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节《海上日出》课的评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两节《海上日出》课的评析
作者:李杰
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4年第02期
两位执教者均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体现了以教师的“导”为引线,以学生的“读”为主线的教学特色,遵循主体性原则,采取“读悟”为主的策略,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发情感,从而领悟海上日出的奇特壮美并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相同点:
1 深入全面解读教材,确立切合实际的学习内容。

两名执教者均能透过文字表面,结合巴金先生写作本文时的背景,深入理解课文,首先做到了教师与文本、作者及教材编写的对话,从而抽离出切合学生特点,符合课标学段要求的执教内容,从课文的语言形式(文字的优美,情景交触),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兴奋惊喜,向往光明),构文的条理(层次清晰,语句流畅,顺序明朗)等方面人手,来确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准确科学把握学情,利用已有经验开展学习。

两名执教者对学生学情把握比较准确,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来施教。

如李秀敏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看日出的生活实际经验导入新课。

为了节省课上时间该教师将读文放置课前,是运用学生已有的课前预习能力。

两名老师均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充分谈一谈“课文哪些语句美,美在哪”的环节,是在学生已有的品词析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从而对学生的能力再培养、再提升。

3 注重落实课标,达到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两名执教者分别以第二学段目标为依据来设计并执教本课,具体落实的目标有: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④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⑤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执教者将以上课标要求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融入到每个教学环节,逐一完成,从而也使得教学活动丰富、有效,达到了有的放矢。

4 提高课堂效率,注重培养语文能力。

从课堂实施效果来看:两节课均已顺利达成目标。

《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有很多地方用词比较精妙,如:“天空变成了浅蓝色,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空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蓝、红对比,展现画面)“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光亮”,“太阳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努力上升,最后冲破云霞,跳出海面,颜色红得可爱”(动静描写,拟人手法,展现太阳初升状态),“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光亮,射得人眼睛发痛,同时附近的云也添上了光彩”“太阳在黑云里放射出光芒,替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突出重围,把一片片黑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等(红、黑、黄、紫颜色的综合运用,突现了太阳这个神奇而伟大的自然
美术师的魅力,描绘了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

教学时两名教师虽说设计的教学环节不同,但均抓住了这些描写性句段,引导学生通过读、看、议、想,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体会到隐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两名教师都抓住精读课文的特点,都选用了“创设情境,以读促讲,读中想象,读悟结合”的教学策略,使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畅游文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悟词句,感受海上日出的壮美,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走出文本与同学交流内心体会,达到在感受文字美的同时激发热爱自然景观的情感,可谓以情怡境,品词析句,领略语言精妙,注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不同点:
1 教学目标的确立不同。

对比中不难发现,李贵友老师在其目标中加进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这一目标内容。

就本节课教学而言,这一目标的点出是教者对课文思想性的深入挖掘,体现了执教者意在本课的学习时呈现给学生的精神大餐是全面而完整的。

而李秀敏老师将“通过作者追求光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这一教学目标在课的结束前点出,引导学生课下查找资料,下一课时深入理解,虽未在第一课时完成此目标,但也让学生略知红日之寓意,体现了不同课时的学习内容的不同与梯度,同时引发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欲望,有课虽尽,意无穷之感。

2 两节课确立的重难点不同。

随之引发的教者执教时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一是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同。

李贵友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是:读语段,质疑人文;初谈文,理清脉络;细读文,感受景奇;引背景,情感升华。

四个环节中二、三、四环节是教者完成重难点学习的主要环节。

李秀敏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是:谈话激趣,导人新课;检查预习,交流汇报;初读课文,畅谈感受;细读理解,体会感悟;品读升华,总结全文。

五个环节中四、五环节是落实重难点教学的主要环节。

二是学习活动的切人点不同。

李贵友老师课的始末以“奇”为切人点,引领学习品读日出的奇特之美,涵咏文字的表达美,体味着笔者的精神美。

李秀敏老师以“悟”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感悟日出美,读悟文章美,品悟情感美。

小的教学环节亦如此。

在两节课中,第四、五自然段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李贵友老师教学中出示提示:找出最能体现有云时日出景色奇特的语句,组内交流。

李秀敏老师教学中出示学法指导:初读,自由读课文。

圈画,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或喜欢的句子。

再谈,想一想所画句子该怎样读。

交流,组内谈谈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或喜欢的原因。

3 运用的教学模式不同。

李贵友老师整节课先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确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即解决该问题,而后师生读文紧紧围绕“奇”字展开学习,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景色各“奇”在哪,从而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里运用了讷河市实验小学在十二五课题中自主研究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立骨渐入”式:即确立了一个主要探究的问题: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奇观?而后随着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引领学生抓相关段、重点句、关键词和字来渐渐明晰答案,学生行走在文字之间,都始终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各时期日出“奇”在
哪),使整堂课的学习行为主线分明,活而不散,张驰有度,目的性强,目标的达成自然、通畅。

李秀敏老师整节课以捕捉学生“感受”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悟”中完成理解课文,培养情感的目的。

课一开始教师启发学生谈看见日出的感受,其次让学生说一说预习课文后,对日出的印象也是谈感受,接着,在第三环节中再次交流读文后的内心感受。

而后,在环节四细读理解课文部分,教师多次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小组合作交流中谈感受。

这种“创设情境,读悟结合”教学模式的运用,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理解的特点,符合课标要求,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思考点:
同一篇《海上日出》课文,因执教者不同,看课施教的角度不同,制订的目标不同,选取的教学切人点不同,进行的教学实践自然不同。

然而,都是进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挖掘、培养、再提升的过程。

1 让“解读文本”成为老师设计有效教学活动的保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在解读文本上,由过去按照标准答案的“一元解读”变化为现在倡导在“教师、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沟通的基础上的“多元解读”。

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

”课前深入解读文本,读懂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来,是教者凭借文本实施有效教学的首要前提。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文本的正确地、合理地解读,并不是漫无边际地臆想和揣测。

解读时就应该立足于文本,要正确地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内涵。

这个过程可以借助课文的参考资料来完成。

同时还应根据自身的经历和学识以及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的程度,广泛查找资料细细咀嚼、品味、涵泳,以探得文本的本真意义,丰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才能科学地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有方法、有步骤、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反之,师之昏昏怎使学生昭昭呢?两节课中的教师均在备课时,查找了巴金先生在创作《海上日出》一文时的时代背景及创作意图,并巧妙地融入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课文搭好了平台。

根据背景资料孩子们真正体会了作者的创作目的,并触及文本深处,使体验与感悟更加深入,从而明晰作品的人文内涵。

2 让“用教材教”成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
新课标认为,教材只是教师利用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而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

“用教材教”就要有效利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就不只是要解读教材、准确领会教材内容,还要发现教材编写与“课标”要求的差异,发现教材的不足与缺陷,进而加工重组,使教材得以完善与扬弃,使教学既基于教
材,又超越教材。

两节课中《海上日出》一文成为了两名教师施教载体,孩子们或读,感受语文美;或品,感受语境美;或议,感受笔触美。

师生在质疑中深入解文,在咀嚼中历练语言。

行走在文字中,直抵作者的心灵,领悟的是精神,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提升的是学语言用语言、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