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 6.4 密度的应用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密度知识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2)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帮忙能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及使用方法?。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m和V 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
师:课件展示与密度有关的图片引入课题。
二、新授课
1.密度与温度
(1)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问题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探究1:瘪的乒乓球受热
现象:瘪的乒乓球受热膨胀。
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你有何发现?
结论:1.空气受热后膨胀,体积增大。
2.质量不变,体积增大时其密度变小。
探究2:是什么力推动了风车?课本P120“想想做做2“
分析: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上升,热空气上升后,冷空气流过来,形成了风,推动风车转动。
结论:由于,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课本P120“想想做做1”
现象:放在冰块旁的气球体积减小,放在酒精灯旁的气球体积增大了。
分析:“热胀冷缩”,“热胀”时密度减小,“冷缩”时密度增
大。
问题3生活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呢?房间里的暖气片为什么都安装在窗户的下面呢?
分析:生活中的风就是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
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
暖气片安装在窗户下面,易形成对流,整个房间都能暖和。
展示风的图片
过渡:你知道吗?既然物体“热胀冷缩”,冬天的自来水管为什么会冻裂呢?
二、水的反常膨胀
自学课本P120——P121,释疑解惑。
1. 日常生活中气体、液体、固体的密度受温度影响一样吗?哪种物质受温度影响更大?为什么?
不一样。
气体。
气体的“热胀冷缩”最明显
2.所有的物质都是“热胀冷缩”吗?
不是。
3.水的反常膨胀有什么特点?何时水的
密度最大?观察一定质量的水体积随温
度变化的图
像:你发现了什么?
水在4℃以上时,“热胀冷缩”,水在4℃以下时,“热缩冷胀”,水在4℃时密度最大。
4、问题1:既然物体“热胀冷缩”,冬天的自来水管为什么会冻裂呢?
问题2:寒冷冬天,气温在0℃以下,水面结了冰,水底的鱼为什么还能自由地游来游去呢?
问题3:试一试,你会用密度的知识算出1kg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化多少吗?
(ρ水=1×103Kg/m3 ρ冰=0.9×103Kg/m3)
V水=m/ρ水=1kg/1×103kg/m3=1×10-3m3
V冰=m/ρ冰=1kg/0.9×103kg/m3=1.1×10-3m3
三、密度与物质鉴别
问题:这是上体育课用的铅球,铅球的质量为4千克,经测量它的体积是0.57立方分米,这个铅球是纯铅的吗?
ρ=m/V=4kg/0.57×10-3m3
=7.0×103kg/m3<11.3×103kg/m3
所以不是纯铅的。
过渡:密度只是物质的特性之一,鉴别物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多种方法并用。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密度的应用?
例1、飞机设计师为减轻飞机重力,将一铜制零件改为铝制零件,使其质量减少了,你知道其原因吗?
体积相同,因为铝的密度小于铜的密度,根据m=ρV可知质量减小了。
总结:根据密度知识选择不同的材料。
例题2:有一大型油罐,里面注满了汽油,外侧标有“易燃品——严禁烟火——50m³”等字样。
你能否想出一个简单的办法,很快知道这个油罐里所装石油的质量?
总结:用密度知识计算质量。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例题3:我想知道吃饭常用的勺子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吗?
总结:用密度知识计算体积。
三、课堂小结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吧:
1.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
2、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3. 密度的应用。
四、作业
1、完成本节“动手动脑学物理”。
2、课外探究: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实验鉴别一下学习用的铅笔芯是铅做的吗?
【教学反思】
一、 “亮点”
1.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的循序渐进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渗透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因为水的反常膨胀现象生活中不常见,学生易受热胀冷缩的习惯思维影响,将理论和实际脱节。
2.利用密度这一重要特性,可以鉴别物质,但是要准确地鉴别物质,常常要多种方法并用。
达标检测
1.一定质量的气体受热后体积膨胀,密度将 ,气体会上升。
C o 4的水体积达到最 值,此时密度最 。
2.自来水管冻裂是因为:冰的密度 水的密度,一定质量的水凝结成冰后体积 。
3.1cm 3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为 g ,体积是 cm 3。
(已知:33/10.90m Kg ⨯=冰ρ,33/10.01m Kg ⨯=水ρ)
4.新疆加油站的油价有两种计价方式,一种是以所加油的质量计价,另一种是以所加油的体积计价,你认为哪种计价方式较公平合理?简述理由。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5. 一个铅球的质量是4kg,经测量知道它的体积是0.57dm3。
这个铅球是用铅制做的吗?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6.根据有关行业规定:白酒的度数是指在气温为20℃时每100mL酒中所含有的酒精的毫升数目。
罗田大别山名酒“45°500mL楚乡醇”的密度是多少?质量多大?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