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华安一中长泰一中等四校2021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4月)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华安一中、长泰一中等四校2021-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
题〔4月〕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表达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
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咱们就有了“俗〞。
“积习成俗〞即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按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心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
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标准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
这种表达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根底。
中国前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必然语境中实际上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保护社会秩序的准绳。
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咱们这个分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
?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那么谓之不宜。
〞这句话让咱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
对一个事物的指称和进而的评判“适宜〞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
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表达出荀子“谋事在人〞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仍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必然乡民社会的内在本性和价值取向。
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
“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切,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跟从〞,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
可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并非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可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
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硕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融合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持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组成特征就是在开展中丰硕,同时又在丰硕中开展。
在这个进程中,开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硕的成因那么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发奋〞,而后者意味着“包容〞。
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维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
“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一路理想。
这个“一路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
〔节选自?中国艺术报?2021年11月〕
1.以下关于“俗〞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风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B.积习成俗说明“俗〞是特按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心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往后实施法律的根底。
C.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
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细,必然的乡民社会需要标准、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D.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无论是“积习成俗〞的“俗〞仍是“约定俗成〞的“俗〞,都表达着必然乡民社会的内在本性和价值取向。
2.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俗,在必然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保护社会秩序的准那么:对一个人的言行进展评判,就可以够用“乡约〞的方式。
B.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展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切,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本地社会。
C.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相遇时,有可能彼此融合,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彼此交锋。
D.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开展,又要不断丰硕。
开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发奋,而丰硕的形成那么有赖于个体间的彼此包容。
3.按照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中国前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说明,国家的法律在必然程度上表达着乡民社会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那么谓之不宜〞说明,约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现今时期,咱们要开展咱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完全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一路认可的“雅〞文化。
D.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一路理想的“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英雄
佛刘
清明节前夕,爸爸给乡下的奶奶打,乡下的奶奶说,今年就不用回来啦,有些事奶奶一个人就都办了。
爸爸说,那怎么行呢,即即是我允许,虎子也不会允许啊。
乡下的奶奶说,那你们就来吧,其实我也想虎子了。
虎子不是他人,就是我。
不算今年,我已是第四次归去看望乡下的奶奶和叔叔了。
一想到乡下奶奶的小院,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我知道,那是我另一个意义上的家。
归去那天的阳光很不错,春风已经把田野吹出了毛毛绿。
老远,我就看见了站在村口的奶奶,我大呼一声,像一只脱了缰的小马驹,奔向奶奶的怀抱。
乡下的奶奶流泪了,她喜悦的脸庞上堆满了皱纹。
这样的时刻,无论是奶奶、爸爸,仍是我,都是幸福的。
乡下奶奶的院落不是很大,有一年下雨,西边的院墙还倒掉了,本来乡下的奶奶是想等从戎的叔叔回家修砌的,可是叔叔没有等来,却等到了爸爸。
那一次,爸爸很卖力,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一个人忙活了两天,虽然墙修砌得不是很好,可是爸爸却累虚脱了。
乡下的奶奶说,你这又是何须呢?爸爸说,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安抚一些。
此刻,爸爸修砌的那堵墙还好,上面爬满了枯槁了的牵牛花的叶蔓,一株枣树探出墙外,似乎在等着咱们的到来。
乡下奶奶的屋子已经很旧了。
前几年,叔叔捐躯的时候,政府准备出资为乡下的奶奶翻盖一下老屋子,却被奶奶拒绝了。
奶奶说我这么大年纪了,屋子还能用,没那个必要了,若是政府真的关心我的生活,那么就请你们把村里的小学修一修吧。
村里的小学被从头翻盖了,学校是以叔叔的名字命名的,我去过一次,还在学校的门口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后来爸爸也想为乡下的奶奶盖一座新屋子,可是奶奶依旧没允许。
爸爸常常给乡下的奶奶买很多的东西,但那些东西,是吃的都被她分给了左邻右舍,若是是穿的,就捐赠出去。
在这个世界上,我感觉再没有比乡下的奶奶更倔强的人了,但大家都无法改变她,只好改变自己。
我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说那时的叔叔爬墙上树,摸鱼捉鸟,无所不会。
等长大了,就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但心肠好,碰上邻居有什么帮忙的活儿,老是不吝体力,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他。
顺着乡下奶奶的目光,我能够看见那时的叔叔,他有一双敞亮的大眼睛,有一颗仁慈的心,他威武的身影常常走进我的梦中,让我流一梦的泪水。
叔叔是个英雄,他死于一次探亲回家的路中,因为两个落水儿童,叔叔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叔叔的事迹感动了那个小城所有的市民,他被大家称为英雄。
白发人送黑发人,悲哀自没必要说。
后来政府遵从乡下奶奶的意愿,把叔叔埋葬在了老家,因为在那里,乡下的奶奶可以时常地去看一看儿子。
我和爸爸这次回来的目的主如果给叔叔省墓,其实即便咱们不回来,乡下的奶奶还有那些乡亲也会把叔叔的墓地扫得干干净净的,可是爸爸说,心里不踏实。
清明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中已经有了麦苗的味道。
一路上,咱们无语,爸爸一手扶了乡下奶奶的胳膊,每一年他都是这样的姿态,这样看上去他们更像是一对母子。
乡下的奶奶把爸爸买来的鲜花一一摆放在叔叔的墓碑上。
整个进程,她的表情肃穆、慈祥,没有一点悲伤。
她说,儿子,你哥和你侄子又来看你了,你看看你侄子已经有你那么高了。
爸爸说,给你叔鞠个躬吧,我点颔首,然后恭恭顺敬地鞠了三个躬。
透过水泥地,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叔叔的生命,正一点点传输到我的身体中。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明白了,乡下的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叔叔也不是我的亲叔叔,可是自从叔叔救了我,咱们就成了一家人。
〔有删改〕
4.以下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小说写的是清明节下乡祭扫的事,多处运用了插叙手法,使相关故事的前因后果逐渐清楚,丰硕了小说的内容。
B.小说擅长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如对“叔叔〞的表现,既有外貌、动作等的描述,也
有他人的评价。
C.修砌院墙时,“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这一细节充分表达了“爸爸〞因歉疚而急欲补偿的心理。
D.“叔叔〞舍身救人,“爸爸〞知恩图报,待“奶奶〞如亲人,这都表达了人们在面对他人的不幸时真诚相助的宝贵精神。
5.小说以“虎子〞为讲述人,这有什么益处?〔5分〕
6.小说以“英雄〞为题,为何却用大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开展的影响,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网络在线阅读、电话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iPad阅读等〕抵达68.2%,较2021 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
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展分析发现,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电话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电话阅读接触率
〔摘编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21年4月18日人民网〕材料二:
近日,互联网图书巨头铛铛网发布?2021中国图书消费报告?称电话等电子阅读已成一种新潮。
搭乘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你都会有一种感觉:电子阅读的时期真的来了。
无论是在飞机、地铁仍是拥堵的公交上,你都能看见捧着电话、平板电脑和Kindle在阅读的人。
电子书的阅读风潮是难以无视的。
在电商巨头亚马逊上,一样一本新书,购买电子书和购买纸质书的差价乃至能抵达10倍,因此,愈来愈多的人开场选择电子书。
去年4月,我国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阅读率稳步上升为57.8%,其中提升尤快的是“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比上年度提高了9.8个百分点,41.9%的国民进展过电话阅读——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纸和期刊阅读率的持续下降。
〔摘编自?中国人阅读地图?,2021 年1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材料三:
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无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
乃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例如,长篇深论不受待见,“微言大义〞很有市场。
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咱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140字,常常利用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
若是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高作。
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假设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
因此,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
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念书人是不在意书的形式的,无论是印在纸上,仍是映射在电话屏幕上,只要它仍是?论语?。
电子化不必然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
抱着纸书看破越小说,跟捧着电话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
虽然没必要尽除,但最少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
么拿它赚钱。
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咱们太奔实在用而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
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气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再也不是遥远的话题了。
〔摘编自?让阅读回归为享受?,2021年4月23日?解放日报?〕7.以下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图表显示,在过去的八年里,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与成年电话阅读接触率均持续上升。
B.2021年以来的三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电话阅读接触率都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了距离。
C.在报纸和期刊阅读率持续下降时,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却上升尤快,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快节拍有关。
D.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数字化阅读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纸质化阅读的方式将会被取代。
8.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电话阅读增速加速的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展“任何时间、任何地址、任何内容〞阅读的偏向一致。
B.网络在线阅读、电话阅读等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与传统报纸和期刊阅读的方式相较,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C.在当下,深浅阅读两种路径渐行渐远,浅阅读加倍流行,作者因浅阅读碎片化的特点,对其持否定态度。
D.让阅读成为享受,形成全民阅读的气氛,就容易实现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
E.三那么材料都关注数字化阅读方式,因其用网络、电话等阅读,常被看做浅阅读,但作者对此观点不认同。
9.如何对待数字化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观点。
〔5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
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
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
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十五载,禄山
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
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房琯平民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
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琯罢相。
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大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鲁,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
既至而适卒。
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
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
泰二年。
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0.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玄宗奇.之,召试文章奇:以为……奇妙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宵:在夜里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过:指出过错
D.自棹.舟迎甫而还棹:用桨划
11.以下六句话别离编为四组,全数表现杜甫凄苦人生的一组是(3分)( )
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②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③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④自大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⑤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⑥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
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归纳,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杜甫诞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陈涛斜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郭英乂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流离失所,最后死在耒阳。
1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此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穷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密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留意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4.对节选局部第一段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第一句归纳地介绍了时间、地址、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述环境,有力地衬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句写出了与朋友别离时的悲惨心情,第六句用月光进一步反衬。
15.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益处?(5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 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
〔1〕?蜀道难?中,诗人提示人们因为蜀道地形险要,假设被恶人控制,后果不堪假想,所以要警觉战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夔州峡口秋江景物特点,映衬诗人心绪起伏、波澜跌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共鸣。
〔4〕李商隐?锦瑟?中,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难过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17.以下各项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侧身西.望长咨嗟B.歌.以赠之
C.浔阳江头夜.送客D.朝.避猛虎
18.以下各项中,句式类型与例句句式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例句:假设属皆且为所虏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C.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19.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利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外国媒体臆测解放军新战机隐身性能堪比美国的F22“猛禽〞战机,其实这些不经之谈
....是为了继续鼓吹“中国军事要挟论〞。
②随着全世界环境的不断恶化,今年我国东北地域也是五风十雨
....,气候出现了异样,恶劣的天气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③今天,你吃光盘子里的食物了吗?以“光盘〞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已经风起云涌
....,晒出自己的“光盘〞的建议取得了很多人响应。
④在严打整治斗争中,公安干警周密部署,全警发动,在一次追捕贩毒分子的行动中,他们暴虎冯河
....,仅半个小时就将其一网打尽。
⑤无论是工作人员仍是车手,都在这段等待的时间内感到百无聊赖
....,不能离开车检大厅的他们,想出了各类方式排解无聊。
⑥从查处的典型案件来看,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涉案金额动辄成百上万万,个别乃至近亿元,已经到
了毫无顾忌、为所欲为
....的境界。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④
20.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阅读经典作品,特别是阅读第一手的经典原著,不仅给咱们知识的滋养,更给咱们智慧的启迪。
B.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海明威是一名名符其实的英雄,他多次劫后余生,佳作迭出,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事业中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C.屠呦呦荣获2021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在中国外乡进展科学研究取得的诺贝尔奖。
D.?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原创真人秀节目,以全新的节目形态、寓教于乐的节目形式,唤醒和宏扬了更多人学习汉字文化的意识。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周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菊花的适应性强。
它喜爱阳光也耐酷寒。
在光照充沛的地方,菊花长得更安康、更茁壮;①。
与郁金香等花卉相较,②。
它更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但在潮湿的环境中也能寻觅到它的芳容,无论是用播种仍是用扦插的方式,菊花都可成活。
③使其在中国的华南至东北地域均能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