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契合到整合_两个校园规划方案的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契合到整合——两个校园规划方案的解读
From Conformity to Integration —— Analysis of Two Campus Planning Projects■ 陈占鹏 王伯伟 ■ Chen Zhanpeng Wang Bowei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两个校园规划方案进行分析,提出校园空间应该契合场地特征,从中寻找启发设计构思的线索,并依此整合各种设计要素,塑造具有个性的校园空间环境。

[关键词]校园空间 校园规划 契合 整合
[Abstract] By analyzing two campus planning projects de-signed by the same architect ,this paper argue that the univer-sity campus space should be conformity with the feature of site. Designer should find cues from site that could enlighten ideal and integrating various design elements so that campus space could gain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 Campus space, Campus planning, Conformity, Integration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收稿日期:2005-12-29
人的一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校园中度过,
因此校园空间环境会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校园的总体空间布局、建筑的外部形象、运动场、
教室和走廊的环境气氛,以至于窗户和楼梯的细部
构造等等,这一切都会不知不觉地影响着生活在校
园中的学生,因此校园空间设计本身也是对学生精
神教育的重要一环①。

校园空间环境从来都不是通过单一途径被“设
计” 和“制造”出来的,环境的确定既取决于学校
的设施、规模及内容、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域环境
以及气候特征等客观因素,也受制于设计者的个人
风格与素养等主观因素②。

在所有的因素中,场地
往往起着关键作用,虽然它经常作为设计的“制约
因素”出现,但其中往往蕴藏着能够启发形成规划
结构的各种线索,设计者应予以发掘、利用,并将
其物化为设计语言。

校园建筑类型的多样性和规划容积率的相对宽
松为校园空间环境的整体性建构提供了诸多便利,
然而时下盛行于校园规划设计中的一种不良倾向也
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即设计之初便臆想一个颇具
“整体美感”的几何构图,然后将各设计要素“塞
入”其中,以“适应”这种所谓的“整体性”,结
果导致许多场地特征瞬间泯灭在这种所谓“大气”
的几何构图中。

诚然,由于规划的人为特质所限,
我们几乎无法避免在空间布局中运用几何系统,因
为它所呈现的秩序与规则易于理解,但问题的关键
在于,是为场地施加一个先验的几何系统,还是从
场地的种种特征中提炼出契合场地特征的几何要
素?我想答案当然是后者。

因为几何系统并非规划
的最终目的,设计归根结底是要创造一个为人使用
的校园环境,所以校园布局只有在功能合理的基础
上与场地特征相契合,并以人的行为模式为核心整
合各种设计要素,才有可能成就真正具有生命力的
校园整体环境。

本文作为例证的两个校园规划方案,由同一位
设计师主持设计。

两所大学具有相同的气候条件与
地域背景(均选址于青岛市经济开发区),但各自
具有不同的场地特征、设计内容和规模:青岛化工
学院占地33hm2左右,学生5 000余人;山东科技
大学占地200hm2,预计学生30 000人。

设计从对
两块不同场地的解读中寻找线索,并最终塑造了不
同的环境特色。

一、青岛化工学院
基地内风景秀丽、地势起伏较大,围绕山体,
地形为狭长地带。

基于如此复杂的地形条件,设计
者似乎别无选择地采用了线性的布局模式,依山就
势布置建筑,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土地,又易于形成
景观丰富的校园环境。

依据地形设计的线性环状车行道路解决了人流
疏散以及各设施之间的联系问题,而环状车行线中
间的步行系统同样遵循了基地地形的脉络走向。


计师最初对功能分区的设想是借鉴“带形城市”的
模式,沿狭长地带形成若干复合功能单元,以避免
严格的功能分区可能引发的交通路线过长的问题,
但由于基地的横向宽度过于狭窄,并且基于对将来
学校管理方面的一些考量,设计师放弃了这一设
想。

设计将学生生活区置于地段的转折区域,使其
与教学区和体育区都能联系紧密;基地的西侧地势
较缓,设计将公共教学区和学院布置于此,而靠近
辅助入口的另一端则布置了体育活动区, 便于对外
开放;主入口左侧低洼地带原有的一条小河被处理
成一个湖面,丰富了校园景观。

接下来,设计师采
用了一系列设计手段组织如下设计要素(图1):
1.校园中心
许多新建的大学校园都会设置某种类型的中心
城市建筑|城市解读
广场,以营造校园的独特氛围,而对于地处郊外的校园而言,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营造具有凝聚力的校园广场尤显重要。

因此设计将广场设置于基地的核心地段,并将图书馆、行政楼、讲堂围绕其设置,形成空间与功能上的围合感,并将山势的余脉和起伏的场地也作为广场的围合要素充分加以利用。

因这里是主要步行流线的必经之路,学生在上下课、回宿舍的途中会感受到这一校园中心的存在。

2.步行街道
校园的步行区实际上是线性布局的校园公共空间,在教学区,它被引入公共教学楼的室内;在生活区,它自然形成了学生生活街,依据原有的缓坡地势形成几块“台地”,拾级而上,学生食堂成为制高点和转折点,并向西继续串联了体育活动区,从而将校园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

3.校园综合体
过分强调功能分区往往造成对校园行为的“割裂”,不利于其内部交流行为的发生。

综合体是最常见的城市建筑形态,在国外的校园中已很常见,将一些校园建筑通过适当的手段形成“校园综合体”,不但有利于功能的融合与渗透,还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造型潜力,并最终影响整个校园的形态③。

因此在设计中,公共教学楼根据地形形成一个巨大的“曲线形”建筑,各个学院通过连廊与之相连,犹如几艘“巨轮”静静地停泊于港湾之中,不但形成自身的形态特色,还强化了场地的原有特征。

面对主入口设置的另一组综合体由图书馆、行政楼和讲堂组成,形成校园的标志性建筑群。

由于地形条件的变更和学校规模的调整,规划方案后来进行了诸多调整,但仍延续了这一基本设计理念。

二、山东科技大学
在本方案的规划设计中,如何实现大型校园合理的功能分区、交通组织以使各项活动都集中在适当的服务半径内是设计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设计依然始于对基地的解读,基地同样为条形用地,其西侧有一个高达数十米的小山丘,东西向距离长达2.7km,第一个方案中未能采用的“带形城市”理念在这里就具有了实现的可能,接下来就是如何完成理念与场地的契合。

方案围绕山丘沿东西方向设置校园环形车道,将校园主入口设置于南北向主轴线的南端,教学行政楼位于主入口附近,便于对外联系并加强了轴线的进深感;轴线向北延伸依次为公共教学楼与信息资源中心;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分列在环路的南、
图1-a图1-b图1-c
北外侧,相互对应;文化艺术中心与万人体育场共
同限定了东西向副轴线,体育活动区邻近东侧入
口,便于对外开放;教工住宅区设置于地理条件优
越的山丘西侧。

校园整体空间布局呈现出明显的
“线型”特征。

1.功能组团的整合
公共设施组团包括图文信息中心、公共教学组
楼、东楼和西楼以及文化艺术中心,位于校园中心,
构成具有向心感的校园基本格局。

学科组团楼群为校园南部主体,由西至东共分
五个组团,每个组团由各自相关学科群的院系教学
综合楼、办公楼、综合实验楼、计算中心、讲堂群
等构成。

体育活动功能团分为两类,一类设置于学生生
活区内,并尽量远离教学区,以使学生从宿舍到达
运动场地的距离较短,同时也有效避免运动噪声对
教学区的干扰,而另一类则集中布置在校区的东
侧。

学生宿舍组团内,4~5幢本科生多层公寓及
研究生公寓形成楼幢群,每4个楼幢群围绕组团绿
地形成一个学生生活区,可容纳学生10 000人。


案沿北向环路布置了3个学生生活区,并在组团西
侧预留出远期发展用地。

科研产业预留组团与内外环状道路相邻,可根据今后需要灵活发展。

教工生活组团位于基地西部,并与西北的生活设施结合布置。

国际交流中心组团位于基地东南部,自成体系,虽与教学区相互分离,但联系却很便利④。

2.景观系统与行为的整合
由于建筑空间环境的外显形象在人的运动和感知过程中表现为一种线性、连贯和延续的特征,其本身在实体与空间上的连续性即成为人们在形成合理感知与生活体验过程中的重要特质。

校园活动多
种多样,流线性质各不相同。

对于一般种类的活动(如产业区活动、专家服务区活动、教工生活区活动),设计应尽量使其流线与主要流线相互分离。

校园内有两条流线利用度最高:一是往来于各种教学设施之间的流线,二是由学生宿舍至教学区的流线,可谓校园的主干流线。

规划将各学科组群设施之间的流线以连续的步行道进行连通,并在各组群中心以广场的形式适当扩大,使其在交通道路的基础上,形成人际交往的理想场所;对于由学生宿舍至教学区的流线,方案则以束状的方式布置,适当强化束状道路的环境特色,其间遍植树木,形成林间绿带式的步行专用道,并穿越中央公园直抵教学区④,使景观最大限度地融入学生的行为模式之中。

规划利用校园内的小山丘与学科群、宿舍区及体育场馆共同限定了校园中心的“生态绿带”,小山丘怪石嶙峋、绿树葱郁,是学生休闲、晨读、登高望远的绝佳去处,俨然成为校园中最大的一个“功能综合体”(图2)。

3.有机骨架——弹性与生长
如此规模的校园,必然会遇到分期建设问题。

基地沿东西向呈带状延伸,限定了学科群和宿舍楼的形态和发展方向,并预留出扩建用地。

一期建设即可形成相对完整的校园环境,远期的扩建也不会破坏原有的校园空间架构。

校园空间环境的塑造是建筑师的职责所在,对于一块特定的场地,如何合理规划校园空间,并赋予其生机与活力,关键还应该从对场地的解读开始。

面对校园布局模式的众多选择,如何做出恰当的抉择?在很多情况下答案就蕴藏在场地之内,设
图2-a
图2-b
图2-c图2-d
城市建筑|城市解读
(两个校园规划项目均为设计委托项目,由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教育集群设施研究组王伯伟教授主持设计。


计即意味着对场地进行人为的“干涉”,提炼场地中隐含的秩序与特征,通过设计手段表达出来,并适当加以修正,才能将建筑与场地融为一体。

当然,如何把握校园空间的行为模式,使教育紧跟时代脉搏,还有赖于建筑师对校园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

同时,建筑师的个人设计语言与风格也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关键性的影响,校园空间的丰富形态正来源于上述诸多因素的整合。

本文提及的两个校园规划方案,首先把契合场地特征作为设计的起点,并根据人的行为模式整合各种设计要素,最后
塑造了两个风格迥异的校园空间环境。

笔者认为,设计者最希望的应该还是随着校园的落成,青年学子们不但能够学在其中,而且还可真正地“乐”在其中,健康地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这或许才是建筑创作的根本使命所在吧!■
注释
①参见:日本Meisei出版公司.教育建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②参见:杨舢,董春方.校园建筑形态的逻辑生成.新建筑,2002 (4):26~28
③参见:王伯伟.城市中的校园与校园中的城市空间.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89~92④参见:王伯伟.山东科技大学总体规划说明.2001"
参考文献1 赵家麟.校园规划的时空观——普林斯顿大学二百五十年校园发展的探讨与省思.台北:田园城市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7
2 王伯伟.校园环境的形态与感染力.时代建筑,2002(2):14~17
图片说明"图1青岛化工学院
a总体规划图 b功能分析图 c交通分析图图2 山东科技大学
"a总体规划图 b功能分析图 c景观分析图 d交通分析
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实例介绍,来稿说明性的文字应在3 000~5 000字,可以采用英语、汉语的双语形式,所提供的图片应是多幅,能完整的说明设计效果、意图,每张图片应配有具体的说明文字。

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理论阐释,来稿文字应在3 000~5 000字左右,可以采用英语、汉语的双语形式,所提供的图片应与文字紧密关联,每张图片应配有具体的说明文字。

一、来稿要求
文稿要求论题新颖、见解独到、论据可靠、数据准确、论证严密、语言流畅精练、标点符号规范。

国家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论文、国家及省部级获奖项目论文优先录用。

论文格式顺序为: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具体格式要求如下:
1.文稿:请同时提供文字文本和电子文件各一份;如不能按上述要求,请用稿纸誊写(字体端正、清晰)一份。

请同时提供以下相关信息的英语译文: ①姓名、工作单位;
②文章内容摘要(100~300字)、关键词(3~5个)、文章题名。

2.参考文献:引文务须准确,参考文献表中列出的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并且在文章中直接引用的文献;按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标注制著录。

顺序编码标注制是按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文献的著者或成果叙述文字的右上角用方括号标注阿拉伯数字编排序号,在参考文献表中按此序号依次著录。

参考文献中的作者为l~3位时应全部列出,多于3位时只写前3位,后面加“等”即可;多位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顺序要规范,具体要求是:
①专著:[序号]著者.书名.译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 页
②期刊中析出文献:[序号]作者.题名.译者.刊名,年,卷(期):起页~止页 ③论文集中析出文献:[序号]作者.题名.见: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页~止页
④专著中析出的文献:[序号]作者.题名.见:专著著者.书名.版本.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
3.注释:解释题名、作者及某些内容,均可使用注释。

能在文章内用括号注释
的,尽量不单独列出;不随文列出的注释,标注符号应注在需要注释的词、词组或语句的右上角,用加半个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1)、2)……表示,并于文后依次列出。

二、本刊对图纸、照片的质量要求严格,请作者提供优质图照,同时请标明图注。

具体要求如下:
1.黑白线条图要求线条分明、浓重均匀、标注清晰;电子文档请提供CAD文件或分辨率在350dpi左右、以tif格式或jpeg格式存储;手绘图纸、草图请提供原件或复印件,线条清晰,图纸尺寸不应低于A4大小。

2.电脑绘制的效果图、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分辨率在350dpi左右,图像尺寸不宜过小。

重点图片的尺寸应满足大幅面使用需要。

相机拍摄的照片应影像清晰,冲印精良,照片表面无明显划痕。

正片、负片均可。

负片冲印的照片尺寸在7寸左右。

3.如提供印刷图片,应印制精良,图片尺寸不宜过小。

三、来稿安排
1.本刊在收到稿件后即向作者寄发稿件受理通知书,稿件随后进入审理程序, 审稿工作由本刊编辑部及编委和有关专家承担。

2.投稿3个月内请勿一稿多投,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3个月后若未接到录用通 知的可自行处理。

3.无论刊用与否均不退稿(有特殊要求的应注明),请作者自留底稿备份。

4.本刊按统一发稿计划安排稿件,不完全以收稿先后顺序刊发。

5.论文刊登后,即赠当期刊物2本。

四、特别说明
来稿文责自负,本编辑部有权作内容层次、语言文字和编辑规范方面的删改。

如作者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特别说明。

五、注意事项
1.稿件可通过邮寄和E-mail寄至本刊编辑部(地址及电子信箱见杂志简介),请在邮寄信封上及电子信件题目上注明“投稿”字样。

2.请作者务必提供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E-mail、电话、传真或移动电话,以便及时联系。

《城市建筑》征稿启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