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家爵案反思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马加爵事件的看法

对马加爵事件的看法
马加爵事件是一起非常严重的犯罪案件,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思。
我认为,这个事件不仅仅是一起个人行为失控的悲剧,更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马加爵事件的背后是贫困和心理问题。
马加爵来自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就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
在大学期间,他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包括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等。
这些压力和挑战最终导致了他的心理崩溃,引发了这起恶性事件。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贫困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马加爵事件也暴露出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教育问题和社会不公。
在当今社会,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无法获得应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这不仅会导致他们自身的发展受限,还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贫困、犯罪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努力解决教育问题和社会不公问题,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马加爵事件也提醒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家庭的父母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这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家庭教育,为每个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马加爵事件是一起非常严重的犯罪案件,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采取措施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篇一: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下面是我通过犯罪心理学的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我认为对于犯罪者应该分类讨论:至少应该分为3类:1:生活所泊型:对于这一类人是由于自己最基本的生活没有办法保障。
他们本来没有多么大的目标,只要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
这就是他们犯罪的基本动机。
基本心理,这些人对于没有多么大的危害性。
对于这类犯罪者应该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帮助。
使他们的生活稳定下来。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类犯罪。
2.心理变态型:这种犯罪类型的人是由于自己的心理在成长中受到了打击。
其具体原因是多种形式的。
比如:由于自己的生理缺陷引起、少年成长时受到了别人的歧视、少年时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少年时受到了迫害从而在心理上造成难以忘记的了阴影等等。
这类人由于受到种种不同寻常的遭遇。
从引起了心理的变态。
如果调整不好,就会造成他们在心理上对社会、对他人的仇视或不满:当这种情心态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就会造成他们把对社会、对他人的这种心态演变成现实中的行动,以此来满足他们的变态心理。
这样就会造成犯罪。
对于这类犯罪者,应该从心理学上给予一定的治疗。
使他们能够重新调整心态。
对社会、对他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类犯罪。
3、人格分裂型:这种类型的犯罪者。
与第二类有一定的相同点:都是由于遇到了重大的打击而造成的。
但不同的是他们本人对待的方法不同与第二类犯罪者:他们在思想上采取了逃避直接面对的办法。
他们想让自己的这些痛苦的记忆中删除。
于是经常去从不同与自己本人的性格或思想的方向去考虑问题,久而久之。
造成了另外的一种完全不同的人格出现了。
他于原来的性格可以完全的不同。
甚至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性格。
并且当一种性格存在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另外一种性格的存在。
并且也完全不记得自己在另外的一种性格。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摘要: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一案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
一场对马加爵杀人心理以及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也随之产生。
马加爵事件与心理教育

马加爵事件与心理教育案例简介:2004年2月,云南某大学的学生马加爵杀死了自己同宿舍的4个同学后潜逃了。
3月15日,被公安机关逮捕归案。
2004年6月17日,马家爵被执行枪决。
此案引起了人们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思考。
案例背景:从小学到高中,马家爵凭借努力和还算聪明的脑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初中参加数学竞赛,还获得全国二等奖,在老师眼中,虽然纪律不太好,却是一个学习尖子。
来自广西宾阳的他,和大多数广西人一样,皮肤较黑,典型的南方脸型,高高的颧骨,很不标准的普通话,带有深重的口音。
开学第一次开班会作自我介绍,5分钟的时间,用手摸头发,拉衣角,说话断断续续,除了报出名字、家乡,很多同学只听到他说喜欢象棋,可以找他下,其它就没听明白,显然他没有登台演讲的经验。
案例正文:马加爵事件图:马家爵杀人案开庭公审图:马家爵在监狱中写的忏悔信2004年2月23日中午1点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在云南某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的柜子内共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同时,同宿舍的学生马加爵也不见了,昆明一家银行的录像资料显示,马曾于2月15日下午持其中两名死者的存折到银行取走了4 000元钱。
经公安机关查明,该校学生马加爵有重大犯罪嫌疑。
2004年2月25日,云南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向全国发出2004年第11号A级通缉令,悬赏15万元人民币捉拿“2?23”云南某大学凶杀案的犯罪嫌疑人马加爵。
此时,全国各省市均展开了对马加爵的大搜捕,关于马加爵的通缉令也发布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警方经过调查,发现在马加爵曾使用过的电脑内,存有海南三亚的地理环境生态等资料,公安部专案组马上奔赴海南,在三亚布下天罗地网。
据了解马加爵逃亡到三亚一出车站便看到许多捡破烂的人,于是就混到他们当中。
他也多次看到自己的通缉令,因此不敢和别人接触,也不敢在街上买吃的,经常到垃圾堆捡别人的剩菜剩饭吃。
晚上他就睡在银行、招待所、商店的前廊里,尽量不想引起注意,整天提心吊胆。
马加爵事件心得体会

马加爵事件心得体会马加爵事件,曾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马加爵,一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大学生,却因为一时的冲动和错误的处理方式,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亲手毁掉了自己和他人的未来。
这起事件,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惊和悲痛,更多的是对教育、人性、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反思。
首先,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成绩,更要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过分强调了分数和升学,而忽视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建设。
马加爵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关怀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导致他在面对挫折和冲突时,无法以健康、积极的方式去应对。
这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
同时,家庭也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重要责任,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
其次,人性的复杂在这一事件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马加爵的行为固然是不可原谅的,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他定义为一个天生的“恶魔”。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善恶两面,而环境和经历往往会影响到善恶的平衡。
在马加爵的案例中,他所经历的贫困、歧视、孤独等负面因素,可能逐渐扭曲了他的心灵,使他心中的恶占据了上风。
这让我们明白,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冷漠和歧视。
对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伸出援手,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或许就能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
再者,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当今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人们的价值观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可能会侵蚀年轻人的心灵。
比如,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功利主义盛行等,都可能让年轻人感到迷茫和失落。
因此,我们需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弘扬正能量,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健康的社会氛围中成长和发展。
从马加爵事件中,我们也应该思考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去解决问题。
马加爵仇恨杀友心理过程、原因分析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

马加爵仇恨杀友心理过程、原因分析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加爵仇恨杀友心理过程、原因分析,深入解读马加爵个性特征、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状态,以心理学视角分析出现以上原因。
而马加爵事件也引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笔者认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具有针对性,要有一系列培养目标。
[关键词]:马加爵心理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2004年6月17日上午, 重大杀人犯马加爵在云南省昆明市被执行死刑,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校园凶杀案已经尘埃落定。
但是此案的发生, 无疑留下无尽的思考。
一、马加爵仇恨杀友心理过程(一)荫芽阶段。
这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是自卑。
自卑的原因: 一是家境贫寒。
家在农村,父母是农民, 没有稳定的收入, 经济拮据。
马加爵上学时,父母给过6000元钱后, 再也没有给过他一分钱, 马加爵曾自述说:“我虽然是大学生, 我却绝不能与十哥相比……, 很多人比我老练, 让我很自卑……。
”。
二是相貌不扬。
马加爵外表给人阴沉不舒服的感觉, 不愿与女同学交流和接触,怕被人看不起。
三是受到歧视。
由于城乡的差距,文化的差别,心里有落差, 尽管很想与同学融合在一起, 也试着说一些笑话,但每次招来同学的嘲笑。
马加爵自述说: “他们都说我很怪, 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隐私都说给别人听, 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
别人都在嘲笑我。
”四是常被冷落。
马加爵说:“他们(学友) 看不起我,老在背后议论我”。
有一次,马加爵因没有鞋子穿,连续几天不好意思到教室听课,直到助学贷款发下来, 他才买了一双拖鞋, 重新出现在课堂上。
这期间,同学们竟没有一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其解决上课堂的鞋子。
五是人生失败。
云南大学规定4年本科要修满162个学分, 3年多的时间,马加爵只修了140个学分,而且有多门课是重修, 这对马加爵曾是家乡的骄子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和失败。
马加爵曾自述说:“我觉得太失败了”。
马加爵在逃亡的时候录给他姐姐的录音带, 他说姐姐我和你说一句心理话,我最大的疑惑就是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王菲有一句歌词,一百年前没有你也没有钱,一百后你也不是你我也不是我, 人早死晚死都是死, 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所以说,马加爵对生命的疑惑和淡漠,对人生失败是其活着没有意义,犯罪的根本原因。
马加爵事件心得体会

马加爵事件心得体会马加爵事件详细的社会原因及启示或给你的感受急~做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吧。
保持乐观开朗的人生观。
多去体谅别人,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事情来让自己心情得到纾解。
同时做为一个学校要有可供学生抒发内心思想的平台,要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要有一系列机制帮助有障碍的学生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从老师和家长的眼光来看,马加爵确实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但他们却忽略了他在心理上的成长。
学习成绩好,只能代表他智商和认知能力没有问题,并不代表他心理上也是成熟和健康的。
这是两码事。
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正常的心理状态,包括基本的认知能力、情绪自控和协调能力;其二是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能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其三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中游刃有余。
马加爵事件读后感外面正下雨,小小的,密密的,看着在房间外轻摇的叶子,忍不住想起马加爵,记得他事件刚发布时,还没有太大的反应,可现在却不自觉的痛心他,看了好几遍他的遗书,脑海是他让我感觉字字含血带泪的话语:他不想杀人,他不是坏人,他受尽了欺凌,是残酷的现实让他这样,周围的人都太无情太冷漠,给他的只有白眼和屈辱,而被关心的滋味他也许未曾领略过。
他有朋友吗他以为有,然而,最后他却发现那人是如此的虚伪与可恶,他也和别人一样歧视着自己…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人格尊严是彻底的一文不值,因为被世界抛弃被冷落加上自尊心被极度践踏,他选择了很极端的做法:杀害了几名同学·很多人都叫他杀人狂魔,可是要知道杀人那一刻他需要多大的胆量、他该是何等的愤怒…从昨晚开始到现在一直和朋友讨论着马加爵,几乎都说他该死、心理变态、神经病、脑不好、死了是好事…我无法理解他们的看法,只能拼命的说马加爵不坏,他们说我傻说我懂什么说我还小看不到事情本质,我不认同,对于马加爵我感到的是痛心,看着他的遗书,鼻子会酸,看着他的照片他的没钱买鞋子的情况我很震撼…马加爵穿过的最好的衣服是囚服;马加爵是个孝子,不忍父母伤心;马加爵偷偷做苦工却欺瞒父母说过得很好;马加爵在大冷天只能洗冷水澡;马加爵一天只能吃两个馒头马加爵受屈辱、歧视了;最后,马加爵杀人了,他受到社会无限的的谴责…可是要是在杀人前他能听到一句窝心的话、得到一点温暖,他还会那样做么我想不会。
从马加爵案论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

" 重机构 !轻干预
毫无疑问 ! 大学阶段是种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
第!期
袁占国
从马加爵案论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
( #J (
智 ! 体 ! 美 ! 劳等方面的全面成才无疑起到非常重要 的作用 " 但是新时期的马加爵案却给我们上了非常 生动和严峻的一课 "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 询工作 # 无论从硬件投入还是在队伍建设上都在不 断 完 善 !扩 大 和 积 极 工 作 着 #有 的 高 校 更 是 开 展 的 有 声 有 色#热 火 朝 天#然 而 马 加 爵 案 的 发 生 又 给 我 们说明了什么 $ 重咨询 ! 轻治疗的现象恐怕也是首 当其冲的因素 " 当然 # 我们并不知道马加爵产生心 理 障 碍 时#是 否 也 去 咨 询 过#但 咨 询 后 未 经 彻 底 治 疗就出问题的人却大有人在 " 据报道 # 眼下由于大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 # 很多学校的心理咨 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已不堪重负 # 有 的接受学生咨询的日期已预约至一周或几周之后 # 但由于咨询队伍的不稳定性 ! 咨询对象的流动性及 心理障碍患者的隐蔽性 ! 自我封闭性和伪装性等因 素的影响和制约 # 导致许多高校有咨询 ! 无治疗 # 有 登记 ! 无追踪 # 有上文 ! 没下文 # 重咨询 ! 轻治疗的现 象普遍存在 "
第 &) 卷
&((% 年 !! 月第 + 期
中医教育 012
" &" "
从马加爵案论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
甘肃中医学院 袁占国 ! 兰州 !"#### "
摘要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多年来理论界和教育界重点研究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之一 ! 马加 爵一案给我们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了沉重的一课 "也暴露出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急 剧凸显出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软肋和薄弱环节 # 重理论 " 轻实践 $ 重思政 " 轻心理 $ 重机构 " 轻干预 $ 重 咨询 " 轻治疗 $ 重个体 " 轻群体等 " 这些薄弱环节的存在和问题的提出 " 也就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的答案所在 !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 薄弱环节 中图分类号 "3+%! 心理健康是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单位提出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健康标准和严峻课题 ! 美国教育学 家 戴 尔"卡 耐 基 调 查 了 世 界 上 许 多 名 人 后 认 为 # 一 个人事业上的成功 # 只有 !"# 的人是由于他们的学 识和专业技术而获得的 #而 $" # 的人是靠良好的心 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获得的 ! 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一直是多年来理论界和教育界重点研究 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之一 ! 随着马加爵在三亚的 归 案 和 被 判 处 死 刑 $剥 夺 政 治 权 利 终 生#这 个 曾 轰 动一时 $ 妇孺皆知的马加爵在人们的血色记忆中又 被 淡 淡 地 忘 却 #也 渐 渐 地 归 于 平 静 #人 们 似 乎 认 为 这个公正的判决不仅是对亡灵的告慰和死者家属 的安慰 # 也是一切问题的完结 ! 然而 # 马加爵一案给我们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带来的震撼却是惊天动地的 # 事情远远没有结 束 #也 难 归 于 平 静 #它 给 我 们 的 教 育 界 和 教 育 者 以 当头棒喝 # 催人猛醒 ! 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 # 一个 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同学心目中沉默乖巧的好学 生 # 却仅仅因为几句话不投机 # 因为别人看不起他 # 嘲 笑 他 #就 怀 恨 在 心 #有 预 谋 地 用 铁 锤 连 续 杀 害 了 他的 % 名同窗 #这究竟是为什么 % 无独有偶 #马加爵 案并不是 & 前无古人 # 后无来者 ’# 而是前有车 # 后有 辙 ! &’() 年 # 浙江大学农学系学生周一超因对参加 公务员考试录取工作的公正性产生怀疑 # 遂报复杀 人 # 致 ! 人死亡 #! 人重伤 ( 同年 # 兰州医学院 ! 名女
从马加爵身上我们吸取了什么教训

从马加爵身上我们吸取了什么教训马加爵事件已经过去了好多年,岁月的流逝,让我渐渐的淡忘了马加爵,淡忘了事件的所有。
但是,当思政课上这一案例被老师重提,我的回忆渐渐被勾起。
马加爵事件发生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初闻这一事件是的唯一感受是:大学生变杀人狂,现在的大学真的是什么样的学生都有。
随后受到网络及媒体的影响,则认为马加爵很可怜,是由贫穷引起的自卑,是社会的贫富悬殊,是人与人之间的歧视与不尊重害了他。
现在,同样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于马加爵事件,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有了更多的反思。
为避免马加爵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我相信每个大学生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心理问题,可是却少有人会正视自己的问题。
感冒、发烧、肚子痛,我们都知道要及时看病吃药,这说明我们很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回避身体疾病。
但是,当面对心理问题,我们的做法就截然不同,不是矢口否认就是避重就轻。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心理学专家杨眉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都知道身体发烧到39度是极限,不看病要出事,可心理发烧到39度以上,还能忍吗?一样要出事的。
”我觉得马加爵的例子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所以我们要把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当心理问题出现的时候一定要高度重视。
第二,专注于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健康的学习。
每次有马加爵之类的负面案件在校园发生时,总会引起人们关于学校教育问题的广泛讨论,其焦点不外乎要求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诚然当今的学校教育仍然是以应试为主,但这并不代表学校完全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在这方面投入不足。
相反,在众多血与泪的教训后,绝大部分的学校都尽其所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但不幸的是,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惨案仍时有发生。
由此,我认为在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学生也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别再把心理课当成必逃课或是自习课,认真地学习与应用,增强自身有关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以及掌握一些排解心理问题的具体方法,唯有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收到真正的成效。
马加爵案件读后感(五篇范文)

马加爵案件读后感(五篇范文)第一篇:马加爵案件读后感马加爵案件读后感马加爵是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届的学生,2004年2月13日晚杀一人,2月14日晚杀一人,2月15日再杀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
2004年3月15日被公安部列A级通缉犯;2004年6月17日被执行死刑。
云南省高级法院经复核认为,马加爵无视国家法律,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并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4名同学残忍杀害,主观上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1]。
在整个犯罪过程中,马加爵杀人犯意坚决,作案手段残忍;杀人后藏匿被害人尸体并畏罪潜逃,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极大,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应依法严惩。
马加爵的辩护人关于马加爵认罪态度好,有悔罪表现的辩护意见虽然符合事实,但马加爵罪行极其严重,对其不予从轻处罚。
一审判决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
遂作出裁定,核准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
高中时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
马加爵的5000元学费,是从家到学校借了一路借来的。
马加爵生活窘迫,大二的时候,常常一日三餐难保的他突然借钱买了一台二手电脑,这让室友们大跌眼镜。
后来,这台电脑的主要用途是上网和听音乐,马加爵沉迷其中,电脑成了他最好的朋友。
马加爵生活贫苦,却十分孝顺他的父母。
马加爵拿走被害人的手机钱包银行卡等物品,潜逃两个月后归案,后拒绝4位律师免费做无罪辩护,放弃上诉。
.为读大学马加爵已经负债1万元,打零工补贴生活费。
这样一个贫穷的大学生,有那么大的负担,有那么大的责任,却走上了不归路。
一个人的杀戮,造成了五个家庭的悲剧。
留下了年迈的父母承受那些痛苦。
不得不承认,马加爵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同学的冷漠、嘲讽造成的。
很难想像,他竟然遭到了那么残酷伤自尊的对待。
同学之间相处本不该这样。
但是,马加爵的法律意识淡薄得有点可怕。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2004 年,马加爵事件震惊全国。
马加爵在云南大学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起刑事案件,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更能揭示出背后复杂的心理因素和社会问题。
马加爵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成长环境相对艰苦。
贫困可能导致他在物质和精神上都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在成长过程中,他或许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这种自卑可能在他进入大学后,面对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时,被进一步放大。
在大学这样一个相对多元化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课题。
马加爵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使得他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当遇到人际矛盾时,他可能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选择将负面情绪积压在内心。
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来看,马加爵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没有能够建立起健康、积极的防御方式。
他可能过度使用了逃避、压抑等消极的防御机制,导致负面情绪不断积累,最终以极端的暴力行为爆发出来。
社会比较心理也在这一事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大学中,学生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各种比较,如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社交能力等。
马加爵可能在这些比较中感到自己处于劣势,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不平衡。
此外,马加爵的心理问题可能也与他长期缺乏社会支持系统有关。
家庭、朋友和学校如果能够及时发现他的心理困扰,并给予关心和帮助,或许能够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
但在现实中,他可能感到孤独和无助,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内心的痛苦。
从人格特质的角度分析,马加爵可能存在一些偏执、冲动的特质。
这些特质在特定的情境下被激发,导致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出了极端的选择。
这一事件也反映出教育的重要性。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学校和家庭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马加爵带来的反思和感悟

马加爵带来的反思和感悟马加爵,这个名字在中国的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他是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教师,因为他在教育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被誉为“教育界的马拉松选手”。
马加爵的故事让我们反思和感悟到了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首先,马加爵的故事让我们反思到了教育的本质。
他在马来西亚的一个贫困地区开办了一所学校,为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免费的教育机会。
他坚信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因此他不惜一切代价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这让我们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品格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马加爵的故事让我们感悟到了教育的力量。
他的学校不仅仅是一所普通的学校,更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通过教育,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改变自己的生活。
这让我们明白到,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打破贫困的桎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
再次,马加爵的故事让我们反思到了教育的公平性。
他的学校为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免费的教育机会,让他们有了与其他孩子平等竞争的机会。
这让我们意识到,教育应该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
不应该因为贫穷或其他原因而剥夺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马加爵的故事让我们感悟到了教育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马加爵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承担起了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每个教师都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学生的生活。
教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马加爵的故事让我们反思和感悟到了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打破贫困的桎梏;教育应该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每个教师都应该以身作则,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由马加爵案件引发的思考

论马加爵之犯罪动机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一案随着他的死而告一段落,但案件引发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
马加爵为什么会残忍地杀害自己的同窗四人,马加爵本人所阐述的理由令我们匪夷所思,难道就仅仅只是因为偶然的一次打牌发生口角就要杀人灭口吗?这个说辞着实差强人意,难以令人信服。
社会各界人士希望能从对马加爵的专访、马加爵的忏悔书、周围朋友对他的评价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人们甚至开始关心起马加爵成长历程中的点点滴滴,意图从中发现致使他做出如此惊人之举的“历史遗留问题”。
关于马加爵的犯罪动机可谓众说纷纭。
人类是自然界中思想最复杂的动物,促使其作出一个行为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
在我看来,马加爵连杀四人之举绝非简单的一个或几个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下的结果。
马加爵是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
马加爵出生在广西一个贫困的小家庭,父母没读什么书,靠给人熨衣服挣取微利,解决一家子的温饱都还是很大的问题,幸好有一帮热心肠的亲戚朋友相助,生活才勉强撑得过去。
可以说,马加爵自小就没过过什么好日子,甚至是在别人的接济下成长的。
这样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大部分多多少少都有一种自卑情结,自卑的同时又会有很强烈的自尊心。
所以,马加爵虽然出生贫寒,但从小就很勤奋,很努力读书、他对未来充满憧憬,希望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加爵依靠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1997年以优异成绩考取省重点宾阳中学;1999年至2000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00年考取了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求学路上的成功让他心中的“自信之塔”慢慢高筑,并曾经以“天之骄子”自称。
马加爵不仅积极向上,努力求学,他也是个极有孝心的孩子。
他从小就深谙父母亲的辛苦,知道父母亲养家不易,也知道父母亲对他的含辛茹苦和寄予厚望(从他的名字就可知道),他在他的遗书中写下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慨!他也不乏感恩之心,在他的遗书中,字里行间都留露出对曾经对他们家有过极大帮助(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亲戚朋友的感恩之情,他也曾经暗暗立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从马家爵案反思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

从马家爵案反思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周玉林
( 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河南洛阳
)’$""( )
摘
要:贫 困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已 成 为 当 今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的 核 心 问 题 之 一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如 何
搞?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该文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 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 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旨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心理健康教育
爱戴, 师生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另外, 作为教师, 要在生活、 学习和思想上真诚地关 心和爱护运离家乡和父母的莘莘学 子 。 不 论 成 绩 好 的 , 还是成绩差的; 不论家庭富裕的, 还是 经 济 拮 据 的 ; 不论 是表现优秀的, 还是犯过错误的, 都要一视同仁, 公平、 公正地对待, 不搞特殊化, 不偏向。这样才会使学生的自 尊心得到维护、 人格尊严得到尊重, 学生的心态才会变 得健康、 平稳; 当然也会使紧张的师生关系变得进一步 和谐、 融洽。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 “ 微 笑 和 真 诚 ”是 一 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 能开启教育的成功之门, 帮助学 生们健康成长。 ( 四)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 设立校内心理咨询机 构并配备专门的心理医生, 或者安 排 获 得 心 理 咨 询 资 格 的人员为学生提供全职服务,以适应学生多方面的需 要。尤其是对新入校的学生, 应对 他 们 进 行 全 方 位 的 心 理测试, 掌握他们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 然后为学生建 立心理档案,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访问调查。另外, 学校 还应为学生提供校园网络、 电话、 校刊等多种心理咨询 和辅导的载体, 防微杜渐, 帮助学生尽 可 能 地 保 持 健 康 、 稳定、 积极、 乐观的心态。 ( 五)教育学生做好心理自我维护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 !"$#$ 岁之 间 , 身 心 开 始 走 向 成熟, 自我意识已基本建立, 因此自我 评 价 、 自我教育显 得尤为重要。 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马加爵残忍地杀害自 己的同窗好友, 给我们的教训是惨痛的, 也是值得我们 深深反思的。大学生都是同龄人, 共同点多, 人际关系比 较单纯。但大学生毕竟是一个 个 鲜 活 的 个 体 , 他们的兴 趣、 爱好、 性格、 能力、 行为习惯、 价值观念各不相同, 他 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当然也不可 能 千 人 一 面 。 因 此 , 在日 常交往过程中, 每个人都要有博大 的 胸 怀 , 学会宽容、 理 解、 关爱、 帮助、 支持、 鼓励等; 都要始终树立 “ 人人为我, 我 为 人 人 ”的 思 想 , 切忌孤芳自赏、 离群索居、 生活在集 体之外。
由马加爵案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由马加爵案谈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马加爵事件过去了很久,可是作为同样处于大学阶段的我,再一次听形势政策老师提起这个案件,依然觉得心为之一颤。
马加爵从小成绩优异,不善于与人沟通和表达情感。
马加爵的父母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性格缺陷,只是一味的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导致马加爵的性格缺陷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与纠正。
大学以前的学习生活只是单纯的学习,尤其是农村或县城的中小学,更是把学习成绩看成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不够重视。
马加爵大学之前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成绩优秀的他一向被周围人重视,那时的他不曾觉得自己的性格是有缺陷的,不曾觉得自己是自卑的,甚至还会有一些优越感。
可是到了大学阶段,学习生活就再也不是单纯的学习,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要接受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体美劳的全面素质发展,为将来毕业后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做准备。
到了这个时候,马加爵的性格缺陷才有机会真正的显现出来。
当马加爵意识到自己有性格缺陷时,他也试图改变过,他在上大学之初也曾积极的主动与人交际,可是多年来的孤僻使他很难适应这样的生活,屡次尝试屡次失败,甚至有时还会弄巧成拙而成为同学的笑柄。
终于,马加爵放弃了改变,再一次退回到自己那个狭小的世界,不再与周围人有心灵上的沟通。
不沟通的后果就是长期的积怨,最后终于以“他们说我打牌作弊”为导火索,将长期以来的积怨以不理智的行为发泄了出来。
在马加爵被正法的同时,我们内心除了为被他杀害的冤死者而生的正义感外,是否也会为马加爵感到惋惜呢?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小时候的性格缺陷不善于交际沟通却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与纠正,最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这是家长的教育问题,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长没有及时引导纠正,他自身也没有坚定的信心与顽强的意志去改变自己的缺陷。
之所以从人际交往方面来谈马加爵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因为我曾经也有和马加爵相似的经历。
我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沟通。
从“马加爵事件”透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包括情绪稳定性、积极应对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个人特质则表 现为关爱他人、积极主动、善于沟通等特征。
此外,研究还发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呈显 著正相关。具体而言,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而教师的角色认知与职业认同越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的积极影响也就越大。心理素质和个人特质的教师更能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 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口述史研究的方法。首先,我们选择了五所具有不同学校记忆 的学校作为研究对象。然后,我们对每所学校的教师、学生和校友进行了深入的 访谈。在访谈过程中,我们要求受访者描述他们在学校的经历以及对学校记忆的 看法。最后,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找出学校记忆与教育变革 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与讨论
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本研究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划分为以 下四个维度:专业知识与技能、角色认知与职业认同、心理素质和个人特质。其 中,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核心要素,包括心理诊断与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 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角色认知与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自身角色的理解 和对其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
5、家校合作。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座谈会,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心理健康 状况。同时可以开展家长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技能水 平。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形成教育合力。
总结
“马加爵事件”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仍然具有警示意义。我们应该从这一事 件中深刻反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并积极采取改进措施。本次演示分析 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现状及改进措施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了说明。希 望通过本次演示的探讨能引起更多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共同促进学生的健 康成长和发展。
马加爵事件对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马加爵事件对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马加爵事件本质上是一次伦理悲剧,却说明了当今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的严重性。
马加爵虽然以优异成绩进入实验学校,但未能得到良好的心理辅导和德育,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造成悲剧的发生。
所以,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恰恰是从马加爵悲剧中的启示。
首先,高校应加强德育教育,确保学生具有适当的社会伦理观念。
大学生正处于生命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正是建立正确和完善的伦理观念的最佳时期。
有良好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制约力,为自尊自信,自我调节,学习成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解决困难和生活中的挑战等做出最大的贡献。
教育专家也认为,伦理培训应当把危机防范教育与伦理观念教育结合起来,并在其中积极推行“实践理性伦理”。
其次,高校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高校正好可以提供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和心理辅导服务。
高校可以加强学术和心理教育,通过增加专业心理辅导课程,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定期开展社会调查和新闻空间,发现薄弱环节,治理潜在因素;可以借鉴心理危机干预的学校模式,建立专门的整合心理援助服务体系,改善学校的心理卫生环境。
总之,马加爵事件虽然发生在极少数情况下,但仍然是一种伦理悲剧,很好地说
明当今高校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缺失。
此次事件对于地方政府及高校学科、职能部门都有重要的启示,启发我们要加强教育背景设置、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从教育内涵到教育外延的能力,以适应新时期课程变革,改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活氛围,以确保学生发展的健康、良性。
从“马加爵事件”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

从“马加爵事件”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简 洁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安 710062)[摘 要] 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 再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敲响了警钟,本文在该案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反思。
反思之一:应及早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反思之二:应及时帮助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解决切实存在的心理问题。
本文还提出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规教学、为大学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培训、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情绪疏导等方法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心理等建议。
[关键词]马加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云南大学四年级学生马加爵在宿舍锤杀四名同学,这是当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马加爵事件”。
是什么原因致使他做出如此凶残的行为?据他自己说,“起因是一次吵架,吵架以后,有件事情让我很意外,我把邵瑞杰(被害者之一)当成非常好的朋友,很真心的,这次吵架以后我发现,在他心中我完全不是那个样子,我就想了很多,觉得很绝望,然后就决定杀人了。
”马加爵的智力发展水平无疑是正常的,但他的心理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导致他社会适应困难,最终走向了犯罪道路。
“马加爵事件”会逐渐过去,但它应该引起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反思之一: 马加爵的心理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人格发展不健全,这在早期或日常言语、行为中已有所表现,如果在他大学三年多的时间里,能及早对他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话,“杀人事件”也许就不会发生。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的许秀峰教授认为,打牌时起争执仅是一根“导火线”,而“火药是早就装好的”,这要追溯到马加爵整个成长的心路历程。
1家境贫寒的父母终日忙于操劳,很少和他交流,没有人分担他的欢乐和忧愁,自小养成了他孤僻的性格;性格的孤僻、长相的一般、衣着的寒碜,又使他成为学校里最没有朋友、只会老实读书的孩子;大学时代,马加爵试图改变自己孤僻的性格,融入群体,看着其他同学轻松幽默地开玩笑,他有时也想表现一番,结果往往弄巧成拙,反而显得可笑,结果越来越糟。
马加爵案件的分析和思考

马加爵案件的分析和思考0991931 电子政务马燕茹“马家爵事件”虽然早已“既往矣”,但事件背后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却值得我们不断地推敲和反思.马加爵杀害四名同窗的原因及整个事件给社会带来的的思考与启示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和分析的焦点。
确实,从依据刑法定罪量刑的角度看,该案在适用法律上并不存在困难,是一件普通的故意杀人罪案件;但是,从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的角度看,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什么?谁来对事件负责?负什么责?又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这样的问题虽然复杂,却应当是整个社会不得不认真反思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拥有知识和未来,充满朝气的群体,从犯罪人的社会分层来讲,大学生属于低犯罪率的群体。
尽管这样,就全国的情况看,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出现了一些震惊全国,令人难以相信是大学生实施的犯罪案件,要解释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有必要回顾一下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
19世纪末以来,关于犯罪原因的通说是实证学派的理论,认为犯罪是犯罪人个体的生物、心理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新古典学派认为,犯罪是行为人在趋利避害本能的驱使下,权衡犯罪的风险与回报、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和决定的结果。
综合这两种理论来分析马加爵案件,可以看出大学生犯罪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文化适应的因素。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需要应对种种文化适应,面对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知识、陌生的校园生活、陌生的城市(对农村学生和外省学生而言),如果不能消除这些陌生感,就会产生文化的不适应性,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
二、文化交往与认同的因素。
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大学生最经常的交往活动,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同学之间会形成文化的差异,如果这种差异不能被他人认同或容忍,就会导致自卑、敌对、狂躁的心理,甚至出现由于文化冲突引起的迁怒于同学的越轨行为或犯罪行为。
三、不良行为的因素。
大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指轻微的违法行为、违反校规的行为和有失道德的行为,实际上,不良行为在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并成为引起矛盾和冲突,诱发犯罪的导火索。
大学教科研课题: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从马加爵案件看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家长课题申报\大学家长课题申报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从马加爵案件看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从马加爵案件看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马加爵杀人案,又一次激起全社会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现象的反思:一名接受了四年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怎么会因为打牌时的争执和不满,就连杀数人?而最近四川某大学传来的消息,一位大学生称自己也有类似马加爵的心理。
除少数极端行为,更多的大学生常不同程度地感到空虚、压抑,有些甚至觉得生活毫无意义。
有关单位曾对南京4所高校的10000名大学生精神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心理问题,有11.7%的学生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
另外对南京市的608名同学调查时发现,有过心理危机的占75%。
北京某高校对新生心理调查表明,8.77%的人经常失眠,5.33%的人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26.19%的人有心理问题,只有20.73%的人觉得心理方面没有问题。
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的大学生怎么了?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起来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另一类则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即所谓的“成长的烦恼”。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自我意识发展最为强烈的阶段。
随着各类知识的增多?熏感性与理性思维的趋于成熟?熏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分析和评价逐渐显得客观和全面,在心理上会形成自我纠偏、自我调节的能力,不健康的情愫会慢慢消失,不一定发展成为心理障碍。
但极少数学生由于长期积聚的心理压力无从释放,或在外界突发性事件的刺激下,普通的心理问题极有可能发展为病态人格或心理障碍。
成长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它实质上是一种心理的亚健康状态。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心理不适应多见于低年级学生。
有的学生在家是独生子女?熏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熏一旦脱离父母?熏生活不能自理?熏于是产生心理障碍?鸦有的没有出过远门?熏一旦来到新的环境?熏由于适应能力差?熏容易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
马加爵事件对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精品文档

马加爵事件对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精品文档马加爵事件对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2004年云南大学大四学生马加爵将同窗同学四人:唐学李、龚博、杨开红、邵瑞杰残忍杀害,并且藏尸数十天,逃匿至海南省三亚市被捕,以判处死刑而告终。
时至今日,马加爵事件过去已近十年,然而在今天翻阅起相关资料,仍然令人心有余悸。
不仅是因为马作为一名大学生其行为与身份的不匹配,更因为作为天之骄子,其心理之扭曲,杀人手段之残忍是对我国教育体系,高校德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极大讽刺,是对千千万万有类似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折射。
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使有了前车之鉴,高校的德育课的实施情况仍然不容乐观,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仍然亟须完善。
一、马加爵事件的成因分析(一)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在马加爵事件发生后,中国人民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作了实地调查并写出了长达数万字的调查报告。
李教授对此案表示,“导致他杀人的,不是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马加爵自己也讲了,是他做人的失败。
”社会舆论在这一个方向上的倾斜对于马最终的司法审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笔者并无意将马加爵的悲剧直接归因于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和越来越大的社会收入差距,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环境和人是相互影响的,马成长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对于马扭曲人格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马加爵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农村家庭,从小家境贫寒,但马在中学时期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马在高中荒废了两年学业,后来一次离校出走促使马幡然醒悟,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云南大学。
在大学之前马对于社会现实和自身的环境并无清醒的认识,学习成绩优异是我国教育体系在实际操作层面对学生的唯一评判标准。
跨入大学的校门,寒门出身的马加爵与周围的环境开始显得格格不入,试图努力融入集体却反而弄巧成拙,马在大学期间在校外兼职过,也因为助学贷款未到下发日期而买不起鞋旷课数日,处在这样的环境中马加爵很难再对社会产生认同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由低级层次向高级层次递增,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跨越低级层次而追求高级需要的实现,很显然,马被圈定在自以为是的交际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衣食无 忧的富裕家庭 ”, 进而怨恨父 母、 怨恨 家庭 、 怨 的开发。这一切都对孩 子的身心健康 产生了极为不利 的
恨社会 、 怨恨一切 。这种 自卑 、 自闭的心理如 果得不 到 影 响 。
良好 的 调 节 , 积 过 久 , 往 会 引 发 严 重 的 心 理 疾 病 , 淤 往
最后走 向疯狂杀人和 自我毁灭 。 的教训引起 了社会各 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使他们 过早地饱 尝 了人 间的疾 苦、 血
由于 世 俗 的 偏 见 , 到 一 些 受 界 的关注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尤其是贫 困大学 生 冷 暖 。在 他 们 的成 长 过 程 中 ,
冷 这 心理健 康教育 的思考和探讨 , 纷纷浮 出水面 , 也 可谓 仁 人 的嘲 弄、 言和轻视 在所难 免 , 往往使 他们 的心灵
困大 学生总是害 怕被别人 瞧不起 , 自我 封 闭, 而 不愿 与 有的家长一味要求孩子读 书, 要求孩子通过 高考 、 学, 升
走 其 同学 进行 交流 , 少参 加集 体活动 , 很 离群 索居 , 影 自 顾 鱼 跃 龙 门 , 出农 村 , 结 果 是 压 抑 了孩 子 个 性 的充 分 发 怜 。 还 有 的贫 困 大 学 生 怨 天 尤 人 , 觉 得 上 苍 不 公 , 总 常 展 ,使不 少学 生 在 各 种 规 则面 前 丧 失 了 学 习 兴趣 、积 极 常感 叹 “ 什么把我 生下来 ” “ 为 、 为什 么不 把 我 生在 一 性、 自信心, 变得怯懦、 消沉和无所作为 , 智商得不到很好
维普资讯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从 马家 爵案反思贫 困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
周 玉林
( 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 ,河南洛阳 河 4 10 ) 7 0 2
摘
要 : 困大 学生心理 健康教 育 已成 为 当今 高校思 想政 治工作的核 心问题之 一 。心理健康教 育如何 贫
积极 向上 和健康 的。 们能正确感 ”, 重影响 了他 压 、委 严
自强 不 息 、 苦 上 进 , 穷 志 不 短 。 但 也 的 确 存 在 着 这 们的身心健康 。 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 刻 人 有 在一些 原则 问 缺 使 自私 的 样一 部分贫 困生 , 们往往 因 自己家境贫 困、 他 经济拮 据 题 上 袒 护 孩 子 , 乏 严 格 要 求 , 孩 子 形 成 孤 傲 、 认 女 而 自卑 、 痛苦 ; 自己缺乏信心 , 对 对人 生持怀疑态度 , 总 不 良品格 。有 的家 长 重 男 轻女 , 为 男孩 是 自家 人 , 孩 对 关心 远 比女 孩 多 。还 觉得 自己低人一 等 , 常常 自惭 形秽 、 郁郁寡欢 。不少 贫 早 晚 是别 人 家 的人 , 男 孩 的投 资 、
困大 学 生 9 来 自农 村 , 也 有 少 部 分 来 自城 镇 的低 收 入 育漠 不关心 , % 0 听之任之 , 任其发展。 有的家长经常训斥、 责 家庭 。
骂、 殴打孩子 , 对孩 子缺 乏应有 的尊重 , 很少 与孩子进行
在众 多的贫 困大 学生 中,绝大 多数学 生的心态 是 感情 交流 ; 子遇 到 困难 得 不 到 帮助 , 到挫 折 得 不 到 鼓 孩 遇
一
同学 的案件被媒 体曝光后 , 世人 为之震惊 , 各种 各样 的 舆论更是铺天盖地而 来。舆 论最 终形成的共识是 , 经济 上 的贫 困导致 了马加 爵心情压抑 、 人格障碍 、 心理变态 ,
、
贫 困大 学 生心 理障碍 的成 因分 析
( ) 一 家庭 环 境 的 影 响 绝 大 多 数 贫 困大 学 生 来 自农村 的 贫 困家 庭 , 苦 的 艰
( ) 二 学校教 育教 学的影响
长期 以来 , 由于种种 原因 , 许多学校 的教 育工作还
5 7
后果不堪设想 。
‘ 国林业 教 育 )o6年 第 2 中 2o 期
维普资讯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还 存 在 一 定 的 弊 端 。 当前 , 然 社 会 各 界 都 在 大 力倡 导 素 解 惑 的 同 时 , 要 对 广 大 学 生进 行 思 想 品 德 及 行 为 心 理 虽
搞? 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该文从教育教 学的实际 出发 , 对贫 困大 学生心理障碍 的成 因进行 了分析 , 并提 出 解决贫 困大学生心理 问题 的对策 , 旨在提 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 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关麓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 ; 教育
云 南 大 学 学 生 马 加 爵 残 忍 杀 害 与 自己 同 窗 四年 的
占到 3% 特 困 生 的 比例 已达 到 1%.5 。 西 北 、 南 地 心理学方面 的书 ,2 的家长 没看过教育 学方面 的书 ” 0, 0- o 在 ,¥ 1 西 7% 。
树大 自然直”的道理 , 对孩子 的教 区, 一些高校的贫困生和特 困生所 占比例更高 。这些 贫 他们中有 的信奉所谓 “
者见仁 , 智者见智 。 笔者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 对贫 困 蒙 上 阴 影 。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 问题谈谈 自己的一些观 点。
另外, 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 家长是孩子的第 一任老
随着高等教育 的快速发展 , 近年来高校在校 生数 量 师 , 孩 子 的 成长 肩 负 着 重 大责 任 。据 调 查 , 对 目前 农 村 中 迅速增加 。 当然, 困大学生的绝对 数量 也在不断上升 。 小学生的父母 , 贫 很大部分教育程度不高 , 根本谈不上科学 中国青年报》 报道 , 9% “ 5 的家长没看过 目前 , 国 在 校 大 学 生 中 的贫 困生 人 数 将 近 3 0 , 例 地教育孩子 。据 《 全 0万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