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千古难解的谜团——大秦王朝是怎样灭亡的?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 “戒汉”&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 改革政治的借鉴&
理清思路1-4段 ——叙兴亡过程
1段—固基业:秦孝公的故事24年 崛起 前361~前338
地理优势 —地利
政治雄心 人和 商君辅佐
惠文王前337~前331
攻
兴 2段—充国力:五王的故事90年
武王前330~前307
秦
地利;崤函自若也 成败异变
陈涉
析
地位;武器 兵力;战术
因
致万乘势;百又余年
秦国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功业相反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秦朝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层层对比
总结全文
1、秦创业——雄心勃勃 2、秦日盛——所向披靡 3、秦统一——势如破竹 4、秦灭亡——一败涂地
4、秦教训: 仁义不施 攻守势异
〔并〕收要害之郡& 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一判断句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二被动句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为天下笑者;何也? 三宾语前置句 ①崤函之固;自若也& 四状语后置句 ①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
没有变小变弱 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
若自;像原来一样;宾语前置
高贵
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锄柄;带刺的木棍
锋利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
水平相当;持平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方法;办法 先前的时候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 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139
昭襄王前306~前251
年
发展
孝文王前250;仅三天
庄襄王前250~前247
3段—统天下:秦始皇的故事 前246
25年
统一 37年
前221统一
前210
12年
守
亡 4段—义军起:陈涉的故事 二世胡亥前209~前208
灭亡
三世子婴前208~前207
15
3年 年
理清思路5段 ——议灭亡原因
国力;天下非小弱
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 本篇精采处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 1、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
亡的对比;
2、秦与六国的对比; 3、秦与陈涉的对比; 4、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
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 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 出来&
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 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 认为自己失职;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屡遭打击
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
司马迁写《屈原贾生列传》;把他与 屈原并称;成为古代怀才不遇的人的代名 词&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 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 后世都很有影响&
古今异义
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
今:输赢的“赢”
山东豪俊并起
古:崤山以东
今:指山东省
流血漂橹
古:盾牌
今:划船的工具
九国之师
古:军队 今: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
名词用作状语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 意;……
2〔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毁坏 自身;指子婴
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别人;指项羽 被天下人嘲笑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作者认为秦没有对谁施仁义? 人民;包括百姓和六国的贵族等各种人& 怎样理解“攻守之势异”? 秦由攻转守&
一个名垂千古的失意者
贾谊:西汉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 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 士;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少年得志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 《鵩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 《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为代表&后 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 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 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 断事理;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 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 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 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 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
“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 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 张手法&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 的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 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 头;有说服力;有欲罢不能之感&
一个千古难解的 谜团5
——大秦王朝是怎样灭亡的?
几组有趣的比较
第一组:秦国VS山东六国 孰强孰弱?最终谁胜利? 较弱的秦国战胜强大的六国 为什么? 第二组:陈胜起义军VS秦朝 孰强孰弱?最终谁胜利? 破烂的起义军推翻强大残暴的秦朝 为什么?
第三组:秦国VS秦朝 孰强孰弱?最终谁是胜利者? 秦国统一全国;秦朝三世而亡 为什么? 第四组:陈胜起义军VS山东六国 孰强孰弱?最终谁是胜利者? 六国破灭;陈胜灭秦 为什么?
叙事
议论
本文结构特点采用逐层推进法、首尾呼应法&在 用占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 由盛而亡的史实后;在篇末点明论点&论点的出现 不仅水到渠成;势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实的对比 中更加清晰、突出&
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 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 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 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 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
在这里都是比较的意思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后来形成成语“同日而语”;用于不同时期双方 的比较;只能用否定句&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
凭借 形容少 天子的实力 为…….排序 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
使……向自己朝拜 让天下成为自己的家 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于
发动进攻
理清思路1-4段 ——叙兴亡过程
1段—固基业:秦孝公的故事24年 崛起 前361~前338
地理优势 —地利
政治雄心 人和 商君辅佐
惠文王前337~前331
攻
兴 2段—充国力:五王的故事90年
武王前330~前307
秦
地利;崤函自若也 成败异变
陈涉
析
地位;武器 兵力;战术
因
致万乘势;百又余年
秦国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功业相反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秦朝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层层对比
总结全文
1、秦创业——雄心勃勃 2、秦日盛——所向披靡 3、秦统一——势如破竹 4、秦灭亡——一败涂地
4、秦教训: 仁义不施 攻守势异
〔并〕收要害之郡& 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一判断句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二被动句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为天下笑者;何也? 三宾语前置句 ①崤函之固;自若也& 四状语后置句 ①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
没有变小变弱 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
若自;像原来一样;宾语前置
高贵
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锄柄;带刺的木棍
锋利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
水平相当;持平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方法;办法 先前的时候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 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139
昭襄王前306~前251
年
发展
孝文王前250;仅三天
庄襄王前250~前247
3段—统天下:秦始皇的故事 前246
25年
统一 37年
前221统一
前210
12年
守
亡 4段—义军起:陈涉的故事 二世胡亥前209~前208
灭亡
三世子婴前208~前207
15
3年 年
理清思路5段 ——议灭亡原因
国力;天下非小弱
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 本篇精采处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 1、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
亡的对比;
2、秦与六国的对比; 3、秦与陈涉的对比; 4、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
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 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 出来&
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 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 认为自己失职;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屡遭打击
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
司马迁写《屈原贾生列传》;把他与 屈原并称;成为古代怀才不遇的人的代名 词&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 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 后世都很有影响&
古今异义
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
今:输赢的“赢”
山东豪俊并起
古:崤山以东
今:指山东省
流血漂橹
古:盾牌
今:划船的工具
九国之师
古:军队 今: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
名词用作状语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 意;……
2〔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毁坏 自身;指子婴
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别人;指项羽 被天下人嘲笑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作者认为秦没有对谁施仁义? 人民;包括百姓和六国的贵族等各种人& 怎样理解“攻守之势异”? 秦由攻转守&
一个名垂千古的失意者
贾谊:西汉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 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 士;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少年得志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 《鵩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 《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为代表&后 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 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 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 断事理;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 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 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 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 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
“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 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 张手法&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 的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 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 头;有说服力;有欲罢不能之感&
一个千古难解的 谜团5
——大秦王朝是怎样灭亡的?
几组有趣的比较
第一组:秦国VS山东六国 孰强孰弱?最终谁胜利? 较弱的秦国战胜强大的六国 为什么? 第二组:陈胜起义军VS秦朝 孰强孰弱?最终谁胜利? 破烂的起义军推翻强大残暴的秦朝 为什么?
第三组:秦国VS秦朝 孰强孰弱?最终谁是胜利者? 秦国统一全国;秦朝三世而亡 为什么? 第四组:陈胜起义军VS山东六国 孰强孰弱?最终谁是胜利者? 六国破灭;陈胜灭秦 为什么?
叙事
议论
本文结构特点采用逐层推进法、首尾呼应法&在 用占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 由盛而亡的史实后;在篇末点明论点&论点的出现 不仅水到渠成;势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实的对比 中更加清晰、突出&
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 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 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 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 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
在这里都是比较的意思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后来形成成语“同日而语”;用于不同时期双方 的比较;只能用否定句&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
凭借 形容少 天子的实力 为…….排序 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
使……向自己朝拜 让天下成为自己的家 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于
发动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