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G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QRS 波:V1、V2导联多呈rS型,亦可呈QS型。 正常时绝对不能出现q波。 • RV1<1.0mv。 • V5、6导联:可呈 qR、qRs、Rs、R型。RV5、 6<2.5mv。 • 从V1—V6导联:R波逐渐升高,在V4、5达到最 高程度;S波逐渐减少。 • 在V1导联R/S<1,在V5、6导联R/S>1。 • RV5(V6) +SV1(V2)<4.0mv(男性) • RV5(V6) +SV1(V2)<3.5mv(女性) • RV1+SV5<1.2mv
正 特点 形态 波名 常值 P波 PR间期 J点 ST段 T波
方向
时间(s) <0.11 0.12-0.20
振幅(mV) 肢导<0.25 胸导<0.2
Ⅰ.Ⅱ.aVF.V4 圆钝、切迹 (峰<0.04s)-6↑aVR↓
J点后0.08s测量ST段抬高、压低 等电位线 轻微上下移 多与QRS主波相同;Ⅰ.Ⅱ.V4-6↑aVR↓;若 V1↑,V2-6↑ 0.32-0.44 T波后0.020.04s出现 与T波相同 低钾血症时 胸导较明显 ↓≤0.05 ↑≤0.1 Ⅰ.Ⅱ.aVR.V 4-6不<同导 R/10
正常窦性心律
特征:
1.P-QRS-T波依次规律出现。 2.P波在Ⅰ.Ⅱ.aVF.V4-6↑,aVR↓(激动源 于窦房结)。 3.P-P间期0.6-1.0s(60-100次/分)。 4.P-P间期相差<0.12s。
谢谢!
• 1.心电图方格纸的意义:
心电图纸由横竖均为1mm间隔的小方
格组成。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做了统一
规定:
横向:时间。走纸速度为25mm/s,每1
小格=0.04S;
纵向:电压。外加1mV的电压基线升
高10mm,每1小格=0.1mV。
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 P波: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为准 • QRS,J点,ST段,T波和U波振幅,同一采用 QRS起始部水平线作为参考。 • 正向波高度:应从等电线(通常指T—P的一段基 线)的上缘垂直地量到波的顶端 • 负向波高度:应从等电线(基线)的下缘垂直地 量到波的最低处 ; • 测量一个双向的P波,应将等电线的上缘垂直地 量到波的顶点,加上自等线下缘垂直地量到波的 最低处振幅算术和。
V4水平与腋前线交点 V4水平与腋中线交点
心电轴及心脏转位
平均心电轴及心脏转位:将心房除极,心室 除极与复极过程中产生的多个瞬间综合心 电向量,各自再综合成一个主轴向量,即 称为平均心电轴,包括P、QRS、T平均电 轴。 其中代表心室除极的额面的QRS平均电轴在 心电图诊断中更为重要,因而通常所说的 平均电轴就是指额面QRS平均电轴而言, 它与心电图Ⅰ导联正侧段所构成的角度表 示平均心电轴的偏移方向。
QRS 波群终点到 T波起点的一条直线, 代表心室缓慢复极的过程 心室快速复极的过程。 心室开始除极到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R波: 首先出现的位于参考水平线以上的正 向波 Q波: R波之前的负向波 S 波: R波之后的第一个负向波 R’波:S波之后的正向波 S’波: R’ 波之后的负向波 QS波:QRS波只有负向波 振幅小可称为q、r、s、r’、s’
综合心电向量
目侧法:一般通过观察Ⅰ与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
方向,可以大致估计心电轴的偏移情况。
• 电轴左偏:常见于正常的横位心脏(肥胖、腹水、妊娠等)、左室肥 大和左前分支阻滞等。 • 轻度电轴右偏,常见于正常的垂直位心脏和右室肥大等; • 重度电轴右偏,多见于严重右室肥大和左后分支阻滞等。
心电图测量:
R≤ 2.5
振幅小于同导联R/4 时间<0.04s
心电图的阅读方法
1.检查描记质量:伪差(直流电及交流电干扰、 基线不稳);标电压(减半、增倍)。 2.定性分析:确定是否为窦性心律;电轴偏移; 钟向转位;S-T段及T波形态等。 3.定量分析:P、QRS、ST-T波时间、振幅,P-P 间期、P-R间期等。 4.心律、传导、房室肥大、心肌。 5.结合临床,做出心电图诊断,填写报告。
P波、T波的常见形态
• 2.心率:单位时间内P波或R波的个数。 • 心率规整时: • HR = 60 S / R~R(P~P)S (次/分) • =1500小格/R~R(P~P)小格 • =300大格/R~R(P~P)大格 • 心率不规整时: • 计算10s或20s内P波或R波个数,分 别乘以6或3; • 3心律:激动的起源及节律。 • 4顺序分析P-QRS-T。
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及其意义
4.ST段:代表心室早期复极的电位变化。
1)ST段压低<0.05mv,反之则见于心肌缺血或 劳损。 2)ST段抬高肢体导联与心前导联V4— V6<0.1mv,V1—V3<0.3mv,如为弓背抬高见于 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 5.T波:代表心室晚期复极的电位变化。 1)T波方向与主波方向一致。 2)T波的振幅>同导联R1/10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及其意义
1.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波形。 1)P波的振幅<0.25mv 2)P波的宽度<0.11秒 3)P波的方向II III AVF V4—V6导联直立 AVR导联倒置(窦性心律) 2.P—R间期:代表自心房肌开始除极到心室肌开始 除极的时间,时间为0.12—0.20秒。
QT间期 U波
QRS波群
V1 V2 V3 V4 V5 V6 aVR aVL aVF Ⅰ Ⅱ Ⅲ
时间 (s)
0.06-0.10,≤0.11
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浅 R/S<1 R/S=1 R/S > 1
波形 方向
↑ R≤ 0.5 R≤ 1.2 R≤ 2.0 R≤ 1.5


振幅 R≤ (mV) 1.0 Q波 × ×
标准12导联
双极肢体导联 单极肢体导联 单极胸前导联 I aVR II III
aVL aVF
V1 V2 V3 V4 V5 V6
V1、V2导联面对右室壁 V5、V6导联面对左室壁 V3、V4介于两者之间
导联
V1 V2 V3 V4
V5 V6
位置
胸骨右缘4肋间隙 胸骨左缘4肋间隙 V2与V4的中点 左锁骨中线与5肋间隙交点
电偶方向
除极方向
心电图各波段形成、命名
心房除极
心室除极
心室慢、快复极
心房除极到心室
心室除极和复极
开始除极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心电图各波段
心电活动
最早出现较小的波,心房除极波 心房开始复极到心室开始除极
P波与P-R段合计
P波 P-R段
P-R间期
QRS波群
S-T段 T波 Q-T间期

左、右心室除极全过程
正常ST段、T波
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及其意义
6.Q—T间期: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过程的总时间。
一般<0.40秒,如Q—T间期>0.44秒,即为延长, 常见于心肌损害、心肌缺血、血钙过低、血钾过 低、奎尼丁中毒、Q—T延长综合征等。 7.U波:是在T波后0.02—0.04秒出现的小波,称为 激后电位,明显增高见于低血钾、服用奎尼丁等。
心电图诊断步骤
1.心律 2.心率(心房、心室率) 3.P—R间 期 4.QRS时限 5.Q—T间期 6.心电轴 P波:各联顺发,振幅、时间。 QRS波群:电压(高、低)、时间(>0.12秒 心室肥大、束支阻滞、预激、室早、室上 性激动伴差传)、形态 ST段:是否压低或抬高 T波:是否与主波方向一致、振幅
心电图
温州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
什么是心电图?
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 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示意图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希氏束 左右束支 浦肯野氏纤维
为了检测心肌细胞的 电位变化及波形的形成,将 电极分别放在细胞的不同的 部位。当检测电极: ①面对细胞电偶方向时, 可测得正电位,描出向上的 波(C); ②背离细胞电偶方向时, 可测得负电位,描出向下的 波(A); ③先面向细胞电偶方向后 背离细胞电偶方向,可测得 先正后负的波形(B) 。
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及其意义
3.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除极 1)QRS波群时间:0.06—0.10秒,延长见于心室 肥厚或心室内传导阻滞。 2) QRS波群振幅:肢体导联R+S>0.5mv 胸前导联R+S>1.0mv。反之则为低电压, 见于 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 损害等。胸前导联RV5<2.5mv 、。 3)Q波:Q波<R1/4、Q波时限<0.04秒、Q波无 切迹、正常V1、V2导联无Q波、但可呈QS型。
如波形的电压>0.5mv用大写字母,
如电压<0.5mv用小写字母。
QS
QS
QR
Qr
Qrs
qRS
QrS
qrS
QRs
R
RS
Rs
rS
R
rsr‘
课堂练习
• 心电图导联体系
历史溯源
国际公认了美国心脏学会(AHC)在1954 年提出的倡议 1、 12导联心电图 Ⅰ、Ⅱ、Ⅲ、aVR 、aVL、aVF V1、V2、V3、V4、V5、V6 2、 18导联系统 增加了右胸V3R~V6R、左胸V7~V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