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北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交流与探讨,进一步了解作者对北平的爱与眷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思乡之情,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难点
1.作品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强烈的主观情感,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方法
1.诵读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诵读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由题目“想”字入手,先听专家诵读初步感受深情,再以逐段诵读为重点,采取听读、朗读、默读等多种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始终围绕“老舍为何如此的想念北平,北平到底给了老舍什么?”这一问题在诵读中领悟老舍对北平的“说不出”的深情。
②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京味”特色。
2.问题探讨
问题探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
在文本阅读中,借助精心准备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理解,从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
判意识,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将全文的内容解读浓缩在几个问题中,使学生的思考更有针对性,便于学生提纲挈领的掌握学习重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查字典,注意以下字音:
讨教(tǎo jiào)什(shí)刹(chà)海苇(wěi)叶
辜(gū)负菜圃(pǔ)廿(niàn)粘(nián)合粘(zhān)贴
湍(tuān)流揣(chuǎi)测揣(chuāi)在怀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二)教师导入: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这就是乡情。
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
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
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
二、作者简介
(一)检查预习“七嘴八舌说老舍”。
学生可根据预习作业中布置的问题,也可根据以前学过的老舍的作品交流体会。
(二)教师总结:(用多媒体展示)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
以描写北平生活为基调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他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家。
三、学生分段朗读,教师作出评价
(一)朗读指导:读老舍的文章,读出声来是必要的,最好用北京话读,而且是跟老舍差不多的北京话,那你就进入了一个音乐的世界。
那是美,是享受,是艺术。
老舍说:“好文章不仅让人愿意念,还要让人念了觉得口腔是舒服的。
”走进那音乐世界,从语音角度发现老舍的魅力。
日本著名教授中山时子,她是研究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前辈。
她聘中国人当讲师有三个条件:有学问、不会日语和会讲漂亮的北京话。
有了这样的条件就保证了他们的“听”老舍。
她五十年如一日,每周日必和他的学员一起感受老舍作品中独特的美,像一位京剧行家在品味青衣名角的咏叹调。
(二)听课文朗读,注意捕捉里边的京味特色。
(三)指定学生分段朗读,教师做出评价,如情感是否真挚、深沉、细腻等。
四、总体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标题的“想”为什么不能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
“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
”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归纳出本文的情感主线:对故土的依恋和相思。
五、默读课文,厘清结构
板书:1.我的北平(第①自然段)2.我爱北平(第②-③自然段)
3.故都北平(第④-⑦自然段)4.真想北平(第⑧自然段)
六、研读课文,回答问题
1.找出本文的文眼
提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呢?(学生讨论)
明确:“可是,我真爱北平”(板书:我真爱北平)
(学生可能会说“我真想北平呀”,但因“爱”而“想”。
)
问:作者怎样定义这个“爱”的?──“这个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爱”,即是“说不出”,作者用了怎样的类比来形容这种“爱”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老舍先生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因母亲的欢心而笑,因母亲身体不佳而落泪。
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笑、泪之中。
运用这一类比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爱显得那么不同寻常而又那么的深刻,从而“说也说不出”。
爱得说不出来,恰恰表明这种爱是爱到了极点。
七、交流探讨、重点突破
(一)在文中,羁旅青岛的老舍想起了故乡留给他的印记。
请①②③④组同学分别研究探讨第④⑤⑥自然段。
(其他组同学如有见解,也可发表。
)问题:每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北平(环境、布局、物产)的哪种特点?
1.第一、二组发言:……
师交流、点评:(参考)
①“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感到寂苦。
”
家是温馨的,巴黎作为家会感到寂寞、苦恼。
因为要么“太旷”,要么“太热闹”。
“太旷”──寂寞;“太热闹”──苦恼。
②“使我能摸着──……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
用平平淡淡的语言描绘了城墙、水潭,水中蝌蚪,苇叶上的蜻蜓,却营造出极浓的环境氛围──安适。
③“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动中有静。
”
这句是讲安适的北平中的热闹。
若普通人写,可能会写××地方、××地方热闹,但全城会处于闹和静的和谐之中。
但老舍写来,却以“太极拳”作比:太极拳,是套拳法,当然有动,但从其姿势、步法来看,又那么安闲、自在,实在是安静的紧,这一特征与北京“静”中的“闹”,确是非常相似。
这一比既简洁又显得味道无穷。
2.第三组发言:……
师交流、点评:(参考)“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使他们成为美景。
”
倘若把北平面积缩减一半,而建筑还那么多。
她还会那么美丽吗?故宫三大殿还会在开阔中显示出庄严气势吗?北平的布置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意,在该有美丽建筑的地方,就有;在该空的地方,就空;甚至在街上还能看到北山和西山。
3.第四组发言:……
师交流、点评:(参考)“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还不愧杀!”
儿化音中带有很浓的京味,议论中带着京味的俏皮、幽默,显现出对北平物产的钟爱,透射出了老舍对北平平民生活的眷恋,当然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总结思考:
通过比较,北平与巴黎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这种对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归纳:
巴黎:太热闹、太空旷、太挤了,布置不够协调。
北平:动中有静,布置合理,物产丰富、贴近自然。
通过对比,更能表达出作者对北平的偏爱。
(二)这最后一句“真想念北平呀!”还有一层更深的含意: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三)现在我们来体会一下老舍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
“还差上点劲”、“挤的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涵及其深刻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的举重若轻的语言功力。
作者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
”比如文章写到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有物有情,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
三、课后作业
北平是老舍的故乡,是他最熟悉、最亲切的地方。
如果让你写,你将怎样来描写自己的故乡呢?请以“故乡”为主题写一段话,要求写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