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啊,看看哥大本科的“核心课程”有多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距啊,看看哥大本科的“核心课程”有多牛!转自:博客“放飞”
哲学园鸣谢
美国大学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或“全才”(Whole Person),使之具有人文与科
学知识的修养。

只有具备这种修养的人才是“受过教育的人”(Educated Person)或“知识分
子”(Intellectual)。

至于理工专科则是一种技能,受过教育的人通过适当训练完全可以掌握。

正是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美国正规大学的本科教育头两年学生基本不学专业,而是花很多
时间涉猎百科、纵横文理,为日后进入专业学习打下广博的基础。

像哈佛、普林斯顿、哥伦比
亚等美国一流高校吸引最优秀的应届高中生报考的“招牌”之一就是它们的所谓“核心课程”。

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手册(Catalog)中关于“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的相关内容是这样描
述的:
核心课程是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石。

作为哥伦比亚大学才智开发的关键,核心课程
的目标是为哥大全体本科生,无论其将来的专业或方向如何,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使之谙熟
文学、哲学、历史、音乐、艺术和科学上的重要思想与成就。

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从下列九个方面选满规定的学分:
文学
世界文学概论,要求学生从荷马、西塞罗等古希腊、罗马文学家一直念到艾略特、伍尔芙等当
代文学作品。

现代文明
介绍西方政治、伦理、宗教、社会思想等方面历史沿革与现实问题。

艺术
介绍西方艺术史。

音乐
西方音乐鉴赏及音乐史。

外语
学生起码掌握一门外语。

逻辑与修辞
要求学生学会在批判性、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同时,以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进行口头及书面的表述。

世界主要文化
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主要文化与文明的历史沿革与现实问题。

体育
除了完成各种课内要求的体育项目外,每一个哥大学生都必须通过游泳测验,否则不能毕业。

科学
学生起码要选三门数、理、化、生物等科学课程。

哥伦比亚学院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生学院。

哥伦比亚学院要求每一个本科生在大学前两年修
完一系列基础课程。

即所谓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

核心课程的设计旨在为哥大本科
学生提供一种共同的学术体验,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帮助他们扩展知识结构。

核心
课程是哥伦比亚学院本科教育的核心部分。

核心课程从1 9 1 9年开始形成,当时只包括一门必修课程。

后来逐渐扩大到文学、艺术、音
乐、逻辑与修辞、现代文明,并涉及外语、科学、体育和主要人类文化等方面的必修课程。


些课程的内容跨越漫长的历史时期、地域和文化空间以及学科或系科的界线,意在培养学生跨
学科的思维能力,并为他们打下广博的人文与科学方面的知识基础,为了完成核心课程的要
求,学生必须先修四门基本课——文学人文、现代文明、艺术人文和音乐人文,然后完成世界主要文化、科学、外语、作文和体育等课程。

历史沿革
哥伦比亚学院的核心课程以1 9 1 9年开设的“现代文明”为滥觞,并在1 93 7年发展成为“文学人文”。

至1947年,“艺术人文”、“音乐人文”和“亚洲人文”被正式列入核心课程。

其余的核心课程都是在以后逐渐加入的。

虽然今天最为人称道的是这些课程的内容,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核心课程都采取小班讨论课的形式。

每一门课都限制在22个学生以下,从而保证了哥伦比亚的本科教育从一开始就鼓励学生学术上的积极参与。

在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个好问题于提供一个好答案同样重要,而小班的形式使学生得以和教授从开始就有机会建立和发展学术上的良好关系。

核心课程重在磨练技能,培养习惯:
教学生如何观察、分析、辩论、进行富有想象力的比较以及对思想及其差异的尊重等,为学生今后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更好的生活作准备。

课程
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以下科目:
现代文明(C1101-C1102):现代文明入门
英语(C1007):逻辑与修辞
人文(C1001-C1002):西方文学与哲学名著选读
人文(C1121):西方艺术名作鉴赏
人文(C1123):西方音乐杰作鉴赏
此外,学生在外语、体育、科学和非西方文化等方面必须完成规定的课程。

艺术人文
人文课程(C1121):西方艺术名作鉴赏。

从1947年至今,“艺术人文”一直是所有学生通过核心课程并取得哥伦比亚学院学位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教学生如何欣赏、思考,并批判性地研讨视觉艺术。

该课程不作艺术史的概述,而是对一些丰碑式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该课程重视建筑、雕塑、绘画及其他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将作品放在其形成的历史框架中加以理解。

具体内容包括帕特农神庙、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柏尼尼、伦勃朗、戈雅、莫奈、毕加索、坡洛克等等。

除课堂讨论之外,艺术人文的教授还充分利用纽约丰富的艺术资源,带学生参观各种博物馆、建筑物和纪念碑,
音乐人文
人文课程(C1123):西方音乐杰作鉴赏。

从1947年开始,音乐人文作为核心课程的一个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对西方音乐各种形式的基本理解,唤醒并激发学生对西方音乐的欣赏,帮助他们学会对各种音乐的表现方法作出知性的反应,并鼓励他们参与从古到今作曲家和音乐思想家针对音乐特性与目的所进行的辩论。

学生通过上课和听音乐会,进入对音乐的批判性鉴赏这一过程,而纽约为丰富的音乐生活则是本课程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虽然音乐人文不是对西方音乐的历史回顾,但教学遵循音乐发展的历史沿革,名作鉴赏包括蒙特威尔第、巴赫、亨德尔、莫扎特、海顿,贝多芬、威尔第、瓦格纳、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等名家的代表。

外语
哥伦比亚学院认为,学生要成为未来社会既有良知又有知识的公民,必须掌握外语。

懂得一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学是理解这个国家与人民的基本条件。

因此,外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在子:(l)培养学生对世界文化及其人民的敏感并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加深对自身的理解;(2)介绍不同语言在结构、语法和句式上的差别并发现语言和文化意义之间的联系;(3)帮助学生提高批判、分析和写作的能力。

学生可以任选以下语种以完成核心课程的要求:
阿卡得语、阿拉伯语、阿拉姆语、亚美尼亚语、孟加拉语、汉语(包括粤语方言)、捷克语、荷兰语、芬兰语、法语、德语、古代及现代希腊语、豪撒语、希伯来语、印度-乌尔都语、匈牙
利语、意大利语、日语、朝鲜语、拉丁语、立陶宛语、波斯语、波兰语、葡萄牙语、旁遮普语、罗马尼亚语、俄语、梵语、塞族-克罗地亚语、西班牙语、斯瓦希里语、瑞典语、塔加拉族语、坦米尔语、藏语、现代土耳其语、乌克兰语、乌罗夫语、意第绪语、祖鲁语。

体育必修课
体育是取得哥伦比亚学位的必修课程。

所有学生都必须通过游泳测验或修一学期游泳课。

学生选修体育课,.每学期不得超越一门,学期中不得随意缺课。

科学必修课
哥伦比亚学院核心课程中科学课程的设置,其目的与其他部分一样,均早在1 91 9年就得到明确阐述:帮助学生理解并有效地参与现代文明的发展。

具体来说,科学课程为学生提供机会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索什么样的问题,他们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求证其假设,如何评估实验结果,以及关于自然世界的运动他们至今已经积累了什么样的知识。

为满足核心课程的要求,学生必须选满三门科学课程并积累9学分。

其中两门必须是一个系或一个跨学科单位所开设的系列课程,第三门必须是另一个不同系科的课程。

假如一个学生完成的系列课程是数学,那么他的第三门课程就不能选计算机科学系或统计方面的课程。

虽然数学、统计和计算机科学不能算是自然科学,但科学教育委员会还是从这些系科里选择了一些课程包括在科学必修课内,因为他们认为定量分析对于理解任何科学上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文化必修课
核心课程中的主要文化必修课探讨亚非拉地区具有全球性或历史性影响的文化与文明。

没前任何核心课程假定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间有什么永恒不变的疆界,也不认为这样粗略简单的区别对理解这个世界有任何帮助。

核心课程亦不认同一种文明是“我们”的,其余都是“别人”的。


管“我们”是谁,认定古希腊是“我们”就是一个错误,正如认定中国是“他们”或对我们无足轻重是个错误一样。

核心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在帮助学生认识各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区别的同时,更注重展示各文化间的相互联系、交互影响和平行发展。

当然核心课程也承认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与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行发展,形成独立的传统和历史。

由此形成的思想、言论和作品纷繁复杂,互不相同,对人类行为方式的影响至今不衰。

基于这样的认识,主要文化必修课程的目的就在于鼓励学生学习并思考文明与传统的多样性及其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哥大本科学院一年招生1000人左右,总的是四五千人的规模。

每个新生都上系列的核心课程,一门是《文学人文学》,读西方文学经典,上一学年两学期,每个班不超过20人,1000人分50个班,由终身教职序列的教授开课,配备博士生助教。

课程必读书有《伊利亚特》、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作品、《圣经》等等,下学期《傲慢与偏见》、《忏悔录》等。

从课程表上看,《伊利亚特》读一周,《奥德赛》读两周。

每学期是10到11本西方文学中的无可争议的经典,学生几乎是要废寝忘食才能完成教授的课堂讨论,通常20人一班还会分成两个小组,教授加助教的课共三次。

我儿子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我看到他每一页书本上都写满注释、问题。

很多学生考哥大,就是冲着这个核心课程而去。

新生培训课上,从白发苍苍的校友到刚刚入学的少男少女,手里都拿着一本《伊利亚特》,像暗号,更像身份证,这是文明传承延续性的标志,也是学校的认同感和骄傲所在。

第二门课也是必修,叫做《当代文明基础》。

几乎清一色的西方社会思想经典,但因为面临全球化压力,也有多元文化因素的加入,比如有《古兰经》。

下学期有卢梭的《论不平等的起源》、《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康德、洛克、达尔文、尼采的全本原著,也包括几篇点缀性质的黑人和女性问题的重要文献。

哥大核心课程是在争议当中发展到现在的,差点办不下去,二十年前一位校友捐了一两亿美元才维持至今。

这在美国也不是特例。

但只要它存在一天,这种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教育传统就仍然在发挥影响。

为“当代文明基础”课程辩护的立场可以总结为:今天的世界再多元,它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仍是西方人奠定的。

而这个基础的基础则由西方文明的经典编码。

这些经典由西方人写出来只是一个历史上的偶然事件,但是今天所有人不得不读这些经典,则绝不是偶然的。

这句话很傲慢,中国人可以不认同,但不能不思考。

在全球化时代,在这个'比较的时代’,谁没有自己的经典,谁就没有文明意义上的归属和家园。

没有家的人谈不上出门远行。

而世界上最远的路,是回家的路。


中国通识教育的核心教材
打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画卷
探寻藏在传世名画里的生活密码
聪明豆·艺术馆:给孩子的名画启蒙
(衣食住行玩,共5册)
适读年龄:6-12岁
长按二维码购买
《给孩子的名画启蒙:
中国画里的衣食住行玩》
这套书籍通过日常生活的方式
去让孩子探寻生活密码!
在跨越千年的经典中检验人生
——哥大核心课程之文学课
来源: 东方早报
如涉版权请加编辑微信iwish89联系
哲学园鸣谢
作者:小葱拌豆腐
走进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一眼就能看见刻在图书馆大楼上一排响当当的名字:荷马、希罗多德、索福克勒斯、柏拉图、但丁、歌德……如果告诉你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哥大大一学生的必读书目,你可能不敢相信:把《荷马史诗》《神曲》《浮士德》这些西方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作摆在一群十八九岁的小青年眼前,且不论他们是否消化得了,能否有耐心看下去,恐怕也是个问题吧?
美国教育家、哥大文学教授约翰·厄斯金在1920年为哥大设计最早的通识课程时,似乎没有这么想。

虽然欧美的高等教育素来有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尤其是古希腊经典的传统,但厄斯金提出让学生直接阅读译成英文的作品、不参考任何背景资料,然后在教授引导下作小班讨论,在当时还是饱受争议的新颖做法。

所以,这门没有正式命名的高级课程只对最优秀的学生开放——要申请加入,不仅要在其他课上成绩优异,还得拿到教授的推荐信,参加入门考试……但是想到能在当时颇负盛名的哲学家莫蒂默·阿德勒、诗人马克·范多伦等大师麾下学习经典文学,前来报名的哥大学生还是络绎不绝。

有人戏谑地将这门课称为“了不起的书”课程,而教授们却说,他们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欣赏这些名作。

1937年,这门课被正式命名为“文学人文(Literature Humanities)”,尔后又改为“西方文学名作”,与“西方音乐名作”、“西方艺术名作”、“当代文明”等课程正式进入所有哥大学生的课表。

“文学人文”书单
作为哥大核心课程中大一的必修课,“文学人文”多年来地位崇高。

眼看着其他核心课程的大纲走马灯似的改了又改,“文学人文”里的书目却如同湍流险滩上难以撼动的磐石。

1907年建成的汉密尔顿教学楼里,如今陈列着一张六十七年前的“文学人文”书单。

修长的打字机体写下的《伊利亚特》《俄狄浦斯王》《会饮篇》《君主论》等名著,至今仍在同一栋历史悠久的教学楼里接受教授和学生们的讨论。

虽然荷马、柏拉图、马基雅维利们基本不会面临被赶出课表的风险,但随着时代的更迭,这些被学生戏谑地统称为“死人、白人、男人(dead,white,males)”的作者们,终于迎来了新的伙伴。

1983年,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学院首度招收女生(此前,女生只能申请哥大附属的巴纳德女子学院)。

两年后,简·奥斯汀终于成功加入“文学人文”的大家庭,《傲慢与偏见》成为第一部学生必读的女作家作品。

1990年,以意识流文学著称的20世纪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也携《到灯塔去》进入这份书单。

用我们文学课教授的话说,第二学期的书单以一个V(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开始,又以两千年后的另一个V(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结束,完成了一个美丽的轮回。

收到哥大录取通知两个月之后,在上海参加哥大举办的暑期咨询会,本以为就是一个提提问、聊聊天的轻松场合,却不想领到了一本沉甸甸的英文版《伊利亚特》。

翻开封面,扉页上写
着“献给2016届新生”,下面是哥大校友联合会的标志。

后来我才明白,原来由校友会给每一届的新生赠送《伊利亚特》、叮嘱他们在暑假里读完这本文学课指定书目,已经成为了哥大的光荣传统。

然而在我们这些对核心课程心存敬畏的新生看来,这简直有点下马威的意思。

即使暑假里啃下了这部五百多页的史诗,把希腊众神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画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担心自己没有为开学后和美国同学一起小班讨论做好准备——你要是抓一个美国学生扔到中国大学里,叫他和大家讨论《论语》,即使他对中文熟稔于心,大概也得心中惴惴吧。

亲切的小班讨论
大作业测试阅读的深度
“文学人文”课程开设之初设置了这么高的门槛,一大原因在于教授担心学生跟不上几乎每周一部名著全本的阅读节奏。

“文学人文”课一周开设两次讨论,要求学生在这期间半个礼拜读完阿里斯托芬的剧本,一个礼拜读完《浮士德》,一个半礼拜读完《奥德赛》……学生如果真要完成要求,每天至少得抽一两个小时埋在故纸堆中。

这种进度在学习节奏紧张的哥大的确有点赶鸭子上架,但也是“文学人文”坚持维护的根基。

1962年,学校曾有一个委员会提出让学生阅读二手资料,即通过评论家的文章了解经典,结果在调查中遭到几乎全体师生的反对。

如今,尽管对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或《堂吉诃德》这样的大部头作品,教授可以节选部分篇章给学生阅读,但不论篇幅如何,读得是否仔细还要经受检验——教授会不定期在课上设置十分钟的小测验,问题细致如“《奥德赛》中,是谁把风袋给了奥德修斯?”“《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庄园叫什么名字?”等等。

若读得囫囵吞枣,绝对难以蒙混过关。

如果说小测验考的是阅读的精度,那么大作业测的就是阅读的深度了:短短一段时间吞下这么多世界名著,虽不至于把谁是堂·吉诃德谁是伊丽莎白搞混,可是名著与名著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和不同,你能否分析得头头是道?我们论文作业之一就是以“文本间的联系(Intertextual Connections)”为题,要求从书单上选两本不同时代的名著,从主题、题材、语言各方面着
手,“让两位作者进行对话”。

我把读过的书翻了个遍,最后决定对比奥维德《变形记》与但丁《地狱篇》中提到的“变形”:《变形记》中达芙妮、赫卡柏等神话人物的变形似乎很随机,奥维德的语言也轻松幽默,而在但丁具有宗教色彩的地狱中,变形带有明显的惩罚色彩。

我本欲大而化之,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诠释归结于作品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宗教思想。

但带着初稿与教授讨论,教授还是建议我把目光放在两部作品的异同本身,对作者隐含的目的不做过多推断为妙。

我想起中学语文课做阅读分析时,动不动就要从作者的一句描写分析其内涵——比如网上有个著名的例子说,语文老师考学生“为什么作者要说窗帘是蓝色的”,学生跑去问作家本人,结果作家说“那个窗帘就是蓝色的”——哥大文学课的分析方式虽不一定更加高妙,但对名著的解读算得上“以文为本”。

除了期末考试之外,每个小班的教授在作业和测验类型上都有很大的自主权。

我们的教授就曾突发奇想,让我们从《傲慢与偏见》挑一页扫描下来,对所有我们觉得有趣的用词做批注:可以只是自己的感想,也可以是网上查到的词源。

还有一次被教授称为“反期中考试”的期中考试,内容就是为期中考试出题,再自己做一份答案出来。

三次“漏题风波”
然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文学人文”的期末考试就是哥大的一件大事了。

考试由核心课程委员会统一出题,题型有号称杀手锏的“文章辨识(passage ID)”——就是从书单里某本书里挑一小段出来,让你回答出自哪本书、哪位作者;也有主题性的论文,自己挑两三本书的内容进行论述。

每到这时,整个年级上千人同时闭卷考试,纪律严肃得如同科举考试一般。

然而即便如此,哥大文学课的历史上还是出过三次“漏题风波”,第三次还偏偏让我赶上了。

那天下午刚考完试,我正和同学兴致勃勃地对答案,还暗自庆幸这次的“文章辨识”出得不难,突然收到了文学人文委员会发来的邮件,称他们刚发现有一个小班的教授在考试前把“文章辨识”的题目泄露给了自己的学生。

为保证公平,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这部分成绩都作废。

愤愤不平之余,我和同学们在网上看到了这场轩然大波的导火索:该教授班里有个同学在得到教授的“暗示”之后,不知是出于好心还是得瑟,在Facebook上一个公开的群里把老师提到的页码“分享”给了同学,结果反而导致了这场阴谋的挫败。

虽然涉事的教授百般辩解,最后好像也没受到什么惩罚(这让我们颇为不满),但整个学校上上下下对这件事的关注和热议,也足够说明“文学人文”在哥大的地位。

“文学人文”的官方网站上引用了一句柏拉图的名言:“未经检验的生活毫无价值。

”这可以视为整门课的思想根基:让如今的大学生阅读这些跨越千年的经典,不仅是要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更是要让我们拥有超越现实生活的精神支撑。

一群在曼哈顿生活的哥大校友正是以这种理念自发组织了一个读书会,每十个礼拜相聚一次,讨论《白鲸》、《纯真年代》等当代名著。

一位从事新闻行业的校友本·莱恩说:“作为成年人,你还能去哪儿呢?不外乎就是去派对、去饭店、去酒吧。

除了这里,我们在哪里还能进行有深度的对话呢?”
当然,“文学人文”的意义还有更轻松的一面:两个素不相识的哥大学生可以很快从“你最喜欢文学人文里的哪本书”开始找到共同语言,聊得热火朝天。

而作为哥大文化的一部分,“文学人文”的元素已经渗透校园各个角落:就连哥大医务处的两辆救护车,都根据《荷马史诗》里的英雄被命名为“阿喀琉斯”和“奥德修斯”!
(作者系哥伦比亚大学学生)
1907年建成的汉密尔顿教学楼里,仍陈列着一张六十七年前的“文学人文”书单。

修长的打字机体
写下的《伊利亚特》《俄狄浦斯王》《会饮篇》《君主论》等名著,至今仍接受教授和学生们的讨论。

“如果你和我一样相信,核心课程之于哥大,就如同哥大之于社会,那么你从哥大学到的一切将会大有用处。

它使我们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推动我们不断探索那些人类共同真理。

将来无论你身处何处,所做何事,都会将核心课程的精神投射到周围的世界。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布林格
中国通识教育的核心教材
打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画卷
探寻藏在传世名画里的生活密码
聪明豆·艺术馆:给孩子的名画启蒙
(衣食住行玩,共5册)
适读年龄:6-12岁
长按二维码购买
《给孩子的名画启蒙:
中国画里的衣食住行玩》
这套书籍通过日常生活的方式
去让孩子探寻生活密码!
走进哥大核心课程
转自:GCCcolumbia
如涉版权请加编辑微信iwish89联系
哲学园鸣谢
今年,哥大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迎来自己的100周年诞辰。

哥伦比亚学院于1919年开发了核心课程之后,受到了美国诸多名校的效仿。

核心课程的第一门课,“当代文
明”(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也在1919年后成为了许多大学开发历史课程的框架。

现今,美国拥有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前三所大学,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和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都在某些程度上有自己的核心课程。

今天,就让哥大GCC(Global China Connection)带你深入了解哥大引以为豪的核心课程。

我们挑选了核心课程中最具代表的三门课:
Literature Humanity,
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和 University Writing,
并邀请了数位哥大学生为大家谈谈上完核心课程的心得体会。

Literature Humanity
Literature Humanity(简称Lit Hum)旨在提高学生对近三千年来形成的西方思想文学和哲学发展主线的理解。

Lit Hum不仅仅是对经典名著的思索,还鼓励学生成为对经典文学带有批判性思维的读者。

为什么前几代人会如此重视这些作品?我们和作者在哪些方面有思想碰撞?这些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我们从阅读中获得了什么?这些问题只是Lit Hum能带给我们思考的冰山一角。

学生不应指望Lit Hum教他们这些书籍的内容。

相反,它要求学生加入小组,和同学一起提出问题和讨论答案。

Lit Hum希望学生能够回归这些经典书籍,发现它们的美,以及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