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
案)含解析1(2)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下表中各组物质之间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如图转化的是
甲乙丙
A CH2=CH2CH3CH2Cl CH3CH2OH
B NH3NO HNO3
C AlCl3Al(OH)3Al2O3
D Cl2HCl CuCl2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乙烯与HCl加成得到一氯乙烷,一氯乙烷消去得到乙烯与HCl,一氯乙烷与水发生取代得到乙醇,乙醇消去得到乙烯与水,符合转化,A项正确;
B. HNO3显酸性,NH3显碱性,由硝酸不能直接转化为氨气,不能实现转化,B项错误;
C. AlCl3与氨水反应得到Al(OH)3,Al(OH)3与盐酸反应得到AlCl3与水,Al(OH)3加热分解得到Al2O3,Al2O3与盐酸反应得到AlCl3与水,符合转化,C项正确;
D. 氯气与氢气反应得到HCl,浓HCl与高锰酸钾反应得到氯气,HCl与CuO反应得到CuCl2和水,CuCl2电解得到Cu与氯气,符合转化,D项正确;
答案选B。

2.将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银、二氧化硫、硫酸、纯碱、食盐
B.碘酒、冰、硫酸氢钠、烧碱、碳酸钙
C.氢气、干冰、硝酸、烧碱、硝酸钾
D.铜、氧化铜、醋酸、石灰水、碳酸氢钠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纯碱是碳酸钠,是盐不是碱;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KIO3等,故不是盐,是混合物,故A错误;
B.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是混合物;硫酸氢钠是酸式盐,不是酸,故B错误;
C.氢气是单质;干冰即二氧化碳,是氧化物;硝酸是酸;烧碱即NaOH,是碱;硝酸钾是盐,故C正确;
D.石灰水是Ca(OH)2的水溶液,是混合物,不是碱,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分类方法和物质组成的特征理解应用,酸、碱、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等概念,掌握基础是关键。

碱指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酸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盐指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碱性氧化物指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或能跟酸起反应生成一种盐和水的氧化物.(且生成物只能有盐和水,不可以有任何其它物质生成);酸性氧化物是指能与水作用生成酸或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且生成物只能有一种盐和水,不可以有任何其它物质生成)。

3.向含有c(FeCl3)=0.3 mol·L-1、c(FeCl2)=0.15 mol·L-1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可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其中分散质粒子是直径约为9.3 nm的金属氧化物,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分散系的分散质为Fe2O3
B.在电场作用下,阴极附近分散系黑色变深,则说明该分散系带正电荷
C.可用过滤的方法将黑色金属氧化物与Na+分离开
D.加入NaOH时发生的反应可能为:Fe2++2Fe3++8OH-===Fe3O4+4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
A.三氧化二铁为红棕色,由题意知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故A错误;
B.在电场作用下,阴极附近分散系黑色变深,则说明该分散系容易吸附带正电的阳离子而形成带电的胶体微粒,故B错误;
C.胶体、溶液都可以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故C错误;
D.氯化亚铁、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水、氯化钠,离子方程式:
Fe2++2Fe3++8OH-═Fe3O4+4H2O,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4.胶态分散系是一种粒子直径介于1~100nm的一种分散系,如图是Fe(OH)3胶体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据图可以判断,发生了Fe(OH)3(胶体)+HCl FeOCl+2H2O的反应
B.当用其做电泳实验时,阴极管的液面低于阳极管
C.电泳实验出现的现象的原因是:扩散层与吸附层分离,带正电的胶核向阴极移动D.若对其加热一段时间,会发生胶体的聚沉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据图可以判断,Fe(OH)3(胶体)中出现FeO+和Cl-,可以推断发生了Fe(OH)3(胶
体)+HCl⇌FeOCl+2H2O的反应,故A正确;
B.当用其做电泳实验时,阴阳离子定向移动,但阴极管和阳极管的液面始终相平,不会发生变化,故B错误;
C.据图可知,扩散层带负电,吸附层带正电,电泳时,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扩散层与吸附层分离,带正电的胶核向阴极移动,故C正确;
D.加热胶体,胶体粒子运动速度加快,容易结合生成直径更大的粒子,当粒子直径超过100nm,会发生胶体的聚沉作用,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5.下列有关实验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氧气,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从水槽中撤出导管
B.不慎将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涂上NaHCO3溶液
C.进行CO性质实验时要在通风橱内进行,多余的CO一律排到室外
D.制备Fe(OH)3胶体时,可以将水放在隔着石棉网的烧杯中加热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实验室制氧气,如果先停止加热会使水倒吸入试管,导致热的试管破裂,所以应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故A错误;
B.不慎将浓硫酸沾在皮肤上,应先用抹布擦,再用水冲洗,立即涂上NaHCO3溶液,故B 错误;
C.CO有毒,进行CO性质实验时要在通风橱内进行,多余的CO不能排到室外,应点燃处理,故C错误;
D.制备Fe(OH)3胶体时,可以将水放在隔着石棉网的烧杯中加热,加热至溶液呈现红褐色为止,故D正确;
故选D。

6.预防和灭杀新型冠状病毒是有效控制肺炎传播的重要手段。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能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
B.使用开水蒸煮餐具可使病毒蛋白质变性
C.医用酒精、含氯消毒剂的浓度越高其消毒效果越好
D.能传播新冠病毒的气溶胶的分散剂是空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相较于普通口罩的优势在于能够阻挡气溶胶,而在飞沫传播中病毒颗粒一般存在于气溶胶中,所以N95对于某些传播途径有比较好的阻断效果,能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故A正确;
B.高温能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杀死病毒,则使用开水蒸煮餐具可使病毒蛋白质变性,故B 正确;
C.含氯消毒剂的浓度越高,氧化性越强,其消毒效果越好,但医用酒精浓度过高,如95%酒精会使细菌细胞外面形成保护层,酒精不能完全进入细菌细胞内,达不到杀菌目的,75%的酒精杀菌效果最好,所以医用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75%,故C错误;
D.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叫做气溶胶,又称气体分散体系,其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其大小为0.001~100微米,分散介质为气体,能传播新冠病毒的气溶胶的分散剂是空气,故D正确;
答案选C。

7.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合物与电解质属于包含关系
B.离子反应与置换反应属于包含关系
C.溶液与分散系属于并列关系
D.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是否导电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化合物与电解质属于包含关系,选项A正确;
B.部分置换反应有离子参与属于离子反应,离子反应与置换反应属于交叉关系,选项B
错误;
C.分散系根据分散质直径大小分为浊液、胶体和溶液,溶液包含在分散系中,属于包含关系,选项C错误;
D.凡是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8.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nm
B.在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C.用激光笔照射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可以加以区分
D.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属于丁达尔效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分散系分类本质依据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nm的属于胶体,故A正确;
B. 在FeCl3溶液中加入NaOH电解质溶液可制得Fe(OH)3沉淀,无法得到胶体,故B错误;
C. 胶体可产生丁达尔现象,溶液不能,用激光笔照射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可以加以区分,故C正确;
D. 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属于光的散射现象,而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也属于光的散射现象,为丁达尔效应,故D正确;
答案选B。

【点睛】
分散系分类本质依据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9.下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选项X Y Z R
A Al AlCl3Al(OH)3NaAlO2
B Na Na2O Na2O2NaOH
C H2S S SO2SO3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铝不能一步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故A错误;
B.Na常温下氧化生成 Na2O,燃烧生成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Na2O与水反应生成NaOH,钠在氧气中加热生成Na2O2;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故B正确;
C.H2S不能一步反应生成SO3,S不能一步反应生成SO3,故C错误;
D.N2不能一步反应生成NO2,NH3不能一步反应生成NO2,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10.下列物质的分类依据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酸的分离依据是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不仅仅是能产生氢离子,A 错误;
B、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是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B错
误;
C、胶体的划分是依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C错误;
D、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D正确。

答案选D。

11.化学与环境、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B.氯化铵溶液可清除铜制品表面的锈渍,是因为氨根离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
C.月饼因为富含油脂而易发生氧化,保存时常放入装有硅胶的透气袋
D.为测定熔融氢氧化钠的导电性,可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石英坩埚中加热熔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氨根离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酸性溶液可以用来除锈,故B正确;
C.硅胶具有吸水性,可作食品包装中的硅胶为干燥剂,但硅胶没有还原性、不能除去月饼包装袋中的氧气,可放入装有铁粉的透气袋,故C错误;
D.石英坩埚中含有二氧化硅,二氧化硅能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12.含有0.01molFeCl3的氯化铁饱和溶液因久置变得浑浊,将所得分散系从如图所示装置的 A 区流向B区,其中C区是不断更换中的蒸馏水。

已知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备 Fe(OH)3胶体的反应为:FeCl3+3H2O Δ
Fe(OH)3(胶体)+3HCl
B.滤纸上残留的红褐色物质为Fe(OH)3固体颗粒C.在B区的深红褐色分散系为Fe(OH)3胶体D.进入C区的H+的数目为0.03N A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饱和FeCl3在沸水中水解可以制备胶体,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Δ
Fe(OH)3(胶
体)+3HCl ,正确,A不选;
B.滤纸上层的分散系中悬浮颗粒直径通常大于10-7 m时,为浊液,不能透过滤纸,因此滤纸上的红褐色固体为Fe(OH)3固体颗粒,正确,B不选;
C.胶体的直径在10-9~10- 7m之间,可以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在滤纸和半透膜之间的B层分散系为胶体,正确,C不选;
D.若Fe3+完全水解,Cl-全部进入C区,根据电荷守恒,则进入C区的H+的数目应为
0.03N A。

但是Fe3+不一定完全水解,Cl-也不可能通过渗析完全进入C区,此外Fe(OH)3胶体粒子通过吸附带正电荷的离子如H+而带有正电荷,因此进入C区的H+的数目小于
0.03N A,错误,D选。

答案选D。

13.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的贡献。

磷酸铁锂(LiFePO4)是一种锂电池高效正极材料。

它属于
A.酸B.碱C.盐D.单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
磷酸铁锂(LiFePO4)是有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所以是盐,
故选:C。

14.PM2.5是雾霾天的罪魁祸首,PM2.5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 μm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雾霾一定属于胶体
B.鉴别蛋白质溶液和葡萄糖溶液,可用丁达尔效应
C.除去淀粉溶液中的NaCl,可用过滤的方法
D.碱式氯化铝[Al2(OH)n Cl6-n]可做净水剂
【答案】BD
【解析】
【分析】
【详解】
A.胶体是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而PM2.5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 μm粒子,显然雾霾不一定属于胶体,故A错误;
B.蛋白质溶液属于胶体,当一束光线透过蛋白质溶液时,从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观察到蛋白质溶液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葡萄糖溶液不属于胶体,所以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
C.因为钠离子和氯离子的粒子直径小于滤纸的孔径,淀粉溶液虽为胶体,但分散质粒子直径也小于滤纸的孔径,所以不能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淀粉溶液中的氯化钠,故C错误;
D.碱式氯化铝[Al2(OH)n Cl6-n]溶于水可电离产生铝离子,铝离子水解可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铝胶体可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从而达到沉降的目的,起到净水作用,故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BD。

15.乙醛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析出银,如果条件控制适当,析出的银会均匀分布在试管上,形成光亮的银镜,这个反应叫银镜反应。

某实验小组对银镜反应产生兴趣,进行了以下实验。

(1)配制银氨溶液时,随着硝酸银溶液滴加到氨水中,观察到先产生灰白色沉淀,而后沉淀消失,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

该过程可能发生的反应有_________
A.AgNO3+NH3·H2O=AgOH↓+NH4NO3 B.AgOH+2NH3·H2O=Ag(NH3)2OH+2H2O
C.2AgOH=Ag2O+H2O D.Ag2O+4NH3·H2O=Ag(NH3)2OH+3H2O
(2)该小组探究乙醛发生银镜反应的最佳条件,部分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银氨溶液
/mL
乙醛的量/

水浴温度/℃反应混合液的pH
出现银镜时

11365115
2134511 6.5 31565114
41350116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推测当银氨溶液的量为1 mL,乙醛的量为3滴,水浴温度为60℃,反应混合液pH为11时,出现银镜的时间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进一步实验还可探索_______________对出现银镜快慢的影响(写一条即可)。

(3)该小组查阅资料发现强碱条件下,加热银氨溶液也可以析出银镜,并做了以下两组实验进行分析证明。

已知:Ag(NH3)2++2H2O Ag++2NH3·H2O。

装置实验序号试管中的药品现象
实验Ⅰ2 mL银氨溶液和数滴较
浓NaOH溶液
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
后,溶液逐渐变黑,试
管壁附着银镜
实验Ⅱ2 mL银氨溶液和数滴浓
氨水
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
后,溶液无明显变化
①两组实验产生的气体相同,该气体化学式为____________,检验该气体可用
____________试纸。

②实验Ⅰ的黑色固体中有Ag2O,产生Ag2O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该小组同学在清洗试管上的银镜时,发现用FeCl3溶液清洗的效果优于Fe2(SO4)3溶液,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实验室中,我们常选用稀HNO3清洗试管上的银镜,写出Ag与稀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答案】ABCD 5~6 min 银氨溶液的用量不同或pH不同 NH3湿润的红色石蕊在NaOH存在下,加热促进NH3·H2O的分解,逸出NH3,促使
Ag(NH 3)2++2H2O Ag++2NH3·H2O平衡正向移动,c(Ag+)增大,Ag+、OH-反应产生的AgOH 立即转化为Ag2O:Ag++2OH-=Ag2O↓+H2O 产物AgCl的溶解度小于Ag2SO4
3Ag+4HNO3(稀)=3AgNO3+NO↑+2H2O
【解析】
【分析】
(1)灰白色沉淀含有AgOH和Ag2O,最后为澄清溶液,说明这两种物质均溶于浓氨水;
(2)①由实验1和实验4知在5~6 min之间;②根据表格数据,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
(3)根据物质的成分及性质,结合平衡移动原理分析产生的气体和Ag2O的原因;
(4)FeCl3和Fe2(SO4)3的阳离子相同,因此从阴离子的角度考虑。

氯化银的溶解度小于硫酸银,从沉淀溶解平衡分析。

【详解】
(1)向氨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首先发生复分解反应:AgNO3+NH3·H2O=AgOH↓+NH4NO3,AgOH能够被氨水溶解,会发生反应AgOH+2NH3·H2O=Ag(NH3)2OH+2H2O;反应产生的AgOH 不稳定,会发生分解反应: 2AgOH=Ag2O+H2O,分解产生的Ag2O也会被氨水溶解得到氢氧化二氨合银,反应方程式为:Ag2O+4NH3·H2O=Ag(NH3)2OH+3H2O,故合理选项是ABCD;(2)①当银氨溶液的量为1 mL,乙醛的量为3滴,水浴温度为60℃,反应混合液pH为11时,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出现银镜的时间范围是在5~6 min之间;
②根据实验1、2可知,反应温度不同,出现银镜时间不同;根据实验1、3 可知:乙醛的用量不同,出现银镜时间不同;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溶液的pH不同,出现银镜时间也会不同,故还可以探索反应物的用量或溶液pH对出现银镜快慢的影响;
(3)①在银氨溶液中含有Ag(NH3)2OH,该物质在溶液中存在平衡:
Ag(NH 3)2++2H2O Ag++2NH3·H2O,NH3+H2O NH3·H2O NH4++OH-,加热并加入碱溶液时,电离平衡逆向移动,一水合氨分解产生氨气,故该气体化学式为NH3,可根据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用湿润的红色石蕊检验,若试纸变为蓝色,证明产生了氨气;
②生成Ag2O的原因是:在NaOH存在下,加热促进NH3·H2O的分解,逸出NH3促使
Ag(NH 3)2++2H2O Ag++2NH3·H2O平衡正向移动,c(Ag+)增大,Ag+、OH-反应产生的AgOH 立即转化为Ag2O:Ag++2OH-=Ag2O↓+H2O;
(4)FeCl3和Fe2(SO4)3的阳离子都是Fe3+,阴离子不同,而在清洗试管上的银镜时,发现用FeCl3溶液清洗的效果优于Fe2(SO4)3溶液,这是由于Cl-与Ag+结合形成的AgCl是难溶性的物质,而SO42-与Ag+结合形成的Ag2SO4微溶于水,物质的溶解度:Ag2SO4>AgCl,物质的溶解度越小,越容易形成该物质,使银单质更容易溶解而洗去,因此使用FeCl3比Fe2(SO4)3清洗效果更好。

【点睛】
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实验的探究,明确物质的性质和实验原理是本题解答的关键,注意要采用对比方法,根据控制变量法对图表数据不同点进行分析,知道银氨溶液制备方法,侧重考查学生实验能力、分析问题、总结归纳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