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初期列国变法自强,随后进入剧烈的攻战兼并,到最后秦国统一中原,历时255年。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两年后任用商鞅变法,这其中的重大历史意义很快便显露出来。
秦国如此突兀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此后的140年里秦成为列国争衡中的第一主角,以最积极的态度、最成功的策略完成了亘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事业,缔造了中华第一帝国。
在此期间,山东六国曾多次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秦国,并涌现出了一批专门为此作纵横之论的战略家,苏秦正是合纵制秦的始作俑者。
他在秦惠文王即位之初(公元前338年)入秦献兼并之策,没有受到重视。
于是游说山东,六国纷纷赞同他的建议,定下联合之策。
而秦国形势不过刚刚振兴,“六王毕,四海一”的事也远在百年之后。
难道秦国此时真是强大到令山东恐惧,需要六国合力才能抵御的程度吗?
【正文】
【一个失意的人】东周雒阳地处中原心腹,东面齐鲁,西边秦胡,北临燕赵,南抵梁楚,四通八达,是列国交汇中枢之处。
各国商贾行旅往来众多,在这里交易路过,不仅带来货物财源,更使雒阳成为荟萃天下人文的地方。
当地人有此便利,往往都经商做工,赚钱致富,多少年来,形成这一方的风俗。
可就偏偏有一个人,不务正业,整天研究些古书,家人都不耐烦他。
这个人就是苏秦了。
在这之前,苏秦曾外出求学,据称拜鬼谷先生为师,学了不少纵横雄辩之术。
这位鬼谷先生可谓是战国时期第一奇人,据传苏秦、张仪,甚至孙膑、庞涓都是他的弟子。
但此人神龙见首不见尾,神秘之极,生平事迹不见记载。
可他的弟子如此厉害,个个都是列国中举足便有轻重的风云人物,鬼谷先生的大名才为广为流传。
并流传下一本《鬼谷子》,不管是否假托,书中涉及心理研究以及舌辩种种技巧,是很有价值的资料。
闲言少叙,且说苏秦学了鬼谷之术,便云游四方。
满以为可以说动一两个诸侯,采纳自己的一些政见主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象很多成功的辩士一样,名利兼收。
但是几年下来,四处碰壁,毫无收获。
家里边虽然很有些资财,也不可能任他花销。
苏秦无奈之下,只好回家,心情郁闷之极。
到家之后,苏秦的貂皮大衣早已破敝不堪,面色枯槁黧黑,囊中空空如也,只是背上还有沉甸甸的几卷旧书。
垂头丧气进得家门,父母、兄嫂、妻子见他这般狼狈,都不理睬,背地里还十分地嘲笑:“不在家里好好做些正经的营生,去学什么口舌之术,这不是舍本求末嘛。
就应该叫他吃点苦头、受点教训。
”当初家里就反对,苏秦不以为然,如今计划惨遭失败,又听到家人奚落,令他深受刺激。
惭愧之余,苏秦反倒更坚定了非要做出一番不同寻常的事业的决心。
自己学得没错,不是有很多人凭此成功了吗?那些人能做的难道我做不到吗?成功人士就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么?思来想去,还是自己学得不精。
苏秦从此闭门不出,翻出家里所有的藏书,整天埋头其中苦读,深入的研究。
看得困了,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用疼痛克制睡意,血都流到地上,也不在乎。
在翻检书籍的时候,苏秦还还找到一本古书《阴符》,内容是讲天人相应、随机应变的规律和原则。
几年阅历下来,再看此书,令他深有感悟,从头开始用心钻研,领悟其中的精髓。
如此闭关一年,他才出来在身边人事之中用所学得到的理论试验,果然应用自如。
苏秦确信自己的苦功没有白费,不无豪迈地说:“凭我所学,可以说动当世君王的心了。
”
可是事情还远没有那么简单。
苏秦开始了积极的奔走,希望用自己的战略观去影响有权势的君主。
首先去求见雒阳的周王,周王虽然号称九州之主,实际上就只能龟缩在雒阳里自娱自乐,早没有了雄视天下的气概。
另外,苏家是大户,苏秦的落魄也为人所知,周王左右的近臣都轻视他的为人,根本不理会他这一套。
出师不利,苏秦并没有太在意,但该到哪里
施展胸中的抱负呢?
【曾有过光荣与耻辱的国家】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
就在二十几年以前,秦还被视为是一个落后、保守的国家,甚至在山东六国的眼里,秦和野蛮人的部落一样,不配作文明世界的一员。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秦发源之始就和西方戎狄交错邻里,此后也一直带有蛮夷粗率之风,与山东地区文物繁荣、开明昌盛有所不同。
春秋时期,秦逐步发展,尤其到了穆公时,山东列国争霸,秦也吞并戎狄,威震西方,并出关东向,参与了中原军政的角逐,称霸一时。
后来也一直保持着大国的地位,但从穆公以后,晋国的长期强盛,抑止了秦向东方的发展。
春秋是晋楚争霸的岁月,秦和齐一样,在一时的辉煌之后便消沉下去,没有什么发展开拓了。
进入战国,以魏为首的山东诸国纷纷变法图强,适应时代的变化。
百年之中,东方各国逐步跨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魏国最为强大。
而秦国地处偏僻,交通险要,本来就缺乏与东方文明的交流,在战国开始的几十年里,国内政局又因权力之争长期动荡不安,不可避免地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大为落后。
而山东各国因此都鄙视落后的秦国,在国际格局中也有意识地排斥。
三家分晋的韩、魏、赵还向西侵略秦的国土,秦也回击乏力。
这一切,令即位的孝公感到羞耻,想到祖先曾经不可一世的光荣,看看如今被人视为野蛮落后的国家。
孝公决心向东方学习,定策变法,宣布求贤之令。
很快,就来了一位怀抱雄才伟略的奇人。
他叫商鞅,深受孝公的欣赏和重用,得以全力推行对秦影响巨为深远的强国之策。
商鞅执政的二十多年里,秦国发展十分迅速,在生产、军事、政法、外交上都焕然一变,势力也开始向东方拓展,受到列国的关注。
此时仅拥有名义上权威的周天子也在孝公十九年肯定了秦的成就,赐予“伯”的称号,这可以视作周王为了牵制列国争取外援的一个举动,一旦国际格局失去列国之间相对的平衡,周王朝的存在就会面临威胁,所以周王还是比较愿意看到新的竞争者加入,有助于打破中原魏国一家独大的局面。
而诸侯们也乘此表示了谨慎的欢迎和祝贺,毕竟对于一个新近崛起的国家,将来做朋友还是敌人,是诸国都要严肃对待的一件大事。
秦振兴之时,山东强国正在进行激烈的争斗,为此爆发了几次大的战役,秦因此才得以向东方稍稍拓展,夺回一些被魏国霸占的土地。
魏正忙于打垮身边的强敌赵,以便巩固在中原的霸权,也是强国的齐自然对此不能答应,由孙膑率大齐兵团围魏救赵,大败魏兵于马陵。
这对秦是个好机会,商鞅也认为容许身边有一个强大的魏对秦来说是巨大的威胁,秦魏是势不两立的形势。
但是似乎秦此时并没有与魏大兵团正面作战的十足把握,是由商鞅出面欺诈魏军,袭击得手。
魏在齐秦的接连夹击之下,自此一蹶不振。
中原出现了霸权真空,历来强大的齐国开始号令天下。
而与齐相对的秦,崛起迅猛,更令人瞩目。
【成功从燕国开始】苏秦游说周显王不成,开始考虑下一步计划。
秦国令他最感兴趣,这是在战国中新近崛起的国家,而且十分欢迎各国人物前去施展才能,商鞅就是最成功的例子。
秦国有着极为有利的地理条件,形势险固,易守难攻;秦无论在人力、物力、疆域上也都是大国的基础,也有过辉煌的历史;尤其自孝公变法以来的二十多年,秦国力日增,在挫败魏国之后,已经成为与齐争夺中原霸权最有潜力的国家。
苏秦满怀希望地来到秦国,想要证明此时的他再也不是四处碰壁的可怜虫了。
到了秦国之后,正好赶上孝公去世,商鞅在政治斗争中被杀。
苏秦便给新即位的惠王上书,极称秦的强大,认为以秦国的有利的地缘形势以及丰富资源,加上众多的国民、优秀的军队,完全可以成就一番帝业,中原尚且空虚,此时正是良机。
一番雄辩却并没有打动惠王,因为惠王即位不久,刚刚杀了以辩论得权的商鞅,他作为一个客卿,实行变法,触及了大量元老贵族的
利益,因此被嫉恨杀害。
这时候正是刚刚扬眉吐气的秦国权贵得意于铲除政敌的时候,就是惠王对苏秦感兴趣,他们恐怕也不会答应让新来的苏秦向以前的商鞅那样,受到秦王的重用而增加一个新的政敌。
惠王也不得不考虑到这层关系,对苏秦的进言委婉地推辞说:羽毛没有丰满,不可以高飞;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
这倒也是实话,首先惠王需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其次秦毕竟新近发展起来,潜力是潜力,现实中还没有做到天下无敌以至于称帝的实力。
总之,苏秦再次失望。
苏秦虽然走了,但是正如他设想的那样,秦后来就是一步步兼并攻战,实现了它的统一帝业,只不过不是他亲身参与的,而是他的师弟张仪,在一个时期内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
此后,苏秦前往赵国,费了一番唇舌,也没有什么成绩,最后他来到燕国。
从周、秦、赵到现在的燕国,一路行走,一路挫折,苏秦当初的自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在燕易水之上,一直跟随他奔走的助手也有人失去信心,想要离他而去。
苏秦又在燕国困顿了一年,这期间,他仍然继续坚持,结合前后游历各国的经验、见闻,无疑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索,得到了更多的感悟。
终于,在积极准备和活动之下,他获得了燕王的接见。
燕王想要听听这个苏子有什么高见,果然,他听到一番高谈阔论。
苏秦这几年的苦没有白吃,他现在比原来更清楚什么是他应该说的。
首先他叙述了一番燕国的国情,接着道:燕国物产富饶,可称是天府之国,在中原鏖战的无比激烈的时候,燕国也没有遭受到战争的蹂躏,可称是安乐之国。
但是燕国与秦交好,却是失策,只怕此后难得安乐。
秦远在千里之外,难对燕构成实质性的威胁;而赵国近在百里之内,一旦攻燕,发出号令,不出十日,数十万大军便可兵临城下,燕虽与秦友好,此时也不能相救。
如果大王与赵相约为与国,那才是上策,可保燕无兵革之患。
战国之时,国与国之间今日开战,明日和好,绝无不坏的联盟。
赵要强于燕,双方如果相抗燕处于劣势,与赵交好当然对燕有利。
因此,燕王听到苏秦这番陈述,感到很以为然,当即决定资助他财物车马到赵国,争取定下燕赵合纵的决策。
苏秦的成功从燕国开始了,这自然有其中的道理。
战国是一个战争频繁爆发的时代,作战规模、惨烈程度不断地升级,有时候一场战役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
七雄之间实力不等,但是没有哪个国家感觉自己是绝对安全的,强国如果面对几个国家的联军也难保不败,弱国更不要说了,面对强于自己的国家更是独力难支,因此,各国都极为重视国际间的外交活动。
通过积极有效的外交,可以瓦解敌对方的联盟,减少对自己的威胁;还积极地寻求盟友,以便获得援助以及有利于己方的形势。
而象苏秦这样的辩士所研究的纵横之术主要就是针对当时的外交战略,而纵横家们在战国外交中游历各国,见闻广博,了解很多局势情形,他们中的杰出人物十分受到各国君主重视,并且经常是通过由各国前来寻求发展的优秀纵横家兼辩士来为本国的外交事业做贡献,这在战国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苏秦所选择从事的事业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个热门了。
此前,在周、秦、赵等地游说失败,有其客观的不利因素,到燕国之后,苏秦经过前后几年的广泛阅历,无疑策略上更为成熟,而燕国是当时相对弱小的国家,很需要通过外交活动来避免战争,保证自身的安全。
总之,苏秦的话打动了燕王,而燕国对他的重用也使得他以后的事业多是为燕而进行。
其中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已经开始振兴的秦国出现在谈论之中,可以看出秦为了向东方拓展已经开始向燕国及其它各国派出使节进行外交攻略了。
秦的崛起在大败魏国之后更是引人注目,连相隔数千里之外的燕也愿意与秦交好,借此谋求外交利益。
【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意】苏秦的使命是为燕国的国家安全与赵缔结友好邦交,但是到了邯郸之后,他的作为却远未止于此,而是开始一个人着手做一件将要惊动全天下的大事。
恐怕这早就是他计划的一部分,他不得不考虑,赵国对与燕的友好邦交肯定没有燕那么积极,所以,苏秦和赵王的谈话是从燕以外说起的。
会谈有几个重点:一、苏秦首先强调了外交策略的重要性,把外交上升到“安民之本”的高度,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战国时对外交的重视程度。
二、分析天下形势,指出自强魏衰败之后,必将是齐、秦两大国对峙的局面,而赵无论与哪国交好都将面临另一国的威胁,并特别谈到秦对山东尤其是对三晋的威胁,秦作为新进国度对兼并东方的欲望是最强烈的,这一点,三晋国家因为地理缘故首当其冲,而且秦的攻战已经使三晋身受其害。
三、在谈到秦对山东的巨大威胁之后,点明与韩、魏联盟的意义,因为这两个国家比赵国处境更危险,如果不能抵抗秦战车的推进,势必屈服,唇亡齿寒,赵就要独对秦军了。
四、对比各国与秦的实力,指出如果联合,占有绝对的优势,一定可以大破秦国。
并批评主张连衡秦国的策略,在秦的威逼之下,势必使国家陷入更深的困境。
五、苏秦明确地提出合纵山东六国的计划,包括举行盟会的地点、仪式、共同遵守的准则等细节。
赵王听完之后,甚为触动,因为苏秦所说的都是实际情形。
山东六国历经百年的发展,形成基本算是稳定的格局。
但是秦作为后起之秀,强烈的表现出参与竞争的姿态,是最令人忧心的。
因为秦国地处偏僻,无疑在人文、资源方面比较相对富足的山东更有强烈的需要,并且通过战争已经开始侵略了。
秦国刚刚振兴,实力还没有发展到令人生畏的程度,可怕的是它的野心和潜力!
赵王表态赞赏,给予苏秦更多的资助,让他继续他的计划,合纵制秦。
苏秦又很快到了韩国和魏国阐述自己的战略,主要是通过激将法刺激两国的国王,认为他们屈服于秦是很羞耻很危险的事情。
一段时间以来,韩、魏开始大受秦的侵略之苦,当然不愿意继续忍受下去,此时已有燕、赵发起支持苏秦这个诱人的计划,两国君主都很快决定加入进来。
韩王表现得更是十分激动,慷慨激昂地说道:“我虽然不肖,也必不能西面事秦!”
下一站是齐国,苏秦见到齐王,夸赞齐国的富强,这不是溢美之辞。
齐国手工业、商业尤其发达,出产的物品通行各国,号称“衣履天下”,而且资源丰富,有鱼盐之利,尤其是盐,可以比作如今的石油,是很来钱的。
齐综合国家的经济实力在战国之中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军队建设十分有力,在魏强大不可一世的时候,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就是齐国,而魏的衰落也主要是由于齐国的接连打击。
齐国持续强大,本土也没有遭受国别国的深入侵略。
苏秦强调说,以齐国之强,应当号令天下,又怎么能对秦的积极开拓无所作为呢。
这个也的确说道点子上,齐国因为自己富强的缘故,确实对别国领土资源远没有秦那么大的野心。
齐也并非是无所作为,破魏之后,已经成为山东各国的实际盟主,但主要是关注各国现有局面的平衡,现在秦国加入国际竞争,势必影响既有的利益格局,齐国当然不愿意看到这个变化。
于是齐王也批准了合纵的计划,后来还派兵驻扎在韩、魏两国,一同遏制秦国的势力东拓,这是身为山东盟主的举动。
最后的目的地是楚国。
楚国从汉中一直到江淮,占有天下半壁江山,疆域第一辽阔,春秋时期一直与中原霸主晋国较量短长,是历来的强大之国。
但是楚国在战国时期的表现则差强人意,这是由于楚国的变法不够彻底,保守贵族始终占有优势,影响到国力发展缓慢,参与新时期的竞争乏力,在战国远没有齐、秦的表现积极有力;另外楚国虽然国土广阔,但是在当时大多属于贫穷、落后的地区,发展水平低下;而且地广人稀,并没有与国土面积相称的生产实力。
楚王面对秦的崛起是很担忧的,因为汉中紧邻秦国,秦要拓展一定会与楚发生冲突乃至战争。
苏秦和楚王达成共识,都认为秦是虎狼之国,要与山东列强联合遏制方为上策。
至此苏秦合纵六国的计划已经实现在即!
【六个国家的国相】苏秦圆满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不但燕、赵交好,更使整个山东世界的六个强国史无前例的结成了一个庞大的联盟。
而苏秦作为合纵之约的发起人和执行者,身配六
个国家的相印,天下还没有第二个人有过如此的风光!
此时,苏秦可以回赵国向赵王汇报出使成绩了。
和当年易水之上,从者想要离他而去不同了,车马众多,有随从的骑士、有各国护送的人马,浩浩荡荡,是一支壮观的队伍。
路过雒阳的时候,连周天子都惊动了,还以为是哪一国的国王的仪仗,派人迎接。
城内外的群众都前来观礼,其中就有苏秦的家人。
兄弟妻嫂看见他也不敢仰视,苏秦看见原来对自己不以为然的嫂子,得意地笑道:“嫂子为何前倨后恭馁?”苏大嫂倒是个爽快的人:“因为看见你如今地位尊重、钱又多啊!”苏秦颇有感慨:“假如我当初就是一个小地主,恐怕也会贪于安乐,不能发奋图强,又怎么会做到现在这个地步呢。
”于是散千金赏赐亲戚朋友,以前的不愉快都不再提,对以前有恩惠于己的人,更是加倍报答,亲历一番衣锦还乡的荣光。
由于苏秦的倡议,山东六国结成纵约,一起遏制秦国的扩张,影响深远,秦国面对不利局面,一段时期之内没有大的开拓,而此后,面对秦国不断地侵略,山东各国多次效法此次纵约的先例,对抗秦国。
苏秦也由于自己的成功策划成为战国最成功的纵横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