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休闲产业供需市场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休闲产业供需市场研究
刘海洋1,梁久学2,杜雪松1,樊艳3
1.宁波大学体育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2.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3.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石家庄(050041)
E-mail:liuhaiyang20060913@
摘要: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体育休闲产业发展条件优势明显。
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休闲产业供需市场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体育休闲产业的优势因素,充分了解了人们的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识、目的、消费水平、消费项目的特点和满意度等,最后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体育休闲产业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体育休闲产业,优势分析,供需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调查研究长三角地区发展体育休闲产业的优势条件,掌握长三角地区体育休闲供需市场的现状,了解人们参与体育休闲的情况和人们对体育休闲消费的态度,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更好的发展体育休闲产业提供理论支持。
2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问卷以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四城市为重点,进行了实地和问卷调查。
共计发放问卷40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26份,问卷收回率为95.65%。
实地采访与休闲体育相关的企业120家,包括健身中心70家,休闲产品生产厂家30家,休闲产品的经销商20家。
2 专家访谈法:采访了从事体育休闲、体育社会学方面研究的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15位,休闲体育生产、经营部门的管理者40名。
3 文献资料法:通过CNKI检索,搜集关于体育休闲产业研究成果的论文50篇。
3 研究成果
3.1 休闲体育产业概念
发展休闲体育产业,首先要对休闲体育产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但是现阶段对体育休闲产业概念还没有一个清楚的概述,现阶段人们对休闲体育产业概念的认识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其他与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相关的产品(主要是器材、服装、场所),是否容纳在休闲体育产业的范畴之内。
我们通过概念分析研究并结合现实状况得出:体育休闲产业包括劳务和实物两大类[2]。
一方面,它是一种非实物性的劳务产品,如竞赛表演、健身健美的培训、户外体验及体育旅游等产品都是以无形的劳务形态出现的;另一方面,休闲体育产品还包括提供劳务中使用的设施、器材、场地、服装等。
3.2 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体育休闲产业的优势分析
3.2.1 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体育休闲产业的经济优势
休闲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长三角经济的发展在国内首屈一指,
2001年长三角GDP为16981.1亿元,占全国GDP为17.7%。
长三角所组成的面积与江苏和浙江省相当,但GDP是江苏的1.8倍、浙江的2.5倍,人均GDP也分别是江苏的1.7倍、浙江的1.5倍,从城市化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来看,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有10个位于长三角。
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该地区占了一半。
3.2.2 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体育休闲产业的地理环境、交通优势
长三角有水乡泽国之称,气候条件适宜。
水土资源优越,以平原为主。
长三角旅游资源丰富,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商业购物中心,南京是六朝古都,杭州、苏州自古与天堂媲美;长三角在交通方面有沿江港口群,有沪宁和沪杭铁路、长江、大运河和沿江水运航线等。
宁杭高速、苏上高速公路的全面兴建,以及围绕长三角15个中心城市道路的快速兴建,将使长三角高速公路形成内外两大环网,这些都在加速3小时都市圈的形成。
这些都为长三角地区休闲体育产业的联动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2.3 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资源得天独厚
3.2.3.1 体育用品的生产全面而丰富
长三角的江苏、浙江与上海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大户。
教育体育用品制造业在上海17个行业中与交通运输及设备制造业并列第1;在江苏14个行业中排列第6位;在浙江15个行业中排在5位。
是运动服装、运动鞋、运动包、球类制造、羽毛球、球拍、滑板、野外生存等设备的生产加工集中地[3]。
3.2.3.2 长三角地区有良好的竞赛表演市场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具有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经验和承办国际赛事的实力。
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竞赛资源,开发更大的体育竞赛市场。
浙江杭州、江苏苏州、无锡、南京等具有从事大型体育赛事的标准现代化场馆,加上当地所具有的旅游资源的优势,可以联手宣传与承接大型体育赛事,开发更大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
3.2.3.3 长三角地区体育场馆和体育休闲娱乐设施资源丰富
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场馆设施和体育休闲娱乐设施资源丰富。
比如,上海在群众体育硬件方面有东方绿洲、八万人极限运动中心、奥索卡攀岩馆、西郊体育中心、银七星室内滑雪场、虹口足球场、室内冰场等丰富的体育健身娱乐设施。
江苏以环太湖体育圈为切入点,促进体育与旅游的紧密结合,是长三角体育资源整合的有力着眼点。
宁波充分利用体育资源的优势,以体促游成绩显著,这与他们建成的溪口银凤度假村沙滩排球基地、东钱湖启新高尔夫球场、象山松兰山全国帆板训练基地、宁波水上训练基地和宁波市体育中心等物质资源紧密相关,这些资源都是长三角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有利条件。
3.3 长三角地区体育休闲产业供给市场现状分析
3.3.1 实物用品市场供给现状
3.3.1.1 产品资源丰富,供给量充分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的集群带之一,其中江苏、浙江、上海都是体育用品生产的大省,浙江的慈溪、宁海、富阳、台州、奉化,江苏的江都、常州、南京等地是我国运动休闲服装、运动鞋、体育健身器材的重要生产和集散之地,而上海主要以生产球类闻
名。
从销售额来看,这三个地区的体育用品的销售额分别排在全国的前三位[3]。
3.3.1.2 产品的结构种类齐全
从生产的产品的结构来看,目前这三个地区的体育休闲用品的生产企业已经能够生产包括运动服装(含鞋、帽、手套、护具等)、球类器材设备、运动器械及器材、健身器材、娱乐场地设施、户外运动(含旅游、休闲装备)、渔具系列、运动装备、运动保健品等共12大类产品。
从大类上看,基本无缺项,只是在个别的高端的产品的生产上还有缺项,如户外运动中的航海、航空器材以及健身器械中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大型商用器械和专用器材等。
3.3.1.3 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高
目前生产的休闲体育用品的标准化程度还很低,很少能够达到国家标准产品规定的质量范围,并且产品的环保标准、定价标准方面与国际品质差距更大。
3.3.2 健身娱乐市场的供给现状
3.3.2.1 休闲健身场所的数量较多,经营的范围比较齐全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人们从事健身休闲的愿望迫切,所以体育休闲健身的场所数量也是比较多,健身娱乐经营单位的经营业务以综合为主,绝大多数的经营单位是以一项为主,兼营其他项目。
经营单位经营范围所涉及的经营项目涉及水域、路域和空域,具体的项目包括:台球、保龄球、网球、乒乓球、游泳、羽毛球、高尔夫球、攀岩、摩托艇、滑翔伞、热气球漂流、蹦极等。
3.3.2.2 经营质量有待提高,项目应该尽快与国际接轨
从健身娱乐市场的质量来看,目前长江三角洲这一市场整体上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
这一判断主要有三个方面依据:第一体育健身娱乐企业的规模小、质量低;第二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较低;第三市场的管理水平不规范[5]。
长三角地区健身娱乐经营项目主要分为三类:一高档的健身娱乐项目,如高尔夫、冰雪项目、赛车等;二新兴的极限运动和时尚运动,如轮滑、漂流、滑沙、攀岩、卡丁车等;三大中普及型健身娱乐项目,如武术、保龄球、台球、棋牌、乒乓球等。
尽管,体育休闲健身娱乐项目在经营内容上日益与国际同步,但是,从三类项目的实际市场运作看,休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还处在低端服务产品为主体的阶段,即尽管市场上已经存在高档健身娱乐项目和新兴的极限与时尚运动项目,但这两类的市场规模还很小。
3.3.3 竞赛表演市场的供给现状
目前,以足球、篮球、排球和乒乓球四大职业联赛为竞赛表演市场的主体[3]。
除了这四大联赛外,近几年来长三角不断引进国际上有影响的赛事,如F1赛上海站、NBA季前赛、上海网球大师赛等这些赛事,无疑为城市的居民提供了更为丰富、质量更高的竞赛观赏产品。
人们观赏竞赛的热情越来越高,初步形成了稳定的竞赛观赏市场。
在调查中显示,上海、杭州、宁波、苏州居民对提供的竞赛的数量和质量的满意程度分别为60%、57%、55%和51%。
除上海之外,长江三角洲别的地区竞赛产品的提供不尽如人意,消费者需要更多的高水平的竞赛来满足需求。
3.3.4 体育旅游资源供给现状
长江三角洲是开发体育旅游较早的地区,而且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规模逐步扩大,持续性
好,已经形成了较有影响的国际知名品牌。
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上海的大都市旅游令人神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闻名中外。
长江三角洲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积淀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实为江南锦绣之地。
区域内现已有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50个,几乎占据了全国AAAA级旅游区(点)的半壁江山[5]。
3.4 长三角地区体育休闲产业需求市场现状分析
3.4.1 体育休闲消费意识强烈,消费的目的多样化
通过问卷调查,在对于体育休闲消费的必要性的统计中,认为很有必要性的占统计总数的35.1%;认为有必要的占38.9%;认为无所谓的占15%。
也有一部愿意选择别的休闲方式。
这说明,绝大多数人的体育休闲意识还是很强烈的。
关于体育休闲的目的,认为是强身健体的占40%;认为娱乐身心的占35.1%;认为是社会交际的占10%;为了提高技能的占4.2%;认为体现身份的占3.2%;发展兴趣的占4.3%。
这些数据显示:在生活压力逐渐增大的今天进行健身和休闲活动已经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同时以社会交际为目的的休闲体育所占的比重日益的增大[2]。
“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已经逐渐地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在调查中当问及“您是否赞同,年轻时用身体换钱,年老使用钱换身体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时,有60%以上的人选择不赞同。
他们认为虽然赚钱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重要,身心健康不愁事业没有发展。
这说明人们的健康和休闲意识已经基本形成。
3.4.2 体育休闲消费水平不高
调查中在回答是否会每月固定参与体育休闲消费这一问题上,回答“会”的占30.6%;“不会”的占25.8%;“不一定”的占43.6%。
对每个月固定进行体育休闲消费的人群进行统计,消费水平见下表1
表1 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休闲消费一览表
消费金额所占的比例
500元以上6%
300—500元29.3%
100—300元39.7%
100元以下25%
在调查统计中,成为固定的体育休闲俱乐部会员的占26.1%。
而没有参加此类俱乐部的占72.1%。
对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受访对象中,其中有收费和不收费两种性质,非别占79%和21%,而且在体育俱乐部的消费价位中,20元以下/小时的占参加俱乐部人数的43.1%;20元—50元/小时的占34.1%;50元—100元/小时的占19.2%;有3.7%的人回答愿意参加消费价位更高的俱乐部。
由此可见,中低价位的价格是现在市场的消费主体,价格是人们参加休闲体育健身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3.4.3 体育休闲项目需求层次化
在问卷调查中,选择网球俱乐部、保龄球俱乐部以及健身、游泳中心的人较多,分别占调查总数的26.5%,22.4%及31.9%。
参加高尔夫俱乐部的人数相对较少,只占参加俱乐部样本的5.2%。
在回答“最乐意参与的休闲项目”上,选择游泳、网球、射击、划船、钓鱼和骑马的人数比较多。
许多的极限运动,如:蹦极、攀岩、登山、野营、轮滑、滑水、漂流等项目是青少年
最热衷的项目;许多民间的体育休闲项目如:舞龙、舞狮、龙舟、空竹、秋千、毽子和花绳是中老年最喜爱的项目。
对于高尔夫、汽车越野、跳伞、攀岩等这一类消费较高的休闲项目,虽然有很多的人会由于经济的因素消费不起,但是这恰恰成为一部分富裕起来的群体最有兴趣涉足的领域[4]。
3.4.4 体育休闲消费的时间和频率
在调查中发现,人们参与体育休闲的时间和频率是两个并不稳定的因素。
体育休闲参与者表现出随意性比较强,受心情、气候、余暇时间的影响较大,每人每周参与的次数和时间均有所不同。
每周固定几天参与的仅占33.3%,多数人的锻炼休闲的时间是随意不定期的。
从维持的时间上看,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下和1—2小时的人占绝大数,比例分别为38.9%和49.8%。
但是随着人们工作效率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每周愿意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3.4.5 体育休闲消费的满意度
在对体育休闲服务的满意度的调查中,回答很满意的占8.6%;回答满意的占27.6%;回答基本满意的占35%;回答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26.5%和2.3%。
可见,大部分的体育休闲消费者对目前的消费服务还是基本满意的。
4 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对长江三角洲体育休闲产业的供给与需求的分析,现对发展该地区体育休闲产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4.1 采用不同的经营策略和手段,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要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面向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消费群体,创新多元化的经营项目。
调查显示,18—28岁是体育休闲消费的主力军,但体育休闲经营单位收费过高成为制约他们消费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价格定位上,应考虑到这些拥有更多闲暇时间的潜在消费群体。
另外,还可采取多元化经营手段,降低服务成本,选择不同时段进行优惠服务,这将会得到相当大收益。
而对于28岁以上的群体,他们并不缺乏体育休闲的消费热情,制约他们体育休闲活动的最大障碍是时间。
因此,在经营策略方面,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建立部分体育休闲俱乐部,以会员预先尝试、预约服务以及会员卡的方便时限方式,尽可能地让那些平时忙于工作的消费者享受体育休闲的乐趣。
4.2 开发多元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大众多元化的需求,培养休闲体育的忠实客户群
企业应打破单一经营,将体育休闲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整合起来,将不同体育服务的供给整合起来,给客户提供一揽子的多元选择。
多元意味着性质类同,甚至差异显著的服务项目都可以同时纳入企业的经营范围,这就为客户从事不同体育活动创造了便利。
而一揽子的经营,使客户的体育产品的消费和体育服务的消费得以无缝联接,缩减消费链之间的成本。
当客户多方面的消费需求能够“一站式”地得到满足时,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必然提高。
4.3 要加强体育休闲文化建设
体育休闲是文明、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发展体育休闲关系到传统生活观念的改变和现代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人们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体育休闲消费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书刊、文学、摄影、音乐等多种方式进
行深人浅出的引导性宣传,使广大群众在闲暇时间里能积极参加体育休闲活动。
要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一种全面健身、文明休闲文化的环境,使人们的体育休闲过程成为不断学习和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1]。
4.4 顺应大众原有的体育活动兴趣,提供具有地域特色和传统特色的体育休闲服务
无视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无视大众一贯的体育休闲方式,是对潜在市场资源的浪费,聪明的企业会抓住机遇,开发客户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提供有效供给,激活有效需求,培育有前途的市场。
当前,传统的方式不为企业关注。
诸如花毽、太极等这些项目在民间非常活跃,建议被纳入体育休闲市场。
4.5 加强休闲体育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
要把人才问题作为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首要工作,要打破部门界限,多渠道全方位发现和培养懂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本着对体育消费者负责的精神和提高经营场所服务质量的宗旨,要加强对指导人员进行教育学、训练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营养学、休闲学以及经营管理学的培训。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休闲体育产业的工作者[3]。
4.6 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尽快的建立和健全体育休闲产业市场的法规、法律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服务将会进人市场流通领域而转化为商品,其运作和经营都依照商品流通规律来进行,并形成以体育服务产品的买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市场,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因此,我们必须扭转把体育事业作为纯消费性活动的思想观念,以市场经济的理论和方法实施体育经济的改革,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以国家调控、依托社会、面向市场为指导方针,形成政府职能由“办产业”向“管产业”转变[3]。
因此,在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体育休闲产业中来,丰富扩大体育休闲的资本市场,积极引导大众的休闲观念,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休闲活动中来,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休闲产业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 吴怡、钱斌华.论体育休闲市场客户群的培育[J].体育科研.2006.2
[2] 郭鲁芳.中国休闲消费结构:实证分析与优化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2006.9
[3] 鲍明晓.我国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J].体育科研.2005.6
[4] 王根尾、高峰等.城市居民体育休闲消费状况如何――来自苏州的报告[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
[5] 王乔君、李建设等.浙江省健身娱乐业供给市场与需求市场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
The research of sports leisure industry’s provide and need
market in yangtse delta area
Liu haiyang1,Liang jiuxue2,Du xuesong1,Fan yan3
1.Ningbo University,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Ningbo,Zhejiang (315211)
2.Ningbo City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y College,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Ningbo,
Zhejiang(315100)
3.Hebei Institut of Physical Education,Shijiazhuang(050041)
Abstract
Economy in the yangtse delta area developed highly, superior to other places in developing the sports leisure industry. Base on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 expertise’s investigation and the current studying materials, we try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of sports leisure industry’s provide and need’s relationship in the yangtze delta area.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iority, the awareness ,purpose, consuming level and so on,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sports leis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words:Yangtse Delta Area,sports leisure industry,superiority analysis,provide--need research
作者简介:
刘海洋(1982-),男,满族,河北承德人,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休闲体育;
杜雪松(1981-),男,汉族,河北衡水人,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