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点翠》的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点翠》的观后感
作为一项传统首饰制作工艺,点翠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被奉为瑰宝。
翠色欲滴,点缀在绸缎般的黑发上,蕴含着东方美学。
然而这项技艺在现代却近乎绝迹,保存下来的点翠文物寥寥,制作精良、状况良好的更是一件难求。
一、何为点翠
点翠是一种辅助工艺,将翠鸟的彩羽嵌于首饰表面,用米美化首饰。
颜色以蓝色为主,色泽深浅略有不同,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上品。
“点”字用得十分精巧,既道出镶嵌、粘贴的动作,又含点缀,着彩等化意;翠,即翠鸟的羽毛。
点攀,简单来讲就是将翠鸟之羽粘贴在金属胎器上。
有关点翠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师旷的《禽经》:“背有彩羽日翡翠”。
这里翡翠指的是红色或青色的羽毛。
现在我们常说的翡翠玉石是在明朝时期缅甸玉传人中国后才启用的称呼,因此之前古籍中“翡翠火齐”“明珠翡翠”等的“翡翠”二字所指应为点翠。
因其原料和做工上的考究,战国以来点翠一直都是宫廷贵族奢华的象征,民间十分稀有。
点翠在明清盛极一时,清代宫廷内务府六库中“皮库”负责收集和管理翠羽,“银库”专设点翠匠承造点翠。
到了明末清初,点翠不再是皇宫独享,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
女性以佩戴点翠首饰为荣,不少外国商人也在此时大量收购,于是这一时期民间作坊涌现,出产了大批品质较低的点翠饰品,翠羽的供不应求却愈演愈烈。
直到1933年中国最后一家点翠工厂因多种因素被迫关闭,点翠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时至今日,已淡出公众视线多年的点翠工艺曾一度被认为失传,实际上这项绝技在非遗传承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被传承了下来,实在值得庆幸!
点翠的制作常被形容为“巧夺天工”。
首先是胎器制作,材质以金、银、黄
铜为主(清末出现了纸质胎),胎底须平整无焊接,胎体周围用金属丝掐丝框出造型。
胎器制成后便是工艺中最为精华的步骤一将翠羽平整地贴在胎底上,翠羽在粘贴之前经过细致的梳理,使之纹理凸显光泽星现,随后在其背部涂适量胶料将整理好的羽片固定,待胶料干透后将翠羽剪裁成合适的形状,再慢慢贴到胎底上去。
最后一步“刮青”,用玛瑙刀将贴好干透的翠羽细细刮磨,可使翠羽的光泽加强,且色彩更为艳丽,有经验的老师傅刮出来的点翠不仅色彩明艳,且可保持永不退色。
二、翠羽之于点翠
点翠没能因为它的美艳绝伦得到推广,反而是在短期内经历了从辉煌走向没落的变,这与它独特的原材料一翠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点翠所用的翠羽多源自蓝耳翠鸟,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蓝耳翠鸟栖息于偏远地区,数量稀少,身上可用于点翠的羽毛很少(一只翠鸟身上能满足点翠要求的翠羽一般只有三十根左右),且灵巧脆弱难以活捉(点翠行业有种说法:用于点翠的翠羽要求必须是“活取”,即从鲜活的翠鸟身上直接拔取,否则翠羽将失去光泽),所以点翠饰品自古就是贵重难求的。
至清末人们对点翠的需求激增,翠鸟因过度捕杀数量锐减,成为导致点翠行业衰败的原因之一。
现今的点翠工艺自然不能再以野生翠鸟的羽毛为原料,长期以来,人们试验了多种替代品,如家禽羽、孔雀羽、绸缎等等,远观或许可以假乱真,却经不住细致赏鉴,色泽纹理和韵味与真正的翠羽相距甚远。
出于对材料的严格要求,时至今日这项技艺之传承尚未竞全功,不仅新作品难见珍品,许多珍贵的点翠文物也得不到良好修复。
但相信终有一天材料间题得到解决,让点翠的精华能够得到真正的还原。
三、点翠与烧蓝
同样应用于首饰,烧蓝与点翠十分相似,在清末曾被当做点翠的替代品。
烧蓝又称点蓝,与景泰蓝同属珐琅彩的一种,是将珐琅釉料填于银质或铜质胎器上,经高温反复烧制而成的点缀工艺,呈透明或半透明,色彩绚丽,以蓝釉最为常见,并由此得名。
结合工艺上的异同,可以分析出烧蓝与点翠在外观上的相似和区别。
首先相似之处有三:(1)二者均以蓝色为主:(2)均多应用在金属饰物上:(3)均要经过掐丝框出造型纹样。
因这显而易见的三点,在大众眼中烧蓝与点翠犹如李生姐妹一般。
细观可见不同之处:(1)烧蓝的釉经过多次填涂,与边框是基本相平的,而点翠只有薄薄一层翠羽,在框中是凹陷的:(2)烧蓝为玻璃釉,质硬且光滑,亮度和反光度都比点翠高很多,同时也缺少翠羽自然的纹理,所能呈现的明暗变化没有点翠丰富:(3)烧蓝釉厚且重,仅靠色釉本身的粘着力固定,易成块脱落,而点翠翠羽轻薄防水,相对牢固一些,但若历经久远保存不当还是会脱落,一般由羽毛翘脚开始,成条脱落:四是烧蓝材料简单,可以大面积应用,烧蓝花瓶、餐具等较常见,点翠原材取自活物,不仅数量稀缺而且方法残忍,应用面积受限,除首饰之外难以得见。
点翠与烧蓝外观虽相似如孪生,细细品来则风韵截然,是彼此无法取代的。
点翠选材之考究,工艺之繁复,姿态之华美,成就了其无上的地位。
岁月变迁,点翠一度面临失传,人们至今都在为这项绝技的传承而努力。
如今点翠文物依旧熠熠生辉,作为后继者的现代点翠也正在续写新篇。