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

方法:将我院接诊的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皆采取内固定+显微外科手术修复血管处理,包括39例直接血管吻合、18例自体静脉移植修复、6例纯修复,观察术后效果。

结果:63例患者经内固定+显微外科手术修复处理后,治愈62例,仅有1例患者截肢;随访≥6个月,显示发生骨不连2例,其余骨折皆愈合良好,3例神经根损伤恢复不佳,并存有运动功能与肢体感觉障碍,但并不影响日常生活。

结论:加强四肢骨折患者缺血现象与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对于及时检出主要血管损伤情况有着积极的意义,建议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患者采取内固定聯合显微外科手术修复血管处理,可提高治愈率,促进相关功能恢复。

标签:四肢骨折;血管损伤;内固定;显微外科;临床治疗
四肢骨折属于骨科常见疾病,多因车祸、挤压、绞伤等所致,随着现代化经济、交通等发展,其发生率逐年上升[1]。

从近几年相关研究报告来看,四肢骨折患者缺血现象比较严重,伴主要血管损伤若不及时检出与处理,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

为此,本文针对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临床治疗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9月接诊的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皆经临床表现、CT、X线片及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

63例患者中男42例、女21例;年龄13-69岁,均值39.7±5.2岁;伤因包括25例车祸、14例机器绞轧、15例重物压、9例其他;含有闭合性损伤23例、开放性损伤40例;血管损伤情况为完全离断35例(缺损2.24-8.01cm)、不完全离断28例。

1.2 方法
术前诊断,若存在合并休克症状的患者,则要及时采取输血与补液等有效抗休克疗法处理,并对伤口加压包扎或者上气囊止血带处理。

闭合性骨折患者伴主要血管损伤,经急诊手术探查确诊,建议采取钢板或者髓内钉固定术处理;开放性损伤患者则要先对伤口彻底清创,将坏死或失去生机组织与异物去除,建议采取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处理。

骨折处理完成后,对主要血管进行修复,以显微外科手术修复处理,重建肢体血液运输循环。

此外,针对神经损伤也要一并修复,比如缺损过大的患者可采取神经移植修复处理。

最终本次研究63例血管损伤患者,血管修复处理方式包括39例直接血管吻合、18例自体静脉移植修复、6例纯修复,而固定处理方式则包括钢板固定术18例、髓内钉固定术5例、外固定支架固定术40例。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横纵,便于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63例患者经内固定+显微外科手术修复处理后,治愈62例,仅有1例患者截肢;随访≥6个月,显示发生骨不连2例,其余骨折皆愈合良好,均在12-16个月将外固定物取出;3例神经根损伤恢复不佳,并存有运动功能与肢体感觉障碍,但并不影响日常生活。

3 讨论
四肢骨折属于骨科常见疾病,大部分患者可能伴发主要血管损伤,多由机器砸压、交通意外等直接暴力导致。

尽早检出伴发主要血管损伤情况,并采取对症措施处理,对于提高患者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基于此,临床应加强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包括其临床特点、治疗要点及术后并发症预防等。

3.1 临床特点:骨关节多属于粉碎性骨折与脱位,尤其是开放性骨折,骨折块常常缺损或游离,严重影响骨折修复;软组织存在严重挫伤,导致筋膜间隙综合征发生率较高;血管损伤,使得血供较差,术后延期愈合及骨折不连接发生率较高;闭合性损伤血管诊断难度大,而完全损伤有局部异常肿胀,肢体远端也可能发生典型缺血症状,诊断则比较简单,但血管不完全离断、血管内膜剥脱等依旧有部分血流通过,无典型缺血,也会给诊断增添难度;伤情复杂、病情危急及出血较多的患者往往伴有昏迷或休克,则需及时诊治。

3.2 治疗要点:一般遵循抢救生命—保存肢体—功能恢复的治疗思路,准确处理时保障生命的基础,同时救治时还要注意这些要点:第一,及时抗休克处理,先去除休克病因,并予以包扎与止血,必要时可采取气囊止血带;建立静脉通道,补液与输血,应和手术同期进行;抢救过程中尽量减少血容量丢失,及时纠正血容量,使得血压与脉搏恢复正常。

第二,闭合性骨折血管损伤诊断不明时,则要充分结合临场症状、缺血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比如MR、血管造影等,确诊后要尽快手术探查,为保肢手术争取时间。

第三,骨折固定要合理选择,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处理时尽量先进行骨折复位与固定,经大量临床实践认为,首选固定方式为外固定支架固定,除了可保持强有力骨骼外固定,使得肢体正常力线恢复,还能纠正成角与旋转急性,从而根据需求进行肢体延长或缩短,甚至可以减少钢板内固定伤口感染,促进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并减少肢体功能丧失机会等[2]。

第四,血管损伤应先采取血管重建,保障肢体血供,而且尽量于伤后4-6小时内通血,若超过6小时则必须先进行血管修复,待通血后才能行骨折固定术处理。

第五,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极易合并禁摩间隙综合征,为此要预防性肢体筋膜切开减压,可缓解组织间隙张力,降低压迫,从而改善静脉与淋巴回流,减少低血管危象,避免缺血再灌注受损。

3.3 并发症预防:术后充分做好治疗与护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与提高肢体成活率的主要保障,尤其要做好术后抗感染那与对症处理,尽量保护重要器官,纠正酸碱平衡;适当抬高患肢,便于静脉回流,也可起到预防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效果。

若患者发生肌红蛋白尿,则要补充血容量,对于及时排出肾脏肌红蛋白与代谢产物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可加用利尿剂,如20%甘露醇等,可促使肾小管内流量增加,避免肌红蛋白等沉积在肾小管中[3]。

本次研究将我院接诊的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皆采取内固定+显微外科手术修复血管处理,结果显示63例患者治愈62例,仅有1例患者截肢;随访≥6个月,显示发生骨不连2例,其余骨折皆愈合良好。

可见,加强四肢骨折患者缺血现象与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对于及时检出主要血管损伤情况有着积极的意义,建议四肢骨折伴主要血管损伤患者采取内固定联合显微外科手术修复血管处理,可提高治愈率,促进相关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林岿然.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治疗的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4):57-58.
[2] 王辉.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治疗的临床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101.
[3] 邬哲慧,许立.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7):33-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