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十法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十法”教学策略
摘要:“破十法”是一种重要的计算方法,即:当个位不够减时,就先用10减去减数, 再把剩下的数和被减数个位上的数相加. 是解决“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用竖式计算退位减法的基础。
在“破十法”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分解与组合、转化与变化的思想,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并区分“数”和“算”的不同意义,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推理能力,学会归纳总结,形成数学思维。
关键词:“凑十法”、“破十法”、“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
在教学“破十法”教学时,要先复习“凑十法”,搭建“凑十法”到“破十法”之间的桥梁,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破十法”,接着填写思路图强化“破十法”,然后总结规律简化“破十法”的思路,从而灵活运用“凑十法”。
一、创设情境,用“凑十歌”复习10的组成
把抽象的计算教学放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儿歌具体形象,便于记忆,让学生在反复背诵“凑十歌”的过程中熟练掌握10的组成。
凑十歌
一九一九好朋友,
二八二八手拉手,
三七三七真亲密,
四六四六一起走。
五五凑成一双手。
通过复习10 的组成,学生知道9和1、8和2、7和3、6和4、5和5五种组合,从而知道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牢记看到9想到1;看到8想到2;看到7想到3;看到6想到4;看到5想到5。
接着再出示练习: 10-9= 10-2= 10-4= 10-5= 10-7=
通过练习巩固10 的组成,为“破十法”教学做准备。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凑十法”思路
出示题目:小丑说:“有15个气球,卖了9个。
”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还有几个?”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气球摆一摆,边摆边想,有几种摆法?(这里的动手操作可以分成两步进行)第一步,摆摆移移——助其悟
生1:先摆15根,再移走9根,还剩下6根。
生2:左边摆10根,右边摆5根,一共是15根。
先移走右边的5根,再从左边移走4根,还剩下6根。
我们得到这样的答案,就要追问:该怎样列式计算?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这里的追问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之所以不愿意用“破十法”,是不明白“破十法”的思路和“破十法”的优势。
)
接下来深入探究:
教师引导:左边摆10根,右边摆5根,一共是15根。
从左边移走9根,左边还剩1根,加上右边的5根一共剩下6根。
启发孩子理解,提问:你明白了吗?你是怎样想的?该怎样计算?
第二步,看看比比——促其思
你认为哪一种操作更方便呢?这时,要引导学生对比操作的过程。
先摆15根,再移走9根,要移动9次,然后还要数6次才知道还剩下6根;左边摆10根,右边摆5根,先移走右边的5根,要计算(9-5=4),才知道还要从左边移走4根,再计算(10-4=6)才得出还剩下6根,需要移动2次,计算2次;左边摆10根,右边摆5根,直接从左边移走9根,先计算(10-9=1),知道左边还剩1根,再计算左边的1根加上右边的5根(1+5=6)是6根,只移动一次,计算2次。
通过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只移动一次的方法更简便。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先把15分成几和几?再把10分成几和几?为什么要这样分?最后算几和几?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通过比较三种方法,促使学生初步认识“破十法”,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感知其思路:
“先分,后减,再加。
” 发现“破十法”的优势,产生学习“破十法”的欲望,有利于深入学习和掌握“破十法”。
三、说说填填,强化“凑十法”思路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的研究表明:智力技能的形成,是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智力活动转化的过程。
前面的摆、移和比较只是外部的物质活动,关键是如何将“破十法”向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转化。
让学生先操作,再将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然后填写思路图1。
在操作完18-9=?后,先让学生说出操作的过程:左边摆10根,右边摆8根,从左边移走9根,左边还剩1根,加上右边的8根一共是9根;再让学生说一说思路:将18分成10和8,先算10-9=1,再算1+8=9;然后让学生填写思路图1。
接下来还可以让学生填写17-9=? 16-9=? 15-9=? 的思路图2。
通过这样的练习,强化对 “破十法”思路的认识,加深对“破十法”算理的理解,有利于发现“十几减九”的规律。
四、寻找规律,简化“凑十法”思路
“破十法”的思考过程繁琐,有“先分,后减,再加”三步,要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简化思考过程,提高计算速度。
图1 18 — 9 =
16 — 9 = 15 — 9 =
17 — 9 =
图2
在进行“十几减九”的教学时,学生运用“破十法”分别计算出结果后,教师可有意识地将“十几减九”按顺序板书:
11-9=2、 12-9=3、 13- 9=4、 14- 9=5
15-9=6 、 16-9=7 、 17- 9=8 、 18- 9=9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就会发现“十几减九”每个算式的得数都要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
为什么都要多1呢?从10里面减去9还剩下1,剩下的1再和被减数的个位相加,得到的结果就要比被减数的个位多1。
(这为后面类推到“十几减八”的得数要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2,“十几减八”是多3,“十几减六”是多4, “十几减六”是多5打下基础。
)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才能形成学生的个人经验,在实际的计算中才能应用自如。
让学生在学会“十几减九”的基础上,用相同的方法去探究“十几减八”、“十几减七”、“十几减六”、“十几减五”的规律,各个击破。
只有他们发现“破十法”可以解决不同的退位减问题,才愿意主动学习“破十法”;学生只有从不同的分解与组合中才能归纳出“破十法”的规律,根据要破十的对象从10里面分出相应的数来和被减数个位上的数相加。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凑十法”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动手操作理解算法,填写思路图强化思维,寻找规律简化思路,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形成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 付强.《课程标准教案.第1辑.数学.一年级》.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 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