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李少红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研究,来探讨当今名著翻拍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对名著改编的一些启示。

本文主要从四部分来做简要分析:第一部分简介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背景,分别从拍摄前期的炒作和李少红对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艺术构想这两方面来阐述。

第二部分论述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成功之处。

第三部分详尽分析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所存在的问题:既有视听方面的也有改编叙事方面的,同时也有其他方面的问题。

第四分部来阐释由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带给我们的启示,此处还涉及到“经典代读”和“如何翻拍名著”等问题。

由以上论述可得出,我们的电视剧市场机遇和挑战并存,虽然产量多但质量不高,优秀的电视剧作品还是很缺乏。

同时也看到名著的改编之路任重道远,作为做电视的我们应该更好的把握尺度,为其作出些点滴贡献。

关键词:新版电视剧《红楼梦》 李少红 忠于原著 名著翻拍
Abstract
This paper is mainly through the study of Li Shaohong's version of the television series"a dream of Red Mansions",to explore the remake of the problem,and theadaptation
of masterpieces of some enlightenment.
The paper analyzes mainly from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V series"a dream of Red Mansions"background,and explore started from theearly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draft"replacement director storm"and the style of Li Shaohong and the new TV series"a dream of Red Mansions"artisticconception of the several aspects elaborated.The second part,the success of new TV series"a dream of Red Mansions describes".The third part,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new TV series"a dream
of Red Mansions"problem:both thevisual aspects,there are aspects of selection
of actors,but also the rhythm is not in place.The fourth division,to explain,and the new TV series"a dream of Red Mansions"inspiration,here also involves the"classic reading"and"how toremake a classic"etc..
From the above discussion that,our TV market ha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scene,although the output and the quality is not high,the excellent teleplay is very lack.At the same time also saw the road has adaptedworks,as do the TV we should better grasp the scale,make some contribution tothe.
Key words: New TV series"a dream of Red Mansions"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Classicremake Li Shaohong
目录
引言 (1)
第1章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背景介绍 (2)
1.1拍摄前的炒作 (2)
1.2李少红自述“新红”的艺术构想 (4)
第2章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成功之处 (8)
2.1太虚境的完整展现 (8)
2.2构思上的删减 (9)
2.3细节的用心 (9)
2.4适度的改编 (10)
第3章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存在的问题 (12)
3.1视听方面的问题 (12)
3.1.1人物造型存在的问题 (12)
3.2配乐、旁白存在的问题 (16)
3.3叙事情节方面 (19)
3.3.1改编的极端化 (19)
3.3.2改编的视点 (20)
3.4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第4章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带给我们的思考 (24)
4.1由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名著翻拍衍射的问题 (24)
4.1.1翻拍热 (24)
4.1.2影视作品“经典代读”的误区 (25)
4.2名著改编如何处理 (27)
4.2.1如何做到忠于原著 (27)
4.2.2如何把握艺术形式的转换 (29)
结语 (32)
参考文献 (33)
致谢 (36)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7)
引言
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一直是人们喜爱的作品,但是也倍受争议。

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在我国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我们称之为“红学研究”,并且红学界还分为不同的派别,对《红楼梦》的解读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各有千秋。

与此同时,作为经典的名著,它也曾先后数次被导演们看重并翻拍成各种版本,搬上荧屏。

就目前为止,较为完整的把小说搬上荧屏,并且能被大家所记住的大概就是王扶林导演的87版《红楼梦》和电影越剧版的《红楼梦》。

在时代飞速进步的今天,观众的审美不断提高,此时的名著翻拍,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解读作品的又一种形式。

近几年来,我国又一次掀起了名著翻拍的热潮。

名著的影像化呈现让更多的观众从直观的影像角度认知经典文化,同时对经典文化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本文所研究的重点就是2010年李少红版的《红楼梦》(以下行文中将用“新红”来指代“2010年李少红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它曾一度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

“新红”从声势巨大的选秀开始到中途更换导演,再到最后重金打造的服饰场景,最终呈现在荧屏上,自始至终都受到了观众的格外关注,并引发热烈的争议。

然而这部翻拍的作品是否如导演所说的尊重原著,并且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红楼梦》这部巨著还有待商榷。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研究新版电视剧《红楼梦》。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背景介绍
1.1 拍摄前的炒作
2006年北京电视台推出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海选演员的选秀活动,即“红楼梦中人”,这一活动为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该活动在全国设置了多个分选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历的报名人员蜂拥而至,各大电视台争相报道。

甚至可以说,这场海选活动是一场全民参与、全民关注的娱乐盛宴。

从初试到复试,从决赛到最终的总决赛,全程下来耗时数月,所涉及的演职人员无数,耗费的资金更是不计其数。

经过各种评比之后,当观众期待的结果出炉时,导演却宣布:“绝不用海选演员。

”这个出其不意的结局引起了观众的各种猜疑,各种版本的说法遍布大街小巷,杂志报纸纷纷列为头条。

其实,这种选秀活动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制造更大噱头,增加宣传效果而已,或者可以说它仅仅是一种炒作的手段罢了。

有人说,海选演员有内定的嫌疑,有人说海选的过程中有作弊的嫌疑。

各种各样的说法蜂拥而至,再次把选秀活动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部巨作的重拍,从开始立案到最终审核都经过了太多的程序,备受大家的关注。

这些事情在当时被炒的沸沸扬扬,就现在而言,每个提及的人都能说出些许相关的事情来。

原本只是部单纯的名著重拍,真的有必要这般大费周章地海选吗?最终得选的就是最合适的演员吗?众所周知,电影电视是一门专业技术很强的学科类别,在演员的选取上,除了观众的基本要求,即看着像、感觉像以外,它还要求演员要有非常好的表现能力,在动作的把握、神情的流露方面都要有很好的控制力。

而这并不是通过一次两次的比赛海选就可以解决的。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都各具特色,且无一处是重复的,不论是宝钗、黛玉、宝玉这样的主角,还是配角,甚至是看门的麽嚒,伺候的丫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在人物的描写上,心理活动的描写占了很大的比重。

从神态、姿势、步伐甚至是一个眼神、一瞥一笑都描写地细致入微。

那么,要做到这种出神入化的专业表演,就需要这些演员非常深刻地理解原本,到位地理解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形象。

而这些功力的修炼、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达成的。

当然,有人会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红学”的研究者,不一定要像“红学”研究者那样理解地透彻,只要照搬照做就好。

但是,电视剧艺术本身就是一个逼真的模仿艺术,如果貌合神离的话,那真的是糟蹋了曹雪
第1章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背景介绍
芹的《红楼梦》了。

这种一味地投观众所好,用海选的方式来选择“新红”的演员,是非常不科学、不实际的。

只不过是借用这种宣传的形式来博取大家的眼球,追求这种“未拍先炒”的效果罢了。

87版《红楼梦》的总导演王扶林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为了拍摄这部古典名著,他始终怀揣着一颗丝毫不敢怠慢的敬畏之心。

为了拍摄《红楼梦》,他亲自从全国各地挑选演员,最终反复挑选出来的演员(不包括临时演员)达120余人,经过多次专业培训和一年半的艺术实践,这些演员才逐渐融入角色,并胜任工作。

扮演王熙凤的邓婕,原是川剧演员,她演戏水平很高;扮演林黛玉的陈晓旭不但外形吻合,而且她也会写诗;扮演贾宝玉的欧阳奋强是最后被入选的,入选后,他把原著读了四遍。

正是有了演职人员的这种对名著的敬畏之心,才有了87版的经典。

①87版的《红楼梦》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选演员风波。

但并不是通过海选选秀的形式,而是通过一期一期的《红楼梦》培训班来一点点的试戏、培训,最终来确定演员的。

②培训班不仅要请知名的“红学”大家来讲《红楼梦》,还要求大家每天都写人物分析心得。

不论从文学理论上还是从人物分析上,让每个演员都做好充足的准备。

1983年就开始筹建了《红楼梦》顾问委员会,其中包括了沈从文、周汝昌等一代红学大家,除此之外还请来了很多名俗学者,来共同商讨服装和背景。

也正是有了这些充足的准备,87版的《红楼梦》才得到了观众的肯定。

曾经看过当代著名的红学大家蔡义江在媒体上说过一段话,大致意思是,他被聘请为“新红”的顾问,面对台下一些十几岁的演员,讲一些好听的故事还行,稍微深一些的理论就什么也听不进去了。

他只去上了一次课,以后再也没去过了。

可见选秀带来的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效果,而是一群空有华丽外衣的貌似罢了。

尽管如此,制片方却为了获得更好的收视效果,更大的商业利益,还是这样做了。

这场商业大戏下的“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在电视剧开拍之时也落下了帷幕。

而胡玫导演却在海选结束后说出了“不启用海选演员”的言论。

当艺术追求和商业化不能统一的时候,艺术至上的胡玫导演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退出。

“新红”中途易主事件也被吵的沸沸扬扬。

李少红用“接替”一词来强调她之后的工作。

但在我看来,两个导演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对《红楼梦》的诠释也会呈现出
① 《李少红,凭什么超越87版红楼梦》东方网 2010年7月6日:
/a/20100706/000469.htm
② 《宝黛忆红楼》欧阳奋强 北京文学出版社 1996年6月 第一版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
两个完全迥异的版本。

下面先来分别简述下两位导演。

提起胡玫导演,大部分人可能都知道她的《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以及《乔家大院》。

无疑,胡玫导演用女性独特的视角来阐述了这些男人的世界,用犀利而细腻的笔触来展现历史。

在她的历史剧中,男人是阳光正气的主宰,女子是温柔委婉的配角,但都各具特色。

服饰质朴,场景真实,拍摄上中规中矩,在人物解析和故事处理上善于用独特的视角娓娓道来。

作家、著名文艺评论家殷谦曾这样评价她:“我觉得胡玫是中国影视艺术界为数不多的优秀艺术家之一,她是一位在艺术创作上有独特思想的导演,从她的每一部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她的艺术灵感几乎穿梭在每一个细节上,显然她注重表现手法上的细节魅力,那就是强调作品的艺术价值。

”①胡玫在作品的呈现上,更加注重作品本身的价值,所以看她的《康熙王朝》就是在看康熙的生平事迹,看她的《乔家大院》就是在看晋商文化的发展,没有斧凿之痕。

就是这样一位导演,在最初接下了《红楼梦》的翻拍工作,然而却因为与选秀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她最终放弃了。

她想追求的无疑是一个更加客观的拍摄,但是在各种商业利益的压力下,她无法做到客观。

她理想中的演员扮演者和现实选定的是不一致的,这是这种商业炒作模式下出现的怪胎,而这个怪胎艺术至上的胡玫导演选择放弃。

接下这一棒的是胡玫的同班同学李少红,同样是第五代导演中比较优秀的女性导演。

但是跟胡玫导演不同的是,李少红更善于运用女性视角来拍摄。

她自己创作或是监制的大部分作品都来自于文学作品的改编,她的影视作品有很强的文学性。

在大家都认为《红楼梦》的重拍要夭折的时候,李少红临危受命接下了新《红楼梦》,并公开承诺一定会尽心尽力,还原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中人。

这个更换导演的噱头可谓是为《红楼梦》增加了更多的关注度。

让大家怀抱着各种心态来期待新《红楼梦》的上映。

对这种高调处理中途更换导演的做法,就是制片方借着这个由头来制作更大的噱头,从而达到吸引人眼球的目的。

李少红如何处理这场商业大戏下的经典重拍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李少红导演的艺术风格。

1.2李少红自述“新红”的艺术构想
李少红是第五代导演中备受世人关注的一代女导演。

不论是在造型设计、灯光处①来自360百科:/doc/5129890.html
第1章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背景介绍
理上,还是在音乐选择、语言表达上,她的影视作品都具有很强的标志性风格。

自《雷雨》上映后,她一度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此后她又先后拍摄了电视剧《大明宫词》、《橘子红了》、《买办之家》以及今年上映的《花开半夏》。

从《大明宫词》我们看出她极善于使用“莎士比亚式”的旁白,大段的排比句、极多的修饰语言和修辞手法,将旁白的语言雕琢地极其精致唯美。

老年时的太平公主用沙哑的嗓音一直在低沉地讲述着自己的生平故事,剧中将这种讲述片段作为穿插整个故事结构的引线,进而叙述发生在大明宫里的那些爱恨情仇的往事。

这一巧妙安排让整部电视剧颇具浓郁的诗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意化旁白是李少红导演的一大风格特色。

在《大明宫词》里,李少红导演将一个权力至上的女性——武则天,刻画成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需要用权力来守住亲情的女性。

她登基成为皇帝,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女儿,这恰恰是她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整部剧以太平公主的独白作为叙事线索,从女性的独特视角来解读这一对历史上声名赫赫的母女,不同的阐述方式,给予了观众对这段历史不同的解读。

独特的女性视角的运用,也是李少红导演的一大创作风格。

从电视剧《橘子红了》、《大明宫词》到电影《红粉》、《门》等等。

我们都可以看出,她的影片大都是凄凉的背景,比如《橘子红了》中桔园里面阴森的宅院,其实就是一个禁锢人的牢笼。

再比如《大明宫词》里空旷的宫殿,恰是太平公主寂寞荒凉的内心写照。

一般李少红导演会借用荒凉的背景来从女性视角阐述整个故事。

这是李少红导演的又一个创作风格:写意。

除此之外,李少红导演在整个影片气氛的营造上也颇具特色。

例如,整个人物形象的造型都很戏剧化,宽大的衣袖、浓重的眼妆、厚重的头饰等。

灯光多采用灰暗的基调,即便是富丽堂皇的宫殿,或是色彩明丽的桔园,她都会处理成一种昏暗的色调。

在气氛的渲染上,有时会让人觉得“阴森”,存在些许“鬼气”。

李少红导演在接受《红楼梦》之初,就曾经说过,能将想象的东西转化为现实的东西并拍摄出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提及对《红楼梦》的了解,李少红坦言,“小的时候是不喜欢的,觉得鬼话连篇,自己还在书上批注,不是本好书”。

她对《红楼梦》其实并不是特别了解,对于所涉及的那段历史也并不熟悉,但是在实际的拍摄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
过程中,她始终坚持遵循原著,与多方的“红学”专家进行讨论商议。

她还说,这次《红楼梦》的翻拍,是文化的又一次解读和传承,不是个人风格的创造。

在谈到人物创作和氛围营造上,李少红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和艺术设想。

在人物造型上,李少红导演曾经说过:“如果完全写实,这次翻拍的《红楼梦》又是上一版的延续,没有什么新的突破。

要想有新的突破就一定要创新,这些创新的效果可能不会被接受,但是还应该坚持。

”造型师叶锦添自己也说过,她比较喜欢清代宋温画的整体效果,觉得很不错,戏曲味很足,所以她在“新红”的造型上“掀了昆曲一层皮”,用昆曲最美的那一层来展现《红楼梦》的美轮美奂。

面对大家对“新红”的质疑声,李少红回应:87版的《红楼梦》刚上映的时候也是骂声一片、不被认可的,我相信“新红”还是会慢慢受到大家的肯定。

对大家都齐声高呼怪异的额妆,李少红说,“新红”中所用的额妆是改革了的,并没有像昆曲那样,而是只借用了它的造型元素,还称之所以用额妆,是为了拉开与世俗文化之间的距离,让这些贵族小姐从形式感起就被规划,更好地体现出她们与世俗的不同。

①针对大量地使用昆曲,李少红导演也有回应,她说小说中的判词或是词句都是昆曲的韵,选择昆腔会更接近小说的原型。

而且昆曲元素也是大家所熟悉和喜爱的,在元妃省亲等大场面上,昆曲的使用能到位地体现大观园内的繁华景象。

李少红曾经用“亦真亦幻”来形容她自己的这部“新红”。

她说在最初创作时对尺度的拿捏是相当困难的,毕竟小说中的“梦幻识灵通”、“神游太虚境”等一系列的情节都是带有梦幻色彩的。

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她与摄影师曾念平敲定,将整个“新红”的总体基调定在“虚”上,所以也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新红”。

“额妆”、“仙气缭绕的太虚境”、“潇湘院里那稀稀疏疏竹子和水的梦幻光影”,再加上“咿呀”的昆曲唱腔和空灵的丝竹管弦之声,就这样从声画设计上向我们完整呈现了这个“亦真亦幻”的“新红”。

对于“新红”在创作中对原著保持尊重的做法,李少红导演曾这样解释,“这次高度忠于原著是为了尊重观众,尊重原著。

原本小说就是很好的东西,没必要再改编,
①出自新华网:李少红回应额妆争议:
/ent/2008-06/26/content_8439789.htm
第1章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背景介绍
要是乱改会对不起观众的,我们拍的是《红楼梦》,又不是《黑楼梦》。

”①所以她在“新红”中加入了大篇幅的旁白,而且这些旁白均来自于原著的文本,甚至剧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也都直接引用原著。

李少红导演在拍摄时,每拍一小节都会停下来跟红学专家讨论,生怕因自己的失误而谬解了原著。

李少红导演所构架的“新红”将焦点放在了“虚”字上,画面上是繁华至极的“富贵温柔乡”,音乐上选择的却是空灵寂落的“丝竹管弦月”。

这些精巧的艺术构思都在表达着任何繁华背后都是“空虚”的道理,这种超然的“虚”贯穿了整个剧情。

以上皆为李少红导演对“新红”的一些个人阐述。

她的这些艺术构想在“新红”中都得到实现了吗?有多少已经做到了,又有多少还存在着未完成的遗憾呢?针对这些问题下文将进行详尽的分析研究。

①出自新华网:李少红回应额妆争议:
/ent/2008-06/26/content_8439789.htm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章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成功之处小说《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首,近些年曾先后多次搬上电视屏幕,且每个导演改编的版本都不一样。

而2010年李少红版的新《红楼梦》在很大程度上有了一定的突破,尤其是完成了87版留下的遗憾,把太虚境很完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每一个改编者和创作者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和艺术风格,李少红导演按照自己的风格,把这部恢弘的文学巨作改编成了大型的电视连续剧,不管结局是好是坏,这种勇气还是值得肯定的,“新红”从改编和作品的再创作上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借鉴。

2.1 太虚境的完整展现
王扶林导演说,他所拍摄的87版的《红楼梦》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呈现“太虚境”。

然而“太虚境”在小说中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李少红这次在翻拍的过程中,把“太虚境”相对完整的呈现出来。

首先,李少红导演所标榜的如梦如幻在剧中的到了恰当的体现。

从宝玉入梦,到在梦中神游太虚,确实给观众一种身在仙境的感觉。

丝竹管弦之声加上雾气缭绕的意境,把太虚境的“虚”很好的表现出来了。

高耸入云的牌坊,恢弘的气势,空灵的境界。

把“太虚境”勾勒的完整而虚幻,而这种虚幻又表现的这么真实。

连小说中的,“万艳同杯”“千红一枯”都在剧中相对完整的呈现了。

小说中提到,宝玉惊醒前说,水响如雷,有好多夜叉海鬼要将他拉走。

在电视剧中,李少红把水鬼、水响如雷都很好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怪异的鬼的形象,和水里刹那间翻滚起来的水花,这些元素组合到一块产生了很好的视觉效果。

这些视听语言给我们的震撼,确实能让很多观众身临其境。

再者,宝玉在“薄命司”里翻看“十二钗”判词的这段,先出现的是晴雯的判词,描写晴雯的这几句判词,在宝玉翻开的书页上一字一字出现,旁边也在呈现“水墨翁染的满纸乌云浊雾①”的动态画面。

宝玉随后又翻到了袭人和妙玉的判词,也都是用动态的画面和同期的旁白来交代各自的命运。

当宝玉翻到钗黛的判词,这时音乐转成了判词的吟唱,空中也纷纷扬扬
① 《红楼梦》曹雪芹 万卷出版社 2010年7月第一版
第2章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成功之处
地飘起了雪花,此时幽怨哀伤的情调达到了极致。

这些所营造出来的声画效果,把“黛”在树上,“金”在雪里呈现的非常到位,同时也暗示了钗黛的悲惨命运。

宝玉低头捡“金钗”的时候,判词册突然翻下来,宝玉扭头一页一页的捡起,此时,小说中交代的十二钗的判词都通过画面和旁白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里的艺术手法运用的很得当也很巧妙,宝玉快速翻阅的过程既交代了书中对各女子的判词,为后面的命运做铺垫,也很好的把握了节奏的快慢。

这里对判词的交代不仅仅把文字交代了,同时也把小说中对应判词的画面很好的呈现了,最难能可贵的是动感的画面,充分的表现了太虚境里的梦幻效果。

2.2 构思上的删减
李少红善于从女性的视角来展开故事叙述,那么从包罗万象的小说《红楼梦》中提炼一部故事结构完整,又寓意深刻的长篇电视剧实属不易。

前四十八集,基本上是遵照原著的章节来改编的,把原著中两到三回的章节压缩成一集来展开叙述的,而四十九和五十集则是把原著中一百回之后的章节一起交代的。

李少红围绕宝黛钗三个人的爱情主线来展开叙述,其他次要的人物事件有些就大胆略去不谈,而把林黛玉作为一个灵魂人物来塑造,选择用其时空关系和重要的感情经历构建故事框架,组织故事情节。

把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来作为矛盾主线,这种故事的提炼还是很精辟的。

例如“新红”中,把小说中有的“王道士胡诌妒妇方”“呆香菱情解石榴裙”①等都省略了,而对一百回后的内容也集中的整合成两集,分别交代了妙玉、紫鹃、袭人等的归宿以及判词。

这种详略的搭配很得当,既凸显了小说中“宝黛钗”这三个主要人物的爱情主线,又粗略的交代了整个故事中的大致内容。

这种删减在完成从文字艺术到影视艺术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不仅让我们没有觉得冗长繁杂,而且把电视剧的节奏把握的很好,这对以后名著改编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3 细节的用心
尽管“新红”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大家的非议,但是不得不承认李少红导演在刻画人物细节上的用心为这部电视剧添了很多彩。

① 《红楼梦》曹雪芹 万卷出版社 2010年7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