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中的境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释中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寻寻觅觅,寻到了,即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境界啊,了无凡尘;最后,进入最高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刹那永恒。

王国维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考取秀才,未中进士。

他的人生境界包含儒家儒家传统的价值观,第一境界立志、下决心,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

第二境界要求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逐渐成熟,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然领悟贯通。

最后达到最高境界功到事成。

佛教从印度而来,中土生根,禅宗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佛学,他归纳的三个境界有人归纳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境界中的“寻”--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

第二境界中以“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

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我从修行角度去理解,“落叶满空山,何处寻形迹”喻示自然茫茫,寻禅不得,举目所见都是客观对象,没找到归宿啊,没有目标;“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佛虽未寻到,但领悟到自然境界了啊,水正流、花正开,非静心谛视无以观,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突然顿悟,然后着眼自身,着眼现实,修行毕生。

这样一来,儒家和佛家的境界说似乎就有了一些相似之处,儒家要立志修身,佛家要寻禅悟佛。

志由心生,儒家心中的人生目标确立很简单,而悟佛参禅得先有佛有禅,佛并非狭义上的人,禅宗小成佛反对个人崇拜,倡导一种感悟,所以禅宗的两重境界都在寻找目标。

儒家境界里,有目标,有奋斗,有功成名就。

禅宗境界没有功成名就,正所谓“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最高境即是修行。

儒家境界与禅宗境界无所谓妙语不妙,好与不好。

在各自领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人自身的一种阐释。

在社会中,实用的人生理念让儒家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形态,成为无数文人士大夫们人生的写照,但从人自身而言,我们还要有禅宗平常心、清净心、自然心、自由心等五心的培育,即人生有目标,追求过程中无目标,正像禅宗将“修行”作为最高境界一样,保持真善美,才不会偏离方向,达到无边境界。

周长
二〇一二年十月六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