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北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附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河北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
1.下列生活用品所含的主要成分,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 玻璃杯
B. 尼龙袜
C. 铝合金门窗
D. 羊毛衫
2.下列不属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是()
A. 放出热量
B. 产生大量白烟
C. 火星四射
D. 生成黑色固体
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溶液都是无色的
B. 将NaCl放入植物油中搅拌,能形成溶液
C. 配制好6%的 NaCl 溶液,装瓶时洒落一部分,瓶中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
为6%
D. 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
4.下列关于化学用语的说法错误的是()
A. FeCl2读作:氯化铁
B. 3H:表示3个氢原子
C. Na表明: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
D. H+1
O: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
2
5.中国科学家成功将CO2转化为C2H4,变化的微观过程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物质中含有两种元素
B. 两种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C. 丙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2
D. 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3
6.下列各组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
A
验证Mg、Cu、Ag三种金
属的活动性顺序向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各放入一根镁条,观察现象
B
检验黑色固体中含有碳和
氧化铜高温加热固体,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固体颜色及石灰水的变化
C除去Na2CO3中的NaCl溶解,加入过量CaCl2溶液,过滤,蒸发
D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将两根铁钉分别密封在盛有干燥空气和盛满水
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A. A
B. B
C. C
D. D
7.将一定量的金属M加入含有硝酸铝、硝酸亚铁、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
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根据实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若滤液为浅绿色,则滤渣中一定不含Fe和M
②若滤液只含一种溶质,滤渣含有四种金属,则几种金属活动性顺序:M>Al>
Fe>Ag
③若滤渣不含有M,当滤液中的溶质种类为3种时,M一定是Cu
④若滤渣含有M,则滤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含4种,最少含一种
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则滤渣中一定含有Ag和Fe
A. ①④
B. ②
C. ②③⑤
D. ②④
8.“绿满中原”需要天蓝、地绿、水清。

下列做法值得提倡的是()
A. 燃放烟花爆竹
B. 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
C. 加高烟囱将废气排放到高空
D. 实验室含酸废水倒入下水道
9.如图所示我国古代的制作或技术,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 烧制陶罐
B. 水车灌溉
C. 雕刻石像
D. 预报地震
10.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
A. 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1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C. 将氮气制成液氮,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D. 醋酸是酸的,蔗糖是甜的−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11.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金饰品长期佩戴总是金光闪闪--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B. 夏天菜刀容易生锈--夏天空气中氧气含量高
C. 用高压锅做饭熟的快--气压越高水的沸点越低
D. 飞机机翼获得升力--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大
12.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海水、糖水、冰水都属于溶液
B. 盐酸、氯化钠溶液、铜都是靠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的物质
C. 铁盆、石棉、陶瓷制品都属于易导热物质
D. 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都是一次能源
13.下列对如图所示各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说明通电时水分子发生了改变
B. 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C. 稍用力拉水平接触水面的玻璃板,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分子
间存在斥力
D. 向下迅速压活塞,乙醚棉球燃烧,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4.核能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新能源,我国已建成十余座核电站。

人类利用核能发电的
主要方式是______(选填“核裂变”或“核聚变”);核能属于______能源(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利用核能发电过程中,发电机的能量转化是______。

15.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
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

回答下列问题:
(1)移开玻璃片的目的是______。

(2)实验中烧杯内的现象是______。

(3)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______。

16.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佩戴口罩能有效隔离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其原理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______
操作。

(2)青少年缺少某种微量元素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该微量元素是______ 。

(3)“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是因为______ 。

(4)超市中的“绿色碘盐”中的“碘”是指______ (选填“元素”“单质”或“原
子”)。

(5)灯泡中常充入______ 来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17.结合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实验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

(2)控制变量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

图乙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
验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实验中,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______ ;热水的作用:对水中的白磷隔绝氧气、______ 。

(3)丙实验用pH试纸测定白醋的酸碱度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则测得结果与实际
值相比______ (选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18.如图所示,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G常用于改良酸性
土壤,I是胃酸的主要成分,并且G、H、I、J属于四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G的化学式为______ 。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

(3)F的一种用途是______ 。

(4)反应④可能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 。

19.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

【实验过程与分析】
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
实验
操作
实验
现象
______ ______ 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发
生反应
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铵发生反

氢氧化钠不能与硫酸发
生反应
(1)实验一的现象:______。

(2)实验二的现象:______。

【实验反思与拓展】
(3)实验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某同学认为实验三的结论不正确,他改进了该实验方案: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
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并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_色变为无色,由此可知氢氧化钠与稀硫酸确实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5)由实验三联想到二氧化碳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也没有明显现象,那么二氧化
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本实验中忽略CO2溶于水)
①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方案,当观察到______现象时,说明两者发生了化
学反应。

②乙同学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取NaOH溶液于试管中,通入少量CO2,然后向所得
溶液中加入______溶液,当观察到______现象时,也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20.向氯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反应过程中滴加碳酸钠溶液的质
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
(1)m的值是______g。

(2)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玻璃杯是用玻璃制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B、尼龙袜是用尼龙制成的,尼龙是合成纤维的一种,合成纤维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C、铝合金门窗是用铝合金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D、羊毛衫是用羊毛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2.【答案】B
【解析】解: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不会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3.【答案】C
【解析】解:A、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显蓝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氯化钠难溶于植物油,将NaCl放入植物油中搅拌,不能形成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制好6%的NaCl溶液,装瓶时洒落一部分,瓶中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为6%,故选项说法正确。

D、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降低这些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增大,没有晶体析出;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A、根据有些溶液是有色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氯化钠难溶于植物油,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一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溶液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A
【解析】解:A、FeCl2中铁元素显+2价,从右向左读,读作氯化亚铁,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H可表示3个氢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
字在后,故H+1
2
O可表示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化合物化学式的读法:一般是从右向左读,读作“某化某”或“某酸某”等。

B、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C、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解: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
其化学方程式为:2CO
2+6H2−
 一定条件 
C2H4+4H2O。

A.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O2,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选项说
B.生成的C2H4中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选项说法错误;
C.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丙(C2H4)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2:4=1:2,选项说法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CO2)与乙(H2)的分子个数比为2:6=1:3,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碳与氢气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则可书写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有关的问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识图时一定要仔细,要分析到方方面面,不要漏掉重要的信息。

本题考查了吸收二氧化碳的方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

6.【答案】B
【解析】解:A、向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各放入一根镁条,均能发生置换反应,说明了金属活动性Mg>Cu,Mg>Ag,无法比较银和铜的金属活动性,故选项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高温加热固体,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固体颜色及石灰水的变化,若固体颜色变为红色、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黑色固体中含有碳和氧化铜,故选项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

C、Na2CO3能与过量CaCl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将两根铁钉分别密封在盛有干燥空气和盛满水的试管中,均不生锈,不能用于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故选项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碳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

C、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根据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
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7.【答案】B
【解析】解:①若滤液为浅绿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硝酸亚铁,溶液中含有硝酸亚铁时,硝酸锌一定没有反应,则滤渣中一定不含锌,如果M是铁并且过量时时,滤渣中可以含有铁,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②若滤液只含一种溶质,滤渣含四种金属,说明M最活泼,与硝酸铝、硝酸亚铁、硝酸银的都发生了反应,并且硝酸铝、硝酸亚铁、硝酸银都完全反应,M过量,溶液中的溶质只有M的盐,则几种金属活动性顺序:M>锌>铜>银,该选项说法正确;
③若滤渣不含有M,当滤液中的溶质种类为3种时,M可能是Cu,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④若滤渣含有M,则滤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含3种,例如M为铜时,溶质有硝酸铝、硝酸亚铁、硝酸铜3种;若M为镁时,溶质最少含硝酸镁一种,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说明了滤渣中含有与稀盐酸反应的金属,若M 为铝过量时,则滤渣中一定含有Al、Ag和 Fe,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由上述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

故选:B。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8.【答案】B
【解析】解:A、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烟尘、有害气体等,不利于环境保护;
B、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节约资源,有利于环境保护;
C、加高烟囱将废气排放到高空,仍会产生大量烟尘、有害气体等,不利于环境保护;
D、实验室含酸废水倒入下水道,会造成水土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

故选:B。

根据已有的环境保护和防止污染的措施分析判断有关做法。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9.【答案】A
【解析】解:A、烧制陶瓷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水车灌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雕刻石像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预报地震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10.【答案】C
【解析】解: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B、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质量、体积都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C、将氮气制成液氮,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D、醋酸是酸的,蔗糖是甜的是因为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答案】A
【解析】解:A.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金饰品长期佩戴总是金光闪闪,选项说法正确;
B.夏天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所以夏天菜刀容易生锈,氧气的含量没有改变,选项说法错误;
C.压强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所以用高压锅做饭熟的快,选项说法错误;
D.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所以飞机机翼获得升力,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金的化学性质稳定来分析;
B.根据贴锈蚀的条件来分析;
C.根据压强对沸点的影响来分析;
D.根据流体速度对压强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是一个理化综合题,解题时根据基础理化知识即可顺利解答,难度不大。

12.【答案】D
【解析】解:A.冰水中只含一种物质,冰水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选项说法错误;
B.铜是一种金属单质,是靠电子的自由移动来导电的物质,选项说法错误;
C.石棉和陶瓷属于不易导热物质,选项说法错误;
D.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都是一次能源,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根据物质的导电的原因来分析;
C.根据物质是否导热来分析;
D.根据能源的分类来分析,一次能源.在自然界中现存的、未经加工转换的直接获得的天然能源称之为一次能源.例如,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和核能等。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

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3.【答案】C
【解析】解:A、水在电解时生成氢气与氧气,说明水分子发生了变化,转化成了氢分子与氧分子,故正确;
B、由于高锰酸钾加热时容易产生高锰酸钾小颗粒,所以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从而保证了制取氧气更加纯净,故正确;
C、因为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大,故错误;
D、把活塞迅速压下去,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了棉球的着火点,使小棉球燃烧,故正确。

故选:C。

A、依据水的电解实验能证明的结论分析判断;
B、依据棉花团在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中的作用分析解答;
C、依据分子间存在斥力和引力的知识回答即可;
D、依据内能的转化方式分析即可.
此题是一道物理与化学知识均涉及的题目,均属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对相关实验的原理认识到位即可解决,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14.【答案】核裂变不可再生机械能转化成电能
【解析】解:人类利用核能发电的主要方式是核裂变;核能会越用越少,核能不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所以核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利用核能发电过程中,发电机的能量转化是机械能转化成电能。

故填:核裂变;不可再生;机械能转化成电能。

根据核能发电的原理、能源的分类以及能量的转化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的知识点较多,是一道学科综合题,但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15.【答案】使瓶内与外界大气相通,从而使二氧化碳顺利排出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解:(1)移开玻璃片的目的是使瓶内与外界大气相通,从而使二氧化碳顺利排出。

故填:使瓶内与外界大气相通,从而使二氧化碳顺利排出。

(2)实验中烧杯内的现象是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

故填: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

(3)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化学性质是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故填:密度比空气大。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6.【答案】过滤锌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元素氮气
【解析】解:(1)口罩能将飞沫与空气分离,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则口罩所起的作用与化学中的过滤相似。

(2)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3)喝汽水会打嗝,是由于胃内的温度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小而导致的,说明气体的
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4)超市中的“绿色碘盐”中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5)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灯泡中常充入氮气来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故答案为:
(1)过滤;
(2)锌;
(3)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4)元素;
(5)氮气。

(1)根据口罩能将飞沫与空气分离,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常见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解答。

(3)利用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

(4)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碘”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5)根据充入的气体具有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过滤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引流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给铜片上的物质提供热量偏大
【解析】解:(1)A是蒸发操作,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B是过滤操作,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实验中,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热水的作用,对水中的白磷隔绝氧气、给铜片上的物质提供热量。

(3)丙实验用pH试纸测定白醋的酸碱度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溶液的酸性变弱,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则测得的pH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故答案为:
(1)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引流;
(2)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给铜片上的物质提供热量;
(3)偏大。

(1)根据A 是蒸发操作,B 是过滤操作,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3)先将pH 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蘸取待测液滴在pH 试纸上,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蒸发个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用蒸馏水润湿后稀释了待测溶液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Ca(OH)2 2H 2O 2
− MnO 2 2H 2O +O 2↑ 作气体肥料(合理即可) 置换反应
【解析】解:(1)A ~J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G 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所以G 是氢氧化钙,I 是胃酸的主要成分,所以I 是盐酸,并且G 、H 、I 、J 属于四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C 会与E 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A 是过氧化氢溶液,B 是氧气,C 是水,水和E 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E 是氧化钙,D 分解生成氧化钙,所以D 是碳酸钙,F 是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盐酸都会与H 反应生成H 可以是碳酸钠,盐酸会与J 反应,J 会转化成二氧化碳,所以J 可以是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G 的化学式为Ca(OH)2;
(2)反应①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 2O 2−
 MnO 2 2H 2O +O 2↑;
(3)通过推导可知,F 是二氧化碳,所以F 的一种用途是作气体肥料(合理即可);
(4)反应④可能是氧化铜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1)Ca(OH)2;
(2)2H 2O 2−
 MnO 2 2H 2O +O 2↑;
(3)作气体肥料(合理即可);
(4)置换反应。

根据A ~J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G 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所以G 是氢氧化钙,I 是胃酸的主要成分,所以I 是盐酸,并且G 、H 、I 、J 属于四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C 会与E 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A 是过氧化氢溶液,B 是氧气,C 是水,水和E 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E 是氧化钙,D 分解生成氧化钙,所以D 是碳酸钙,F 是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盐酸都会与H 反应生成H 可以是碳酸钠,盐酸会与J 反应,J 会转化成二氧化碳,所以J 可以是氧化铜等金属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