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课时强化练(四)(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强化练(四)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某某模拟)公元前4世纪,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
当弟子们安排他逃走时,他拒绝了,他认为在审判符合法律程序的情况下逃走,这是对法律的践踏,如果人人都学他,那么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这表明()
A.雅典法律制度不完善
B.雅典并未真正践行某某制度
C.司法审判缺乏公正性
D.苏格拉底视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解析:据材料“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说明苏格拉底强调城邦利益至高无上,故选D项;材料“审判符合法律程序”说明不是法律制度不完善,排除A项;据所学,雅典建立某某政治,排除 B项;材料“审判符合法律程序”说明审判是公正的,排除C 项。
答案:D
2.(2019·某某、某某二模)有学者认为,希腊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城邦不分大小强弱,在某某、法律、钱币、度量衡等方面有高度的主权独立。
希腊城邦的这些特点()
A.削弱了公民的个人独立性
B.有利于公民集体意识的形成
C.为雅典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D.促进各城邦某某政治的建立
解析:据材料“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城邦“具有高度的主权独立”可知希腊城邦强调集体利益,故选B项;材料强调城邦的集体利益,不在于削弱公民个人的独立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希腊所有城邦,排除C项;据所学,希腊城邦既有某某政治,也有其他政体,排除D项。
答案:B
3.(2019·某某二模)公元前462年厄菲阿尔忒进行改革,剥夺了雅典战神山贵族会议(长老议事会)否定公民大会决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
此次改革()
A.打击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B.扩大了某某政治的统治基础
C.取消了对公职人员的监察
D.确立了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
解析:“剥夺了雅典战神山贵族会议(长老议事会)否定公民大会决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可得出贵族被削弱了,故选A项。
答案:A
4.(2019·某某模拟模拟)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德性,真正的知识是对“是什么”的探讨。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他在把德性看作知识时,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
这表明,苏格拉底对“知识”的思考()
A.否定了人的内在本性
B.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
C.开始树立人的主体地位
D.为城邦某某制提供理论基础
解析:材料“他在把德性看作知识时,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表明苏格拉底对“知识”的思考体现了对知识和智慧,即理性的探求,故选B项;材料“他在把德性看作知识时,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人的内在德性,排除A项;智者学派开始树立人的主体地位,排除C项;人文主义为城邦某某制提供理论基础,排除D项。
答案:B
5.(2019·某某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二模)伯利克里曾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来的。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X,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
”“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某某,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某某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材料中这些话说明古代雅典()
A.制度自信B.法律确保人人平等
C.直接某某D.某某政体开始确立
解析:据材料“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X”“某某政体的优越性”可知这些话体现了古代雅典在某某制度方面的自信,故选A项;材料强调雅典某某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法律确保人人平等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能完整的体现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实行某某的方式,得不出直接某某,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是雅典某某政治达到顶峰,“开始”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答案:A
6.(2019·某某二模)公元前425年上演的《阿卡奈人》戏剧中写道,“我们定好了今天开公民大会,而这个会场却还是空空如也。
大家还在市场里蹭来蹭去,躲避那条涂着赭石粉的赶人索”。
公元前392年上演的《公民大会妇女》则提到,当妇女女扮男装参加公民大会达到开会的法定人数时,真正的雅典男性们抱怨自己来得太晚了,没有领到薪水。
材料反映出当时雅典()
A.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B.人文精神已深入人心
C.城邦凝聚力日渐削弱D.某某体制潜藏着危机
解析:据材料“定好了今天开公民大会,而这个会场却还是空空如也”说明公民参与公民大会的积极性不高,材料“真正的雅典男性们抱怨自己来得太晚了,没有领到薪水”说明大家为了薪水参政,二者都反映雅典某某政治存在危机,故选D项;妇女需要女扮男装,方可参与公民大会,因此可知妇女的社会地位依旧不高,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某某政治不是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城邦凝聚力的比较,因此无法说明削弱,排除C项。
答案:D
7.(2019·某某模拟)“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并且在第九表第二条:“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itia Cenuriata)的权力。
”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公正至上B.充分保护平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限制权力滥用
解析:材料强调百人团大会的集体判决的过程,但不一定能保证结果的公正,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百人团大会的集体判决的过程,没有体现出保护的对象,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百人团大会的集体判决的过程,没有体现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C项错误;材料“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集体判决,防止了个人独断专行,限制权力滥用,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9·某某模拟)古罗马法谚有云“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
比如,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
这表明,罗马法中的“和解”()
A.简化了司法程序
B.与诉讼具有同等强制性
C.彰显了契约精神
D.更能保障公民经济权益
解析:根据题干中“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可知案件发生后,如果协议和解,即双
方已经达成了契约关系,如果当事一方反悔之后,“债务人可以拒绝”,说明“和解”彰显了双方的契约精神,故选C项;题干强调的是“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并非司法程序问题,排除A项;题干没有述及“和解协议”的强制性,排除B项;题干中“和解协议”的前提是双方都认可这一决定,但是不能保证所有的“和解协议”都能成为已决案,排除D项。
答案:C
9.(2019·某某二模)下图为《民法大全》中所载的古罗马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论述。
其意在强调()
A.人的自然权利是平等的
B.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奴隶制度违背法的精神
D.法律具有至高权威性
解析:题干中提及“应当承认和维护裁判官发布的告示的法律效力……即便裁判官具有奴隶身份也不能构成法律效力的影响……皇帝也应当遵守法律”,可知罗马法强调遵从法律的权威,故选D项;罗马存在奴隶制,本身就违背了权利平等,且A项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罗马法下,在法律面前是公民人人平等,非奴隶与奴隶主平等,且题干强调的是法律的权威,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奴隶制与法的关系,排除C项。
答案:D
10.(2019·某某质检)古罗马的旅客服务设施包括船舶、客栈、车马店三种,公元前2世纪,裁判官颁布了关于船舶经营人、客栈主、车马店主的承保责任的告示。
它规定:经营船舶、客栈、车马店的人,要对发生在其经营场所的盗窃行为对旅客承担责任。
该规定() A.维护了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
B.可直接佐证罗马长途贩运业的发达
C.体现了维护私有财产的原则
D.表明罗马人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由材料“公元前2世纪,裁判官颁布了关于船舶经营人、客栈主、车马店主的承保责任的告示。
它规定:经营船舶、客栈、车马店的人,要对发生在其经营场所的盗窃行为对旅客承担责任”可知罗马法保护旅客的私有财产,故选C项;公元前2世纪是罗马某某国
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而非罗马长途贩运的发展,排除B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罗马法的精神,且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内容,排除D项。
答案:C
11.(2019·某某二模)某某国时期,罗马人将一些抽象理念人格化,比如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女神。
祭祀这类神祇的某某节日大多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
这反映了() A.君权神授的思想观念盛行
B.公民某某信仰呈现多元化
C.执政者重视政治理念宣传
D.罗马人尚武色彩非常浓厚
解析:材料中罗马人将一些政治的抽象理念人格化,如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女神,这就有助于政治理念在人民中的传播,在换届选举之时祭祀这类神祇,也有助于营造政治氛围,说明罗马某某国时期执政者特别重视政治理念的宣传,故选C项。
答案:C
12.(2019·枣庄模拟)罗马法从最初一种狭小和简陋的农村共同体的法律,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城邦国家的法律,后来又成为一种帝国的法律。
而这个帝国统治着几乎为当时的人们所知道的整个文明世界。
材料说明罗马法()
A.扩大了罗马的统治疆域B.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促进了欧洲文明的转型
解析:根据材料“而这个帝国统治着几乎为当时的人们所知道的整个文明世界”可知在罗马帝国建立过程中,罗马法逐步发展,保持着罗马帝国的稳定,故选B项;罗马的统治疆域扩大是罗马法完善的原因之一,排除A项;商品经济发展是罗马法完善的原因之一,排除C 项;根据材料“而这个帝国统治着几乎为当时的人们所知道的整个文明世界”可知在罗马帝国建立过程中,罗马法逐步发展,保持着罗马帝国的稳定,而非对世界的影响,排除D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
据《旧唐书·刑法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同州人房强,弟弟在岷州任统军,因为谋反伏诛;按照当时的法律,房强应当因为连坐处死。
太宗得知此案,怜悯其将死,于是对大臣们说:“因为风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
这不是庶人的过错,怎么能因此滥施重刑呢?这更显得君主不德。
……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诛罚呢,这违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则。
”
这对《唐律疏议》的修订产生了影响,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害”,更为“情理切害”。
后来以其为代表的法律体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继承,在东亚被其他国家所接受。
——摘编自陶舒亚《中国法制史》等材料二《法学阶梯》是罗马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公元527—公元565年)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
书名取自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大法学家盖尤斯(Gaius)、保罗(Paulus)、乌尔比安(Ulpianus)以及其他法学家弗洛伦丁(Florentinus)和马其安(Marcienus)的同名著作。
简要阐明了法学原理,如“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而自由)”。
但《法学阶梯》随着罗马帝国的分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逐渐湮没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直到人类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其命运又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徐国栋译《法学阶梯》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罗马法的立法思想,并指出它们产生的背景。
(13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前两部法律的不同命运,简析主要原因。
(1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违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则”归纳唐律特点,依据材料二“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回答罗马法的特点;第二小问背景唐律依据唐朝经济、思想和社会等角度思考回答,罗马法依据所学从古希腊人文主义、法学家努力以及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以其为代表的法律体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继承,在东亚被其他国家所接受”以及材料二“随着罗马帝国的分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逐渐湮没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唐朝的依据所学从中国的经济、政治体制以及法律适应统治阶级要求回答;罗马的原因从罗马帝国分裂以及基督教占据主导地位回答。
答案:(1)思想:唐律:德主刑辅,礼法结合。
罗马法:自然法思想(理性、正义、自由、平等)。
背景:唐律: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统治者“德政”意识浓厚;农业经济发达,社会相对安定。
罗马法:受古希腊人文精神影响;众多法学家对法律思想的研究与发展;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2)《唐律疏议》命运:为后世所继承并影响东亚其他国家。
原因: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中国及东亚均为君主专制政体;以唐律为代表的法律体系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法学阶梯》命运:湮没在中世纪的历史中。
原因:罗马帝国分裂,出现封建割据,阻
碍了法律的统一执行;基督教意识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西方人从自身的狭隘角度出发,认为欧洲人是在希腊——罗马和犹太——基督教的“优越”文化传统驱策下向外征服全球的,欧洲人把他们今天的成就归功于中世纪(即中国的盛唐时代)以后城市的发展,并且强调十字军东征、商人阶级的壮大、威尼斯与热那亚的商业繁荣及意大利——西班牙对印度香料生意的控制等因素。
但在中国人眼里,地处亚欧大陆西北一隅的欧洲既不产稻米、蔗糖,也不产茶叶、棉花,那里的人大约是为谋生计而被迫出外经商,而且就像前代的“蛮族”一样纷纷涌入中国。
不管怎样看,中国在唐宋乃至马可·波罗时代的元朝,发达程度显然超过中世纪的欧洲。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中(东)西文明”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西方人从自身的狭隘角度出发,认为欧洲人是在希腊——罗马和犹太——基督教的‘优越’文化传统驱策下向外征服全球的”,可以分析得出“欧洲‘优越’的文化传统促进西方文明的传播”的论题;根据材料中的“不管怎样看,中国在唐宋乃至马可·波罗时代的元朝,发达程度显然超过中世纪的欧洲”,可以分析得出“中国古代文明程度要高于中世纪的欧洲”。
从中确定一个论题,然后联系所学史实进行论证。
如确定“欧洲‘优越’的文化传统促进西方文明的传播”的论题,可以从古希腊的某某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以及材料“十字军东征、商人阶级的壮大、威尼斯与热那亚的商业繁荣”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来分析说明。
同样以此方式论证其他确定的论题。
论述过程要逻辑严密,史论结合,阐述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古代文明程度要高于中世纪的欧洲。
阐述:唐宋元时期,中国的文明程度远高于中世纪的欧洲。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科举制、行省制等),国家统一;经济:农耕经济发达,对外贸易兴盛,国力强盛;文化: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文学艺术繁荣,科技领先世界;对外交往: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华文明远播欧洲,四大发明先后传播到欧洲,并促进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反观中世纪的欧洲,王权衰弱,分裂割据,战争频繁;农业落后,民众生活窘迫;基督教文化使欧洲进入黑暗时代;十字军东征严重破坏打击了伊斯兰文明,给东方和西欧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明程度远高于中世纪的欧洲,同时影响着欧洲。
示例二:论题:欧洲“优越”的文化传统促进西方文明的传播。
阐述:古希腊的某某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杰出成就。
希腊便利的经济文化交往条件,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培养了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雄霸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建立,彰显了欧洲人开放、扩X、进取的文化传统;基督教将犹太教从一种民族性某某扩展为一种跨民族的某某,基督教文化是属于扩X 性的,这种扩X性鼓励人们从事探险活动,不断去探索、征服未知世界。
中世纪西欧人继承了这些文化传统,十字军东征,推动欧洲由孤立时代走向开放的近代世界。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人阶级不断进取,进一步加强了欧亚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方文明的传播。
(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