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李莹,来自焦作一中,我说课的题目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路等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第三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主要介绍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特点及应用。
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而本节内容,比如顶端优势现象和原理,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恰恰反映了考试大纲的要求,因此,本节内容是考纲中的重点内容。
2、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3、教学难点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4、教学目标
由于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而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二学生,因此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我进行了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如果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所以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高二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我运用直观形象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比如让学生自己发表见解,发
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我将课堂还给学生,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知识方面,学生已知道什么是植物激素,理解了向光性的原因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且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
但学生所知道的这些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没有见过生长素,也没有见过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作用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我通过介绍生长素,展示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自己统计数据,自己设计表格,模拟科学工作的程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深刻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演绎法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从而自己归纳总结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法和学法分析】
1、直观演示法;
2、活动探究法;
3、集体讨论法
在学习中,学生运用以下学法:
1、思考评价法;
2、分析归纳法;
3、自主探究法;
4、总结反思法
【说教学设计思路】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在高中的物理与化学学科中广泛的应用。
由于高中生物学科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学生不善于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生物学上的一些问题。
这些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给予提炼总结,并进行数学建模。
所谓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ling),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构建数学模型,对理科思维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最终应该构造一种解释或一个模型。
我国课程标准也很重视模型的教育意义:在课程目标部分对构建数学模型有了明确的要求,高中生物必修3教参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领悟数学模型建构方法的思想,并能尝试着建立数学模型”。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体现生长素生理功能及其特点的生命现象或实验数据,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和解读,自主构建数学模型,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得出有关生长素的生理功能和特点等结论的前提下,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生长素的基本理论应用于实践,如解释顶端优势现象,探索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其科学思维水平。
由于本节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数学模型的构建的思想,因此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的探究是本节课的主要方面,而以下的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内容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以问促思,开拓学生的思路,然后让学生在课下做实验,真正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本节课的难点。
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归纳
总结,得出结果”的这条思路来设计实验教学。
学生在分析资料、观察实验数据,描点画曲线,归纳总结这些活动中去探究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说教学设计流程】
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多媒体展示植物的不同的生长情况)——学生分析回答原因。
(由于单侧光会使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分布不均造成的),继续提问,那么上节课我们还学到,横向运输除单侧光引起外,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引起横向运输?(重力)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便于引入新课)
↓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设问,植物平放后,还是按照原来生长的方向生长吗?学生说出原因,教师评价,(展
示多媒体)。
2、回答:根向地生长,而茎向上生长。
3、质疑:这是为什么呢?启发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与生长素有关,这是在生长素作用
下的结果,如何来解释这个问题呢?
(设计意图:通过现有的知识,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
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说明。
植物的生长与生长素有关。
有可能是以下一些原因(假设)(多媒体展示假设):
1、假设:这是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导致的。
根和茎近地侧生长素的分布相同,
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茎的生长。
所以根长得慢,茎长得快。
也就是说在相
同的生长素浓度下,根和茎的反应是不同的。
2、设问:以上仅仅是我们的猜想,如果要想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的话,需要用实验来证
明,需要一些证据,或者一些理论或数据来进行科学的解释。
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往下做什么?学生回答(做实验),教师设问:做什么样的实验呢?
3、本节探究内容:实验的课题——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和茎生长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鼓励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探究重点,体会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
↓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在此探究环节,我从四个层次进行讲解::
1、首先启发学生思考: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确定实验设计思路,然后展开实验。
由于时间限制,部分探究实验过程难以展开(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配制以及要保证生根的时间),这就需要学生提前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直接观察实验现象。
构建模型。
2、课前准备:(某学生研究小组的实验)配制药品:配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称量0.01 mol 的生长素,先加入少量酒精,待溶解后稀释至1 000 mL,得到10-2 mol /L 的生长素溶液,再用蒸馏水依次稀释和配制出(10-10~10-4)mol /L共10个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保存在棕色瓶中,贴上标签,放在暗处保存。
处理实验材料:挑选大小基本一致的玉米种子做实验材料,每组选6个进行处理,共分10组,分别用不同质量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浸泡,每组贴上相应的标签。
处理后的第7 天,差异很大。
教师提前准备学案,尺子分发给学生。
(教师展示多媒体,我校生物兴趣小组配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照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会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如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所遵循的原则,实验目的,实验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
3、观察实验材料,记录数据,绘制表格:
学生分好组,数根和测量芽的长度,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作用下,可以明显的观察
到生长的不同。
记录数据后需要绘制表格,在这一点,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展示表格,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大家给予评价,指出表格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最后我展示正确的设计方案。
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遗漏掉一些东西,或某一方面出错,如没有考虑平均值,丢掉空白对照组,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表格设计应该是明确实验目的,找准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
(设计意图:表格设计是高考中一种常见的题型,通过对表格的设计,思考,评价,能提高学生的识表,知识迁移,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的能力。
)
4、分析数据、构建模型:
学生根据所绘制的表格,填写数据,画出对应的坐标图,根据坐标图,分析评价曲线,总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在此强调抑制现象,因为学生在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很难理解抑制作用的含义,有的认为抑制是植物不生长,甚至是负生长,教师给予评价。
设问:如何用曲线图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即“根的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是否正确呢?
学生回答(将两曲线放在一起)。
此时教师展示多媒体,学生可直观的看出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溶液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低。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实验数据为支撑,通过指导学生处理,分析数据,让学生利用数学方法,根据证据做出判断。
在此过程中,真正理解了知识的内涵,从而在发展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实现了领悟模型建构的思想)。
↓
归纳总结、得到结果:
学生解释原因——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最后教师展示多媒体,启发学生,为了证
明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整个环节的设置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解释顶端优势现象:
根的向地性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在自然界中,还有一些现象也可以体现,如自然界中树木的枝叶呈现出的宝塔形,引出顶端优势现象。
让学生利用刚才所学内容,解释顶端优势的原因和应用。
2、创设问题情境—探究促进玫瑰枝条插枝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
(设计意图:通过对生长素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与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生长素生理作用及其特点等知识的理解,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解释或解决生产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同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问促思,步步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高考的要求)。
↓
课后小结,反馈练习
【教学反思】
这节课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而并非是只强调结果。
而且设计的问题,环环紧密相扣,对学生思维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本节课应用探究性学习,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通过探究形成科学观点、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创造性的解决了生物学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更大的兴趣。
从而实现了新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反馈练习:
1、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
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2.如图所示,如果茎的a侧生长素在曲线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较为准确的一项是
A.在OA段范围内B.在BC段范围内
C.在BD段范围内D.在BA段范围内
3、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
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
间的双子叶杂草。
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
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
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生长
素类似物的浓度是
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
B.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
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
D.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
4、(1)图表示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
下的生长情况,(2)图表示胚芽鞘对不
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则(3)图中
表示a、b二点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应
分别依次是()
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③D.②和④
1-4 DCDC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
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
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
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锐角和钝角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
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
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
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
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
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
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出示直角。
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
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
(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
(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
(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
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
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
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
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B、比直角大的是()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出示两道题:
(1)红领巾是有2个()和1个()组成的。
(2)描述教室里的物品。
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
(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3.完成下面内容,限制时间。
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1)拼一拼。
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2)画一画。
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3)折一折。
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四、总结,深化阶段。
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
第一课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内容:
课本P48~50页,例1,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
4×5 5 ×8 7 ×9 9 ×4
7 ×3 6 ×8 9 ×5 8 ×8
7 ×8 3 ×6 9 ×9 6 ×7
2、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八五十六三()二十七六()五十四
七()六十三二()一十八()七二十八
3、计算下面各题。
24÷6 15÷3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设计意图】: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
1、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快到了。
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
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快解决吗?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
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2、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
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
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设计意图】: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6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
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掌握千以内各个数位的十进。
难点:拐弯处的数数(个位或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教学准备:
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
问:99加1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数、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
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更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感受大数的意义。
2、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教学例1。
(1)数一数。
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动动脑。
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怎样数呢?
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师:请你从一百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们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
根据学生所说,大家一齐数,教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算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个或一、十、百。
)
(4)师: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
[设计意图]渗透数数的方法,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
由男、女生两组分别数第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的流畅。
引导学生小组自行探究操作。
巡视指导各个小组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方法?
小结:大家一起数意数,1个百、2个百、3个百、4个百……10个百(一千)。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提问小结:通过今天的数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1) 二百二百地数,数到一千。
二百、()百、()百、()百、()百。
(2)五百五百地数,数到一千。
五百、()。
(3) 三百三百地数。
三百、()百、()百、再数()百是一千。
(4)四百四百地数。
四百、()百、()百,再数()百是一千
(5) 用3、6、9、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把它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例7及练习十六第4、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万以内
数的大小。
2、通过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0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正确运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读一读,并说一说,各个数中的“5”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什么?
257 1059 5791 135
2、填空
()个一是十。
()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10个()是一万。
八百七十二是由()个百、()个十、()个一组成的。
8个千、4个十组成的数是()。
3、在2287、650、80、285、651、79这几个数中:
是两位数的有()是四位数的有()最大的数有()。
最小的数有()。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数的组成、数位的认识以及千以内数的比较。
二、学习情景的创设
1、看挂图
聪聪和妈妈一起去商场买电器,聪聪和妈妈看中了空调和电视机。
售货员说空调的价格是由3一个千、四个百和三个十组成的。
你知道空调的价格吗?
2、引导学生猜出电视机的价格。
售货员又告诉我们电视机的价格比1000少,又比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