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相依——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依
⼭⽔相依
⽂/漆宇勤
⼜想起了那个神话传说:赶着⼗万⼤⼭⾏⾛。
是的,有⼈⼿持鞭⼦,将⼗万⼤⼭像⽜⽺⼀样赶着在⼤地上⾏⾛。
跨过岭南后,这法
⼒⽆边的⼈突然愣了⼀下,打了⼀个盹,于是他所赶着的⼗万⼤⼭就如⼗万头牲畜蓦地停
在了⼴西⼤地上。
它们保持着吃草或⾏⾛的姿势,有的奇崛,有的呆萌,有的正扭头呼
唤,有的睡意正酣。
四蹄划拉着,⼀旁便多了条清凌凌的河流;双⾓顶碰着,前⽅便多了
个洞穿的造型。
它们停驻得那么突然,那么随意。
其中⼀些挨得太挤、跑得太偏,⾄今都只是草⽊的
世界,重重叠叠的⼭岭中罕有⼈⾄。
另外⼀些则更亲切很多,吸引着⼈们在⾃⼰的⾝畔或
脚下穿⾏,观摩,安居。
这些与⼈群亲近的⼭岭,主要集中在⼴西东北部的桂林。
这些年,我也曾见过⼀些⼭,涉过⼀些⽔。
⼭⽔与城池,好像总是有着不可调和的⽭盾。
它们相互隔离,相互疏远。
但桂林不这样,桂林的⼭就是⼟著居民家门⼝的⼀块⽯
头,就是放牧⽜⽺者帐篷旁的⼀头⽜⽺。
这种感觉,在桂林的阳朔尤其明显。
进⼊县城,
迎⾯便是县城周边、县城内部耸⽴的⽯头⼭。
游客在阳朔住宾馆,往往推门就是⼭,⾛上
阳台,楼房背⾯竟然也是挨着⽯⼭。
似乎,是先⼈们由旷野⾥进⼊某处⼭峰林⽴中间穿插的空地,突然觉得累了,或者突
然觉得欢喜了,于是就挨着⼤⼭的脚背歇⼀歇。
到后来,⼲脆挨着⼭脚搭建个房⼦,长久
居住下来,打渔、耕作,繁衍、⽣息。
时间⽇久,⼀座寨⼦或城池便渐具雏形,⼀座与⽯
⼭相互交缠依偎的城市便渐渐长成。
这种城市与⼭岭相伴⽽⽣的地⽅,似乎并不常见。
不常见也没关系,有桂林作为代表就够了。
这⾥的城市,这⾥居住的⼈们,似乎已经
与⼭⽔融为了⼀体。
他们可能⼀开始也曾抱怨⼭岭对⽣活的妨碍,也曾抱怨⽥⼟稀缺带来
梯⽥耕种的⾟劳,但渐渐就接受了现实、接纳了这⽆处不在的⼭和⽔。
他们已经明⽩,是
⾃⼰的祖先选择了这⽆数⼤⼩⼭峰之下的缝隙安居,⽽不是这⽆数⼤⼩⼭峰强⾏进⼊⾃⼰
祖先的居所。
时间⽇久,他们渐渐⼜发现了⾃⼰司空见惯的⼭⽔,也有更多可爱之处。
龙胜的梯⽥
如同鳞甲披在壮家寨⼦的⼭坡上,漓江的清波正好养活着两岸以⽔为命渔猎的村民,⽽城
池内外耸⽴的⼭岭,可以当作盆景罢。
想到将屋前屋后顶着翠绿草⽊的⽯⼭当成盆景,桂
林的⼈们就突然觉得⾃⼰⾝形⾼⼤起来,⾼⼤到随处可见的⽯⼭都只及⾃⼰的膝盖。
这⼀刻,仿佛⾃⼰就是神话⾥那赶着⼗万⼤⼭⾏⾛的⼈,甩⼀鞭⼦,⼭就轰隆隆跑起来,有的
调⽪地跑远⼀些,有的撒娇地只稍微挪动⼀下脚步。
桂林⼭⽔的可爱之处,似乎更多地存在⽂字之中。
那种旷世的美,⼏乎曾俘虏过所有
对旅⾏稍有向往者的⼼。
桂林⼭⽔甲天下也好,贺敬之的信天游也好,⽆论是教科书还是
经典的语⾔⾥⾯,桂林都是⼀朵长盛不衰的旅游之花。
但是它具体哪个景观哪个细节震撼
着⼈⼼,似乎却没有⼀个很统⼀的说法。
在我看来,桂林很好地切合了“⼭⽔”的组合,
是可分可合合⼆为⼀的美丽“⼭”、“⽔”。
仁者的⼭智者的⽔,在这⾥完美地结合在了⼀起,同时呈现在你眼前,同时扑进你怀⾥,真实地体现了“⼭⽔”的本义。
我们乘着⼩⼩的游船沿着漓江⾏进。
沿途总能见到孩⼦们在河边嬉⽔、⼥⼈们在河边清洗⾐物,⽽⽼⼈赶着鱼鹰在⽵排上、中年男⼈在浅⽔处甩开银亮⾊的渔⽹,钓鱼的⼈三三两两,青⼭绿⽔间安坐。
⼀瞬间,我有些恍惚,似乎⼏百年前、⼀千年前,漓江两岸的⼈们就是这样⽣活着吧。
⾼强度的旅游开发这么多年,还没有将两岸在⽔⾥讨⽣活的⼈给改变掉,真好。
这么多年来,我始终有个错觉,仿佛渔樵耕读的⽇⼦总是缓慢的,更像⼀种内⼼的历练,不急不躁,享受着⼤⾃然给予⾃⼰的⼀切:好收成、坏收成,甜蜜的果实、酸涩的果实。
⾄于⼭⽔之外浮躁的城市⽣活,只要⽔⾯的⽵筏还在悠悠划动,就离⾃⼰总会有那么三两⽶的距离。
这种缓慢的⽣活参与,对于⼀个外来者,⼏乎不太可能真正进⼊。
游客既然是游客,就成不了⼭⽔的主⼈。
——或许,有⼀种地⽅例外,那就是依托于旅游景区开设的风情街。
在这些地⽅,游⼈本⾝就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在素不相识的⼈群⾥游⾛,累了就找个树下坐着,看其他的游⼈和店铺,没有谁会来打扰。
丽江的古⽼街道似乎就是这样⼀个地⽅,桂林阳朔的西街似乎也是这样⼀个地⽅。
夜幕降临,住下来不急着赶路的⼈,将⾃⼰嵌⼊成为西街风景的⼀部分。
闪烁的霓虹下,抬头可以看见不远处的⼭已经在夜⾊⾥变幻了模样,⽽风吹来富有⽂艺情怀的⾳乐似乎可以弥漫到每个⾓落。
最好不要扶⽼携幼,只和依恋着的⼈、知⼼的朋友,两两并⾏,沿着⽔边慢慢地⾛着。
没有任何牵挂,也不为着任何⼀杯啤酒任何⼀种美⾷任何⼀件商品,兴之所⾄,⾏⾛驻⾜,整个⼈在夜⾊⾥柔软下来。
你不能不承认,跟着团队旅游的节奏与在城市⾥⽣活的节奏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时候的旅游并不是放松,更多地倒像是完成某种任务。
似乎,来了这么⼀趟,带着长辈或晚辈来了这么⼀趟,便是⼀种义务的履⾏。
真正的悠闲、沉浸之感,离得太遥远。
不怪你。
整个世界都如此。
前来旅游的⼈如此,在景区⾥⽣活的⼈⼜何尝不是如此?除了那些不参与旅游⾏业的农民与市民,那些稍与旅游相关的⼈们都是匆忙地谋⽣、仓促地表演,看见外国⼈来了,上前卖⼒推销的⼩商贩都多了许多,跑动起来的脚步也快了不少。
但这个现象在桂林似乎并不如此明显。
可能因为整个桂林社会都处于旅游⼤市场的缘故,也可能因为桂林旅游开发已久、早已成熟的缘故,这⾥更多了⼀些平和,没有外来者与本地⼈的明显区别。
这种冲突、对⽴的淡化,也体现在了当地的社会管理之中。
⼗多年前我到桂林,朋友请我吃河鲜。
在某处渔家乐遍布的河洲上,⾼⼤的宣传牌写着⼯整的告⽰:蚂蟥洲上的餐饮均未办理证件,也没有接受卫⽣检查,为了游客的餐饮卫⽣健康,建议⼤家不要到此类餐饮店消费。
宣传牌就树在距离众多餐饮店⼏⽶远的河堤上,与⾷客爆满的渔家乐相安⽆事。
⽽这次到桂林,出了某个景点的溶洞⼝,⼜看见当地政府部门贴着⼤幅的告⽰:经核查,此处乞讨者均为职业乞讨⼈,建议游客不要给诈骗者施舍,以免上当受骗。
在告⽰牌下,两个⽼⼈正安静地坐在那⾥乞讨。
这种社会管理的⽅式,有⼈会说是⽆能⽆为,但或许也会有⼈说是温和温馨。
其实,⾻⼦⾥,还是这个⽼牌的旅游城市,对冲突对⽴的某种⾃我调停与淡化吧。
在某种语境⾥,我们或许可以这样定义⼀场旅⾏的来去前后:因为慕着某个场景图画,我们千⽅百计进⼊了其中,停留⼏⽇⼜离开,剩下这图景依旧在原处、在你⽣活之外停驻。
有很多城市或乡村,来之前你喜欢得不得了,抵达之后逐⼀赏玩的⼏⽇也依旧是乐在其中。
⼏天之后回到⾃⼰的惯常住处,这曾亲近过的⼭⽔便⼜依旧变回了书本⾥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