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辛集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辛集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形成的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是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老年抚养比从2012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

目前,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要把帮扶困难老年人作为发展老龄事业的重中之重。

根据联合国的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

全世界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只有中国。

预计2033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数将增加到4亿,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银发潮”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未来几十年里,“银发潮”将席卷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会迅速提高。

2005年,相对每100名适龄工作的成年人,仅有16名中国老年人。

这一老年抚养比到2025年将会翻番到32%,到2050年会再翻一番,达到61%.到2050年时,将会有4.38亿中国人年龄达到或超过60岁,其中1.08亿人超过80岁,2050年劳动者的负担将增长3倍。

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

老年人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2012年全国约有2300万老年人属于贫困和低收入者。

城镇老年人口的居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的老旧楼房无电梯,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困难。

2012年农村留守老年人已达5000万人。

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材料二:
瑞银证券在题为《亚洲结构性问题——老龄化的亚洲》的报告中,将中国列为投资风险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重度老龄化及其对消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

人口老龄化会使养老保险入不敷出,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空账3.1万亿。

而老龄化与少子化(即0-14岁人口过少)叠加,则意味着巨大的养老风险。

目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是3.2个缴费人赡养1个领取者,而
若干年后,便会出现职工退休和领取养老金的高峰,赡养比很可能降为2:1。

从表面上看,人口老龄化能够催生“养老产业”的发展,而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则意味着未来养老服务价格的提升,甚至会出现老人有钱难以买到合适服务的情况。

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刚刚兴起,该产业的发展还远远跟不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

目前尚无力应对我国深度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人口的老龄化会降低经济的活跃度。

日本就是一个老龄化国家,由于消费和就业率始终上不去,经济一直在低位徘徊,所以通货紧缩的阴霾难以消散。

现在日本的问题是,大量的资金集中在老年人口手中,他们消费欲望十分有限,而年轻群体消费能力又不是很强。

老龄化是日本经济一个难过的坎儿,中国的快速老龄化也会给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材料三:
当前,“银发潮”扑面而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冲击无法回避。

如何解决我国2亿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对社区的各类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

然而,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比较传统单一,覆盖面不广。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为老年人服务是非常细致的工作,不只是简单的送餐、沐浴、理发、洗衣被、居室打扫一类,还包括康复护理、读报陪聊、紧急援助呼叫等。

但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星星点点,服务能力薄弱。

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少、任务重,人力、财力都不够,日常工作都忙不过来,别说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了。

至于农村居家养老更是空白。

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基本都是依靠自己,或邻里互相照应。

乡村还没有建立针对居家养老的服务组织,农村老年协会也比较少。

此外,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服务也很欠缺。

许多老年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也缺乏生活兴趣;对儿女情感依赖性强,儿女不在身边,容易产生心理失落。

伴随着身体与心理上的衰老感,特别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推行“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在社区建立日间“托老中心”。

老人白天可以到托老中心吃饭、娱乐,晚上回家享受天伦之乐。

这一模式投入少,资源利用率高,覆盖面大,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式的养老服务之路。

我国从2007年开始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其中上海市的探索值得关注。

上海市整合社区资源,依托助老服务社、医疗机构、家政公司等社区服务网点,通过上门或日托照料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等“六助”服务。

重点聚焦困难群体老人,对他们实行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开展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龄人口增长迅速
B. 老龄人口数居世界首位
C. 到2050年,每一个劳动者将负担3个老人
D. “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特征日益显著
2. 根据材料二,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增大了对中国的投资风险
B. 易导致养老保险入不敷出
C. 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D. 促进了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3.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阅读下面的文段,请你谈谈孟子对民养问题的主张对解决当前养老问题有哪些启发。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摘自必修4《寡人之于国也》)(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抗生素类药物曾是人类对抗诸多疾病的一个“秘密武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系列抗生素的发现,人类寿命得以大大延长。

但还不到一百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抗生素逐渐走下了“神坛”,甚至成为未来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

抗生素的效力正在普遍下降,其原因是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正在迅速扩散,具有耐药能力的细菌未被某种抗生素杀死,之后便不再受制约,甚至将其耐药性传给其他种类细菌。

欧盟一位官员表示,由于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一些常见的病原体正在变成所谓的“超级细菌”。

一旦抗生素失效,我们的生活中就将充满危险——轻微的擦伤都有可能带来死亡,轻微的耳部感染可能就会引起耳聋。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难题。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一份报告称,到2050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丧生,相当于每3秒钟就有1人失去生命,危害将超过癌症。

同时最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危害性正逐年攀升。

比如治疗大肠杆菌,一般使用普通抗生素即可见效,但近几年多个国家报告部分患者即使使用最强效的抗生素也无济于事。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约70万人死于各种耐药菌感染,23万新生儿因此夭折。

但目前针对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进行的新药研发很难跟上耐药性产生的速度。

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新抗生素的研发严重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抗生素耐药性威胁。

报告警告说,全球抗生素正濒临枯竭。

这项报告认为,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已严重危害现代医学的进展,目前急需加大对抗生素耐药感染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否则世界将被迫回到因常见感染而导致小手术致人死亡的年代。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制药公司和研究人员必须立即关注能治疗某些可在几天内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感
染的新抗生素。

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大多数药物对现有抗生素类型进行的修复,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

而对于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会构成最大健康威胁的抗生素耐药感染,包括每年导致约25万人死亡的耐药性结核病,潜在的有效治疗方案则很少,70多年来,只有两种治疗耐药性结核病的新抗生素进入市场。

如果要终结结核病,每年全球急需投入8亿多美元来研究新的抗结核药物。

此外,对抗生素的滥用也是造成抗生素耐药性加速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2000年至2015年全球范围抗生素消费量增长了65%。

尽管抗生素是治疗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但过度依赖抗生素治疗只能适得其反。

相比新抗生素的研发和投资,公众应该尽快学会科学谨慎地使用各类抗生素药物,否则未来我们将有可能死于一次普通的感染,而不是今天人们所恐惧的癌症、艾滋病等恶性疾病。

(摘编自《抗生素耐药性与“超级细菌”》)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百年来,人类寿命能得以大大延长,全得益于抗生素的发现和广泛使用。

B.细菌一旦未被抗生素杀死,就会将耐药性传给其他细菌,成为“超级细菌”。

C.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每年导致千万人丧生,其危害性已经远超癌症。

D.治疗疾病时,不能过度依赖抗生素,否则会加速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欧盟一位官员的观点,说明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

B.世界卫生组织的多份报告证明抗生素效力下降已成世界难题,研发新抗生素迫在眉睫。

C.文章重点分析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问题,并列举具体数据指出问题的严重性。

D.文章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抗生素效力下降的原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的扩散、抗生素的滥用。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产生速度快,新抗生素研发严重不足,全球抗生素濒临枯竭。

B.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不仅给人类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还严重危害现代医学的进展。

C.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抗生素药物对现有抗生素类型进行的修复,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D.解决“超级细菌”,既需要研发和投资新抗生素,也需要公众科学谨慎地使用抗生素。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意味着,历时五年多的编纂,中国正式迈入“民法典时代”。

7编加附则、84章、1260个条文……从“高空坠物谁负责”“职场性侵咋预防”“遛狗不栓狗绳怎么办”等社会热点,到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明晰企业市场交易规则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第正如孟德斯鸠
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纵观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

从1804年《拿破仑民法典》为现代意义的法典奠定基础,到1896年《德国民法典》带动制订民法典的世界风潮,编纂民法典是一个国家走向法治现代化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编纂一部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恰逢其时。

尊重科学规律,民法典适应时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带来许多新的法律课题,民法典对此作出了明确回应。

例如,在人格权编中,为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确立了明确的行为规范,要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等等。

英国路透社注意到,这是中国首次确立个人隐私权和个人数据权。

建立一部内涵丰富、体例完整的民法典无异于给行业一度存在的“隐私换便利”灰色地带画上红线,更好地平衡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立足本土实践,民法典符合中国国情。

民法典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

民法典开宗明义指出“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事实上,无论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绿色原则,还是契约精神、自愿原则、诚信观念,都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层面的转化和表达,彰显了浓厚的中国特色。

坚持人民至上,民法典反映人民意愿。

环顾世界,拥有民法典的国家不在少数,惟有中国的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

这固然有立法技术的考量,比如,未来司法实践可以通过对既有人格权范式的参照和类推适用,发现和确认新型的人格权法益,为人格权法的发展提供足够空间。

从价值理念上看,中国民法典将“人身关系”置于“财产关系”之前,改变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现象,把对人的尊重和保护提高到新高度,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中国理念。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的确立对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随着民法典这部人民权利的宣言书翻开新篇章,法治中国树立起一个新的时代标杆。

(摘编自海外网评《以人民的名义,书写民法典时代》)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社会热点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民法典以人的权利为中心,涉及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方方面面。

B.针对新的法律课题,民法典作出明确回应。

如首次确立个人隐私权和个人数据权,行业一度存在的“隐私换便利”灰色地带将不复存在。

C.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主要是为了从价值理念上改变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现象,彰显“人民至上”的理念。

D.民法典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将为法治中国树立起新的时代标杆。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是( )
A.文章从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三个方面,论证民法典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B.文章用《拿破仑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的例子论证了编纂民法典是一个国家法治现代化的里程碑。

C.文章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名言,意在表明民法典对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与其生活息息相关。

D.文章采用了分总结构,三个论点并列展开论述,并且着重突出了民法典反映人民意愿这一观点。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编纂一部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B.很多国家都拥有民法典,但只有中国的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充分说明其他国家并不重视人权。

C.民法典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进而彰显中国特色。

D.因为民法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和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所以民法典的编纂必须立足本土实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所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二: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褉(xì)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极:穷尽
B.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诸:兼词“之于”
C.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化:变化
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原因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夫人之相与一俯仰一世,/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当其欣于所遇/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2.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永和,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如“建安”“贞观”“永乐”“乾隆”等。

B. 癸丑,古人用干支纪日。

干支纪日法出现较晚,萌芽于西汉初,通行于东汉后。

C. 褉,古代习俗,每逢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人们于水边相聚宴饮,认为可拔除不祥。

D. 觞,古代盛酒器。

“流觞曲水”的应该是羽觞,浅腹、平底的椭圆形酒器,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故也称为“耳杯”。

13.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B.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C.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D.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4. 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15. 王羲之(321年—379年)是东晋大书法家,与陶渊明(365年—427年)大体是同时代人,同样也可以算是“魏晋风度”的代表,虽然具体时代不同,身份地位不同,但这篇《兰亭集序》与陶渊明的一些作品还是体现着共同的“时代精神”,试结合材料一说说他们的共同之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6.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7.作者题为“戏赠”,试分析这些“戏言”背后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夜归鹿门歌》中诗人归鹿门所见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岳阳楼》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论语·季氏》中陈述了择友的三个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思是“同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

根据这个观点,如果让你在《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三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做朋友,你会选择谁?为什么?写一段话阐述你的理由。

要求:三个标准择其一,理由恰当充分,思路清晰,语言顺畅,不少于10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中学生刘星写给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馆长的电子邮件,在语言、逻辑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


找出四个有问题的词或句子,写在横线上。

尊敬的馆长:
您好!
今天我到贵馆读书,被其别出心裁的外部设计和炫酷的内部场景震慑,“最美图书馆”果然名不虚传。

阳光透过玻璃洒满大厅,有人专注选书,有人静静阅读,这真是“书香天津”的最好写照!
为了提升图书馆的品质,更好地服务读者,我提两点建议,请采纳。

首当其冲,希望开展更加丰富多彩读书活动,读者只有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

其次,希望在买书上继续加大投入,增大藏书量就能实现图书馆的内涵发展。

谢谢!
此致
敬礼!
刘星
2018年3月3日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交往中,人们往往因某方面的相互吸引而走得比较近,同时疏远、排斥与自己存在较大差异的人。

面对这样的交往,有人觉得趋同会给和带来快乐、和谐;也有人觉得这意味着多样性的缺乏,还可能会影响到认知。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每一个劳动者将负担3个老人”曲解文意,原文说是“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2050年劳动者的负担将增长3倍”,并不是“负担3个老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