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 优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耻、矣、岂”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恒、窥、皆、缺”等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4.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引导学生用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教学重点】
1.会认“耻、矣、岂”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恒、窥、皆、缺”等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引导学生用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说话。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来进一步了解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2.助读资料:
(1)《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文言文是古代用来写文章的一种文体,将日常说话的意思用简短的文字表现出来,意思比较丰富。
现代文是将日常我们说的话直接记录下来,直白干净,意思明确简单。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耻”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重点)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讲了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耻:“耳”要窄、第二个竖要长、与下提交叉,“止”右竖要长、中间有一短横。
诲:“母”竖折与横折钩起笔相接、收笔时交叉,一横居中。
四、品读释疑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地汲取营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示例:数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一道思考题,因为这道题比较复杂,而且有些步骤又比较难懂,所以老师讲了两遍,讲完以后老师问我们懂了没有,有很多同学都点头表示明白。
可我还是有几步不明白,可我看见那么多的同学都懂,便想蒙混
过去。
当时我忽然想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于是又问了老师,老师又认认真真得给我讲了一遍,这下我弄明了这道题的全过程。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读解: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
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积累:
《论语》中还有有关读书学习的句子还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五、课堂小结
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向别人请教,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遇到不懂的问题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今后的读书和学习中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看图片:古人谈读书
2.走近作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的理
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世尊称为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主要作品:《春日》《观书有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矣、岂”2个生字,会写“谓、诵、岂”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5.理解词语。
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谓:“田”要扁、第一笔竖与第二笔横折的折都稍向里收,“月”稍窄、首笔是竖。
诵:“甬”横撇要小、末端有一点,“”稍宽、里边是两横。
岂:“山”要扁宽,“己”扁框稍小,竖弯钩的竖要短、弯要长一些。
四、品读释疑
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
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课后第2题)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
2.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
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
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3.小资料
鲁迅的读书五到: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
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
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古人谈读书的方法,让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看图片:古人谈读书
2.走近作者
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号伯涵,谥文正。
中国近代政治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写“恒、窥、皆、缺”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重点)
4.引导学生用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记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恒:左窄右宽,“忄”的中竖要长,右边上横稍短、“日”要扁、下横最长。
窥:三部分要写紧凑,“穴”要扁,“夫”两横稍向上拉、捺变为一小点。
皆:“比”要扁宽、右边要比左边高些,“白”稍窄小、首笔是一短撇不能丢。
缺:“夬”横折要小、下横要长、左边不封闭。
四、品读释疑
1.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课后第2题)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所得就自满自足,像观海的河伯,像观天的井蛙,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的人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曾国藩提出的读书的“三有”你是怎么理解的?
曾国藩提出的读书“三有”: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了志向就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要想有所成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3.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课后第3题)
朱熹的“三到”读书法对我有启发。
我有时候读书心不在焉,眼睛到处乱看,也没有出声诵读的习惯,结果读书效率很差,读完收获很小。
今后,我要学习朱熹的读书方法,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使自己的阅读效率逐渐提高,学习成绩不断进步,并将这个读书方法宣传给别人,让大家都有个良好的读书习惯。
4.阅读方法解密:借助注释读懂古文
方法:读懂古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借助课文中的注释。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结合自己平时掌握的文言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来理解。
自己尝试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力
量来进行理解。
运用:比如文中的节选的《论语》中的三句话,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就能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还能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把握课文内容的要点,从中明白读书的方法。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古人谈读书的方法和益处,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3.写作方法
(1)借助注释是理解古文最快捷的方法之一,由于学生能力有限,每一篇古诗词中都配有注释,对关键字词做出了解释和说明。
在学习古文时就要借助注释提供的信息来快速把握内容,有助于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2)举例:比如读古文《学奕》中的句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就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弈秋:弈:下棋。
(围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
就能理解原文的意思: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3)练一练:读古文《截竿入城》借助注释来理解内容。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4.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与读书有关的名句,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其中的读书方法,用以指导自己以后的阅读。
5.主题延伸
今天学习了一些古人读书的方法,你一定有很大的收获。
说说你今后在学习中怎么运用学到的方法来读书呢?
示例: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明确学习目标,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六、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冬夜读书示子聿》
七、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