不中的者,何也?”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

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注释】①羿(yì):又称后羿,传说是夏王太康时东夷族首领,是著名的射箭手。

方尺之皮:指用一尺见方的兽皮做的箭靶。

②径寸之的(dì):直径为一寸的靶心。

③中(zhòng:动词,射中。

④邑(yì):古代人民聚居的地方,大的叫都,小的叫邑。

这里指夏王分封给后羿的土地。

⑤羿容无定色:后羿的面色红一阵白一阵,变化不定。

⑥气战于胸中:后羿担心失败,呼吸紧张局促。

战,颤抖。

⑦援:拉,引。

⑧傅(fù):保傅,古代官职。

⑨斯:这个。

⑩遗:抛弃,去除。

【翻译】夏王让后羿射直径为一寸的一平方尺大小的兽皮做的箭靶,于是夏王命令他说:“你射这个靶,射中目标那么赏你一万两黄金;射不中目标,剥夺你拥有的封地。

”后羿听了,顿时紧张起来,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胸脯一起一伏,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就这样,他拉开了弓,射出第一支箭,没有中。

射出了第二支箭,又没有中。

夏王问大臣弥仁:“这个后羿平时射箭是百发百中的,为什么今天连射两箭都脱靶了呢?”弥仁说:“后羿是被患得患失的情绪害了。

大王定下的赏罚条件成orG了他的包袱,所以,他的表现很不正常。

如果人们能够抛弃患得患失的情绪,把厚赏重罚置之度外,再加上刻苦训练,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不会比后羿差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初中古诗词文言文必背初二下册

初中古诗词文言文必背初二下册

初中古诗词文言文必背初二下册《初中古诗词文言文必背初二下册》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些经典作品,适合初二下学期的学生学习和背诵。

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古诗词和文言文,供学生参考和学习:1. 《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2. 《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 《滕王阁序》——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4. 《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5. 《出师表》——诸葛亮“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 《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8.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9. 《岳阳楼记》中的诗句:“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0. 《滕王阁序》中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1. 《赤壁赋》中的诗句:“对海而唱,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12. 《出师表》中的诗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3. 《陋室铭》中的诗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4. 《爱莲说》中的诗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 《桃花源记》中的诗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历史信息,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背诵,深入理解,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初中文言文全文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全文及翻译

吾少时,家贫,不得读书。

及长,离家游学,历尽千辛万苦。

每思及此,不禁泪下。

然人生如梦,世间万象,无不令人感慨。

遂作《游子吟》以抒怀。

原文:嗟乎!人生如梦,世事如烟。

吾游子也,离乡背井,远行千里,以求知识。

途中山川壮丽,水木清华,然吾心忧思,不能自抑。

日暮途穷,夜阑人静,仰天长啸,浩荡乾坤,独我何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吾行万里,访名师,学经史,以求真知。

途中遇贤达,结良友,谈笑风生,乐亦在其中矣。

然人生无常,世事无常,转眼间,岁月如梭,吾已至暮年。

昔日少年,意气风发,今日老矣,鬓发斑白。

回首往事,恍若隔世。

吾尝问心,吾之志向何在?吾之理想何在?然人生短暂,吾之精力有限,唯有珍惜当下,奋发向前。

嗟乎!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世间万象,变幻莫测,吾心亦随之起伏。

然吾终不改初心,砥砺前行,以期无悔此生。

翻译:唉!人生如梦,世事如烟。

我身为游子,离开家乡,远行千里,追求知识。

路途中山川壮丽,水木清华,然而我心中的忧思,无法自抑。

日暮时分,路途尽头,夜深人静,我仰天长啸,广阔的天地,我究竟在寻求什么?过去我曾远行,杨柳依依;如今我归来,雨雪纷纷。

行路难,行路难,路途多歧,如今我在何处?长风破浪终有时,扬帆远航渡沧海。

我行走万里,拜访名师,学习经史,追求真知。

途中遇到贤达,结交良友,谈笑风生,乐在其中。

然而人生无常,世事无常,转眼间,岁月如梭,我已经到了暮年。

曾经的少年,意气风发,如今已经老去,鬓发斑白。

回首往事,恍若隔世。

我曾问心,我的志向何在?我的理想何在?然而人生短暂,我的精力有限,唯有珍惜现在,奋发向前。

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世间万象,变幻莫测,我心亦随之起伏。

然而我终不改初心,坚定前行,以期无悔此生。

古诗程氏爱鸟翻译赏析

古诗程氏爱鸟翻译赏析

古诗程氏爱鸟翻译赏析文言文《程氏爱鸟》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

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

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

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

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苛政猛于虎,信哉!【注释】1吾:苏轼自称。

2庭:院。

3巢:筑巢,名作动。

4武阳君:苏轼的母亲。

5恶:讨厌。

6杀生:虐杀小生灵。

7婢仆:泛指家奴。

8鷇òu:初生的小鸟。

9俯:弯下腰。

10窥:看。

11至:极其。

12训扰:驯服顺从。

13殊:一点儿。

14闾里间:乡里人。

15无他:没有别的。

16忮zhì:凶狠。

17野老:乡下人。

18去:离。

19是:由此。

20异时:日后。

21于:比。

22信:使信任【翻译】我小的时候所住的书堂前面,有竹子柏树和各种花,欣欣向荣,长满了院子,很多鸟在上面筑巢。

武阳君(我的母亲)厌恶杀生,命令小孩和家奴都不得捕捉小鸟。

几年的时间,(由于没有捕捉行为)鸟雀们都将巢建在花木的低枝上,弯下腰可看到它们的幼鸟。

又有四五百只叫做桐花凤的鸟,一齐飞翔并栖息在花木丛里。

这种鸟羽毛极为罕见珍贵,但却十分驯养服从,从来不畏惧人。

乡里人偶然见了(这景象),把这当作奇怪的事。

这其实没什么,我们不凶狠并真诚地对待它们/b/20707,使它们信任异类。

民间有一种古老的说法:要是鸟雀的巢建得离人太远,那么它们的孩子就会被蛇、鼠、狐狸、鹞鹰、老鹰所骚扰。

人既然不杀鸟雀,那么它们自然接近人,想免除这些凶恶动物的骚扰(指蛇、鼠、狐狸、鹞鹰、老鹰)。

从这件事情看,以前鸟雀不敢接近人的原因是因为人的作为比蛇鼠之类牲畜的作为更加残暴。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译文翻译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译文翻译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译文翻译
一、《登鹳雀楼》译文翻译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二、《望庐山瀑布》译文翻译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初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翻译

初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一位君子吗?二、《孟子》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得到道的人有很多帮助,失去道的人很少帮助。

帮助很少到了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很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三、《庄子》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翻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四、《史记》原文:太史公曰:“吾闻之,良医善用药,良相善用贤。

”翻译:太史公说:“我听说,好的医生善于用药,好的宰相善于用贤。

”五、《左传》原文: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以力服人者,外形式而内不服也。

翻译:用德行使人信服的人,人们内心喜悦并且真诚地信服;用力量使人服从的人,人们外表上形式上服从,但内心并不服从。

六、《三国演义》原文:刘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翻译:刘备说:“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只有贤德的人,才能使人信服。

”七、《红楼梦》原文:林黛玉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翻译:林黛玉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八、《水浒传》原文:宋江曰:“我等虽在草莽,但心向朝廷,欲为国家效力。

”翻译:宋江说:“我们虽然身在草莽,但心向朝廷,愿意为国家效力。

”以上是初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的翻译,这些文言文都是经典之作,通过翻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秦士好古物翻译赏析

古诗秦士好古物翻译赏析

古诗秦士好古物翻译赏析文言文《秦士好古物》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秦士有好古物者,价虽贵,必购之一日,有人持败席一扇,踵门而告曰:“昔鲁哀公命席以问孔子,此孔子所坐之席也。

”秦氏大惬,以为古,遂以附郭之田易之逾时,又有持枯竹一枝,告之曰: "孔子之席,去今未远,而子以田售吾此杖乃太王避狄,杖策去邠所操之棰也,盖先孔子之席又数百年矣,子何以偿我 "秦士大喜,因倾家资悉与之既而又有持朽漆碗一只,曰:"席与杖皆周时物,固未为古也此碗乃舜造漆器时作,盖又远于周矣,子何以偿我? "秦士愈以为远,遂虚所居之宅以予之三器既得,而田舍资用尽去,致无以衣食,然好古之心,终未忍舍三器于是披哀公之席,持太王之杖,执舜所作之碗,行乞于市,曰:"那个衣饮父母,有太公九府钱,乞我一文!"【注释】逾:超过罄:用尽、尽秦士:秦地的读书人。

秦:今陕西、甘肃一带。

踵门:亲至其门。

踵:亲自到。

鲁哀公:春秋时鲁国的国君。

命席:即看座。

负郭之田:靠近城墙边。

郭:城墙。

太王避狄:太王名亶父,周文王的祖父。

因受狄人侵扰,亶父率部由邠迁于岐。

邠:古国名,故地在今陕西省旬邑、彬县一带,为周的先人公刘所建。

箠:杖,棍。

【翻译】秦朝有个好古物成瘾的士人,即使价格再高他也要千方百计地买回家来。

一天,一个人扯着一块烂席片登门来告诉他,说是以前鲁哀公向孔子问政时赐孔子的座席。

秦士心中大喜,认为这是难得的古物,就用靠近城墙的田地交换它。

过了些时候,又有一个人手持一把古杖找上门来卖给他OrG/b/19923,说:“孔子的席位距离现在不远,而你却用田地买下来。

这是以前太王为避夷狄之乱离开豳地时所持的杖棰,比孔子所坐的席子还要早几百年呢!如此古物,您该出什么价钱?”秦士就倾尽家中资财买了下来。

没过多久,又有一个人手捧一只朽烂的木碗来兜售,对秦士说:“您买的席和杖,都算不上古物。

我的这只木碗是舜帝所造,比周朝古远多啦。

初二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总结

初二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总结

初二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总结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马,却只能屈辱于低贱的人的手中,(和其他的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为千里马。

能够跑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完一石谷类,喂马的人却不懂得以千里马(的食量)而去喂它。

这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都无法显露出来,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马叫了,也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还拿着鞭子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是真不识好马啊。

古诗淮北蜂毒翻译赏析

古诗淮北蜂毒翻译赏析

古诗淮北蜂毒翻译赏析
文言文《淮北蜂毒》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注释】①不论斗:不认为(采蜂蜜时必须与蜜蜂)争斗。

②敌:抵挡③血指:伤指。

③踪迹:跟踪寻找,动词。

④殪(yì):死。

⑤尽殪:全部死亡。

⑥刳(ū)取:割取。

⑦连房刳取: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⑧水浒:水边。

⑨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

⑩悉:全都。

⑾殒:死。

⑿螯:螃蟹等节肢动物变形时的第一对脚,形状如钳,用来取食及自卫。

⒀敌:抵挡⒁悉可俯拾:全可以捡起来。

悉,全。

【翻译】淮北蜂很毒,尾巴上的刺可以杀人;江南的螃蟹很威猛,它的螯可以抵挡老虎。

但是拾取蜂蜜的人不认为需要(与蜜蜂)争斗,而捕捉螃蟹的人没听说过伤手指的。

蜜蜂的蜂窝一般筑在地上或树木石头上,人发现了它所在的地方,就在夜晚拿着烈焰燃烧的火炬靠近它,蜜蜂倾巢而出飞向火焰,全部死亡。

然后(人们)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来。

螃蟹呆在蒲草或芦苇之间,在水边上放一盏灯,(螃蟹)没有一个不争相爬行,全都是俯身捡拾即可。

(它们)只知道向着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安守自己的窝,
它们的死亡也是必然的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古诗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翻译赏析

古诗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翻译赏析

古诗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翻译赏析文言文《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居礼曹(1),客有过(2)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3)则遇之矣。

”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属有告籴谋(4)谋,舍舟而馆(5)。

既宿(6),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讙(7)。

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8),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屈折高下见。

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9),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讙。

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

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10),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岗者(11),舟甚捷,帘幕皆文绣,疑舟窗蠡觳(12)也,审视,玻璃五色具(13)。

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某家酒肆故址也”,约八九处。

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14)。

曩所信宿之西园(15),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阜(16)有佳,水有芙渠菱芡(17),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

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18)也。

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19)。

归馆,邵之土皆知余至,则大灌,有以经义请质难者(20),有发(21)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22)、若长短言、若杂着、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23),有求书(24)册子、书扇者,填委(25)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26)。

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发为贽求书者(27),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28),凡三人,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29)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30)。

余既信(42)信,拿流风,捕馀韵,乌睹所谓风嗥雨啸、鼯狖(43)悲、鬼神泣者(31)?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32),闻宋君病,存亡弗可知。

又问其所谓赋诗者(33),不可见,引为恨。

古诗越车翻译赏析

古诗越车翻译赏析

古诗越车翻译赏析
文言文《越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

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

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

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学者之患亦然。

【注释】
[1]輗(ní):车杠(辕)和衡相固着的销子。

[2]相属:接连不断。

[3]绐(dài):欺骗。

【翻译】
越国没有车,有个越国的旅游者在晋楚地的郊区得到一辆车,那车的辐条烂的车轮都塌了,车辕和车衡连接处的销子断了车辕便坏了,没有办法再用了。

然而因为他的家乡从来没有过车,他就用船装载了车回家在众人面前夸口。

观看的人听信了他的吹嘘,认为坚固ORg车本来就是这样造的,效仿着做的人一个接着一个。

一天,有晋楚的人见了他们的车就讥笑他们笨拙,越人认为那是欺骗自己,没有理睬。

等到敌寇入侵他们的领地领土的时候,越人率领着破车抵御敌寇。


子坏掉了,大败,但始终不知道真正坚固的车是怎么造的。

学习的人所要担心的也是这点。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文言文,古诗原文、翻译、注释制作者:向天浴《与朱元思书》吴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烟雾都散净了,天空和远山是一样的颜色。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意往东或往西。

从富阳县到桐庐县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是青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茂密碧绿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冷冷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猿猴也不住地啼。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翻译: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

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它当作自己的号。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他本性嗜酒,家里穷不能常喝。

亲戚旧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酒叫他来喝。

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竟不舍不得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和阳光。

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他安然自若。

经常写文章自我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趣。

他忘记心中的得与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评论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把自己的志趣当作快乐。

(他是)无怀氏的百姓吗?或者是葛天氏的百姓吧?《马说》韩愈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翻译: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每每向藏书的人家借,(借来)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归还。

天很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不放松抄书。

抄录完了,跑着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为这人家大多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与(我)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我站在他旁边。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脸色愈加恭顺,礼节愈加周到,不敢说出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

所以我虽然笨拙,终于获得很多教益。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隆冬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深几尺,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了却不知道。

到了学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盖着,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店,店主每天提供(我)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享受。

同住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饰红帽带和宝石的帽子,腰佩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好像仙人。

我则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我的勤恳与艰辛是这样。

《小石潭记》柳宗元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高兴。

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潭把一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儿大约有一百来条,好象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呆呆地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与游人一起娱乐。

向潭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象北斗星那样曲折,象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水的岸势象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坐在潭边,四周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地方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岳阳楼记》范仲淹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翻译: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废弛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上面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好景色,在洞庭湖之中。

它含着远山,吞着长江,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降职远调的人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象那连绵的雨下得繁密,连续几个月不放晴,阴惨的风愤怒地号叫,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

登上这座楼,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已的情绪了。

至于春风和煦、日光明媚,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得)茂盛青葱。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酒当着风,高兴极了的神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