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
第⼀章绪论
●《海洋地质学》的含义
●《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法
绪论-《海洋地质学》的含义和内容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海⽔覆盖区岩⽯圈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学科。

●海洋地形、海洋沉积、海洋构造和海洋矿产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绪论-《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海洋地质的研究具有重⼤的理论意义
现代海洋占地球表⾯积的2/3,⽩垩纪时达4/5;不了解海洋就不能正确认识地球,不了解海洋地质就难有全⾯的地球观。

●浩瀚的海洋是正在进⾏沉积作⽤的天然实验室
全世界⼤陆上沉积岩的分布⾯积约占陆地的75%,多是古海洋的沉积物。

对现代海洋沉积物的及其环境和机制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沉积学的内容,⽽且是将今论古的依据。

●海洋具有丰富的矿产资
●海洋是我们⼈类赖以⽣存的主要地质环境之⼀。

绪论-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史
●海洋地质知识的积累时期
●海洋地质学的独⽴时期
●海洋地质学的蓬勃发展时期
●海洋地质学的新时期
海洋地质知识的积累时期
●1.航海中海洋地质知识的积累
● 1872年12⽉6⽇-1876年5⽉4⽇,英国“挑战者”号环球航⾏,奠定了近代海洋学基
础,具划时代意义。

●2.⼤陆地质调查中海洋地质知识的积累
●⼤陆漂移说(Wegener,1912,1915)和Holmes(1928)的地幔对流说虽然当时未能得到⼤多
数学者的⽀持,却为⽽后的板块学说的创⽴奠定了⼀定的基础。

海洋地质学的独⽴时期
●20世纪30-40年代是海洋地质学的独⽴时期,⼤陆架油⽥勘探、声纳等调查技术的⾰新、海
洋研究机构的建⽴,使海洋地质知识⽇益丰富。

40年代末,50年代出⼀批重要著作的问世,表明海洋地质已成为⼀门独⽴学科。


●三部著作的发⾏,标志着海洋地质学成为⼀门独⽴学科:美国Sherpard的《海底地质学》
(1948)、苏联克莲诺娃的《海洋地质学》(1948)和荷兰Kuenen的《海洋地质学》(1950)。

海洋地质学的蓬勃发展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海洋地质学进⼊了蓬勃发展时期
●1. 海底三⼤发现
●⼤洋中脊系统、海底热流异常和海底磁异常是改变地球观的海底三⼤发现。

●2.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
●3.国际海洋机构的建⽴和国际合作
●4.⼈⼯地震和深海钻探
现今太平洋的收缩和⼤西洋、印度洋的扩张
1.地幔热对流
绪论-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法
●海洋地质调查⽅法
●1.海洋调查的内容、类型和⽅式
●海洋调查的内容:
●海洋科学下设6个分⽀学科:海洋⽔⽂学、海洋⽓象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含地球物理学)、海洋⽣物学和海洋物理学。

每个分⽀学科的研究内容就是海洋调查的⼀个项⽬。

●海洋调查的类型:调查⽬的:基础调查.应⽤调查.科学实验应⽤调查
调查区远近:远洋调查.近海调查.海岸带调查
运载⼯具⾼程:空中调查.海⾯调查.⽔层调查.海底调查
海洋地质调查⽅法
●海洋调查的⽅式:
●海洋调查观测点的空间分布
●海洋调查观测时间的间隔
●2.运载⼯具和仪器设备
●运载⼯具:
●海洋调查船、海洋观测浮标、潜⽔艇、⽔下居住实验室、飞⾏器。

●仪器设备:
●3.海上定位和⽔深测量
●海上定位-现在运⽤GPS、⽔深测量-回声定位
绪论-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法
●海洋地球物理勘探
●1.地震勘探、2.地磁测量、3.重⼒测量
●4.热流测量
●海底表层取样和海上钻探
●1.海底表层沉积物取样
●取样⼯具:采样器(拖⽹、抓⽃)和取样管(柱状、垂直和浅层取样管)
●取样技术:⽆缆取样和摄影取样
●2.海上钻探
●包括钻井平台、海底浅钻和深海钻探
第⼆章海洋地形
●海洋形态学研究海⽔覆盖区地球外貌特征及其成因。

海洋地形包括海岸地形和海底地
形,两者界限为低潮线。

●第⼀节海岸带地形
●海岸地形是指低潮线与陆地之间、海洋与陆地两种营⼒共同作⽤的地形,因呈带状
分布,通常称为海岸带(简称海岸)。

海岸带的海域称为滨海。

●海岸上有⽆河流⼊海是海岸地形和滨海沉积的⾸要特征。

因此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的海岸:河⼝海岸和⾮河⼝海岸,后者为狭义的海岸带,通常⼜分为有障壁海岸和⽆障壁海
岸。

第⼀节海岸带地形
●⼀.海岸带
●1.⽆障壁海滩地形
●按坡向海滩分为两类:向海倾斜的单坡向海滩和双坡向海滩。

沿岸堤是海滩上主要地形,有时可见滩⾓和沙嘴。

●1)沿岸堤
●沿岸堤(滨岸堤、滩脊)是海滩上平⾏海岸线延伸的岗丘,由上冲流、回流和冲越流的沉积作⽤形成,堤的陆侧发育纵向沟。

●2)滩⾓和沙嘴
●滩⾓是海滩上得⼀种韵律地形,载波能中等、沿岸流较弱的条件下发育,以⾼潮位滩⾓为主。

滩⾓在平⾯上伸向海,由粗碎屑堆积⽽成;滩⾓间为洼地。

●沙嘴发育在沿岸流强,⽔边线向陆弯的岸段,在惯性⼒作⽤下,沙嘴延弯曲的海岸线延长⽅向伸长,但沙嘴的前端内弯。

⼀.海岸带
●2.有障壁海滩地形
●障壁沙岛平⾏海岸线延伸,其与⼤陆之间形成泻湖,两者构成了障壁沙岛-泻湖体系。

●1)障壁沙岛地形
●障壁沙岛有时露出⾼潮位形成滩堤,横切沙岛的潮道将泻湖与⼤海的⽔体沟通。

潮差⼤
⼩影响障壁沙岛的发育。

弱潮海岸沙岛长,中潮海岸沙岛短,强潮海岸不发育沙岛。

●2)泻湖地形
●泻湖多呈长条状,长轴平⾏海岸线。

湖⽔很浅。

⼆.河⼝海岸
●通常将河⼝区分出河⼝段和近⼝段,⼝门是河⼝区的下界,潮区界是河⼝区的上界。

潮流界
是两段的分界,以上为近⼝段,以下为河⼝段。

有⼈将⼝门外浅海也归⼊河⼝区。

●河⼝区发育有三⾓洲地形和河⼝湾地形。

第⼆节⼤陆边缘地形
●海底地形包括⼤陆边缘、⼤洋盆地和⼤洋中脊三⼤地形单元。

●⼤陆边缘是⼤陆与⼤洋之间的过渡带。

⼤陆边缘内有若⼲次级地形单元,按组合特征分为两
类:⼤西洋型-由⼤陆架、⼤陆坡和⼤陆裙组成;太平洋型,分为两个亚型,东太平洋型(安底斯亚型)-由⼤陆架、⼤陆坡和海沟组成;西太平洋亚型(东亚亚型)-由⼤陆架、⼤陆坡、边缘海盆地、岛弧和海沟组成。

⼀.⼤陆架
●⼤陆架通常指低潮线以下,向海延伸的环⼤陆平坦地带,平均坡度0°07′,外缘有坡
折,常以200⽶⽔深作为陆架外缘。

通常以50⽶⽔深分内陆架和外陆架。

平坦⾯、沟⾕、边缘坝是⼤陆架的三个次级地形单元。

● 1.⼤陆架平坦⾯
●⼤陆架由许多平坦⾯组成,全球⼤陆架有6个平坦⾯。

⽔深分别是15m,32m,52m,68m,87m,100m.
我国东海⼤陆架由三个平坦⾯,⽔深分别是<40m,60m,110m。

平坦⾯的形成主要与海进和海退有关。

●2.⼤陆架沟⾕地形
●河⼝外沟⾕和海峡两端沟⾕是常见的⼆种⼤陆沟⾕地形,前者与河流作⽤有关,后者与潮汐
作⽤有关。

●3.⼤陆架边缘
●⼤西洋和西太平洋⼤陆架的外缘,地形呈坝状凸起,称边缘坝,露出⽔⾯形成岛屿。

成因主
要是内⼒作⽤、也有⽣物礁造成的。

⼆.⼤陆坡
●⼤陆坡指紧靠⼤陆架外缘,⽔深200-2000m的海底。

平均坡度为4°17′。

●海底峡⾕和⼤陆坡平坦⾯是两个主要次级地形单元。

●1.海底峡⾕
●海底峡⾕横切整个⼤陆坡,源头通过⼤陆架与陆地河⾕连通,或⽆关。

峡⾕出⼝有两种情
况,与⼤陆裙相邻,在2000m形成深海扇;与海沟相遇,峡⾕可延续⾄4000-5000m。

峡⾕横剖⾯“V”字形。

通常认为是浊流侵蚀形成的。

●2.⼤陆坡平坦⾯
●⼤陆坡由若⼲阶梯状平坦⾯组成,⼤西洋由三个平坦⾯,⽔深分
●别是550m,1650m, 2950 m。

形成是岩性差异侵蚀的结果,或夷平⾯断陷⽽形成。

⼤陆坡是⼀个分开⼤陆和⼤洋的全球性的巨⼤斜坡。

在地形上,它是⼤陆基⾯(海平⾯以上数百⽶)和⼤洋盆地底⾯之间的巨⼤⽽复杂的斜⾯。

1.地形特征
⼤陆坡上部下部坡度变化不同,主动型⼤陆边缘表现为上部缓,下部陡。

⽽被动型的⼤西洋和印度洋边缘则相反,表现为上部陡,下部缓。

在⼤陆边缘的三单元中,⼤陆坡的宽度最窄。

通常认为,被动型⼤陆边缘的陆坡宽度较⼤,⽽主动型⼤陆边缘的陆坡较窄。

陆坡表⾯崎岖不平
●三.⼤陆裙
●⼤陆裙坡度很平缓,⼩于1/40,常以扇形堆积体出现在⼤陆坡以下的坡麓。

位于印度洋北部
的阿拉伯深海扇和孟加拉深海扇是世界上规模最⼤的⼤陆裙。

●四.海沟和岛弧
●海沟指位于⼤陆边缘、与岛弧或⼭弧成共扼的狭长槽状凹地,⽔深⼤于6000m。

●沟弧共轭体系在平⾯上呈同⼼弧状展布,凸⾯朝向⼤洋。

海沟长度数百⾄数千公⾥。

宽度数
公⾥⾄数千公⾥。

剖⾯“V”字形,不对称,陆侧坡陡,洋坡缓,坡壁上发育平坦⾯。

●海沟可划分出陆侧坡、海沟底、洋侧坡三个次级地形单元。

●岛弧按平⾯分布特征分为内弧、中弧和外弧。

●五.边缘海盆
●边缘海盆⼀般位于岛湖和⼤陆之间,单个海盆呈近菱形或椭圆性;若⼲海盆连接,延伸⽅向
与弧沟系⼀致。

海盆平均深3500m。

●边缘海包括中央海盆、陆侧(发育⼤陆架、⼤陆坡)、岛侧(发育岛架、岛坡)和海槽、海
脊。

第三节、⼤洋地形
⼤洋底包括⼤洋盆地和⼤洋中脊,三⼤洋都有两个地形单元,但特征不同。

●⼀.⼤西洋底地形
●1.⼤洋中脊
●⼤西洋中脊位于⼤西洋正中,纵贯南北,全长1.7*10*4km。

洋中脊宽度1500-2000km,平⾯
形态呈“S”形,与海岸线同步弯曲。

脊顶起伏,主要在⽔下,但在冰岛和亚苏尔群岛等是其⽔上部分。

洋中脊常被横向断裂所错断。

●有四类次级地形单元:中央裂⾕、中央多⼭带、两侧平坦带、横向槽状凹地。

●2.深海盆地和⽆震脊
●⼤西洋中脊和⼤陆边缘之间为⼤西洋洋盆区。

其中有数列与洋中脊垂直或斜交的⽆震脊,⽆
震脊之间为深海海盆。

深海盆地坡度⼩于1/1000,平均⽔深4670m,盆地中发育深海平原。

⼆.印度洋地形
●1.⼤洋中脊
●印度洋中脊呈“⼊”字形展布,以分叉点为界分成北⽀、西南⽀、东南⽀。

北⽀南段为南北
延伸,北段转向西北-称卡尔斯堡脊,西延⼊亚丁湾。

西南⽀绕过⾮洲南端,与⼤西洋中脊相接,东南⽀在澳⼤利亚以南与太平洋中隆相接●印度洋中脊也由中央裂⾕,多⼭带、平坦带以及横向槽状洼地。

东南⽀上未见中央裂⾕。

●2.深海盆地和⽆震脊
●中脊将印度洋分为三部分:西印度海盆、东印度海盆和南印度海盆。

各海盆都有数条⽆震脊,
脊间为深海盆地
三.太平洋底地形
●1.太平洋中隆
●太平洋中隆的位置偏东南,平⾯形态呈弧形。

NW-SE向埃尔塔宁横向断裂带将中隆分成两段,
以北为东太平洋中隆,以南为南太平洋中隆。

东中隆在加利福尼亚湾潜⼊北美⼤陆之下,但在圣安德列斯断裂以北⼜出现三段残留洋脊。

●三⼤洋中脊在南端相互连接,构成全球洋中脊⼭系,澳⼤利亚以南是太平洋中隆与印度洋中
脊的衔接处。

●2.深海盆地和⽆震脊
●太平洋底以东太平洋中隆为界,分成东西两部分,⼤⼩不对称,地形发育不同。

中隆以东洋
底发育四条次级洋脊,脊间为深海盆地。

中隆以西洋底发育七条⽆震脊,脊间为深海盆地。

在太平洋诸深海盆地中,⼴泛发育深海丘陵、孤⽴海⼭,其中不少是平顶⼭。

第三章海洋沉积
●海洋沉积学是海洋地质学的重要分⽀学科,主要研究现代海底的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沉积
地形以及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等
●海洋按⽔深划分为滨海、浅海(0-200 m)、深海(200m-2000m ; >2000m)
●海洋沉积也相应分为滨海沉积、浅海沉积和深海沉积。

第⼀节、滨海沉积
●⼀.海滩沉积
●海滩是指以波浪作⽤为主,由粗粒(>63µm)硅质碎屑组成的疏松堆积体及其地形。

● 1.海滩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
●1)海滩沉积环境
●海滩分前宾和后滨,前滨向海倾斜,坡度1-5。

⽔动⼒为波浪,
●中-⾼波能。

以河流输砂为主,部分由海岸侵蚀供应。

⽣物碎屑较少,来⾃海滩内栖息动物
硬壳。

后滨以风的作⽤为主。

●2)海滩发育机制
●海滩发育主要受波浪控制。

沙砾长期反复跃移、推移,使海滩碎屑物具有良好得分选性。

●潮位变动使海滩周期性冲淤,平潮位时间长,有较多的碎屑堆积,形成沿岸堤。

●海滩碎屑的纵向运动是沿岸流驱使的。

沿岸流上游动能⼤,海滩遭受侵蚀,下游动能⼩,海
滩发⽣堆积,海岸曲折时常出现砂嘴地形。

⼀.海滩沉积
● 2.海滩沉积物
●1)海滩沉积物的物质成分
●⽯英、长⽯,有少量的重矿物和⽣物碎屑。

也有⽕⼭碎屑。

●2)海滩沉积物的结构
●海滩⼀般由砂砾组成,在横向上在⾼潮线附近粒度粗,向岸、向海粒度变细,这是波浪能量
分配的反映。

纵向上粒度沿海岸线递变,波能强处颗粒粗弱处变细。

通常海滩沉积物分选好。

● 3)海滩沉积物的沉积构造
●(1)层⾯构造风成波痕、冲痕、刻痕和浪成波痕。

●(2)层理构造向海倾斜、向陆倾斜、下凹状纹层和上凸状纹层。

●(3)⽣物构造海滩环境中的⽣物主要是底内动物,形成居住迹、觅⾷迹、排泄迹、⽣殖迹、
爬⾏迹。

⼆.障壁岛和泻湖沉积
障壁岛平⾏于海岸线延伸,其与⼤陆之间形成泻湖,两者构成障壁岛-泻湖体系。

●1.障壁岛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
●障壁岛的海侧与海滩环境相似,岛顶发育风成沙丘,陆侧受泻湖⽔⾯⽣将影响。

风暴浪侵⼊
时,沙岛两侧均受到侵蚀作⽤。

强潮海岸不发育障壁岛。

●根据发育情况分别形成进积型、侵蚀型和稳定型障壁岛。

砂源充⾜,海平⾯稳定,潮差⼩,
波能不⼤形成进积型;砂源短缺,海平⾯上升,⽔动⼒增强,沙岛受到侵蚀向陆迁移,导致泻湖缩⼩,障壁岛覆盖在泻湖之上。

● 2.泻湖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
●通常泻湖为低能环境,波浪、潮流的作⽤都不强,近潮道⼝附近较强,但风暴浪可以对泻湖
产⽣重⼤影响。

●泻湖的盐度和流态受淡⽔、咸⽔的补给量和蒸发量的影响。

湖底为还原环境。

潮差⼤⼩和⽓
候⼲湿是两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湖滨分布潮坪和沼泽。

⼆.障壁岛和泻湖沉积
● 3.障壁岛沉积物
●1)岩性
●以砂质碎屑为主,常见重矿物富集,含有介壳,动物⼀般为强壮的种,主要为化学
胶结物。

●2)结构
●⼀般分选性极好,颗粒与基质⽐较⾼,磨圆良好。

●3)沉积构造
●发育不对称波痕、平缓斜层理。

交错层理发育,可能是风成的和⽔成的,交错层理
⽅位常发⽣变化。

常见⽣物⽳迹与⽔道。

●4)⼤⼩、形状和⽅位
●宽约百⽶⾄数公⾥,厚度6-18⽶,⾮常长,平⾏于岸线,砂体⼀般为直的或稍弯曲。

⼆.障壁岛和泻湖沉积
●4.泻湖沉积物
●泻湖沉积物的物质成分有硅质陆源碎屑物、⽣物沉积物和化
●学沉积物。

砂呈斑块状分布在沙岛附近。

粉沙和粘⼟分布在深⽔
●区。

⼲旱⽓候泻湖发育化学沉积物,⽯膏晶体分布于泥中,有时
●形成岩盐。

湿热⽓候泻湖以钙质沉积为特征,灰泥是化学沉积,
●珊瑚碎屑是⽣物成因。

湿热及温湿⽓候中有⼤量有机质沉积。

●纹层状⽔平层理是主要的沉积构造,沙岛附近可见⼩型交错层理。

近岸富含有机质的泥
质沉积物中发育⽣物扰动构造。

三.潮坪沉积
潮坪是指以潮汐作⽤为主要动⼒,坡度极缓(0°3′-0°17′),通常由细碎屑(粒径<63µm)组成的海岸。

潮坪宽度12-20km,潮差⼤于2m,波能⼩。

⾯临⼴海的开阔潮坪,规模⼤。

发育在海湾和泻湖的遮蔽潮坪,规模⼩,断续分布。

●1.潮坪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
●1)潮坪沉积环境
●潮坪沉积环境按潮位分为潮上坪(特⼤⾼潮位与平均⾼潮位之间)、潮间坪和环潮
坪(平均低潮位与最低天⽂潮之间)。

潮间坪是潮坪的主体,进⼀步可分为⾼潮坪(平均⼤潮⾼潮位与平均⼩潮的⾼潮位之间)、中潮坪和低潮坪(平均⼩潮低潮位与平均⼤潮⾼潮位之间)。

●2)潮坪发育机制
●潮坪发育受潮汐控制,波浪为辅。

⽓候、⽣物、物源供应对潮汐发育有影响。

●潮坪沉积物以细粒为主,粒度变化⾃海向陆由细变粗。

与潮坪⽔动⼒能量分布和冲
淤机制造成的。

低潮线附近波浪活动强烈,作⽤时间强,向陆动能变⼩,粒度变⼩。

潮坪冲淤是在涨潮流速⼤于落潮流速的情况下进⾏的,反复进⾏,潮坪粒径向岸变细。

2.潮坪沉积物
●1)潮坪沉积物的物质成分和结构
●(1)陆源碎屑潮坪沉积物
●陆源碎屑:粉砂、粘⼟和细砂,潮沟中有粗砂、泥砾和贝壳。

●⽣物沉积:⽣物量在泥坪上多,混合坪次之,砂坪少,主要为腹⾜、瓣鳃类,植物分布在潮
上坪,潮间坪少。

●(2)碳酸盐潮坪沉积
●缺乏陆源碎屑输⼊时,湿热潮坪发育为碳酸盐潮坪,蓝藻起重要作⽤,⼤量碳酸钙以泥晶颗
粒析出,形成灰泥。

机制是藻类的光合作⽤吸收⼆氧化碳,促使⽔中碳酸钙以⽂⽯形式沉淀。

●(3)蒸发岩潮坪
●在⼲旱、炎热⽓候,强烈的蒸发使潮上坪的地下⽔和洼地积⽔盐度增⾼,形成⼤量硫酸盐和
岩盐。

蒸发岩的形成有两种⽅式:
●萨布哈(sabkha)波斯湾阿布扎⽐海岸的泻湖潮坪是萨布哈的典型地。

潮间坪发育碳酸盐、
潮上坪形成硫酸盐。

过度蒸发形成超咸地下⽔,导致潮上坪形成⼀系列⾃⽣蒸发矿物:岩盐、⽯膏、硬⽯膏、⽩云⽯、天青⽯、菱铁矿和钙铁矿等。

●盐碱滩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的奥⽶提⽪克三⾓洲是盐碱滩的典型地。

其产在泥坪陆缘的浅
洼中,风暴潮淹没洼地,卤⽔蒸发形成盐层和⽯膏层。

2.潮坪沉积物
●2)潮坪沉积构造
●(1)陆源碎屑潮坪沉积构造
●潮沟使潮坪区分出沟间环境和潮沟环境。

●沟间坪沉积构造沟间坪地形平坦、⽔浅流速⼩,30-50cm/s,发育⼩⽔流波痕和浪成波痕、
泥裂。

沉积物颗粒具纹层,流、憩更迭形成了粉砂与粘⼟互层。

潮流往复交替使粉砂层中具有⼩型鱼⾻状交错层理,粘⼟层呈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和脉状层理,通称潮汐层理。

●潮沟沉积构造潮沟沉积兼有平原河流与潮汐沉积的特点。

潮沟中有三种层理:
●鱼⾻状交错层理两个倾向相反的交错层单元(砂层)被⼀个泥质薄层隔开,是潮汐环境的
典型特征,是涨潮流和落潮流先后形成的,薄泥层是憩流时沉积的。

●双粘⼟层在⼀个涨潮-落潮周期内,先后沉积细砂层、粘⼟层、细砂层和粘⼟层,两个砂层
先后由涨潮流、落潮流形成。

两个粘⼟层夹⼀个细砂层,称双粘⼟层。

两个粘⼟层是先后在⾼平潮和低平潮期憩流形成的,静⽔沉积物。

●单粘⼟层潮间带下部,在低平潮憩流期形成⼀个粘⼟层,落潮时潮间带露出,不能形成另
⼀个粘⼟层。

●潮坪⽣物构造主要为孔⽳和扰动构造。

2.潮坪沉积物
●2)潮坪沉积构造
●(2)碳酸盐潮坪沉积构造
潮上坪及⾼潮坪藻沼沉积中叠层构造发育,灰泥中有泥裂和鸟眼构造,⾍迹少。

●(3)萨布哈沉积构造
●萨布哈分为三带。

下带为⽯膏嵌晶,中带为结核状硬⽯膏,上带为硬⽯膏层,岩盐晶体。

3.潮坪沉积相序列
●3.潮坪沉积相序列
●(1)平⾯序列
●相序⾃陆向海为潮上坪相、潮间坪相、环潮坪相。

北海荷兰潮坪为盐沼相(潮上坪)、泥坪、
混合坪、砂坪(潮间坪)、潮沟相(潮下带)。

●(2)垂向序列-北海亚德湾潮坪序列
●盐沼层
●泥坪海退序列
●混合坪
●砂坪
●砂坪
●混合坪
●泥坪
●半咸⽔和淡⽔泥海侵序列
●泥炭
●⽼沉积物
四.三⾓洲沉积和河⼝湾沉积
● 1.三⾓洲沉积
●三⾓洲是指河流在⼀个稳定⽔体中或靠近⽔体处形成的部分露出⽔⾯的沉积物及沉积地形。

●1)三⾓洲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
●(1)三⾓洲沉积环境
●三⾓洲沉积环境分为三⾓洲平原、三⾓洲前缘和前三⾓洲三个亚环境。

●三⾓洲平原由分流河道和河间地组成。

在三⾓洲平原上部,河间地为陆地环境,发育洪泛平
原、淡⽔沼泽和淡⽔湖泊。

在三⾓洲平原下部,河间地为滨海环境,有潮坪、海滩、障壁沙岛、泻湖和盐沼等。

●三⾓洲前缘是分流河的⼊海处,⽔动⼒活跃,分流河间湾为静⽔
●环境。

分流河决⼝,在河间地或前缘形成决⼝扇。

分流河⼝坝和决⼝扇是三⾓洲前缘两种主
要沉积地形。

1.三⾓洲沉积
●(2)三⾓洲发育机制
●在河⼝发育三⾓洲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A泥砂来源丰富;B⼝门外海⽔较浅,坡度平缓;
C沿岸流、潮流等海洋营⼒较弱。

⼝门砂坝位于⼝门,它的成长是三⾓洲发育的核⼼。

冲淡⽔是低密度流,沿海⾯扩散形成平⾯喷流,河⽔扩展、⽔底摩擦,咸⽔顶托等导致⼝门⽔流速度骤缓,⼤量推移质快速堆积,形成⼝门砂坝。

⼝门砂坝的形成使分流河道向海推进,并进⼀步向海推进,
●并进⼀步分叉,促进三⾓洲发育。

分流合易在洪⽔期决⼝,取新流道⼊海,在前缘两侧形成
决⼝扇,发育⼼的活动三⾓洲。

●(3)三⾓洲平⾯轮廓
●⽬前常⽤的三⾓洲平⾯轮廓有四类:鸟⾜状三⾓洲(伸长状);扇状三⾓洲;尖头状三⾓洲;
岛屿状三⾓洲。

●三⾓洲形态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动⼒因素很重要,河控三⾓洲的形态为扇状或伸长状,
浪控三⾓洲形态为尖头状。

1.三⾓洲沉积
●2)三⾓洲沉积物
●(1)亚三⾓洲和三⾓洲朵体
●三⾓洲通常是书个不同时期的亚三⾓洲套叠的复合体,每个亚三⾓洲⼜是由若⼲三⾓洲朵体
套叠⽽成。

正在活动成长的三⾓洲朵体不断向海进积,处于三⾓洲建设期;废弃三⾓洲朵体往往下沉,被海洋作⽤改造。

●(2)指状砂坝和席状砂体
●三⾓洲沉积总的趋势是粗碎屑沉积在河⼝⼝门,细碎屑以悬浮形式运往陆架浅海。

位于三⾓
洲前缘的⼝门砂坝,形态随分流多少⽽异,分流少,分流河间的距离远时,平⾯呈指状砂坝,横剖⾯呈透镜状;分流多⽽密时,砂坝联合形成席状砂体。

●(3)细粒三⾓洲和粗粒三⾓洲
●细粒三⾓洲⼤的平原河流沉积物细,⼀般形成细粒三⾓洲。

河控三⾓洲总成分为泥质-混
合质,浪控三⾓洲总成分为砂质。

●粗三⾓洲某些海岸地形陡峻,发育粗粒三⾓洲,沉积物砂多,常见砾⽯。

粗粒三⾓洲分为
扇三⾓洲和⽹状三⾓洲。

1.河⼝湾沉积
●河⼝区被海⽔淹没时称河⼝湾,是⼀个半封闭的近岸⽔体,与开阔海联系⾃由,其中的还⽔
在⼀定程度上被⼤陆排出的淡⽔冲淡。

潮汐对河⼝湾沉积物质分布起重要作⽤,潮汐脊是主要沉积地形。

●1)河⼝湾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
●(1)河⼝湾沉积环境
●河⼝湾分布在⼤河的强潮⼝,⼩河的中潮⼝、弱潮河⼝,以及三⾓洲分流河⼝的低径流期,
河⼝湾的发育主要受潮汐控制,河流为辅,波浪有时起⼀定作⽤,强潮河⼝湾形成三⾓港,弱潮河⼝湾形成三⾓湾。

●理想的河⼝湾分三段,上段河流作⽤区,中段咸淡⽔混合区,下段为海洋营⼒作⽤区。

●(2)河⼝湾沉积发育机制
●咸淡⽔混合是沉积作⽤发育的核⼼,最⼤混浊带的形成及时空变化规律是河⼝湾最重要的地
质现象。

涨潮时流速快使底质再悬浮,并拦住来⾃河海的泥砂,在咸⽔⼊侵极限处形成最⼤浑浊带,⾼平潮时出现沉积,浑浊带缩⼩。

落潮时流速加⼤,底质再次悬浮,低平潮时⼜出现沉积。

1.河⼝湾沉积
●2)河⼝湾地形
●(1)三⾓港
●以强潮河⼝湾为典型,旁侧发育潮坪,湾底堆积物有限,通常只形成潮砂脊,不露出⾼潮⾯,
为三⾓港。

常见于河流输砂量少,相对输砂率⼩的强潮河⼝。

●(2)三⾓湾
●当沿岸流较强时,湾⼝堆积湾⼝坝-平⾏海岸的沙嘴,为三⾓湾。

三⾓湾内没有明显的潮汐
砂脊和潮汐⽔道。

●3)河⼝湾沉积物
●(1)三⾓港沉积物
●三⾓港沉积物主要由河流和潮流带⼊。

三⾓港河道底部多为砂,边缘浅滩发育潮坪。

潮砂脊
⾛向与河⼝湾轴向平⾏,与岸线直交或斜交。

潮成砂体内发育双向交错层理、单向板状及槽状交错层理,⽣物扰动较少。

●(2)三⾓湾沉积物
●三⾓湾流速缓,介于三⾓港与泻湖之间。

沉积物中⼼细、边缘粗。

主要为粉沙和粘⼟,透镜
状砂岩。

还原环境沉积物呈⿊灰或绿⾊,氧化条件呈褐或灰⾊。

介壳和植物碎⽚,⽣物扰动较发育。

第⼆节、浅海沉积
●⼤陆架⽔域为浅海。

影响⼤陆架沉积的因素有:海平⾯变动、物源补给、碎屑物粒度、⽔动
⼒条件、⽓候及其波动、⽣物作⽤、化学因素、⼤陆架地形、海域隐蔽程度、周边陆地区域性质、构造背景。

●⼀.冲淡⽔控⼤陆架浅海碎屑沉积
●冲淡⽔控⼤陆架浅海碎屑沉积是⼀个新课题,冲淡⽔是指径流排
●出河⼝⼝门以后受到混合⽽形成的低盐⽔,主要以低密度浮流形
●式向⼝外浅海扩散,含于浮流中的⼤量陆源悬浮体随之搬运⾄⼤陆架,形成独特沉积。

⼀.冲淡⽔控⼤陆架浅海碎屑沉积
●1.冲淡⽔控⼤陆架浅海的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
●1)冲淡⽔沉积环境
●(1)冲淡⽔的盐度、温度
●⼴义冲淡⽔包括沿岸冲淡⽔和⼝外冲淡⽔,前者运动受沿岸流控制,后者为狭义冲淡⽔,分
布在⼝外正前⽅,惯性⼒为主要动⼒,在⼤陆架上直接形成冲淡⽔沉积。

⼝外冲淡⽔为低盐变温⽔团,常年存在与⼤陆架浅海,主体在内陆架。

●浮流锋是⼝外冲淡⽔团的边界,通常以盐度锋标定,⼀般为30‰。

●冲淡⽔盐度为15~30‰,平⾯分布模式为⼝门附近盐度低,往外增⾼,等值线呈⾆状,称冲
淡⽔⾆。

盐度垂直分布的层化状况与⽔深(离⼝门距离)有关,也受潮差和径流量的影响。

低盐冲淡⽔在上,⾼盐⽔在下。

●冲淡⽔团温度随季节变化,与⼤洋⽔团温度叫稳定有明显区别。

⼀.冲淡⽔控⼤陆架浅海碎屑沉积
●(2)冲淡⽔的运动
●⼝外冲淡⽔是平⾯射流,冲淡⽔浮流是惯性流,⼤⼩与⼝门⽔流速度、流量有关,运动⽅向
与河⼝⼝门轴⼀致。

冲淡⽔运动还受潮汐、相邻⽔团和优势风的影响。

●(3)冲淡⽔中的悬浮体
●含有较多陆源悬浮体是冲淡⽔的重要特征。

河流和上升流是控制悬浮体分布的重要因素。

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